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處理情感問題,會超過成年人,你相信嗎?

這是童書媽媽第540 篇原創分享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六歲前的孩子,情商比學習更重要。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他。文 |穆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處理情感問題,會超過成年人,你相信嗎?我兒子上大班的時候,喜歡上了班裡一個女生,說那是他的女神,每天他都跟在女神後面跑。過了一段,他對我說:媽媽,我發現女神也有缺點。喔?什麼缺點?她經常不懂裝懂。你怎麼知道?我能看出來——她並不知道一個問題,可她就說知道,還不說答案。喔,那你怎麼辦呢?我不說她,忍著,我寧可憋死也不說她。我心想,兒子,你比你媽厲害啊,你媽活這把年紀還經常嘴巴比腦子快呢。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說:媽媽,我有點不喜歡她了。為什麼呢?其實她不喜歡我,對我也不好。喔,那好吧,你隨意。這之後,又過了幾天,他用一種很平靜和決然的態度說:媽媽,我現在已經不再喜歡她了。那你們還一起玩嗎?玩啊,我們還是朋友。這件事, 讓我意識到,他對自己情感的察覺力很不錯。他知道自己喜歡誰,並且為了討好對方能夠剋制批評他人的衝動;他也了解對方並不喜歡他,而且他明白,不管自己多喜歡對方,對方也可以不喜歡他(做到這一點對幼兒並不容易,幼兒經常混淆自己和別人的感覺,意識不到別人的感受);最後,他還能明確地覺察到自己的喜歡已經消失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大學生、年輕人,甚至擔任重要職務的成年人,在遇到情感問題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處理能力而造成很多的人間悲劇。這種能力,還真的和年齡、性別、學識、地位等等沒有直接的關係。幼兒園的小朋友的情感智力往往是挺超乎大人想像的。這種情感智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情商」。情商並不是一些法師們所說的,發脾氣時需要平靜,也不是一些厚黑學所說「有眼力勁兒」、「嘴巴甜」去討好別人,或者是知道「領導夾菜你不要轉桌」的應酬禮儀。那什麼是情商,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表述就是: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但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這卻不簡單。

《野獸國》是情緒管理的經典之作。男孩邁克斯遭到媽媽的懲罰,便用自己狂野的幻想進行反抗,幻想自己離家出走,去了一個野獸出沒的地方,在那裡他成了征服者。正是通過這種幻想中的權利,邁克斯內心的負面情緒,才得到安撫。情商讓孩子成為好夥伴,好伴侶,好家長,好領袖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生活幸福,什麼樣的人生才能算得上幸福,心理學提供的基本答案是這樣的:親密的家庭關係、健康的社交圈、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全的減壓機制,價值感、成就感和責任感。想要幸福人生,需要這麼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共同點和基礎就是,要有高的情感智力,也就是高情商。高情商的人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能更好的掌握自己與他人的聯結,更有可能成為好的朋友、伴侶和父母。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智商高,從事的又是與事打交道的工作,那麼完全沒必要去在意情商。事實上,情商是一種「鑒別性的競爭力」,在一大群聰明人中,情商能非常好地預測誰最有領導力。一家全球執行力研究公司的研究主管指出:「首席執行官受聘是因為智力和商業才能,解聘是因為缺乏情商。」

《卡夫卡變蟲記》改編自《變形記》,講述了一個關於關愛、忽視、自我認同的故事。小男孩卡夫卡在受到父母的漠視後,變成了一隻超級大甲蟲,但父母卻一點都沒看出來……我們常常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卻常常了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求。六歲前的孩子,情商培養比學習認知更重要兒童情感的社會化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理解情感。回想我們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是怎樣打交道呢?孩子聽不懂我們的話,我們也聽不懂「嬰語」。我們與孩子是怎樣交流的呢?通過辨別彼此的情緒。比如,父母等照料者最常與孩子的「哭泣」這種情緒表達來打交道。孩子哭了,我們會知道孩子肯定是哪裡不舒服了,餓了?渴了?還是尿濕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無論哪個種族的嬰兒都會在2-7個月的時候,發展出基本情緒(憤怒、悲傷、快樂、驚訝和恐懼)的原因。情緒是嬰兒們與外界的聯結,也是他們生存的一個重要手段。18個月齡的嬰兒已經可以感受撫養者的情緒,到4歲時,孩子已經能夠做出安慰和照顧他人的行為,而且可以區分出他人的感受和自己不同。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里,發展情緒甚至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孩子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孩子也需要藉此感受到自己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聯。其二,對情感的控制力。休謨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情緒的失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為父母,首先需要保證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失控,這對父母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Jutta Bauer的繪本《發脾氣大叫的媽媽》講述了一隻小企鵝在面對媽媽發火時,嚇得魂飛魄散的情緒變化。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各種鬧騰,很容易失控。父母失控時,孩子會非常害怕,正如這隻小企鵝,整個身體已經被解構了,只剩下一隻腳,跑啊跑.....想叫,卻沒有嘴,想飛,卻沒有翅膀。

最後,即使媽媽找到了小企鵝,也已經是縫好的,孩子受過傷的心靈是無法彌補的。每次發完脾氣之後,我們就會像企鵝媽媽一樣,非常後悔,意識到自己歇斯底里的批評和大叫,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其三,學會「情感表達規則」。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以及怎樣顯示感情是合適的,並且符合人們的預期,這就是「情感表達規則」。只有在這三個方面社會化完成度高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情緒管理上有出色表現。舉例來說吧,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收到了不稱心的生日禮物時,會哇哇大哭,大發脾氣,因為他不知道這會讓人難堪。但是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還不能在這個時候掩飾自己的失望,這就說明他在理解「情感表達規則」方面有所欠缺。這種「情感表達規則」一方面要解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一方面要解決如何理解別人表達的情感。怎樣讓我的孩子有高情商?情商是可以培養的,它在嬰兒期開始發展,通過兒童情感的社會化過程來習得。根據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的研究,童年、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於一個人情商的培養十分重要,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基礎,所以情商教育越早越好。美國伊利諾伊州制定了詳細而全面的社交與情緒學習能力標準,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年級。情商教育有五要素:命名、表達、理解、共情、調適。除了第一個要素按照順序要排在第一位,其他四個要素,很難說哪個先哪個後,它們經常是交叉融匯在一起的。1 . 命名。識別情緒,給情緒命名,也就是給情緒貼標籤。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並不會一開始就意識到,那種在他胸中涌動的,令淚水衝上眼眶的氣團是什麼。如果這個時候,對他最為了解,和他朝夕相處的養育者告訴他,你哭了,是因為你生氣了?你委屈了?你傷心了?這個工作就是為情緒命名,得到命名的事物從此有了明確含義和所指。

繪本《生氣湯》中,小男孩霍斯過得很不高興。他帶著一肚子怒氣回家。男孩的媽媽並沒有進行絮絮叨叨的說教,而是說要和孩子一起煮湯,煮一鍋生氣湯。當湯煮好之後,孩子心裡也就快活多了。生氣可以用各種途徑來發泄出去,重要的是,成人首先應該試著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給情緒「貼標籤」對情緒確實有安撫的效果。這是因為:當我們用語言來標示情緒時,我們就激活了負責理性思維的大腦皮質,從而使活躍的情緒中樞逐漸平靜下來,情緒自然也穩定下來。小孩有情緒,無法表達出來,結果就變成無理哭鬧。范德堡大學有一個嬰幼兒社會和情感教育中心,建議家長蓄意地訓練兒童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要家長「給每個情緒一個名字」,比如說:「我今天很悲哀,因為爸爸要出差了。」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情緒,就是會知道「我怎麼了」,就知道了自己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家長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隨著孩子認知的發展,可以引入更多複雜的情感。從最初的憤怒、恐懼和快樂,到焦慮、失落、無聊,等到再大一些,會有挫敗感、成就感等等。這種為情緒命名的交流,必然伴隨著對感受的描述,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是讓自己冷靜下來,接受孩子各種情緒,包括負面情緒的過程。情緒被命名,然後就是感知自己的情緒,命名加上感知,這個過程就是識別自己的情緒。從小被引導著識別自己情緒的孩子,會自然的形成一種對自我的覺察,他會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一個能夠自我覺察的孩子,是不會長時間陷入消極情緒中的。有了覺察,才能有其後我們要談到的控制。

繪本《膽小鬼威利》,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個大英雄,可年幼的孩子,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時,也會變得膽怯沒自信。就像這隻善良的小猩猩威利,被他們小混混欺負,被稱作「膽小鬼」。威利通過堅持運動、吃營養大餐、健身……不僅身體變得強壯,內心也變得堅定和自信。2.表達有情緒,要表達出來,才有溝通和交流,也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父母要在生活中示範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比如:父母要說的非常具體,比如:「昨天,當你因為要遲到了就對我大喊大叫的時候,我感覺生氣而且傷心」。不要誇張或者過分概括。過分誇張和概括會讓你的表達聽起來像指責,而且很容易對人,而不是對事。關於如何在交流中表達情感,有浩如煙海的圖書可以參考,比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之類的書。但重點是,所有這些方法,都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親子之間良性溝通的前提。父母要始終提醒自己,壓抑住要對孩子進行價值判斷的衝動。孩子需要幫助,而不僅僅是父母告訴他,這樣不對,你錯了,你不應該。與孩子分享經歷、用提問鼓勵的方法讓孩子說出隱藏起來的情緒,有一個很重大的意義,那就是:在負面情緒沉入到潛意識之前,就把它們打撈上來,通過交流對這些情緒和感受進行無害化處理,盡量使孩子的潛意識保持明亮底色。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化解,積壓在內心,存在於潛意識之中,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

《糟糕,身上長條紋了》,所有的朋友都討厭吃青豆,所以卡米拉不敢承認自己喜歡吃青豆,結果她莫名其妙地身上長滿了條紋……直到她終於坦誠自己的喜好,咒語才解除。真實地做自己,不再盲目追求別人的認同,這樣會生活得比較快活。3.理解幫孩子理解「別人怎麼了」。理解別人的情緒,從大的層面說,其實就是對人類情感和人性的理解,這個跟孩子的發育和發展階段是密切相關的。很多家長喜歡引導孩子看知識類和科普類的書籍,那當然非常好,可是虛構的情節類的文學作品對孩子的情商發育要比知識和科普性的強很多。對人性的洞察,對人的同情,對各種情緒的敏銳把握,都能通過大量閱讀小說中練出來。4.共情共情早在你對孩子說出「真的嗎,你肯定很難過吧」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共情是從你看著孩子的臉,認真傾聽的時候就開始了。父母對孩子的共情,是孩子學習共情的基礎。從小就能跟父母溝通順暢,經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共情能力,他的處事的態度也更加靈活有彈性,不會落入刻板和偏執。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是一切共情的開始,僅僅使用書里教授的語言和句型,是不夠的,敏銳如孩子會看出成人的虛偽。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他。當你把孩子發自內心地當做一個大寫加粗的人來看待,共情就發生了。5.調適幫助孩子成為消極情緒的主人。我認識一個媽媽,對孩子有一個口頭禪,就是:「你完了」,所以她的兒子也有一個口頭禪,就是「我完蛋了」。我們都不想成為這樣的父母。事實上,做父母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把一種好的思維習慣傳遞給孩子。

孩子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負面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挫折教育。繪本《亞歷山大和倒霉、煩人、一點都不好、糟糕透頂的一天》中,亞歷山在一天中,面臨多種負面情緒,他用幽默和自嘲這種非常「高級」的方式來應對這些挫折。首先,要教會孩子把負面情緒和自我的本質區別開來。可以示範給孩子這樣做,靜下來深吸一口氣,平靜地對心理困境說: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煩惱是我的,哀傷是我的,但我不是煩惱和哀傷,我有比這多得多的自我,在煩惱痛苦的同時,我還有快樂自信幸福和自豪。如果孩子能有這種意識,就成了負面情緒的主人,不再是臣服於負面情緒的奴隸,負面情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淬鍊,而不僅僅是折磨。這就是高情商。電影《天氣預報員 》(The weatherman)里有一個情節,老父親對兒子說「凡是有意義的事情不會容易,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我們這一代父母的焦慮,很多來自於過分地想讓孩子擁有一個順遂、平坦的人生。孩子擁有他自己的人生,過他們想過的有意義的人生,我們父母能做的,只是,當我們送他們出門的時候,知道他已經擁有了禁得起生活淬鍊和壓榨的力量。備註:本文受到被譽為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情商》一書的啟發。-END-

穆宏2004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碩士, 中科院心理所在職碩士研究生, 目前在一家國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穆宏的另外一篇作品你是在焦慮孩子的下個星期,還是在規劃20年後?

童書媽媽三川玲家庭教育第一媒體合作請聯繫ts-mama@qq.com
推薦閱讀:

學長們再談談對以下幾個問題的理解:
有錢人是這樣想問題的,你學會了嗎?
口供採信規則之若干問題
問題、痛苦和成長

TAG:情感 | 孩子 | 幼兒園 | 幼兒 | 成年人 | 相信 | 成年 | 處理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