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常見的子女教育方法摘錄--蓑衣女心理互助中心

幾種常見的子女教育方法摘錄「陪讀」弱化了孩子的能力中國當前的「陪讀」現象,固然有傳統的作用,但叫人擔心的,是有些父母把教育的定義越收越窄的做法。據了解,這些家長或是因為擔心孩子會變壞、擔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或是因為望子成龍等原因而「背井離鄉」去陪讀。陪讀現象近年來在很多地方已形成一股潮流。對家長含辛茹苦的陪讀,孩子們似乎並不領情。一個在上海上大學的北京男孩說:「從小到大一直是在媽媽的嘮叨和爸爸的斥責中生活,之所以報考外地的大學,就是想擺脫父母的束縛和庇護。沒想到媽媽非要跟著陪讀,還想在上海買房子,我大概永無出頭之日了,想起來就恐怖!」「我覺得跟同學們的距離越來越遠,很希望自己能回歸到同學當中去,跟大家過同吃同住的集體生活。」廣州一個被父母陪了3年的大學生說。四川某大學一個女學生則說:「對媽媽的呵護,我一直很痛苦。我知道母親很愛我,並為此放棄了工作,但我覺得這份愛太沉重了。我希望媽媽回到父親身邊,過幸福的家庭生活。這樣才是對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甚至還有一個初中生因不滿家長陪讀而喝農藥自殺的悲劇。據死者的一個親戚透露:「這一切都是陪讀造成的!這個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學習成績不太好。母親的陪讀給他精神上帶來巨大壓力。」對於當今社會上愈演愈烈的陪讀現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邱澤奇表示:事實上,不少家長在子女的成長中,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本該由學校教育負責的部分,譬如學習成績。當孩子要離開家庭開始獨立生活時,家長才猛然發現孩子並不能獨立生活。因此,家長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長要陪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家長也應該明白,「陪」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使問題惡化。家長「陪讀」,只會使他們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進而有可能成為被淘汰的對象。人的成長中有幾個階段,其中進入成年階段是最為重要的時期,他們正常的人格會在這個階段健全起來,他們的心理會在這個階段趨於成熟,他們對社會的基本觀點也會在這個時期形成,並由此形成他們對自我的基本認知和對自我行為的控制模式。而18歲左右,正好是他們上大學的期間,因此,這也是他們獲得自我人格的黃金時期,這就是為什麼大學教育中特彆強調「育人」的原因。家長如果「陪讀」,也會干擾他們的人格形成。正因為如此,父母們應該用適當的方式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行為自制的能力,在所有的方式中,「陪讀」並不是最好選擇,而是最差的策略。孩子自制力差怎麼辦?自制力差不能怪孩子王英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學習很緊張。但每天做功課時,她都管不住自己。剛開始的幾道題她還是認認真真地做,但沒過半小時,她就坐不住了。王英自己也覺得很苦惱,但她想管住自己卻做不到,好像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支配她離開自己應該做的事。自制力差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王英是家中的獨生女,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從很小開始,父母就對王英進行了早期教育。先是彈琴,後是畫畫、念英語、算數。小英學習的時候很用功,爸爸媽媽都十分高興。看著女兒這樣辛苦,媽媽很心疼,在小英學習的時候經常會送來零食什麼的。小孩子禁不住誘惑,於是,時間一長,形成了習慣,沒有零食就不能把事做下去。她做事的時間不能長,並且總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心學習。所以學習成績總是不理想,每當考試成績出來時,王英看到自己那可憐的成績都很傷心,有時甚至會大哭一場,暗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學習,但幾天之後,就會把自己的痛苦拋於腦後,還是控制不了自己。原因是:外部世界誘惑太多。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精神。學習興趣淡薄。家長的責任。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辛苦一點兒就承受不了,總是噓寒問暖,導致孩子不能專心地做一件事;有的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難得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和說話,長期的緊張氣氛,使孩子不能心平氣和地去做事,總是追趕著應付新變化。大腦發育不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十分成熟,大腦額葉發展還不完善的原因。糾正孩子自制力差需要長期的過程建議家長做到以下幾點:把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增強它們的激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較具體和明確的強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遙遠的、比較抽象和模糊的東西所影響。學習雖然意義重大、涉及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可對孩子來說,畢竟是比較遙遠和抽象的;而看電視、吃零食之類的事情是一種非常明確的誘惑,使孩子獲得及時的滿足,所以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後者的吸引。為此,就特別需要父母想辦法,把一些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增強它們的激勵性。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當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時,父母不應隨意打斷他,而讓他做另外的事。但在完成一小部分學習內容後,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兒,吃點好吃的,玩玩小玩具,聽聽歌曲,做做操,以此來作為孩子完成一項階段性任務的獎勵,而不至於使孩子的學習太乏味。設法使孩子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家長要注意孩子在平時的表現,當孩子做事不徹底時,要鼓勵他把事情做完。不管是在孩子玩積木還是畫畫時,都不要把所有的玩具和用具攤在孩子面前,以免分散注意力。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孩子的興趣。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選出一項讓孩子堅持下去。因為孩子的經驗不足,感興趣的東西有限,所以要盡量讓孩子接觸新事物,從中培養孩子的興趣。努力成為孩子的夥伴。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經常和孩子傾心交談,要孩子知道你一直關心他、愛他,從而使孩子產生做事的積極性。孩子的好習慣與壞習慣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課題———「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當今少年兒童有8大良好習慣,7大不良習慣。8大良好習慣。勇於表現自己;生活比較有序;待人有禮貌;喜歡交往;做事遵守規則;愛護環境;敢提問題、敢於發表見解;喜歡新事物。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梅玲研究員認為,兒童這8大良好習慣是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形成的。她還對「生活比較有序」這一習慣特意做了分析:這個習慣一方面說明了兒童做事有了一定的計劃性,同時,也說明了長輩給了孩子過多的安排。7大不良習慣。喜歡依賴別人;任性,做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害怕承擔責任;在交往中容易傷害別人;不愛勞動;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學習不愛刻苦鑽研,常常被動學習。張梅玲研究員認為這7大不良習慣中的每一條都會妨礙孩子今後的成功。她特彆強調了「喜歡依賴別人」這條不良習慣的危害性,孩子過分依賴別人,就不容易融入社會,會妨礙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因此,她提醒家長和老師,要強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兒童習慣發展的三大特點。課題的副組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所長孫宏艷總結了當今少年兒童習慣發展的三大特點:傳統性習慣好,時代性習慣不足。如孩子在「認真學習,獨立完成作業」、「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等傳統性習慣上做得比較好;而在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新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查閱資料、獲取大量有用知識等現代性習慣上做得不夠。強調動作性習慣,忽視智慧性習慣。孫宏艷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善於反思」等智慧性習慣的認識還不夠,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兒童的好習慣時,也比較重視動作性習慣,忽視智慧性習慣。重視私人性習慣,輕視公共性習慣。被調查者提到的好習慣大多與個人生活、學習、做事、成長、發展相關,這些習慣大多是私人領域裡的行為,而對一些公眾性習慣,如愛護環境、與他人合作、遵守規則、誠信、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心等公共性習慣提及較少。解決問題是第一位的---談如何解決與孩子的衝突孩子一天天長大,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唯父母之命是從,甚至有時會因為一些事情和父母賭氣、爭論或爭吵。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只要正確對待和解決,對孩子的性格完善和父母都是有好處的。我認為,解決與孩子的衝突時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首先檢討自己的言行;二是讓孩子認識他(她)的缺點。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和孩子在一起,很多父母不忘自己長輩的身份,對孩子也通常會使用命令、權威的口吻:「聽話」、「這是不對(好)的」、「你不可以這麼做」、「你不懂」等等。產生的後果通常是孩子反感,不說還好越說越不聽話,於是或大或小的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了。這種情況下,父母應檢討自己的態度,即使孩子做得不對,即使你很正確,也不要使用這種居高臨下的口氣,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她)的信任、愛、平等和適度的尊重。如果家長能真誠、坦白地對孩子說:「對不起,我剛才態度不好。」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表現得更大度:「沒關係。」這時,再同孩子講明事情的原委,孩子就能較容易地接受,也才真正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變堵攔為疏導有一段時間,女兒看動畫片上癮,哄不聽、呵斥也沒用,氣得我們有時就拔電源,但女兒毫不示弱,你拔她就插,這不更危險了嗎?這與我們要的結果真是大相徑庭了,後來我們改變了策略。首先,同意她看中央台的「大風車」節目,並為此推遲了晚飯時間;二是,找時間陪她玩兒,諸如:做手工、走迷宮、下跳棋、滑板車等,有了我們的陪伴,她再也不吵鬧著看卡通片了。正如古人治水,強堵不是最好的辦法,合理疏導才是關鍵。人前莫教子如果和孩子的衝突發生在朋友和生人面前,做父母的會感覺非常難堪。千萬不能因為怕失了做父母的面子,就劈頭蓋臉地把孩子訓一頓。因為暴怒會讓你忘了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也許還會說出許多不理智或傷感情的話。懾於你的威力,孩子可能會暫時讓步,但由此產生的後果是嚴重的、惡劣的,不但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影響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而且會為以後更嚴重的衝突埋下隱患。這時,需要的是冷靜,採取「走為上」,讓自己離開孩子,把這事和孩子放在一旁。等沒人的時候再找個切入點,重新來談這個問題。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和孩子都經過了思考,想法相對更全面;孩子在大人面前贏得了面子,也有愧疚的心理。這時,則可以直接指明孩子的缺點所在,同時要告訴他(她)你不願看到類似事件(在外人面前衝突)的再發生。這種方法對於能講通道理的孩子是非常有效的。家長有責任成為孩子的榜樣,當和孩子有衝突時,一定要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不要為爭氣等原因固執已見。如果家長給孩子充分的愛、寬容、民主和智慧,孩子也會覺出父母的可愛與可敬。如此,我們的心血便不會白費,孩子則會更健康、快樂、順利地長大。如何糾正孩子馬馬虎虎的壞毛病  "我們的孩子挺聰明的,可是總考不了一百分,這馬虎的毛病可怎麼治啊?"不少家長為此犯愁。  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問題,急性子愛馬虎;有時是態度問題,對學習不認真就容易馬虎;有的是熟練問題,對知識半生不熟最容易馬虎;有的是認識問題,沒認識到馬虎的危害……解決馬虎問題必須對症下藥,根據產生馬虎的原因,有針對性做工作。現介紹幾種方法供家長參考。   1.錯題集的給孩子一個"錯題集",讓孩子把每次作業中的錯題抄在"錯題集"上,找出錯誤的原因,把正確的答案寫出。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檔案"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多是馬虎,有利於認識錯誤的危害,下決心改正。錯題集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辦法。2.草稿不要太草。不少孩子馬虎是從草稿開始的。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草稿不要太草。從草稿開始就要嚴肅認真。這有利於克服馬虎的毛病。    3.不要依賴橡皮。橡皮是造成馬虎的一個根源,反正錯了可以擦,於是錯了擦,擦了錯,孩子不在乎。家長如果限制孩子使用橡皮,錯了不許擦,孩子就會認真一點。"三思而後行",想好了再做,爭取一次做對。     4.學會自檢。有些家長總怕孩子錯題,得不了高分,於是天天給孩子檢查作業。這樣做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反正錯了媽媽能給檢查出來,所以做題時馬馬虎虎。家長不要給孩子檢查作業,讓孩子養成自檢的習慣。錯了又沒檢查出來,就讓他不及格。這樣他才能認識到馬虎的危害。有了自檢的能力,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  5.讓孩子考家長。讓孩子出題考家長,孩子很感興趣,他們會成心出些容易錯的題,把家長考住。家長成心馬虎,讓孩子批評,這時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將來他們做題時也會防止馬虎。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名句摘錄
(摘錄)無意子醫案匯總貼
閱讀摘錄
冠心病、糖尿病有關知識摘錄
名言摘錄

TAG:教育 | 心理 | 子女 | 方法 | 互助 | 摘錄 | 子女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