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甘肅民間故事和《伊索寓言》之故事的異同

和朋友去辦事,在等車期間,我閱讀口袋書《伊索寓言》,修道的人讀此書,日後就會講道。用故事講道,是大智慧,佛陀、莊子、王鳳儀、南懷瑾、趙文竹,都善於以故事講道。

我發現,《伊索寓言》里《馬、牛、狗和人》的故事,在我們老家也流傳,我小孩的時候,聽農村生產對的隊長講過這個故事;稍長,聽堂嫂感嘆人生的艱難與辛勞時講過;上高中,有一天二兄也給我講過這則故事。甘肅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伊索寓言》的影響。但結論有點不同。甘肅的故事說:

閻王爺給人的壽數只有二十歲,但給馬的壽數是四十歲,馬不願意要,只願意活二十歲的壽數,人就懇請閻王爺,把馬不要的二十歲給自己,閻王爺答應了;閻王爺給牛的壽數是四十歲,牛不願意要,他願意只活到二十歲。人見狀,就懇請閻王爺,把牛不要的二十歲給自己,閻王爺答應了;閻王爺給狗的壽數也是四十歲,可是狗不願意活那麼久,也願意活二十歲。人見狀,趕忙懇求閻王爺把狗不要的二十歲給自己,閻王爺答應了。於是乎,人有了八十歲的壽數。從此,人的前二十年是活自己的壽數,年輕,單純,比較好過;二十歲至四十歲,是活馬的歲數,就像馬一樣能幹、辛苦;四十歲至六十歲,人活牛的歲數,既能幹,又有耐力,但更辛苦,是累死累活的老黃牛;人過了六十歲以後,到死都在活狗的歲數,看看門,吃吃剩飯,還要看主人的臉色,老狗總是這人嫌,那人不愛地過一天算一天。

這個故事我從小聽村裡人講,該是流傳很久的故事,感嘆人生,前二十年,還沒有涉足大社會,活得自在點;二十歲到六十歲,為了事業、家庭、子女,做牛做馬;到了晚年,像老狗一樣,只是看看門、吃吃剩飯了。很多人的人生就是這樣的,即便都市裡,兒女成行,而老人在家,也只是抱抱孫子看看門,做做飯,吃吃剩飯。我們都知道,家裡的剩飯幾乎都被爸媽吃了。老人經受過人生的艱苦,不願意浪費,捨不得浪費,看見剩飯不忍心倒掉,只好自己吃;而子女動不動還給老人使臉色,老人要看兒女的臉色過日子,連孔夫子早就感嘆子女對老人盡孝時「色難」,子女給老人好臉色很難吶,這時,人是活「狗的歲數」。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是這樣的:

「宙斯創造了人,沒給人長壽,卻給了人聰明才智。在冬天,人給自己建造好了房屋,舒適地住在裡面。有一天,天氣異常冷,還下著雨,馬凍得再忍受不住了,便跑到人那裡,請求讓它住在屋內避寒。人說除非馬同意把它的部分壽命送給人,否則就不讓它進門。馬高興地答應了。不久之後,牛也忍受不了寒冬,跑來找人。那人同樣地說,除非牛能把部分壽命送給人,不然就不收留它。牛獻出了部分壽命後,被收留下來。最後,狗凍得幾乎要死了,也跑來把自己的部分壽命送給人,得到住處。這樣,人在宙斯所給的年歲內,純潔而善良;到了馬給的年歲,就吹牛說大話,自命不凡;到了牛給的年歲,開始幹事業;而到狗給的年歲,便容易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吵大鬧。

這故事適用於愛發脾氣的固執的老人。」

通過比較,我覺得還是甘肅民間的這則故事更深刻。

甘肅故事裡有佛教色彩,閻王爺就是佛教故事裡的冥界之主。不知道是先哲們的智慧相通,對人生的覺察相通,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方的文化就隨著絲綢之路傳到到了甘肅,包括這則《伊索寓言》里的故事也隨著商旅的駝鈴聲、馬蹄聲傳到了西北的鄉村?


推薦閱讀:

關於《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
讀伊索寓言 選自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
伊索寓言《狐狸和母雞》-20180131
伊索寓言:《野豬和狐狸》-20180201
伊索寓言:《狐狸和面具》-20180202

TAG:故事 | 甘肅 | 民間故事 | 寓言 | 民間 | 伊索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