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月1日是元旦?丨十萬個為什麼
(作者:蕭耐園,南京大學天文系)
導語1月1日是元旦。元是「第一」的意思,旦是「天亮」的意思。所以,元旦的意思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世界各國都會在這一天慶祝新年。那麼,你是否想過,每個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為什麼都要選擇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呢?為什麼不用下雪的第一天,或者花開的第一天作為一年的標記呢?
十萬個為什麼:
這就要從我們今天通用的曆法說起。
曆法是計量比日更長的時間間隔的法則。通俗地講,就是計數日子的法則。
在非常遙遠的古代,人們順應太陽的東升西落和由此造成的晝夜交替,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產,自然而然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日」的概念。
可是光有「日」這一種單位是不夠的。假如你剛滿15歲,有人問你多大啦,你回答「我5478日了」,這會有多麻煩。可見曆法中必須有比日更長的時間單位,它們就是「月」和「年」。
最初的「月」是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定出來的。「月有陰晴圓缺」,也就是指月相變化,差不多30天一個循環,是一種顯著的天文現象,天文學上稱之為「朔望月」。
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運行時,每個月經過一個星座的區域。圖中太陽落在雙魚座天區
更重要的是「年」,即四季交替的周期,天文學上稱之為「回歸年」。約1萬年以前,人類普遍進入新石器時代,從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過渡到以農耕和畜牧為主。農民和牧民必須知道時令,也就是季節的變化,才能掌握農作物或牧草和牲畜生長繁殖的規律。因此需要反映四季更迭的周期——年,這個周期長約12個月。可是,要確定年的精確長度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天空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標誌顯示年的變化。
起初,人們根據四季交替引起的自然現象來定季節,如草地由黃返青,顯示春天來到,白雪紛紛揚揚,表明冬季降臨。可是,氣候現象的發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去年初雪與今年初雪的間隔,不會正好是1年。
隨著對天象觀測的不斷深入,到了大約6000年前,古人逐漸認識到太陽在星空背景上1年運行1周,這正是四季變遷的真正原因。於是,他們確定了天空中太陽在恆星背景上運行的軌跡——黃道,並在黃道上定出了春分那天太陽到達的位置——春分點。
古巴比倫人更把黃道經過的天空區域分為12個星座,這就是黃道十二宮的來歷。古人通過觀測一年裡不同時期的星空變化,測定回歸年的長度,從起初大約360天,精確到後來的365天。
13世紀義大利的一幅描繪農業生產的日曆
曆法中有了「日」「月」「年」等單位之後,就有了一個問題:如何協調回歸年、朔望月和日之間的安排。回歸年通常是指從一年的春分到下一年春分的時間間隔,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是指月亮從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從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平均長度為29.53059日。由於回歸年、朔望月和日三者之間沒有公約數,所以就有了對年、月、日的各種不同的配合方法,於是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曆法。主要有陽曆、陰曆和調和兩者的陰陽曆。
陽曆又稱太陽曆,它以回歸年的長度為基本單位,著重考慮如何安排1年中有多少日,現行公曆是陽曆的典型代表。陰曆又稱太陰曆,它以朔望月的長度為基本單位,著重考慮如何安排1月中有多少日,並規定12個月為1「太陰年」。
解決了協調「日」「月」「年」等單位這一曆法的基本問題後,原始的物候歷便逐漸過渡到這種基於天文觀測而編製的天文歷。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天文學的重要標誌。
編輯:魯凡英
推薦閱讀:
※新年感想
※2016網友系列詩詞之元旦致辭
※2015年元旦賀詞 祝福語大全
※2014年元旦祝福簡訊
※當「元旦」撞上「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