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歷史上五大古都的變遷過程

中國歷史悠久,做過王朝都城的城市難以計數,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曾記載,自上古至北魏時期的都城約有180處。而北魏至清朝,又一千餘年,其間王朝興替,列國消長,又增加了幾多古都,難以列清。在這些數以百計的古都中,特別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安陽七座城市,被稱為七大古都。這七大古都統治的地域廣大,經歷的年代悠久,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甚為重要。

安陽是我國古代商朝都城,為都時間持續了273年,但這座古城早已毀於戰火。其餘六大古都則仍屹立在華夏大地,煥發新貌。這六大古都中,除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外,其餘五大古都都曾是我國歷史上統一王朝的都城,這也是它們在古都繁星中格外耀眼的原因所在。

自古至今,沒有不亡的王朝,卻有長期不變的都城。五大古都,擔任都城的時間皆十分綿長。特別是西安和北京,擔任統一王朝的國都都達到500餘年。

中國歷史上國力強盛、疆域廣大、聲威遠播的朝代,無不是在統一王朝時期。只有統一王朝的都城,才是號令四方的權力中樞所在及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統一王朝的都城,是全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縮影,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貌。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也對都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在統一王朝時期,才能調動全國範圍的人力、物力、智力來建設都城。因此,統一王朝的都城,無不人口眾多,建築宏偉、發達,經濟文化非常繁榮,是其它城市或非統一王朝的都城無法相比的。

古都西安,包括今陝西西安市(明以前稱長安)、咸陽市及二市郊縣。在五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是秦、西漢、隋、唐四個統一王朝的都城,期間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割據政權也在這裡建都。東漢與西晉末年都曾遷都於此。秦統一後,西安先後做過542年統一王朝的都城,200餘年割據政權的都城,占我國封建時代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秦統一後,東漢、西晉兩個統一王朝和隋煬帝、武則天、唐末定都於此,共249年。此外,曹魏、北魏、後梁、後唐、後晉等分裂時期的王朝也曾在此建都達百餘年左右。

開封是北宋都城,北宋定都開封共168年,使這座城市得到空前發展,北宋時期是開封城的黃金時代,只要看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可知一二。

開封之後,北京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首都(除明初),達591年。此外,十六國時期前燕曾都此8年,遼代以此為陪都,元代北京稱大都,又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明初北京稱北平,永樂元年(1403年)改稱順天府,十九年(1421年)明正式遷都北京。清代完全沿襲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大的變動。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擔任過53年統一王朝的都城,在五大古都中,南京擔任統一王朝都城的時間較短,但在明以前,南京曾長期擔任過南方割據政權的都城。三國時吳國曾定都於此,稱為建業,後東晉王朝都此,稱建康。以後,繼東晉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稱為南朝)也以建康為都城,孫吳、東晉和南朝合起來共有六個朝代,史稱六朝,在此建都共330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也以此為都城,固守南京八年。

是什麼原因使這五座城市被疊選為統治時間悠久的都城,又是什麼原因使具有百年建都歷史的古都衰落,失去統一王朝都城的尊貴地位,而使一些原本不太重要的城市,一躍而成為統一王朝的都城呢?導致都城轉移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分析一下五大古都變遷的軌跡,我們看到,西安、洛陽、開封三大古都成橫線排列在我國中部,恰都在渭河-黃河南岸,北京、南京兩個古都則成縱線排列在我國東部。如以時間區分,中原三個古都建都時間在北宋以前,相當我國封建社會前半段,北京、南京建都在元明清,恰在我國封建社會後半段,五大古都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有趣排列,實在是很耐人尋味的。

都城是各方面都消耗很大的區域,因此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或靠近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為的是比較方便地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

西安賴以建都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她坐落在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上,土地肥沃,四周群山環繞,通過關隘又可與外界相通,進可攻,退可守,渭河流經西安城北,給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航運之便,西安是關中平原的一顆明珠,被擇為都城並不奇怪,杜甫就曾寫詩「秦中自古帝王都」。但秦末的戰火及唐末安史之亂,使咸陽、長安遭到極大破壞,使古都所在地漸趨衰落。.

洛陽山清水秀,物產富饒,易於防守,而她最吸引帝王的還在於其居天下之中,便於控制東方,易於漕運的地理條件。但經過東漢、西晉、北魏、唐等幾個朝代興替,戰爭摧殘,洛陽宮室十不存一,北宋雖一度恢復,但北宋亡後,洛陽也便一天天衰落。

長安、洛陽衰落後,開封繼之而起成為統一王朝的都城。開封地處平原,位於大運河和黃河交匯處,是水陸交通便利的都會,金水河、五丈河、蔡河、汴河穿城而過,航運十分便捷,各方物資源源不斷集中到開封城裡,開封當時人口眾多,工商業、文化均非常發達。然而靖康二年,金軍攻佔開封,城市慘遭破壞,汴河航運也中斷了,此後,開封每況愈下,難以恢復。

從歷史來看,王朝都城自長安、洛陽東移開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自唐後期五代起,南方漸成為我國經濟重心所在,由於經濟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在不斷上升,開封靠近江淮,便於控制作為國家經濟重心所在、且容易鬧分裂的南方地區。  元以後,北京代替開封擔任統一王朝首都,可以說主要是在民族鬥爭的背景下產生的。

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國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的朝代,北京是他們在漢族地區奪取的第一座最重要的城市,又一向為華北平原北部之重鎮,將北京作為首都,便於控制華北並奪取全中國。歷史上,元、清二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華北,定都北京後統一全國的。

就連明成祖遷都北京,也與民族鬥爭的背景分不開。而朱元璋之所以選擇南京作為明朝首都,首先因為這裡是他賴以起家的根據地,有深厚的政治基礎,開國後易穩住局勢。其次,南京位於全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定都南京,不需長途運輸,就可輕易地解決都城的糧食和消費品供應。

朱元璋即位之初曾到中原地區視察,打算在傳統的建都地點擇一都城。但他發現經元末戰爭後,中原經濟殘破,人口稀少,有的城市已成空城,才決心定都南京,這一點與宋趙匡胤選開封為都城相同,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方便地取得都城軍民必不可少的糧食和消費品。

透過五大都城變遷的曲折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都城所在地的選擇,對每個統一王朝都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各王朝在選擇國都所在地時,既有經濟上、政治上的考慮,也有軍事上和地理位置的選擇。

而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回望歷史,除戰爭的破壞因素,都城對自然環境物資的消耗也是古都漸衰的重要原因。正是人類的頻繁活動,眾多人口生存的消耗,而又缺乏環境意識,使西安、洛陽、開封這些曾經物華天寶之地失去了都市之光。


推薦閱讀:

《共產黨宣言》的歷史邏輯——在時間軸線和社會變遷的橫縱坐標上思考
東北少數民族變遷史,曾經五次南下中原,契丹民族消失去了那?
雷寒:JNC8的變遷
西方圖片上中國形象變遷[組圖]
30年來中國女性著裝變遷(組圖)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古都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