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 中醫分析與辯證

  中醫認為,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人體氣血不和、臟腑失調有關。《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說人是物質,是靠天地之氣而生養。《素問·六節臟象論》又說:「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及自生」,就更說明了人的生命活動也是以氣為物質基礎。中醫所說的氣,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物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二是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兩者相互聯繫,前者是後者的物質基礎,後者為前者的功能系統。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於中醫的血症,血症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出於前後二陰,或外滲於肌膚的一類疾患。一般是指非外傷引起的出血,臨床上有時只見一種出血,也有同時並見幾種出血者,有的出血勢緩量微,也有的勢猛量多,此時可危及生命!   祖國醫學對學的認識,早在《內經》就有記載,《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又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靈樞·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筋骨,利關節也。」這些記載說明了血為水谷精微變化而成,其生化於脾,藏受於肝,總統於心,運行於脈中,環周不息,營養全身皮肉筋骨,臟腑,孔竅,四肢百骸。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營氣和精髓為物質基礎,通過脾、胃、肺、心脈、腎、肝等臟器功能活動而完成!   血流的運行是在心、肺、肝、脾等內臟相互配合下進行的,所以其中任何一個功能失調,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變。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大多由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調,和久病肺腎陰虧、虛大妄動、絡傷血溢而形成,所以在治療上,主要以調理氣血、臟腑,補氣補血,兼滋陰瀉火,從而達到標本兼治。

中醫認為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中醫認為血小板減少的病因可概括為外感和內傷、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為邪熱,或內傷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均能導致本病的發生。 可概括為外感邪熱,血熱妄行;或脾氣虛損,氣不攝血;或脾腎陽虛,統攝無權;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瘀血內阻,血不循經。有關論述散見於「血證」、「發斑」、「葡萄疫」等範疇。

辯證

  (1)肝腎陰虛型: 證候:紫癜呈暗紅色,下肢多見。經期提前,量多色暗紅,鼻、齒齦出血,便血,尿血,出血量大而猛,色暗紅,可伴見手足心熱,盜汗,口乾、便干,舌紅蜂少苔或光苔,脈細數 或弦細數,因常伴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激素合併症,故可伴見肝腎陰虛陽亢表現,如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腿軟、夢遺、急躁、多夢等。   證候分析:本型病位在肝和腎,肝藏血,血養肝,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陰虛,可生內熱,血隨火動而溢出於脈絡外,可見各種出血表現。手足心熱、盜汗、口乾、便干,舌紅絳少苔或光苔,脈細數或弦細數,均為肝腎陰虛之象,陰虛陽亢者還可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腿軟、夢遺、急躁、多夢等癥狀。   (2)氣血兩虛型:主證:起病徐緩,紫癜色淡紅而稀疏,時隱時現,月經後延,齦衄多見,出血量少,色淺而滲血不止,伴見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活動後諸症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本型病位在心脾,心主血脈,脾主統血,心脾兩虛,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走失不歸,則見各種出血表現。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亡血傷氣,可見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活動後諸症加重等各種氣血虛損表現,苔脈均為一派氣血虧損之象。   (3)血熱妄行型:主證:起病急驟,出血量大而猛,紫癜色鮮紅而密集,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有力。無氣、血、陰、陽虛損見症,常可伴見畏寒、發熱、咽痛等外感癥狀。   證候分析: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為火熱毒邪內伏營血,或陽明胃熱熾盛,復感六淫外邪,以致化火動血,灼傷絡脈,血熱迫血妄行,絡傷血溢,故可見紫癜色鮮紅而密集,出血量大而猛,病為實熱證,故脈數有力,舌紅,苔黃,若兼濕邪,則可見苔黃膩。   (4)脾腎陽虛型:主證:臨床表現在氣血兩虛型基礎上伴見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脈沉遲,還可見腹脹、便溏、浮腫、腰酸等脾腎陽虛表現。   證候分析:脾虛不能統血可導致血行障礙而錯行脈外可見各種出血表現。脾腎陽虛,命門火衰,則畏寒怕冷,面色晄白;水濕不化則見腹脹、便溏、浮腫,腰為腎之府,失其所養可見腰酸,苔脈均為脾腎陽虛表現。   (5)陰陽兩虛型:主證:病勢較急,出血部位廣泛而嚴重,既可見畏寒、便溏,可見五心煩熱盜汗、多表現為上熱下寒,陽虛陰虛癥狀雜見。均為久治不愈患者。   證候分析:本型基本病因病機為:五臟虛損,陰陽兩虛,陰虛火旺,迫血妄行;陽虛不攝,血溢脈外,氣隨血脫,陰陽離絕。   中醫血小板減少辯證論治   (1)肝腎陰虛型: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方葯滋陰清熱之功,知母、黃柏加強滋陰降火之力,現代藥理證實可制約大劑量激素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加用滋陰補血止血,當歸、丹參活血化瘀以止血,白芍酸斂收澀亦可斂陰補血,平肝柔肝;補骨脂佐之,取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之意,本身可收斂止血,現代藥理學證實有抑制抗體作用。 加減法:出血嚴重者可酌加白茅根20g、藕節20g、鶴草30g、土大黃15g,肝腎陰虛陽亢盛者去補骨脂加煅龍牡30g(先煎)、川芎10g、龜板20g(先煎)。   (2)氣血兩虛型:治法:益氣健脾,攝血止血。 方中重用炙黃芪和党參為君葯,補氣健脾,輔以當歸、龍眼肉養血和營,用白朮、木香以健脾理氣,使補而不滯,茯神、遠志、棗仁以養心安神,使以甘草、生薑、大棗和胃健脾,以資生化,氣旺則血充而歸經矣。加用淮山藥補氣養陰,收斂止血,炒白芍補血斂陰止血調經,阿膠滋陰補血止血,共奏益氣健脾、攝血止血之功。 加減法:月經淋漓不止者可加山萸肉10~20g,五味子10g,以養肝收澀止血,齦衄者可加五倍子10g配藕節20~30g,能收澀止血不留瘀,肌衄者可加仙鶴草30g、紫草10g以補虛止血。   (3)血熱妄行型: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中以水牛角代犀角,配合生地清熱涼血,解血分熱毒,生地尚可養陰,防熱甚傷陰,赤葯、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加生軍瀉肺胃實火、涼血止血;白茅根加強涼血止血之力,板藍根、土大黃、貫眾加強清熱解毒抗病毒之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生軍、土大黃均有提升血小板及止血之功。 加減:鼻衄者加黃芩10g、牛膝6~10g、丹皮10~20g清肺熱以引火下行,齒衄者加生石膏先煎20~30g、黃連6~10g以清胃熱以止血;便血加槐角10~15g、地榆10g清熱利濕止血,尿血加大小薊10~20g、藕節30g以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劇烈頭痛、嘔吐,口腔大血泡,往往是腦出血先兆,為本病危症,需立即搶救,緊急切脾或輸血小板、靜點免疫球蛋白、大劑量激素衝擊。   (4)脾腎陽虛型:治法:溫補脾腎,填精補血。 方中附子、肉桂溫腎陽、暖下元,亦可對長期服用激素ITP患者撤除激素後所出現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症進行糾正;鹿角膠、菟絲子、杜仲補腎益精血;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淮山藥、當歸滋腎陰、養肝血;加用鎖陽、巴戟天、補骨脂加強溫補脾腎之力,現代藥理證實鎖陽有升提血小板功能;加減:若血崩有寒者加艾葉10g、炮姜10g、血餘炭10g、五味子10g以溫中止血;伴面色晄白、頭暈、乏力者可加炙黃芪10~20g、党參10~20g以加強補氣健脾之力;便黑可加伏龍肝30~60g、白芨粉3g分沖以收澀止血。   (5)陰陽兩虛型:治則:寧絡止血,固脫收澀,塞流先治其標,止血後再澄源與復舊。方劑:塞流可用十灰散加味,方中以大小薊、白茅根、側柏葉、荷時、茜草涼血止血;棕櫚皮收澀止血;赤石脂、五味子、生牡蠣、金櫻子、補骨脂固澀止血;女貞子、旱蓮草滋陰清熱止血;生軍、童便化瘀清熱以止血。滋補三陰清虛熱,固下元,共奏溫下元、清虛火、止血安血之功。加減:大失血出現休克表現時,急回陽固脫;崩漏不止可加烏賊骨10~30g、艾葉炭10g收澀止血,便血不止可加伏龍肝25~30g、白芨粉3~6g、三七粉3g、生大黃粉3g、 化瘀止血;咳血不止可加代赭石(先煎)20g引血下行;齦衄不止者可用五倍子10~20g、炙甘草10g,煎水200ml頻繁漱口。 因為瘀血是貫穿本病發展全過程的病理現象,出血與紫癜本身即屬瘀血範疇,故不單列瘀血內阻一型。臨證經驗 ITP的病因病機有如下特點,急性型多因外感熱毒或熱伏營血,以致火盛動血,灼傷脈絡發病,臨床表現為實證,治療上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大法,還應注意辨證施治,慢性型急性發作期則為本虛標實證,本為陰陽兩虛,上熱下寒,標為復感外邪,虛熱動血,迫血妄行,治療上急則治標,緩則標本兼治,往往需要中西醫結合搶救,方可轉危為安,重新轉入慢性期。慢性型慢性期治療應以補肝、脾、腎三臟為主,特別應注意養肝柔肝,對於長期服用激素用量來調整治療原則,當潑尼松每日含量大於20mg時,往往有肝腎陰虛表現,可用知母、黃柏抵抗之。當潑尼松每日含量小於10mg時,往往有脾腎陽衰表現,可用附子、肉桂抵抗之。具體治療經驗可詳見辨證論治各型處方及加減。

推薦閱讀:

醫學源流論序——徐靈胎
睡前消息【18-04-17】駁回
小兒發燒的中醫處理
名老中醫之路之( 25)楊永璇
養心吃什麼最健康?中醫專家推薦「一茶兩湯」!

TAG:中醫 | 辯證 | 血小板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