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篇】張澤洪:論道教的黃帝信仰
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在中國社會有著長期的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中,道教以信仰黃老之道而著稱。道教推崇黃帝是得道的神仙,在齋醮科儀文書中黃帝有靈寶黃帝先生、中嶽嵩山黃帝真君、黃帝中主君、黃帝解厄神君、黃帝土真神王、玄清洞元黃帝玉司道君等名號。黃帝是道教所尊崇祖先神的典型,道教黃帝信仰的建構與形成,從一側面反映出道教塑模祖先神的特點,道教黃帝信仰的建構有助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道教研究中值得專門考察的問題。
一、道教尊崇黃帝及其神仙化的塑造
道教尊崇華夏人文始祖黃帝,亦尊崇先秦道家的老子。西漢立國至文景之世,朝廷倡行黃帝老子之道,社會上尊崇黃帝老子學說,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以致形成所謂黃老之學。《隋書·經籍志》敘述《老子》、《莊子》等道家著作後說:「自黃帝以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早在道家莊子的學說中,就視黃帝為得道者。《莊子·大宗師》宣稱大道「黃帝得之,以登雲天」。早期道教在創立過程中,汲取了黃老之學的思想元素,用以建構道教的神仙學說與神學理論。道教黃帝崇拜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道門中歷代高道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最終形成具有祖先崇拜特色的黃帝信仰。
1.道經中自稱道家黃帝之教
在道教經書的神仙敘事中,常將黃帝、老子並稱,甚至稱吾道家黃帝之教。道教以推崇黃帝之道而立教,道教的神仙學說亦宗本黃帝,此彰顯道教作為中華傳統宗教的特質。南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之《悟真篇記》就說:「明違黃帝之言,全失老君之旨。」我們知道黃帝之言與黃老之學,是先秦兩漢哲學討論的重要話題。道經中不乏黃帝、老子並稱的例證,我們試舉以下數例。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七十《內丹訣法》引陶植《還金術三篇並序》說:若天地在乎手,造化由乎身,自凡躋聖,名列金簿,與黃帝、老子為先後,所以顧茲門而無別徑也。
宋鄧牧《洞霄圖志》卷六《洞霄宮碑》說:而道為天地萬物之宗,幽明巨細之統。此虙羲、黃帝、老子所以握乾坤,司變化也。
宋沈庭端《華蓋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實》卷一《三真記》說:夫神仙之學,大抵宗本黃帝、老子,以清靜無為、虛心寡慾為本,而佐以陰功密行及煉丹服氣之術。
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序·原道》說:凡有生之民,所稱之道,所用之字,所服之衣,所居之室,所用之器,皆吾中國聖人黃帝、老子之所制也。豈非皆出於吾道教哉!
在道教各宗師看來,道教的內丹訣法,天地萬物之道,煉丹服氣的神仙之學,甚至社會生活之道,大抵都宗本於聖人黃帝。北宋蘇軾《上清儲祥宮碑》對道教尊崇黃帝、老子的特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合於《周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如是而已。
宋元史家馬端臨有道教之術雜而多端之說,認為黃帝老子所言清凈無為才是道家要旨。南宋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雜說》卷上,就認為相較於方士的符籙道法,黃帝老子之道是道教之本。早在司馬遷《史記》的黃帝敘事中,就已將黃帝、老子並稱。西漢時期,黃帝老子學說在社會上頗有影響,朝野尊黃帝老子之術者不乏其人。明代皇家道士朱權推崇黃帝,明確宣稱道教為黃帝之教。明朱權《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前序·原序》說: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內,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黃帝之始制,是皆出於吾道家黃帝之教焉。
黃帝是三皇五帝中之得道者,歷來被視為帝王得道的典型。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十一《與至陽子田至齋》說:帝皇之得道者,若羲、農、黃帝焉。……道之在天地間,成仙作佛者,歷歷不可以指數也。
在中古道教興盛的唐宋時期,唐代李姓皇帝尊崇老子,宋代趙姓帝王則尊崇黃帝。北宋王朝以趙姓出於黃帝,尊道教的黃帝為聖祖,加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封建王朝尊黃帝、老子為遠祖,將古代社會的神道設教推向極致。明代道經《道法會元》卷二說:「先天元後乃老子之母玄妙玉女,猶太宗以軒轅黃帝為始祖,故尊事黃帝為聖祖,先天太后即黃帝母也。」總之,黃帝信仰在宋代得到皇室的推崇,更進一步確立了其在道門的宗主地位。
東晉葛洪,南朝陳馬樞,唐代李筌、張果,唐末五代杜光庭,北宋王松年、陳葆光、曾慥、張君房、李思聰、蹇昌辰、任照一、南宋俞琰、劉處玄,元代趙道一,元明道士王玠,明代張宇初、朱權、周玄貞等,在其經論中都祖述黃帝,著力渲染黃帝的道教宗主地位。在道教宗師關於黃帝的神聖敘事中,黃帝既是自然體道帝王的典型,也是最早得道神仙的楷模。
2.道教黃帝傳記的神聖敘事
至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宣稱黃帝「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之後,道教承襲了司馬遷的黃帝敘事,並在魏晉道教神仙理論的建構中,對世俗的黃帝傳說進行汲納改造,開始了黃帝形象的神聖化塑造加工。魏晉道經《赤松子中誡經》開篇,就以「軒轅黃帝稽首問赤松子曰」而立論。道教經書在史籍黃帝傳說基礎上,開始對黃帝得道之說進行神仙化的建構。唐逄行珪《鬻子》卷下《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說顓頊:「因修黃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卷六稱:「《黃帝之書》雲,至人居若死,動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此所謂黃帝之書,與伏羲、神農合稱為三墳,三墳被視為先秦時期的大道。總之,所謂黃帝之書至少是魏晉時期流行的典籍。
南朝陳道士馬樞撰《道學傳》,收錄南朝陳以前一百多位神仙、道士的傳記。《道學傳》說: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號常鴻氏,一號歸藏氏,又有縉雲之瑞,亦號縉雲氏。又有土德之瑞,故號曰黃帝。弱而能言,聖而預知,好道希妙,故為道家之宗也。
《道學傳》的神仙敘事以言簡意賅為特點,其黃帝傳記明確稱之為道家之宗。在此後道教神仙傳記的編撰中,更逐步豐富完善了黃帝得道、授道的神話傳說。唐廣明二年(881年),王權撰《廣黃帝本行記》三卷,該書原名《廣軒轅本紀》三卷,述黃帝成長及治理天下之事的上、中二卷已佚,今僅存敘述黃帝修道成真之事的下卷。唐王權《廣黃帝本行記》說:「黃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備,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冀獲長生久視,所謂先理代而登仙者也。」亦渲染黃帝在治理國家成功之後,又致力於追求神仙之道的神話。
在宋代道教的神仙傳紀中,黃帝的傳紀已居於特殊地位,說明宋代是道教黃帝信仰建構的完成時期。南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其卷一開篇就為《盤古物祖,黃帝道宗》,此道宗有道教宗主、得道宗師之意,道經中稱黃帝、莊子,都曾使用「道宗」一詞,亦稱太上老君為「玄玄道宗」。《三洞群仙錄》記載神仙故事一千五十四則,而將黃帝列為首篇介紹,已確認黃帝在道教神仙中的特殊地位。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百《軒轅本紀》,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一《軒轅黃帝》,亦都尊黃帝為道教神仙第一,這與趙宋王朝尊黃帝為聖祖的社會歷史背景正相符合。總之,宋代道教明確宣稱黃帝是道宗,且在秦漢史籍黃帝敘事的基礎上,凸出黃帝神聖性的建構與描寫,諸如黃帝的經書法術是天神傳授,黃帝與七十二天神相會,黃帝在名山五嶽封神等傳說,道教都竭力賦予華夏英雄祖先黃帝無比的神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天神傳授說的建構。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百《軒轅本紀》說:「黃帝修德義,天下大理。乃召天老謂之曰:吾夢兩龍挺白圖,出於河,以授予,敢問於子。天老對曰:此《河圖》、《洛書》將出之狀,天其授帝乎!」此天老授黃帝周易籙圖的故事,本出於《周易》之《河圖挺佐輔》篇,此神聖敘事暗示道教行用的周易八卦,亦是黃帝得天神之傳授而行世。
3.道教各派宗承黃帝
道教黃帝信仰的建構始於早期道教創立時期,早期道教的天師道、靈寶派、上清派都推崇黃帝,可以說黃帝信仰是道門集體智慧的結果。西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卷二十四《說林訓》稱:「黃帝,古天神也。」早在東漢道教教團創立的五斗米道時期,託名張陵所撰的《老子想爾注》,就有「黃帝仁聖知後世意」、「道使黃帝為之」之說。在早期天師道的二十四治中,新津老君山所在的稠稉治,相傳為黃帝學道的名山。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二十三《正一炁治品》載:「稠稉治,上應危宿,治去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黃帝學道之處也。」此傳說可視為早期天師道黃帝崇拜的社會記憶。
東晉靈寶派道士葛洪建構道教神仙理論,最早宣稱黃帝為得道之神仙。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說:「黃帝既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則未可謂之後於堯舜也。」葛洪多處的黃帝敘事顯示靈寶派對黃帝的尊崇。南北朝道經《元始上真眾仙記》載太昊氏、顓頊氏、祝融氏、軒轅氏、金天氏分別治五山,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更成為後世道教科儀五方五帝說的理論基礎。六朝道經《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卷下:黃帝曰:「天老以小兆未知天氣,故授兆《靈寶五稱符經》。」
《靈寶五稱符經》是六朝古靈寶經,黃帝天老授經說代表靈寶派的觀點。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三十《經文出所品》說:《中央黃天真文赤書》,一名《寶劫洞清九天靈書》,一名《黃神大咒》,一名《黃帝威靈策文》。
古靈寶經認為《黃帝威靈策文》刻書佩身,可免萬災,則東晉南朝的靈寶派確乎推崇黃帝。
南北朝上清派道經《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卷一《黃帝請問寧君訣第一》贊曰:「軒轅黃帝夙植仙津,上感神精,誕靈特秀,位承天帝,復道求真,清齋玄闕。」黃帝夙植仙津說未見於世俗史籍,這是上清派對黃帝神性的想像創新。南北朝道經《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九靈太妙龜山玄籙》卷下載:「若行黃帝之道,當以季月服黃上八維生景玉門之符。」此經書為早期上清派經典,則說明上清派亦倡行黃帝之道。
元全真道士王志道《玄教大公案》卷下,有「黃帝大聖人」之稱。元代得凈明、全真、清微諸派之傳的趙宜真《原陽子法語》卷下《警學偈十六首》,有「黃帝曾師七十人,人人豈必盡仙真」之語。金元的全真宗師承襲南北朝道教正一派、靈寶派、上清派的傳統,都致力於推崇黃帝之道,在經法理論中著意建構黃帝信仰
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祖先崇拜,已經形成相當成熟的祭祀理論。《國語·魯語上》載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禽說:「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就是華夏先民祖先崇拜的祭祀五原則,此先秦宗法宗教的祭祀原則為道教所繼承。黃帝以有功於民而享受道教的崇祀,成為道教法壇祖先神靈的典型代表。
二、道教神仙敘事中的黃帝
民國時期顧頡剛先生撰《黃帝故事的演變次序》,曾將早期黃帝形象的演變過程歸納為六個階段。顧頡剛總結了以儒家為主體的黃帝敘事的演變,其黃帝形象演變說為學術界所承認。而在道教仙傳的宗教敘事中,關於黃帝得道亦有各種神異傳說。道教的黃帝敘事涉及道教學的諸多方面,我們至少可以從七個方面予以歸納,從這些側面不難看出道教確乎崇信黃帝之道。
1.道教神仙學說中的黃帝
在道教的神仙傳紀中,黃帝的傳紀居於特殊的地位。道教仙傳中黃帝得道、鼎湖上升的傳說,是道教仙話中膾炙人口的故事。道教歷代宗師對此黃帝神話有新的詮釋。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黃帝於荊山之下,鼎湖之上,飛九丹成,乃乘龍登天也。」明確宣稱黃帝所得為金丹之道。唐杜光庭《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七十八《上清升化仙度遷神道場儀》的說文稱:「臣聞混元函谷,控白鹿以西升;黃帝鼎湖,駕髯龍而高舉。莫不以長生為本,卻死為先。」則旨在宣揚黃帝所得為長生之道。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之《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說:「故黃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鼎湖山白日升天,上登太極宮,號曰中黃真人。」「中黃真人」是道教賦予黃帝的道號之一,黃帝確乎是與道合真的得道之人。宋王松年《仙苑編珠》卷上《伏羲八卦,軒後五篇》說黃帝「乃鑄鼎荊山煉丹,丹成,有黃龍下迎,韋臣同升者七十二人。」黃帝偕七十二人一同升仙,是道教仙話史上得道最多的範例。軒轅黃帝鼎湖飛升的仙話,在道經中有不同版本的詮釋,旨在昭示黃帝是得道升仙之人。道教還有黃帝與帝嚳、夏禹,「並遇神人,咸受道籙」之說。黃帝接受道教道籙的傳說,則喻示已得道法的正式傳授。
2.道教神仙敘事中的黃帝
從先秦諸子的《莊子》、《屍子》、《列子》、《管子》、《尉繚子》、《關尹子》、《亢倉子》,到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史籍,在引經據典闡述哲理時,都已然形成「黃帝曰」的敘事風格。道教對黃帝信仰的塑造與建構,也承襲這一敘事傳統以闡述道教經義。我們試舉數例:
東晉道經《洞神八帝元變經·持神馭伏第十三》說:
黃帝曰:「人性能通鬼神,而神與人道理有殊。」
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六《帝王品》稱:
黃帝曰:「三皇者,則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氣也。」
宋曾慥《道樞》卷三十《真一篇》說:
黃帝曰:「宇宙在吾手,造化在吾身。」
在道教的神仙敘事中,天界神仙的太上老君、天真皇人、廣成子、寧先生,都與黃帝有道法的傳授交流。道教的天地自然之道,道教祀神的齋醮科儀,道教的修仙飛行術,道教的內丹修鍊之道,甚至治身治國之道,都得到仙真的傳授。唐代道經《金鎖流珠引》卷七載:
太上老君告黃帝曰:「幽思轉身,告命萬神。合通天地,自得其真。」
唐代道經《金鎖流珠引》卷四《五等禮師引訣》說:
太上老君授黃帝禮師法,別有科儀,具用五等。
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二十九《稟生受命·稟受章》說:昔天真皇人於峨嵋山中告黃帝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能知治身,則知治國也。」
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百二十《道教靈驗記》之《青城丈人授黃帝龍蹻並降雨驗》說:青城山,黃帝詣龍蹻真人寧先生,受《龍蹻經》,得御飛雲之道。
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七《朔望弦晦須知》說:故廣成子謂黃帝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一泄之後,即出一陽,而交一陰,是為離也。自此而往,情慾已萌,淳樸已散,精氣日損。」
上古時期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是道經中廣為傳頌的仙話。而廣成子傳授的是修身養性,才能得長生不老之道的要義。元陳致虛《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序》說:軒轅時,皇人與太清三仙王會峨嵋山,黃帝再拜問道。皇人授以五牙三一之文並《度人經》上卷,黃帝修之上仙。
天真皇人授給黃帝《度人經》上卷,為東晉南朝古靈寶經之一,《度人經》講述道教濟世度人之道。元代道士陳致虛為《度人經》的撰作傳授,建構出一個頗具神學色彩的授經譜系。稱元始天尊撰《度人經》授玉晨道君,玉晨道君授玄一真人,玄一真人授天真皇人。黃帝得天真皇人、太清三仙王傳授《度人經》,則象徵黃帝獲得神仙之道的真傳,果然黃帝修鍊此度人之道而成為上仙。
3.《道藏》中託名黃帝的經書
道教造作的經書中多有託名黃帝的道經,醫學、占卜、外丹術、法術道符等經書以祖述黃帝為特點。《道藏》中諸如《黃帝內經》、《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等十五種託名黃帝的經書,構成道教黃帝信仰的重要內容。據唐代道經《金鎖流珠引》卷十四引錄〈黃帝集靈記〉,此經有大禹編為四十九卷之說,此《黃帝集靈記》實為法術道符的彙編。道教的《黃帝陰符經》,主論道家哲學與修養之術,是託名黃帝著述中最有影響的名篇。《黃帝陰符經》東晉南朝已問世。東晉南朝道經《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綱飛地紀金簡玉字上經》說:而世傳惟《陰符》一經,為黃帝書,其文質而雅,深而要,非有道者,其能是乎。
北魏寇謙之在進行新道教改革之時,就以曾藏此經於嵩山石室而知名。明張宇初《峴泉集》卷一《辨陰符經》:史稱黃老者,以黃老之道同也。而黃帝之言,未之見焉。若子列子之謂《黃帝書》曰者,大率與老同。[51]
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認為《黃帝書》與《老子》的學說,共同構成道教遵行的黃老之道。道教有黃帝悟道而撰寫《陰符經》之說,以致歷史上《黃帝陰符經》的註疏最多,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反映道門人士對此經的重視。
4.道教飲食養生與黃帝
道教有著豐富的飲食養生思想,充滿著中華先民的生活智慧,是歷代高道大德探索總結的結果。道經中論說飲食養生的要義,其開篇也托黃帝之口而立論。《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稱:
黃帝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唐范翛然《至言總》卷三《禁忌》稱:黃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飽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
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五十七引天台白雲《諸家氣法·服氣精義論並序》說:
黃帝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
道教論說飲食養生之要義,刻意引用黃帝之說以立論,託名黃帝的飲食養生的法門和禁忌,甚至比飲食養生更高的服氣之法,都旨在彰顯這些養生理論來自黃帝的智慧。
5.道教丹道與黃帝
道教丹道旨在追求長生不老信仰,丹道修鍊亦源自黃帝的養生思想。在道教經書的丹道敘事中,稱黃帝是最早服食神丹者。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六百七十八《道部二十傳授上》說:昔黃帝、老子奉事元君,元君以受要訣,況乎不逮彼二君者,安能自得仙度世者乎。按《荊山經》及《龍首記》皆雲黃帝服神丹。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提及《荊山經》、《龍首記》各一卷。明《正統道藏》收錄《黃帝龍首經》上下兩卷。則東晉道教已有黃帝服神丹之說。東晉葛洪《神仙傳》卷五《張道陵》,還有天師張道陵得黃帝九鼎丹經之說。託名黃帝的《黃帝九鼎神丹經》為西漢末東漢初的道經,該經說黃帝服食九鼎神丹而升仙。唐宋道教盛行金丹之道,宣稱黃帝修之而登雲天,老君修之是為道祖。黃帝既是金丹之道的習得者,又是在道門傳授金丹之道者,東漢道教祖師張道陵就曾得黃帝丹法的傳授。《太平御覽》卷六百六十四《道部六》引《集仙錄》曰:張天師道陵隱龍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得黃帝龍虎中丹之術。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六載:孫夫人者,三天法師張道陵之妻也。……依太一元君所授黃帝之法,積年丹成,變形飛化無所不能。
道教金丹道在唐宋時期成為道教修鍊成仙的主流,在朝野和社會上很有影響,所謂黃帝金丹道就是這種社會氛圍下的產物。唐代道教有一種黃帝內視法,是存想五臟五色的修鍊方法,則此黃帝內視法又具有內丹術和存想法結合的特點。
6.道教戒律與黃帝
道教經書在闡揚教理教義時,常托稱神仙天尊之口以敘事,用「黃帝曰」、「老君曰」、「太上曰」、「太極真人曰」、「天尊曰」、「道君曰」、「太上道君曰」、「道曰」、「道言」、「師曰」的口吻宣講經義,以此強調教理教義的神聖性。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四十六《洞神戒品》,在宣講道教戒律的功能時,就托黃帝以宣教,其論洞神五戒說:黃帝曰:「人不持戒,吏兵不附其身,所得無驗,徒勞用心。」若不信至道承事師,若欲使吏兵防身護命,卻死來生,禳疾延壽,為人消災,救治厄患,存思求微,剋期取驗者,受五戒。
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四十六《洞神戒品》宣講「洞神八戒」,亦稱:黃帝曰:「余嘗閑居,太上垂降,見問經戒大小始終。余雖受持,多所不了,未測次序,具啟太上。」太上答曰:「凡諸戒律,通應共行。」其間緩急繁簡高卑,各有意義,準擬玄源變化,生數皆漸相成,三五八九、十百千萬,雖隨緣所堪,亦不可越略,知因向正,法修長生不死,三五兼參,宜受八戒。
魏晉南北朝道教有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和想爾九戒,分別是早期道教靈寶派、天師道的戒律。《無上秘要》藉黃帝之口宣講洞神五戒,洞神八戒的要義,顯示早期道教戒律亦依託黃帝以宣示的特點。
7.道教法術中的黃帝神符
道教法術中的符籙具有驅邪的功能,在道門和社會上行用廣泛。相傳西王母曾傳授黃帝神符。道經中所見黃帝符籙、真文,有黃帝真符、元始黃帝真符、黃帝御魔總真靈符、中央黃帝土功符、中央黃帝玉符、黃帝全形符、中央黃帝赤書玉篇真文、黃帝威靈策文等。道教齋醮法壇行用的符籙靈文、真文玉字,具有祈禳驅邪的無窮法力。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百《軒轅本紀》說:玄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帝觀之十旬,討伏蚩尤。授帝《靈寶五符真文》及《兵信符》,帝服佩之,滅蚩尤。
此《靈寶五符真文》為東漢出世,為道教史上之古靈寶經,該經談及的黃帝神符或許即靈寶符文。相傳黃帝帝以金簡書《靈寶五符真文》,一通藏於鐘山,一通藏於宛委之山。黃帝所得的《靈寶五符真文》為道教常用符籙,可以安鎮天地,開度鬼神,具有強大的驅邪功能。宋元道經《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十說東晉真人許遜,「曾親受黃帝之書,用鐵板書此五符,投於湘渚,斬馘妖毒」。東晉許遜所書鐵板五符,即《靈寶五符真文》。
唐代道經《金鎖流珠引》卷十一《說佩諸地隱諱》稱:昔黃帝得廣成君教佩此九地真諱,經過之處,神靈俱見,拜送扶迎,不敢為患,受驅使。
道教有佩天地之真諱的法術,認為身佩九州真諱、五嶽名諱,則具有驅使鬼神的法力。黃帝得九地真諱隱術的傳授,則是具有驅使神靈法力的仙真。
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二十五《三皇要用品》說:黃帝得神圖天文字,以知九天名山川靈之字。若能按文致諸神者,可以長生,可令召司命削死籍,必為人除之,然後修道求術,必得神仙矣。
此黃帝得神圖天文字的傳說,喻示黃帝已掌握求取長生之道的方法。
綜上所述,道教的神仙學說、修鍊法門、經法制度都要遠推至黃帝時期,宣稱是由黃帝創造而產生,這是典型的黃帝崇拜思維的結果。而道教經書中不乏黃帝赴天下名山尋真訪隱,終獲長生久視的不死之道、真一之道的記載。諸如道教地理的《五嶽真形圖》,乃宣稱是黃帝赴五嶽臨摹山勢真形而撰成。在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黃帝敘事中,黃帝是一位有功於民的偉大之「人」,而歷史上道教對黃帝進行了神仙化的改造提升,賦予黃帝華夏祖先神的品格。總之,黃帝由「人」到「神」的轉化,道教黃帝信仰的建構與形成,顯示道教塑模華夏祖先神的智慧和想像力,道教對黃帝神性和神格的塑造,在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具有典型性。道教宣稱黃帝是帝皇得道之典型,經過道教神學理論精心塑造的黃帝形象,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祖先神,對黃帝的信仰至今在中國社會還有著持久的生命力。
結論
道教以神仙信仰為鮮明特色,道教神仙體系中的祖先神,都是歷史上有功於民之人,此亦顯示道教奉中國之道的特點。黃帝作為華夏先民認同的英雄祖先、人文祖先,道教則著力建構其問道、得道的神聖歷史。道教宣稱黃帝是自然體道者,這可謂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歷代道門人士都致力於弘揚黃帝之至道,甚至直接稱道教為黃帝之教。明代皇家道士朱權比較儒釋道三教的特點說:「校其佛氏之教,導之以慈愛;黃帝之教,導之以仁義;老氏之教,導之以道德,陳之以忠孝;孔氏之教,導之以禮樂,陳之以綱常。」[65]朱權刻意在道教中分列黃帝之教與老氏之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教崇拜黃帝的歷史真實。道教所塑造的黃帝倫理道德神仙形象,在當代社會仍有其教化功能和現實意義。總之,道教黃帝信仰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歷代高道黃帝敘事的想像建構之下,最終奠定了黃帝為道教宗主的地位。黃帝是遠古帝王被奉為祖先神的典型,道門對黃帝神格的精心塑造和聖化,彰顯出道教作為中華本土宗教的自信。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有很多人「想學」風水?
※道教的信仰特徵和基本教義
※信力健: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
※聖經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沒看見神和神跡,還這麼多人信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