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地緣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馬來西亞扼守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地緣位置極為重要。

一、馬來西亞地緣優勢

馬來西亞地處兩大洲、兩大洋相交的十字中心。南北連接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則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洋,處於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特別是馬來半島西臨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上重要通道,從北緯6度延伸到北緯1度。北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南與太平洋的南海相連,全長1000公里。這裡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有利於船隻航行,是世界上通航歷史最悠久、航運量最大、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平均每日輪船穿行量至少在200艘以上,其中約50%為載油輪。可以說,馬來西亞所處的位置正好是扼兩大洋之間交通的咽喉,所以不僅有利於其經濟的發展,而且在戰略上也處於極其有利的位置。

馬來西亞地緣劣勢

馬來西亞被印尼納土納群島分隔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接印尼。

東馬雖然瀕臨蘇祿海、西里伯斯海,卻由於菲律賓和印尼的阻隔,必須通過重重島嶼和海峽才能通往太平洋。由於美英殖民地條約,菲律賓海上界限離東馬沙巴州海岸線非常近,束縛了沙巴州面向海洋發展。

西馬由於受印尼群島和印度安達曼群島阻隔,不與印度洋直接接壤。在戰時,馬來西亞面臨德國一樣的地緣環境而不能自由進出大洋。

、印度文明時期

印度文明對馬來群島的影響,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印度商人來到馬來群島購買豐富的森林和海洋產品,並與和當時來到這裡的華人商人進行貿易往來。華人與印度人在2世紀與3世紀在此區域建立許多貿易港與城鎮,依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馬來半島的人們信仰佛教等宗教。1世紀時佛教和印度教均在馬來立足,並從這裡傳布到整個群島。

三、柬埔寨統治時期

在2世紀與3世紀有為數眾多的馬來王國,依據中國史書記載達30個。已知最早在現今馬來西亞地區立基的王國是古代帝國狼牙脩,位於馬來半島北方的珍尼湖附近。它與位於柬埔寨的扶南有著緊密關聯,扶南統治馬來西亞北部直到6世紀為止。高棉帝國王子在7世紀於木威創立剛迦王國。5世紀的中國史書提到南方的一座大港,位於之馬六甲海峽中。在7世紀,史書記載有一個新港口名為「室利佛逝」,據信這是當時唐朝對三佛齊的稱號。

四、三佛齊王國統一馬來亞

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由三佛齊王國所統治。三佛齊的國王統治著一個由蘇門達臘的濱海地區、馬來半島和婆羅洲所組成的、鬆散的海上王國達700年。其中有部分時間,三佛齊也控制爪哇島部分地區,不過爪哇島上的各個小王國始終抗拒三佛齊的霸權統治。

三佛齊是一個商業國家,歡迎每年一度來自中國和印度的船隊到這裡來做生意,有時甚至有從日本、阿拉伯和伊朗的船隻到達。三佛齊最大的敵人是北方的泰國,暹羅多次試圖從北部征服三佛齊。為了與中國結盟以對抗這些敵人,三佛齊向中國皇帝進貢,但從未受中國統治。

從10世紀之後,三佛齊的勢力開始減弱,它與爪哇的一系列戰爭顯然削弱其商業發展,並導致國力衰敝。在11世紀,一支稱為莫羅諭的敵對勢力開始與三佛齊對抗。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的普及也削弱了信印度教的三佛齊國王的勢力。最早皈依伊斯蘭教的地區如亞齊脫離了三佛齊的統治。13世紀末,泰國控制了馬來半島大部分地區。

五、印尼滿者伯夷王朝消滅三佛齊王國

滿者伯夷的興起與元軍入侵爪哇有著密切的關係,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高興率領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一年軍糧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和克塔拉亞薩聯合攻打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拉登甲亮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建立了滿者伯夷。

滿者伯夷王朝是在其建立後約四十年,才進入發展、強盛時期。格爾達拉闊沙統治時期,比較穩定。對內對有功之臣授以高位和采邑,對外主動與元朝修好。

1309年格爾達拉闊沙死後,其子闍耶納加拉(1309-1328)繼承王位。那些功臣對格爾達拉闊沙給的報酬和其子闍耶納加拉統治感到不滿。所以東爪哇發生一系列叛亂。其中影響最大的叛亂:1319年古蒂領導的叛亂。他佔領了都城,國王在一支15人組成的衛隊下逃亡到巴丹德爾。但是國王依靠這支軍隊最後平息叛亂,重返都城。這場平息叛亂的主要人物加查·馬達得到重用,升為卡胡里潘的巴迪不久又升為諒義里的巴迪。

滿者伯夷的巴迪:國王把國家的行政機關完全託付給他去管理。1328年,國王被害。卡耶特里繼承王位。因她已出家為尼姑,故由其長女特裡布婆那當攝政王,王國的政局趨於穩定。1350 年由女攝政王的兒子哈奄·務祿(1350-1389)繼承王位。在他執政期間,是滿者伯夷王朝的黃金時代。

滿者伯夷王朝發展到最高峰,以爪哇島的政治、經濟為中心的統一政權的封建國家已形成,並為以後的印度尼西亞奠定了基礎。成為印度尼西亞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和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大帝國。滿者伯夷強大的表現在勢力範圍迅速擴大,有一個相當規模的中央集權機構,社會經濟明顯發展,東爪哇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在爪哇島外部地區,屬國是由代表滿者伯夷國王的當地酋長或頭人管理。除了巴厘島,其餘所有島嶼也仿照爪哇島的地方模式建立行政機構,以維護滿者伯夷的統治。西部,佔有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和馬來半島的六坤以南;東部,包括從巴厘島至帝墳島的各島、蘇拉威西島南部、馬魯古群島、班達群島;北部,及於加里曼丹島沿岸等地區。這範圍大大超過現在印度尼西亞的版圖。

滿者伯夷王朝在哈奄·務祿統治期間,國勢發展到最高峰,成為東南亞強大的帝國。這主要是加查·馬達制定並執行的對外、對內政策的結果。因此滿者伯夷王朝在哈奄·務祿時期,取代了三佛齊,成為強盛的海上大帝國和貿易中心,是當時東南亞歷史發生重大變革時期的重要內容。1331 年,他鎮壓麥蘇基地區的沙登和克達兩地的起義,被提升為滿者伯夷的巴迪。在宮廷會議上發誓在他未征服各島嶼以前,他是不會安樂的,受到許多大臣嘲笑。但是,他的抱負一直是得到以女攝政王特裡布婆那為首的七王的支持。從那時開始至哈奄·務祿時期,他實現了把滿者伯夷建成海上大帝國的抱負。

哈奄·務祿的正妃沒有兒子,只生了一個女兒.這位公主和威格拉瑪·瓦爾達拿已結婚,根據女系同樣有繼承權的傳統習慣,這位公主的丈夫、國王的駙馬,實際上就是哈奄·務祿的王位繼承人,成為爪哇西王。哈奄·務祿的側室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威拉布彌。哈奄·務祿派這個兒子作為東爪哇的統治者並與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的妹妹結婚。1389年哈奄·務祿死後,威拉布彌便將其父王給的領地作為獨立王國來統治,成為爪哇東王。

歷年來東、西爪哇王的明爭暗鬥,1399 年由於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獨生兒子的早逝,使得繼位問題成為東、西二王構兵的導火素,雙方的內戰從1401 年開始,持續了六年之久。由於爪哇東、西二王的連年內戰,極大地削弱了滿者伯夷王朝對其屬地屬國的控制能力,以致於新興的滿刺加王國,以其國王是為舊港王族後裔之故,假借朝命向滿者伯夷索還舊港故地。

步入十五世紀中葉,滿者伯夷王朝的勢力由於其屬地屬國逐漸擺脫其控制而日趨勢微。史籍記載信奉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直到1521年才最後為信奉伊期蘭教的淡目國所滅,但實際上自1478年滿者伯夷最後一個國王布臘威查亞逝世後,統一的滿者伯夷王國就已名存實亡。

六、馬六甲蘇丹王朝復國

位於馬來半島西岸的馬六甲港口,是由來自三佛齊皇室的一位王子約在1400年建立的。敵國征服巨港,導致他和其他人逃離。拜里米蘇拉特別航向淡馬錫(現在的新加坡)以逃避迫害。他受到來自北大年,由泰國國王指派為淡馬錫統治者的馬來蘇丹所保護。不到幾天,拜里米蘇拉就殺害蘇丹,自立為統治者。大約五年後,由於暹羅勢力進逼,他被迫離開淡馬錫。在這段期間,有一支來自滿者伯夷的爪哇人艦隊曾攻擊淡馬錫。

拜里米蘇拉向北前進,以建立一個新的根據地。在麻坡,拜里米蘇拉考慮將他的新王國建立在Biawak Busuk或Kota Buruk。在發現麻坡的地點並不合適後,他繼續往北走。據信他在沿路曾造訪芙蓉市,隨後到達Bertam河的河口,建立了馬六甲王朝。歷經時間演變,這個地方發展成今天的馬六甲。

馬六甲建國時,中國派出艦隊以擴展貿易。永樂元年,明朝使者造訪馬六甲,拜里米蘇拉遣使入貢,明成祖承認他是馬六甲合法統治者的地位,封他為滿刺加國王。為了交換定期的進貢,中國皇帝提供馬六甲保護,以抵抗暹羅的不斷威脅,隨後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時也多次在馬六甲停留。1411年,拜里米蘇拉還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餘人與鄭和入貢明朝,答謝明成祖,「學習中國文化」。

馬六甲很快就佔據了過去三佛齊所統治地區,與中國建立了獨立的外交關係,並控制中國通向印度的海上貿易道路。由於蒙古擴張,這時從中國通向西方陸路被阻,這條海上貿易通道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馬六甲建國後數年內,正式採行伊斯蘭教,其國王稱號由拉賈改為蘇丹。馬六甲王朝的政治勢力幫助伊斯蘭教傳遍馬來群島,馬六甲當時身為馬來亞半島最繁盛的王國,使這個信仰得以傳播到鄰國。雖然馬六甲王朝只維持一個多世紀,但它被看作是馬來人自主統治的一個黃金時代,馬六甲蘇丹成為所有後繼的馬來統治者的榜樣。

七、葡萄牙入侵馬六甲

奧斯曼帝國興起阻斷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路貿易路線,而且與東南亞的貿易受到阿拉伯商人所壟斷,迫使歐洲國家尋找一條通向印度的海路。葡萄牙派阿方索·迪·阿不奎帶領遠征艦隊來到馬來亞,經過一個月圍攻,於同年7月佔領了馬六甲。馬六甲成為葡萄牙在東方活動的核心據點。

馬六甲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

八、荷蘭入侵馬六甲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建立在印尼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他們很快就佔據了爪哇島上較弱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為他們的首府。他們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與柔佛結盟來對付他們的主要敵人: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強大的亞齊蘇丹國。1641年,在數次嘗試後,荷蘭與柔佛的聯軍終於攻佔馬六甲,終結了葡萄牙統治,葡萄牙僅剩下葡屬東帝汶。在荷蘭支持下,柔佛在馬來亞各個蘇丹國之間,獲得一個鬆散的霸權地位,只有霹靂例外,它能夠周旋於柔佛和暹羅之間,並保持其獨立。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從印尼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泰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達、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家登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九、英國入侵馬來亞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商人就現身於馬來亞水域,但直到18世紀中期,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對馬來亞事務真正感興趣。由於與中國貿易增加,它需要在馬來亞地區設立基地。雖然曾使用不同島嶼為基地,但直到1768年,向吉打蘇丹租借了檳城,英國才擁有第一個長久基地。此後英國又在檳城對岸的大陸上租借了一大片土地(稱為威省)。

1795年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唯恐荷屬馬六甲為法國艦隊所利用,乃加以接管,到1815年才交還荷蘭。英國總督萊佛士尋找一個替代基地。1819年2月,他從柔佛蘇丹手中獲得了新加坡。

1824年荷倫條約簽訂後,荷人同意以馬六甲跟英國人交給換蘇門答臘的明古連島。檳城和新加坡這兩個基地,加上荷蘭沒落,造就英國支配馬來亞。隨著馬來亞畏懼泰國擴張,英國影響與日俱增。19世紀,馬來蘇丹成為英國忠實盟友。

十、英屬馬來亞與婆羅洲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當代馬來西亞的雛形。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印尼剩餘地區的利益。這個瓜分在馬來亞地區划了一條人為界限,這條界線遺留至今。

1826年,英國把檳城(即檳榔嶼)、馬六甲、新加坡與納閩島聯合組成了海峽殖民地。海峽殖民地最初由位於加爾各答的東印度公司所管理,其後檳城與新加坡先後成為這個殖民地行政中心。直到1867年,其行政權由印度總督移交給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管理。華僑習慣稱其為「叻嶼島甲」或「三州府」。

在19世紀,英國與馬來亞的其它蘇丹國簽署協議,在這些國家中設立代辦,幫助蘇丹管理其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對英國投資者來說,擁有錫礦的霹靂的政治穩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靂成為第一個與英國簽署協議同意英國管理的蘇丹國。柔佛是最頑強的蘇丹國,一直到1914年才放棄其獨立性。

1896年7月,彭亨、雪蘭莪、霹靂與森美蘭合組為馬來聯邦,接受英國保護,華僑習慣稱其為「四州府」,實際上屬於英國控制範圍。

1909年2月,英國迫使泰國同意將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家登樓讓給英國。(暹羅保留了對北大年蘇丹國控制。今天泰國南部依然有一小支穆斯林少數民族,其獨立運動為泰國政府帶來不少麻煩)。柔佛蘇丹蘇丹直到1914年才接納一位英國代辦。先前屬於泰國的四個州以及柔佛合稱馬來屬邦。

19世紀後半部,英國還獲得了對荷蘭從未立足的婆羅洲北岸的控制。這個地區東部(今天的沙巴)則由受西班牙屬菲律賓控制的蘇祿蘇丹的名義統治。其餘部分則是汶萊蘇丹統治地。

1841年,英國探險家布魯克從汶萊蘇丹手中租借了古晉,並稱自己為沙撈越的「白色拉者」。此後他不斷從汶萊手上取得領土。婆羅洲東北部被英國商人殖民。

1881年,英國北婆羅洲公司被允許控制這塊地區,受新加坡總督監督。西屬菲律賓從未承認蘇祿蘇丹對這些領土的喪失,這是後來菲律賓宣稱擁有沙巴主權的理由。1888年汶萊成為英國保護國,1891年英國再與荷蘭簽訂條約,確定兩國在婆羅洲的邊界。

1910年英國對馬來群島領土的統治模式成形:

海峽殖民地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由受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監督的總督管理。這個領地的所有的代辦(參政司)均是英國公民。

馬來聯邦由最早接受英國參政司的四個蘇丹國,即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組成了。名義上它們依然獨立,但是從1895年開始受一個英國「總參政司」管理,實際上已成為英國殖民地。

馬來屬邦柔佛、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登家樓組成,各國享有較大獨立性,不過它們也無法阻擋英國代辦意願。英國最緊密的馬來盟國柔佛擁有自己的憲法特權,規定蘇丹有任命內閣的權利,不過實際上每次蘇丹必須先與英國討論他的任命。

1909年設立馬來聯邦會議,由馬來聯邦最高專員兼任議長,各邦的法律均由聯邦會議通過,然後交付各邦蘇丹執行。各邦的最高行政機關為邦務會議,由各邦蘇丹兼任主席。英國派駐在各邦的駐紮官為當然議員,負責徵收捐稅,決定立法措施等。事實上,在決定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時,蘇丹是英國駐紮官和顧問手中顧從的工具。1927年,聯邦會議改組,蘇丹不再參加。1934年,蘇丹權力有所恢復。

十一、日本入侵馬來亞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在馬來亞的英國人可說是完全措手不及。在1930年代,英國為了對付逐漸增強的日本海軍威脅,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但完全沒有料想到日本是從泰國入侵馬來亞。由於歐洲戰場的需要,英國在遠東實際上沒有空軍戰力。因此日本可從法屬中南半島的基地發動攻擊,而不會受到抵抗。

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英屬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佔據了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上的英聯邦軍隊投降。這是英國無法彌補的聲譽損失。英屬北婆羅洲、砂拉越和汶萊也被日本所佔領。

1945年英國人回到馬來亞時,最高興就屬馬來人。但時局並未如停留在英國人戰前情況,而且一股追求獨立的渴望正在增長。英國本土破產,新的英國工黨政府主張儘快撤出東方。殖民地逐步自治和走向獨立成為英國新政策。橫掃亞洲各地的民族主義浪潮很快到了馬來亞。戰後回到馬來亞的英國人,發現這個地方處於內戰邊緣。

十二、馬來亞走向獨立

1946年英國宣布了一個組織馬來亞聯邦的計劃,這將原先屬於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蘇丹國,加上檳城和馬六甲合組為馬來亞聯邦,並在數年後獨立。這個計劃遭到馬來人強力反對,因為它削弱了馬來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將公民權賦予少數民族。一開始蘇丹們支持這個計劃,但後來又轉為反對這個計劃,並讓自己領導這股反對力量。

同年3月,在柔佛首席部長奧恩·加法爾的領導下,馬來人組織成立了巫人聯合統一機構。巫統支持馬來亞獨立,條件是這個新國家完全由馬來人掌管。面對馬來半島陷入內戰,為了分而治之拉攏馬來人,英國放棄了平等公民權的計劃。因此,馬來亞聯邦在1948年解散。代之以在1948年2月協議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在英國保護下,馬來蘇丹國各統治者恢復了自治權。

經過各派努力,同意國家元首由馬來亞蘇丹輪流擔任,馬來語成為國語,促進和資助馬來人的教育和經濟發展。實際上這個協議意味著馬來亞將由馬來人治理,特別是由於他們繼續主導著管理機構、警察和軍隊,其它種族在內閣和議會中將會具有合乎比例的代表,並治理他們占多數的州屬,而且經濟地位受到保護。誰來控制教育系統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直拖延到獨立後都沒解決。1957年8月31日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成為獨立的馬來亞的第一位總理。

十三、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馬來亞獨立後,這個區域還有其它英國領地的前途懸而未決。日本投降後,布魯克家族和英國北婆羅洲公司分別放棄了對砂拉越和沙巴的控制,這些地區成為英國皇家殖民地。相較於馬來亞,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後得多,當地的政治領袖過於軟弱,而未尋求獨立。而且這些地區與馬來亞的文化區別也相當大。新加坡於1955年獲得自主權,1959年李光耀成為新加坡首席部長。盛產石油的汶萊蘇丹國依然是英國附屬。

1961年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贊成建立「馬來西亞」的構想,馬來西亞將包括曾是英國海外領地的汶萊、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和新加坡。為了平衡種族比例,在汶萊、沙巴與砂拉越納入這個新國家之後,它們的馬來人及土著人口,將可抵消新加坡優勢。

在1961年的英聯邦首席部長聯合會議,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向他的反對者進一步闡述這個計劃。10月,英國政府批准這個計劃,條件是必須取得參與這項合併計劃的地區同意。葛波率領葛波委員會前往婆羅洲研究當地居民意見,認為沙巴和砂拉越同意合併,但在汶萊則有許多人反對。在新加坡的投票中70%的人贊成合併,條件是新加坡政府獲得實質的自主權。汶萊蘇丹退出這項參組馬來西亞的計劃,這是由於來自多數人民的反對、關於石油利潤分配比例的爭執,以及關於合併後蘇丹的地位等等因素。此外,汶萊的人民黨發動武裝革命,被視為這個新國家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英國政府討論葛波委員會的報告後,又設立委員會來起草馬來西亞憲法的草稿。最後出爐的新憲法草案與1957年的馬來亞憲法基本上相同,只做了少部分修改。例如,原先對於馬來人特殊地位的認定,擴及到砂拉越與沙巴的所有土著。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這三個新加入的國,也被賦予某些自主權,這是原先的九個馬來亞州署所沒有的,因為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是以國的地位與馬來亞聯邦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3年7月的談判結束後,決定馬來西亞聯邦將於1963年8月31日正式成立,這天恰好是馬來亞獨立以及英國賦予新加坡和沙巴自治權的紀念日。然而,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強烈反對這個事態發展,印度尼西亞稱馬來西亞為新殖民主義的代表,而菲律賓則強調沙巴是它的領土。印尼總統提出反對,延遲了馬來西亞的成立。基於這些因素,聯合國組成一個八人代表團造訪砂拉越與沙巴,確認他們參組馬來西亞的意願。

馬來西亞正式於1963年9月16日成立,由馬來亞、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共同組成。當年的馬來西亞人口約一千萬人。

十四、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非殖民化的浪潮中,英國選擇從東南亞撤退。1946年3月15日,艾德禮首相無奈宣告,「把過去的公式應用到目前的形勢是不行的」,「1946年的局面不是1920年、1930年或甚至1942年的局面了」。

一方面,英國把馬來半島上戰前分散的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行政管理權集中起來組成馬來亞聯邦。經過十二年的「非殖民化」進程後,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宣告獨立。另一方面,新加坡則從戰前的海峽殖民地劃分出來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逐漸實現了內部自治。

新加坡與馬來半島之間僅隔著柔佛海峽,在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是天然的整體,兩者的分離,「就像心臟少了軀體一樣」。儘管二戰後被人為地分隔為兩個獨立的政治單元,兩地依然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合併的支持者相信新加坡與馬來亞的政治合併,將有利於在兩地建立一個共同市場。無疑,對於資源匱乏的新加坡而言,馬來亞是其最理想的經濟腹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正式提出了「馬來西亞計劃」,主張建立一個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汶萊、沙巴、砂拉越的大聯盟(故稱「大馬」),期望把上述各區結合成一個新興的強大經濟實體。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消除各地之間的貿易壁壘與經濟競爭;另一方面各地區(尤其是富庶的新加坡)都將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定的財政稅收,可以彌補瀕臨破產的吉隆坡政府的財政赤字。對此,新加坡政府立刻表示歡迎。在經過兩年的磋商和鬥爭後,新、馬、沙、砂四地(汶萊最後選擇退出)最終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

可是,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沒多久,新馬間的蜜月便為彼此間的齟齬取代。經濟問題首當其衝,一方面,對於新加坡而言,「馬來亞要我們上繳40%的關稅收入給中央政府,協助婆羅洲及砂拉越的防務,而我們的貨物如果不能推銷到我們協助的地區,這是極不合理的。」同樣按照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話說,「如果沒有共同市場,馬來西亞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另一方面,新加坡是大馬內收入最多而負擔最輕的一個州,中央政府希望將新加坡上繳中央的稅收比例從已經很高的40%進一步提升到駭人的60%。由於馬來亞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按照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陳修信的說法:「共同市場帶來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新加坡的工業發展要以犧牲馬來西亞其他部分的利益為代價。這是吉隆坡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結果,建立共同市場變得遙遙無期,而新加坡上繳中央的稅款也時常遭到拖延,這一局面可謂「雙輸」。

被建立馬來西亞聯邦這一共同目標暫時掩蓋的政治分歧很快也浮出了水面。作為限制新加坡政治家影響力的手段,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新加坡公民不能參加馬來亞的大選,馬來亞的公民也不能到新加坡從政,但這卻不阻止馬來亞或新加坡的政黨把自己的勢力擴展到對方地盤。馬來亞的主要政黨在1961年組成了新加坡聯盟,並參加了1963年的新加坡大選。

1964年,新加坡方面還以顏色,這年的3月1日,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宣布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參加3月份的馬來西亞大選。雖然人民行動黨聲稱自己只是象徵性參選(只競選9個國會席位),但是,人民行動黨既然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全國性政黨,如果成為執政黨,李光耀必然成為首相——雖然李光耀本人反覆表白自己沒有政治野心,「……只要東姑在那裡,他就是馬來西亞的領導人」。

因此,人民行動党參加馬來西亞大選本身不啻是在大馬政壇投下一顆政治原子彈。在馬來西亞首相東姑看來,李光耀這個強大的政治對手遲早有一天會取代自己的位置。

大選過後,新加坡與吉隆坡的關係急轉直下。陳修信攻擊李光耀和行動黨是馬來亞和馬來西亞歷史上最大的破壞性力量,只要李光耀還是新加坡的總理,中央政府與新加坡政府之間的合作比駱駝穿過針孔還要困難。而馬來種族主義極端分子更是趁勢通過演講和報章報道把新加坡的馬來人描繪成一個受政府壓迫的可憐民族。

惡意誤導性宣傳將1964年7月21日變成為新加坡歷史上的「黑色星期二」。當天,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紀念日的遊行演變成了可怕的種族暴動。馬來人在維護民族與宗教利益的口號下,導致整個新加坡陷入了恐怖的混亂之中。澳大利亞駐新加坡副專員在向堪培拉提呈的報告中稱「毫無疑問,新加坡發生暴亂的責任應該明確地落在巫統頭上。巫統成員發起了種族主義運動,並任由這種運動發展」。

1965年5月3日,李光耀極具爭議的講話給了暴亂後已經奄奄一息的新馬關係致命一擊,徹底摧毀了和解的最後一絲希望,他聲稱「馬來人……三分之一的新移民是最近100年內移來的」。這並不是在單純地談論移民問題,而是在強調馬來西亞的三個種族都不能說比其他種族更具有土著性。馬來社區認為這是對他們的馬來人特權、馬來語作為國語、伊斯蘭教作為國教以及本土家園觀念的挑戰。

巫統內的激進分子甚至主張逮捕李光耀——勢必導致大規模的種族暴亂在整個馬來西亞爆發(當時的英國報紙已將李光耀視為馬來西亞400萬華人的領袖);但作為溫和派的東姑經過反覆思考,「最後總是得出一個結論:把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其他部分分開」。日後,東姑回憶道,「新加坡的離開是由於新加坡的總理想當(馬來西亞的)總理。」對於新馬分家這件事本身,他說:「我己經在早些時候向作為李先生代理人的吳慶瑞先生提到過,唯一的選擇是分開……最後的選擇對新加坡總理來說,總不是出乎意料的。他是準備而且願意分開的。」

但李光耀並不願意分開,就像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我不可能是一個馬來人(實際上李光耀的馬來語說得比東姑還好),但我可以是個馬來西亞人」,他的希望是建立一個包含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但東姑的決心已定:「我打定了主意,你們走你們的路,我們走我們的路……」

1965年8月9日上午10時,新馬分離議案在馬來西亞國會迅速三讀通過。幾小時後,參議院一致通過該議案。實際上,新加坡是被開除出了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領導人對此始料未及。李光耀向新聞界宣布新加坡獨立的時候,「痛苦地哭了,因為他半生為之奮鬥的理想破滅了」,他說「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當時外國評論都預測獨立後的新加坡將走投無路,連李光耀自己都覺得「我們眼前困難重重,生存機會非常渺茫」。

十五、新加坡坐享馬六甲海峽紅利

2015年,新加坡人均GDP突破6萬美元,成為全球最富有國家之一,而與新加坡一道海峽之隔的馬來西亞,去年人均GDP僅為1萬美元,同樣是坐守交通要塞馬六甲海峽,土地資源更豐富的馬來西亞則獲益不多。

馬六甲海峽對國際海洋交通,地緣政治有多重要已經成為常識之意,實際上,從大航海時代展開畫卷,馬六甲海峽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1819年,東印度公司的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英國人從此開始把新加坡當作在遠東的貿易站和戰略支撐點,此時距離英國人敲開大清帝國的大門還早20年。

1826年,海峽殖民地成立,範圍包括現在的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個地點分別在馬六甲海峽的兩端和中間。從檳城到新加坡,大致就是馬六甲海峽的主要部分。檳城和馬六甲現為馬來西亞聯邦的兩個州。

實際上,相比新加坡,檳城最初的戰略地位更加顯著,海峽殖民地的首府最初就設在檳城,直到1832年後才搬到新加坡。當時檳城的繁榮程度遠超新加坡。直到今天,檳城也是相當繁榮的一個城市,是馬來西亞第三大城市,僅次於首都吉隆坡和新加坡對岸的新山。馬六甲海峽在英殖民地時期,一直是大英帝國開展遠東戰略的關鍵要塞,其對馬六甲海峽的掌控一直持續到二戰前後!

二戰後,全球政經秩序重新調整,馬六甲海峽歸沿岸國家即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超過5萬多艘,佔了世界海上貿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份額。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亞聯邦「踢」出來,被迫獨立。獨立以後新加坡政府在廉潔和效率方面聲名遠播,帶領新加坡在七八十年代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然而軟體的匹配只是新加坡崛起的一部分原因,坐守馬六甲海峽的地緣紅利,才是新加坡七八十年經濟飛速發展的核心原因。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實際已經將馬六甲海峽作為戰略鎖定目標進行規劃。實際從越南戰爭開始,新加坡已經開始承擔為美軍生產戰略物資和為作戰美軍提供娛樂服務的功能。隨著新美關係的深入,透過新加坡來控制馬六甲海峽已經是世人皆知的事實!

實際上,在新加坡建立樟宜海軍基地之處,就提出了讓美國軍艦使用,還與美國簽訂了《諒解備忘錄補充協定》,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軍事基地,尤其是根據美新協定,樟宜海軍基地為美軍第7艦隊及其他過往船隻,包括航母等大型船隻,提供後勤補給和維修服務,大幅拓展美國海軍第7艦隊的控制範圍。

利用美軍強化自己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同時也回報美國在戰後七八十年代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扶持,結果是,美國海軍艦隊可以在24小時內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達海灣地區,新加坡所有港口美軍艦艇都可以無須事前告知地使用,美國在新加坡部署了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只要東南亞發生軍事爭執,美國只要立刻鎖住馬六甲海峽,控制整個原油運輸系統。

背靠美國這顆大樹之餘,新加坡國土面積不過710平方公里,但國防支出是鄰國馬來西亞的2倍以上,佔新加坡GDP約4.3%,跟軍事強國俄羅斯比重差不多,也確保了新加坡可以長期享有馬六甲海峽的戰略紅利。

新加坡必須掌控馬六甲海峽, 沒有馬六甲海峽,就沒有海上貿易中心,也不會有周圍連動的商業和金融產業,只有鞏固這個大型船隊可以停泊的深水港口,轉運免稅和手續費,東南亞,東亞與非洲的大宗物資交割地點就只能選擇新加坡,而新加坡本身又是自由貿易市場,期貨交易和現貨交割可以原地完成,這是為何中國期貨交易所即使有龐大實體商品市場,但大宗商品交貨地很多都在新加坡。

就這樣,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以彈丸之地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成為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亞洲和澳洲、非洲的要衝,其中有其歷史原因!馬六甲海峽是西亞石油運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而扼守此地的新加坡一方面是中國航運安全的保障;另一方面是美國實現全球戰略的一枚重要棋子,此外,隨著印度崛起,它又成了印度維護在印度洋老大地位的第一道屏障。三個大國平衡的焦點就在新加坡,這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運籌帷幄一生為新加坡掙得的地緣政治遺產!

可以說,戰後70年,馬來西亞作為同樣坐守馬六甲海峽的主權國家,能夠從這條交通要塞分到的地緣紅利少之又少,但是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李光耀辭世,美國重返亞洲計劃的戰略調整,一個全新的秩序正在建立當中!

十六、馬來西亞與菲律賓沙巴爭端

1、沙巴與蘇祿蘇丹的淵源  數百年前,沙巴在傳統文化語言等方面自成一體,居民來自東南亞各地區,包括今天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不過,當時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並未建國,因此沙巴在歷史上不屬於任何主權體系。  到了公元15~16世紀,沙巴成為汶萊蘇丹國的封地。1658年,汶萊蘇丹請求位於菲律賓南部的蘇祿國協助鎮壓國內起義,並在事後將沙巴北部和東部的一部分割讓給蘇祿蘇丹。18~19世紀,英國和西班牙先後介入這些地區,在經過一連串的博弈之後,西班牙最終控制了蘇祿群島。  1878年,蘇祿蘇丹與英國北婆羅洲公司簽約,將沙巴地區轉讓給北婆羅洲公司。英將沙巴更名為「北婆羅洲」,並且每年向蘇祿蘇丹及其後裔償付5000馬元的轉讓費。由於協議的英文原件丟失,這片土地到底是「割讓」還是「租借」,有關各方各執一詞。菲律賓聲稱,蘇祿蘇丹與英國北婆羅洲公司達成的是「租借」協議,不是「割讓」協議,沙巴主權理應歸菲律賓所有。英國則根據協議的馬來語文本斷定沙巴是「割讓」而不是「租借」。此後馬來西亞一直承襲英方的觀點,這也為沙巴爭端埋下了伏筆。

  2、馬菲沙巴爭端的發展  二戰期間,日軍曾經佔領了包括沙巴在內的東南亞地區。二戰結束後,英國繼續統治北婆羅洲,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取得自治。1963年9月16日,恢複名稱後的沙巴與馬來亞、沙撈越和新加坡共同組成獨立的馬來西亞。同時,馬政府每年向蘇祿蘇丹的繼承人支付5300令吉(約合1600美元),作為沙巴的租金。  然而,從1962年起,菲律賓就開始聲明對沙巴擁有主權,當時蘇祿蘇丹繼承者也授權菲政府代表其談判。1963年8月,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曾派遣8人小組赴沙巴和沙撈越進行調查,結論是沙巴和沙撈越加入馬來西亞既符合聯合國的原則,也符合上述兩地民眾的意願。一個月後,馬來西亞宣告成立,沙巴正式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菲律賓政府對此十分氣惱,拒不承認馬來西亞,並召回駐馬來亞聯邦的大使。  1965年,菲政府宣布承認馬來西亞,但「仍然保留將來對沙巴提出主權要求的權利。」菲要求將沙巴問題提交國際法庭裁決,但被馬來西亞拒絕。1968年9月,菲國會通過議案,宣布沙巴為菲領上,兩國因此斷絕外交關係。翌年12月,菲馬兩國宣布復交,但沙巴問題的陰影繼續籠罩著兩國關係。此後20年里,菲拒不放棄對沙巴的領土要求,馬歷屆總理也從未造訪過菲律賓。

  3、沙巴主權爭議一度擱置  科拉松·阿基諾1986年當選菲總統後,菲律賓主動表示願意與馬來西亞友好協商解決沙巴問題。1987年2月,菲通過新憲法,刪去舊憲法中有關沙巴「在歷史上或法律上屬於菲律賓」的辭句。同年8月,菲副總統勞雷爾應邀訪馬,表示菲將採取具體措施放棄對沙巴的領土要求。菲議會也通過了關於放棄沙巴主權的議案。  不過,菲在表示放棄對沙巴領土要求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交換條件,包括:菲馬簽訂睦鄰友好條約和邊界巡邏協定;馬不再將沙巴作為支持菲南部穆斯林組織—「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基地;馬應妥善處理湧入沙巴的數十萬菲律賓「非法移民」;對蘇祿蘇丹的後裔繼續給予補償;對菲在沙巴的投資給予優先權等。馬政府也對此作出積極回應,與菲方簽署了友好條約以及邊境聯合巡邏和過境協定。  然而,蘇祿蘇丹的後裔基拉姆家族一直宣稱對沙巴擁有主權,並希望菲律賓政府能夠幫助他們與馬來西亞方面達成承認該家族恢復對沙巴行使主權的正式協議,但菲政府並不認同。因此,對於沙巴主權爭議,有專家分析稱,「一方面是處於菲律賓南部地區的『蘇祿王朝』對沙巴念念不忘,另一方面是菲律賓政府對蘇祿群島的實際控制,這使得沙巴必然成為一個政治問題,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4、沙巴衝突經過  2012年10月,菲律賓政府宣布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達成協議,將在菲南部建立一個新的政治實體,取代現有的「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然而,一直強調自身存在的蘇祿蘇丹後裔卻認為菲南部地區包括了蘇祿王朝原來的土地,而「邦薩摩洛」政治實體計劃已將蘇祿排除在外,因此決定採取行動「索回土地」,這些行動目標便包括沙巴。  2013年2月12日,約200名支持蘇祿蘇丹賈馬魯爾·基拉姆三世的菲律賓人從菲南部塔威塔威島乘坐快艇抵達馬來西亞沙巴州的拉哈達圖鎮,索要祖地。事實上,菲南部百姓經常往來於沙巴,但此次這些菲律賓人系有組織而來,其中自稱隸屬於「蘇祿王朝皇家安全部隊」的30人還配備了武器。馬警方發現後將他們包圍,要求其限期離開。武裝分子向馬來西亞提出兩項要求,包括承認「蘇祿王朝皇家軍隊」的地位,以及不得將在沙巴的蘇祿人遣返菲律賓。馬政府則聲稱,如果這些武裝分子拒絕撤離沙巴,將被馬方強制遣返。  在菲武裝分子與馬警方緊張對峙的同時,兩國政府也在積極展開外交斡旋,希望能和平解決對峙局面,避免發生流血衝突。馬來西亞內政部長希山慕丁2月1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馬政府正在進行遣送武裝分子回菲律賓的談判,希望事件能夠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得到解決。  菲政府一方面與馬方積極協調斡旋,另一方面也在進行勸解,要求蘇祿蘇丹後裔主動撤離,並威脅菲司法部門將調查他們的非法持械行為。菲總統阿基諾三世公開呼籲蘇祿蘇丹基拉姆三世將支持者撤出沙巴,避免與馬方發生衝突,並揚言要對基拉姆三世及其支持者和同謀採取法律行動。菲國防部長加斯明透露,事發以來,菲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保蒂斯塔與馬來西亞軍方高層一直保持聯繫,希望儘快解決這起事件,避免造成流血衝突。菲外交部副部長、前駐馬來西亞大使何塞·布里蘭特斯則親赴馬來西亞,與馬政府協調配合,希望能夠讓沙巴對峙事件儘快和平落幕。

然而,蘇祿蘇丹基拉姆家族始終拒絕將追隨者撤出沙巴,並要求馬來西亞政府滿足其要求,就蘇祿蘇丹對沙巴的主權聲索問題重新進行談判。他們還要求馬來西亞政府提高租金,並質疑菲政府的立場,最終導致有關各方的外交努力未能如願。  鑒於談判磋商未果和局勢不斷升級,馬來西亞調遣武裝部隊前往沙巴州,與警方協同行動。3月1日,蘇祿武裝人員從聚集地點向外挺進,馬來西亞警方加以制止,導致雙方爆發衝突,造成嚴重傷亡。馬方稱,蘇祿武裝人員曾以「詐降陷阱」誘殺兩名馬警察。3月2日晚,馬來西亞一支警察部隊又在拿篤附近的仙本那遭到襲擊,6名馬警察在交火中殉職,另有6名蘇祿武裝分子喪生。  3月5日,馬軍方地面部隊在F-18戰鬥機和「黑鷹」直升機的支援下,在沙巴實施清剿行動,擊潰盤踞當地多日的蘇祿武裝分子。馬來西亞警察總長依斯邁奧瑪稱,清剿行動達到預期目標,馬軍警部隊無人傷亡。馬警方稱,截至3月7日,連日衝突已致60人喪生。與此同時,馬總理納吉布宣布在沙巴東海岸設立「特別保安區」,範圍涵蓋古達至斗湖沿岸,增加5支軍警部隊的力量,並以拿篤作為指揮中心。他宣稱,馬來西亞政府將不惜一切確保沙巴的安全和捍衛沙巴主權,直至蘇祿武裝人員無條件繳械投降為止。

十七、馬來西亞與「一帶一路」戰略

整個東南亞都位於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當中,尤其以馬六甲海峽,作為海上絲路的必經之地,新馬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是中馬建交40周年,中馬兩國以最高規格慶祝此事,並向馬來西亞租借了一對國寶大熊貓。2015年,在博鰲論壇上,中國最高領導人與納吉布會面表示:「中馬關係正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雙方一起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成功應對突發事件挑戰。」國家戰略部署之下,中馬關係迅速升溫。

從2015年底開始,中馬關係開始朝密切合作的方向發展,合作項目大幅增加並快速落地。去年底,中馬兩國還將中馬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落實到具體合作領域,均有重大突破:

第一:中馬海上安全進行合作。馬方允許中國海軍船隻使用馬來西亞東部地區哥打基納巴盧港作為「中途停留的地點」,並且以這種形式的合作來「加強兩國之間的國防關係」。這意味著,中美在馬來西亞使用同一軍港進行補給,與其他國家共用一個亞洲軍港,對於美軍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第二:中鐵在吉隆坡建設區域總部。投資20億美元該中心總部將作為東南亞的區域中心配合整個東南亞的高鐵建設項目。

第三,中馬加強港口聯盟建設。10個中國港口,包括大連、上海、寧波、欽州、廣州、福州、廈門、深圳、海南和太倉將與6個馬來西亞港口——巴生港、馬六甲、檳榔嶼、柔佛、關丹和民都魯進行合作。通過港口聯盟合作,提升馬來西亞港口軟體建設,同時通過聯盟將需要在新加坡中轉的中國大宗商品直接在馬來西亞的港口與中國港口對接,讓和新加坡一樣坐守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同樣享受地緣紅利。

第四、馬來西亞首次向中國採購軍艦。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訪華前,透露將和中國「首次簽重要防務協議」,激起了外界尤其是西方媒體的「無限聯想」。2016年11月2日,在和中國總理李克強會談後,納吉布總理正式宣布:馬來西亞皇家海軍將向中國購買4艘濱海任務艦(Littoral Mission Ships),這也是馬國歷史性向中國購買軍事裝備,是馬來西亞國防部一個新的里程碑。

馬來西亞計劃採購18艘LMS,以取代期目前服役超過40年的炮艇和快速反擊艇,9月10日有中國承包商向馬來西亞政府提交建議書,建議書中提出的LMS長度大約70米。馬來西亞業內人士也建議過向中國購買曾經向阿爾及利亞出口的C28A輕型護衛艦。

第五、中馬修建皇京港。2016年11月18日中國電建集團官網披露,由該集團總承包的馬來西亞馬六甲皇京港深水補給碼頭奠基儀式已經於10月19日在馬六甲舉行了。該港位於吉隆坡和新加坡之間的馬六甲市,距離吉隆坡不到150公里,由三個人造島和一個自然島嶼組成,佔地1366英畝。

按照規劃:

第一島將建造旅遊、文化遺產及娛樂區;

第二島將建成物流中心、金融、商業、補給與高科技工業區;

第三島為綜合深水碼頭及高科技海洋工業園;

第四島則為碼頭、臨海工業園

整個皇京港開發將於2025年完成,其中深水港建設預計最快將在2019年竣工。

以規模計,該港建成後將取代新加坡成為馬六甲海峽的最大港口,這首先意味著馬六甲海峽地區港口之間的競爭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新變化。

目前,馬六甲海峽佔了世界海上貿易1/4的份額,世界1/4的運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這一數量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而中國是馬六甲海峽第一大使用國,每天經該海峽的船隻中有60%來往中國,中國進口石油量的80%以及進出口物資的50%要經過海峽。而海峽由沿岸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共管,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中國對這一區域的影響非常有限,一旦出現沿岸國家政局變動、戰爭等不可預知的風險,將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這就是所謂的「馬六甲困局」。

馬來西亞方面似乎也看到了與中國對接分羹馬六甲海峽的巨大紅利,在中國投資者進入馬來西亞方面給予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把握住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重新獲得分配馬六甲海峽戰略紅利的機會。


推薦閱讀:

[轉載]柬埔寨地緣
中南半島地緣分析
阿聯酋地緣【2017-09-10】
地緣政治:美國控制世界的方式和破解之道!

TAG:地緣 | 馬來西亞 | 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