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中華曾經擁有的藩屬國

包括藩屬國的清朝地圖

彼時漢唐,睥睨宇內,恩澤四海,威震八方,萬邦來朝。漢朝的軍威遠播中亞、歐洲裏海、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唐朝的富麗堂皇影響到印度、阿拉伯和東歐地區。一直到明朝和清朝,中國還擁有幾十個藩屬國。但到了1840年晚清被英國擊敗,以後被列強連續入侵和掠奪,富裕的中國慢慢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逐漸喪失了所有藩屬國, 甚至淪為西方的半殖民地,到了1949年才真正獲得獨立。留在國人記憶中的主要藩屬國有:

朝鮮 (高句麗、新羅、百濟)

周武王伐紂後,紂王的叔父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推翻了箕子政權建立衛氏政權,史稱「衛氏朝鮮」。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將其國土分為四郡,史稱為「漢四郡」。

公元618年後,唐朝與朝鮮境內的新羅結盟滅百濟和高句麗,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918年王建推翻了新羅王朝建立高句麗國,高句麗國相當於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再加上部分我國吉林和遼寧的部分地區。北宋建立後延續中朝友好,直到993年高麗王國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係,向遼國稱臣,1127年又被迫臣服金國,1231年蒙古滅亡高麗並建立行省,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亡國。元朝末年,高麗第31代恭愍王看到明滅元,遂決定棄元歸明。後明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賜朝鮮王"李"姓,後稱為李氏朝鮮。1591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 明朝皇帝萬曆派10萬軍援朝,歷經8年擊潰日軍,朝鮮國王感激涕零,發誓永為明朝藩屬, 中朝友誼達到了歷史頂峰。

朝鮮王宮景福宮1618年朝鮮出兵襲擾後金配合明軍的作戰,後金為掃除後患於1636年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奉清朝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後,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把侵略予頭指向朝鮮, 發動了侵略朝鮮繼而侵華的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896年,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其實"韓"、"漢"諧音,大韓有寓意漢氏血脈的意思。朝鮮族在19世紀前以漢字為書寫工具。

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朝鮮滅亡。朝鮮正式成為日本進攻中國的前沿跳板和軍事基地,朝鮮籍日軍在1895年後參與了台灣戰役、八國聯軍侵華和日俄戰爭,在抗戰爆發後也進入過中國進行了燒殺搶掠。1919年朝鮮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組織「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參與對日作戰。

1945年朝鮮被美蘇人為分裂,南北部成為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獨立國家。當美國干涉朝鮮統一戰爭後,中國出於國防安全的考慮出兵參戰,歷經3年結束朝鮮戰爭,恢復了戰前的相持狀態,這是歷史上中朝第二次攜手抵抗共同的敵人。

琉球 (沖繩)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沖繩。中國與疏球的宗藩關係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來,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朝貢。詔諭中稱其為琉球, 乃成為正式名稱。1392年,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

清朝建立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順治帝的接見。從此,琉球使節與清廷往來不斷。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朝使節前往冊封與慶賀、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兩次賜印給琉球國王,乾隆所賜之印寫有「琉球國王之印」字樣。直至19世紀60年代,琉球始終承認自己是清朝的藩屬。

乾隆皇帝御書扁額 ----《永祚瀛壖》

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極,諷示流球朝賀。琉球國王遣其子赴東京貢獻方物。日本天皇下詔,以琉球為藩屬,1873年又列琉球為府縣。1875年5月.日本強令琉球國王停止對中國的「朝貢」,並派軍隊駐紮琉球;為了消失中流之間「宗藩關係」的痕迹,6月又強令琉球改用日本年號。1876年,日本在琉球設立司法機構,事實上將琉球置於其統治之下。琉球國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壓迫,於1877年4月秘密遣紫巾官來華,懇求阻止日本的吞併行徑。清廷派員到日本進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出兵佔領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為沖繩縣。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國王又密令紫巾官兩次赴天津拜謁李鴻章,請求清朝問罪於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等到北京總理衙門「長跪哀號,泣血籲請」,希望清朝能在「俯憐二百年效順屬藩」的份上派軍隊援救琉球。

清朝與日本曾就琉球問題多番談判未果,直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不僅對琉球失去發言權,還被迫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必須放棄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 隨後美國對釣魚島及琉球實施「託管」,但1970年美日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私相授受,日本竊取琉球(今沖繩)及釣魚島。至今,琉球群島的主權未定,中國從未承認日本對其主權,而二戰後也一直存在「琉球復國運動」。

安南 (越南)

安南(今越南),從西漢到唐朝一直是是中國的領土,為交趾郡,有大量中原人移民在此居住。直到唐朝後期叛亂,北宋王朝不想收復,越南才變成國家。資源貧乏。在明朝前期,北部是明朝領土,南部有獨立的政權,但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屬於明朝的藩屬國,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清朝。明朝瓦解,滿清入關,當時統治越南南部的政權看到中原內亂,趁機北上,掠得今天越南的北部河內、涼山一帶,並繼續北上。但清政府穩定之後,便歸屬清朝藩屬。這就是為何在越南一直有清朝的駐軍的原因。

《清乾隆平定安南戰圖》冊之《阮光顯入覲賜宴圖》

明建文帝時, 安南處在黎氏王朝的統治之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封建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併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車,阮福映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朝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朝命廣西按察使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19世紀40~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一個《西貢條約》,把越南南部六省變為法國殖民地。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認中國的「宗主權」和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75年5月,法國將這個條約通知清朝,並要求中國約束黑旗軍。清朝一再強調對越南的「宗主」保護責任,並指出在越軍隊是應越王之請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來中國朝貢,法國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清朝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蘇祿 (菲律賓蘇祿群島)

蘇祿是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自古扼中國與阿拉伯、棉蘭老、維薩亞和婆羅洲之間交通要衝,歷史上很早就同中國有著密切的的友好往來。在明代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前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明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辭歸途中,東王不幸染病殞歿,明永樂帝聞訃,即派官員為東王擇地厚葬。

蘇祿國東王墓座落在山東省德州市城北 1726年(雍正四年),蘇祿國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貢。1754年,蘇祿國王上表乾隆帝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乾隆帝婉言謝絕。1713年清世宗雍正九年,根據東王后裔入籍中國的請求,摺奏清廷,題定以漢字溫、安二姓入籍德州,成為中華大民族中的一員,東王后裔迄今已傳至21代。 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藩屬國蘇祿王國的交往中斷。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步侵佔菲律賓,並統治長達300多年。菲律賓之名,乃自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爾後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接收菲律賓並實行統治。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佔領。二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緬甸 緬甸元朝時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1278年元朝設置「緬中行省」,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撤,併入「雲南行省」。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緬甸。1769年,清朝派大學士傅恆督師入緬,緬甸國王孟駁懼而求和。雙方議和之後,緬甸派使節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國。1790年,清廷派遣使節前往緬甸封孟云為緬甸國王。

曼德勒皇宮 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動了侵略緬甸的戰爭。在英國製造事端挑起侵緬戰爭的過程中,清朝曾經提出交涉。英國政府一面推倭說事先不知中國對緬甸的宗主權,表示不損害中國在緬甸的權利,一面又加緊侵略緬甸。英於1885年12月派兵攻佔了緬甸首府曼德勒,俘虜了緬甸國王錫袍及王后,並於1886年1月1日宣布將上緬甸併入英屬印度,完成了它對整個緬甸的吞併。英國吞併緬甸之後,清朝提出了抗議,中英雙方進行了談判,1886年7月,在北京簽訂了《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清朝雖然達到了使英國「勿阻朝貢」的談判要求,但實際上清朝與緬甸的宗藩關係已不復存在。 南掌(寮國) 寮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瀾滄王國為明朝屬國,在嘉靖年間始稱南掌。常年處於周圍國家戰爭中,15世紀前期,日本也曾對南掌提出了朝貢的要求。1694年分裂為琅勃拉邦、占巴塞、萬象三個小國。清雍正八年(1730年),位居寮國北部與中國接壤的琅勃拉邦王國來貢,清朝仍以「南掌」稱之。

沙格寺1791年,琅勃拉邦王國遭到萬象王昭南的干預,琅勃拉邦國王阿努魯被迫逃往曼谷。不久,在清朝幫助下,阿努魯重回琅勃拉邦進行統治,直到其子曼塔圖臘統治時,仍與清廷往來密切,清廷還對其頒發了敕印和誥命。1893年,琅勃拉邦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清朝與南拳的宗落關係也告終結。 暹羅 (泰國)暹羅是現今泰國的古稱, 其部分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元時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雙重影響, 是信仰佛教的宗教國家。1949年更名「泰國」,意為「自由之國」。

泰國大城王朝遺迹 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朝認為其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朝表示友好,清朝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朝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 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德意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與清朝的宗蕃關係也漸告結束。浩罕 (烏茲別克)十五世紀後期,蒙古帖木兒帝國瓦解。游牧部落烏茲別克人從北方進入中亞,於十八世紀初,在佛爾哈拉河流域建立的封建汗國, 定都浩罕城。

浩罕汗皇宮遺迹 1759年(乾隆二十四),清軍在追擊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過程中與浩罕汗額爾德尼直接發生關係。額爾德尼主動以外藩附屬於清朝,向清廷朝貢不絕。至19世紀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裝模作樣地向清朝表示「恭順」,而實際上卻不斷向中國侵略,吞食中國領土。1876年,沙俄吞併浩罕國,置費爾干省。浩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也就不復存在。蘇聯解體後, 1991年8月宣布獨立,改國名為烏茲別克共和國。 大月氏 (阿富汗) 中國史籍上記載的大月氏就是今天的阿富汗。2世紀以前, 大月氏原本居住在中國西北部, 游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後來因受匈奴族的壓迫,才遷徙到中亞細亞媯水流域──即今阿富汗和烏茲別克邊境處的烏姆河流域。大月氏與東漢王朝往來漸密並年年朝貢,因為雙方面臨抗擊一個共同的強敵----匈奴。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2年之間,張騫兩次西行,歷經疏敕、大宛、康居,抵達大月氏,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阿富汗就是絲路的中間樞紐。

張騫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今阿富汗,阿姆河中部),相約共同夾擊匈奴。 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區處於分裂狀態。1759年,巴達克山東面的博羅爾都遣使向清朝朝貢。1878年,英國佔領阿富汗,清朝與阿富汗的交往和宗藩關係遂告中斷。 廓爾喀 (尼泊爾) 廓爾喀本是尼泊爾中西部的一個部落,一個剎帝利種姓中的切特利亞種姓征服該地區,後來印度的另一個剎庫里亞種姓征服該地區,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廓爾喀王國,征服全國。由於入侵者來自廓爾喀地區,人們便將尼泊爾名為廓爾喀。

廓爾喀杜巴為沙阿王朝統一尼泊爾之前的王宮 清乾隆年間, 廓爾喀人兩度入侵西藏,意圖搶掠遍布各地的喇嘛廟中的財富,第一次被清朝駐當地軍隊將領(巴忠)與噶倫丹津班珠爾議和後撤回(每年300個銀元寶,重32兩),然而第二年又以更大規模入侵,幾乎沒有遭遇當地藏兵或滿清駐軍的抵抗,得以大肆搶掠,後被乾隆皇帝命清朝大將福康安同參贊大臣海蘭察率領清兵支援當地藏兵擊退,趕回喜馬拉雅山南麓,甚至還反攻到廓爾喀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外二十公里的熱鎖橋,從而迫使廓爾喀向清朝五年朝貢一次。 當英國殖民者小股部隊入侵廓爾喀,被廓爾喀人打敗後,廓爾喀人將繳獲的英軍軍備上繳北京,向清廷請功。但由於語言不同,對於英國這一名稱兩國翻譯的名稱不同,清廷以為只不過是南部邊陲的一個本國不知道的小國,只是嘉獎幾句,未予重視。1908年廓爾喀徹底為英國控制,英禁止廓爾喀向清廷朝貢,廓爾喀因此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 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1770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到1885年之間存在於南洋婆羅洲(現印度尼西亞佔據稱加里曼丹島)上的華人國家。 1770年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由於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對南洋的侵略加劇,羅芳伯順應時勢和當地華人以及落後民族為保護自己生存權利的要求,於1770年建立蘭芳共和國,定都東萬津。由於羅芳伯對祖國仍然有很深的懷念和洋人對清朝的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 就立即派人向清朝稟報情況並稱臣,進貢方物。後來他們曾經多次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把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納入清朝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清朝皇帝起初不予受理,後來接受了朝貢。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加里曼丹島。

圖為荷蘭殖民者的艦隊正向蘭芳共和國發起進攻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中法戰爭爆發之機,荷蘭於公元1884年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朝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共經歷一百多年。逃往蘇門答臘的華人一直往西邊遷徙,並於馬來西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位遷徙者的後人最終成為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除了上述十幾個外,清朝時的藩屬國還有位於今巴基斯坦的坎巨提,位於俄羅斯的布魯特、薩克,位於烏茲別克的安集延、瑪爾格朗、塔什干,還有現在的不丹、錫金等等。 這種宗藩關係, 表面上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係,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接受冊封和賜予印璽。而實際上這只是維繫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係的一種形式,並不具統治和被統治之實質。作為宗主國的中國統治者,以一種「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態度對待外國, 必要時提供無償保護。為了顯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總是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對朝貢者給予大量的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各藩屬國總是樂於來華朝貢。再者,各國在來華朝貢的同時,也與中國進行了貿易往來。 由此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宗藩關係和近代西方國家間那種表面上平等,而實質上卻是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有著本質的區別;和西方殖民國家的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那種控制與被控制、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掠奪與被掠奪的關係更是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天壤之別。
推薦閱讀:

99%的女人都想擁有的角落,我偷偷地告訴你!
擁有富貴的手相為什麼還在賣苦力?
家,是人生最美的擁有!(哲理圖文)
你是否擁有一個與古往今來富可敵國之人一樣的八字
原來江西這些姓氏的人擁有皇家血統!有你嗎?

TAG:中華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