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中國人可以說是偉大的民族
宋代以前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創造著,體驗著,發現著,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及至宋代,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本文摘自:《人民文摘》2014年第8期,作者:張宏傑,原題:《春秋俠客》
如果仔細翻閱中國歷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歷程如同直跌下來的三疊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驚訝。
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
尚武精神也許說明不了國民性是可變的,那就再看看俠義精神吧。
春秋時代,是中國俠文化的光芒最燦爛的時代。俠人義士們救危扶困,濟人不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報,赴火蹈刃;受人之託,一諾千金。趙氏孤兒、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候男人們的壯烈與決絕,告訴後代什麼叫輕生重義、生死相許。
春秋時代的俠客,最大的特點是極其重視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他們行俠仗義,不是為利,甚至不是為名,而是為了心中的一股豪氣。他們如同珍視眼珠一樣珍視自己的個人尊嚴,對「平等」兩個字甚至達到了敏感的程度。「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即使在座位安排這樣的小事上,他們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春秋時代的俠客們天馬行空,無視法律規範,只聽命於自己的良心。到了明清,「俠客」們卻自願攀附權貴,淪為其附庸。如《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個個自稱「罪民」,以向規則屈服為榮。
春秋時的俠客傲視王侯,對任何人都不假辭色。而《三俠五義》第四十八回寫五鼠面見宋仁宗,這些英雄好漢見到皇帝,都「心中亂跳」「匍匐在地」「觳觫戰慄」,所謂的「江湖自由身」與權力一遭遇,立刻顯出十足的奴性。「鑽天鼠」「翻江鼠」被皇帝改成「盤桅鼠」「混江鼠」這類寵物式的命名,他們也都欣然接受。
如魯迅所說,春秋時的俠客,是以「死」為終極目的,他們的結局也確實是一個個慷慨赴死而去,而清代小說中的俠客,卻個個成了地主官僚,黑白兩道都吃得開。
讀《春秋》《戰國策》和讀清代《三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兒女英雄傳》這些「俠義小說」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清代俠義小說已經完全成了忠君事上觀念的宣傳品,俠義精神受到專制倫常觀念的深刻侵蝕,禮教尊卑鮮明地取代了自尊獨立。魯迅說,《三俠五義》中的英雄,表面上是俠客,實質上卻是奴才,「滿洲入關,中國漸被壓服了,連有『俠氣』的人,也不敢再起盜心,不敢指斥奸臣,不能直接為天子效力,於是跟一個好官員或欽差大臣,給他保鑣,替他捕盜」。他們「雖在欽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對一方面固然必須聽命,對別方面還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著加足」。
宋代以前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創造著,體驗著,發現著,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及至宋代,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社會如同一潭死水,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話來說,這種生活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
推薦閱讀:
※在現在跨民族通婚都少的時代,為什麼當年卻會發生大量阿拉伯人與漢人通婚,產生大量回回這一產物?
※厓山之後無中國?活在當代的古代人,你們真的快樂嗎?
※一個民族的文化到底能偉大到什麼程度?
※作為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人民,在境外有著同一民族的國家,如朝鮮族和韓國,是怎樣一種心理?
※滿族如何評價臨高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