好書推薦:《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來源:心靈咖啡網編撰  發布時間:2013-11-01 18:10:12  編輯:PSYCOFE-念暖

關鍵字: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克里希那南達自我療愈

心理引言: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年入,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一旦我們的內在小孩得到了療愈,他的喜悅、創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質就能毫無阻攔地表達出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希望。 ——心靈咖啡網

書名:《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作者:(美)克里希那南達,(美)阿曼娜

定價:32.00元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8月

內容簡介:

內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覺力、好奇心、想像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並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成長而改變或衰退(選自瑪格麗特·保羅博士《你愛自己嗎》)。

當我們年幼時,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等到我們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沉浸於痛苦中,做出不負責的行為,造成我們在關係中的掙扎和受苦。

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年入,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一旦我們的內在小孩得到了療愈,他的喜悅、創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質就能毫無阻攔地表達出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希望。

心理學看點:自我,療愈

心靈咖啡推薦理由:

作者克里希一步一步地,用非常細膩的描述方法,為我們揭開了內在小孩的面紗,從恐懼、羞愧、驚嚇,到被遺棄和被剝奪等讓我們缺乏安全感的根源開始說起,並且加上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小孩找到了對號入座的情境。

在作者誠實地描述他自己內在過程的同時,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地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孩的一些作為:反彈行為、任性、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孩子用來保護自己的策略,而這些策略在幼年時期對我們來說也許有效,但是在成年之後,這些策略不僅阻擋了我們人生的腳步,更讓我們遠離真相,遠離自己的內心。書中的靜心可以幫助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念頭、感覺和行為都有更多的覺知,而覺察和接納,是療愈內在小孩的良藥。

精彩書評:

童年史:生命經驗的重塑

在關於身心靈性的讀本中,童年期的經驗、身心的完整經歷的循環影響一直是分析與對話者關注的焦點。在這個領域,有很多比喻的專業辭彙,但是「內在小孩」在我看來是最靈動的一個詞。

在這部《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生命經驗是靈性的存在,是我們生活經驗和內在心靈探索的合一。這種經驗與弗洛伊德或者榮格、阿諾德這些學者化的臨床經驗闡述不同,作者引出了一個靈性的象徵:內在小孩。這句話有點像是轉化內在的恐懼心識為生活智慧的意思,而本書的整體宗旨正是如此。無論是用愛作為能量(energy)還是地水風火、空性來作為療愈的方式,最終都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身心境遇,回歸生命的喜悅。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與葛印卡講的內觀(Vipassana)有一定的相似,但是它更適合一般的讀者理解。內在小說,就是我們本真的心性,它富有創造力、先天能量。覺察到內在小孩,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認清楚我們形成的強大慣性、習氣、防禦、補償的心理機制,破除它的影響。「除非揭露行為的根源,否則我們無力改變任何行為」。用現代身心靈修課程最常見的話來概括就是:生活在當下。

聖嚴法師談禪修與紛亂意念如何過濾與泰國比丘隆波田(LuangporTeean)的動中禪的精神一致,保持對自己防禦機制潛在運行時候的覺知,培養對當下的覺知,清楚地覺知自己的念頭和想法。

我們的防禦機制、潛意識地在運作,主導著我們的情緒、心理和應激反應,並且很難瓦解,「這些模式已經根深蒂固」(P138),貫穿在我們的憤怒、喜悅、悲傷、性、交往模式。它甚至是層層包裹,「我們或許會表達憤怒與悲傷,最核心處依然是隱藏起來的」(P143)。比如上癮行為、以及被體制化、習慣化的信條、處事方式。上癮行為是最直觀的體現之一,只有慈悲與愛的觀照,可以降低這種力量,書寫到這裡,有向禪修靠攏的傾向,但是最終作者依舊延續了自己完整的層次分析。

克里希那南達(Krishnananda)阿曼娜(Amana)這部作品的敘述語言結合了很多故事、案例,乃至把他自己修習和學習的體驗都簡明地講給我們。這種坦然看似簡單,卻非常艱難。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覺察力來認識自己內心的各種問題,往往會被情緒的怒火和不可遏制的悲觀拖著走,陷入無意識的歇斯底里或者焦慮的深淵中去。恐懼、害怕,是如此影響巨大,海德格爾說「怕使人迷亂,使人『魂銷魄散』。怕讓人看到遭受危險的『在之中』,的同時封鎖著『在之中』,乃至唯當怕隱退的時候,此在才得以重辨身在何方。」

……(書評來源:豆瓣網)

精彩書摘:

認出恐懼並接受它——與恐慌的內在小孩為友

恐懼是功能失調、偏見、防禦、暴力以及讓人崩潰的根源。它藏身於我們相互依存、人際衝突、逃避親密、自我糟蹋、謀略掌控、剛愎自用以及要求盡善盡美的背後。它有時也隱身在我們逃避新的人、事、物以及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背後。恐懼也是許多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像氣喘、恐慌症、皮膚過敏、消化問題、慢性病,還有慢性疲勞等癥狀,以上僅列舉幾項。恐懼經常阻礙我們活在當下,因而削弱了我們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當恐懼支配我們的心智時,我們便無法真實地去經驗和享受人生。然而,恐懼本身並不是問題。是那些沒被認出來、沒被感覺到、沒被接受的恐懼.製造了我們生命的問題。因此,恢復真我之旅,就從探索自己的恐懼開始。

以恐慌的內在小孩為隱喻

現在我想花一些時間和你一起探索本章所要處理的內在空間。想像一下,你正看著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這個小孩可能是你認識的,也或許就只是一個孩子。他或她年紀可能很小,正在蹣跚學步,也可能年紀再大一些。請允許自己花一點時間,去感受這個小孩的恐懼。有些事讓這個小孩感到害怕,但你不知道是什麼,也許連他(或她)自己也不知道。他(或她)並不確定把自己展現出來種壓力或期許中進退維谷。這些都沒關係,如果你更親近地去探看,可能會看到這個小孩眼中有著不信任感、困惑和驚恐。他(或她)也許正環顧著自己該做些什麼,他(或她)可能是靜不下來、焦躁不安,或者目光閃爍不定、左顧右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想像一下身為一個小孩的空間,或去感受一下一個受驚嚇小孩的能量,這可以幫助你聯結上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帶著深層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我們使用「受傷的內在小孩」這個詞,因為這對我們非常有幫助,理由包括:

·它幫助我們傾聽自己的內在,那個深深受到驚嚇、傷痕纍纍、年幼無知、敏感脆弱,又不會保衛自己的內心深處。

·它也是我們意識的一部分,這個意識直接碰觸恐懼帶來的創傷,感覺事情好像就在眼前或才剛發生不久似的。

·它也幫助我們重新去看待和感受恐懼,我們原來把那些恐懼藏得好好的,不敢讓它現身,因為害怕自己再次受傷。

·它對我們是有益的,因為當能看到或想像自己的內在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時,可以反映我們內在的一個真實面向,當需要感覺自己身體的恐懼時就比較容易些。

……

書籍目錄:

  • 前言——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
  • 第一章一種療愈模式的新視野
  • 第一部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 第二章認出恐懼並接受它——與恐慌的內在小孩為友
  • 第三章羞愧——自我的虛假經驗
  • 第四章驚嚇——恐懼的凍僵狀態
  • 第二部孩童意識狀態如何操控我們的生活
  • 第三部我們如何逃避恐懼
  • 第四部療愈恐懼——蛻變的途徑
  • 第五部超越恐懼的聯結——邁向有意識的愛
  • 結語
  • 推薦閱讀:

    糖尿病怎麼吃:最新指南 8 條推薦解讀
    秋訟茴推薦音樂:優質聲線
    台灣高血壓指南:治療有何推薦?
    [八卦江湖]推薦10個我常逛的博客 也分享一下你們常去的博客
    這個東西泡水吃,2天修護血管內皮,1輩子不怕心梗~心內科主任推薦

    TAG:推薦 | 好書 | 擁抱 | 內在 | 書推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