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以武功名揚天下是在明清時期
06-15
少林寺以武功名揚天下是在明清時期。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竄擾東南沿海,少林派武僧80餘人在月空等人的率領下勇赴沙場,屢挫敵焰,先後有30餘人為國捐軀。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將俞大猷(福建晉江人,其武功學於泉州)途經少林寺,指點拳術和棍法。俞大猷在看過眾僧的表演以後,認為少林寺棍法傳久而訛,真訣皆失,乃從少林寺眾僧中選出宗擎、普從兩位少年僧人,讓他們隨軍南下,親自傳授武藝,歷時三年有餘。普從不久去世,宗擎學得真訣,回寺廣傳僧眾。萬曆五年(1577年),俞大猷又在京師授給宗擎《劍經》(此為論棍之書,當時把棍稱為長劍,故稱《劍經》,而非論劍之書)。 在名家的指點下,又經過實戰的磨鍊,少林棍術水平在明朝晚期有了明顯提高。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把少林棍法列為棍家「正傳」之一。其後,茅元儀在《武備志》中進一步提出「諸藝宗於棍,棍宗於少林」,第一次將少林棍術列為諸家棍法之首。至此,少林棍術已被公認為武術正宗。 少林棍術名揚四海之後,少林寺僧眾又致力於拳術的提高。明末時,「寺僧攻拳」,因少林拳術「猶未盛行海內,今專攻於拳者,欲使與棍同登彼岸也」。當時,少林寺僧洪記又從劉德長學得獨步天下的峨眉槍法。與此同時,不少文人感嘆國事日非,內憂外患,遂自覺習武,以圖報國,一時文人習武之風大盛。在武裝抗清失敗以後,一些志士仁人恥於剃髮留辮當新朝臣民,紛紛遁跡山林,削髮為僧。他們大多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些人又有深厚的武術功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民間的俗界武功與原有的少林武功再次交流融合,使少林武功日臻精湛。 入清以後,中原地區的習武之風依然盛行不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廷曾下旨嚴禁民間習武,但少林寺僧眾依然暗中練武不輟。少林寺的反清民族意識曾引起清廷的注意,而少林武功則通過包括秘密會社在內的各種渠道廣泛外傳。以少林寺為代表的寺院武功在這一時期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武術史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 明末清初之際,少林武術廣泛吸收了北方許多拳派的精華,同時也吸收了南方的棍術和槍術,在本寺武功的基礎上加以融合提煉,終於形成了內容廣博、技藝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術正宗的崇高地位。試看有關少林武技的種種記載,絕大多數見於清人的筆記小說,便是一個佐證。同時,由於僧俗兩界武藝的頻繁交流,也由於少林武術的名氣越來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或受到少林武功的影響,或託名少林以自重。這樣,少林拳系實際上就涵蓋了中國北方地區幾乎所有的武術門派,少林武術也成了中國北方地區武術的總稱。 近年來,少林武功的名氣如日中天,以「少林」冠名的各種武館遍布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專門到少林寺參觀,觀看少林拳。然而,物壯則老,盛極則衰,少林武功也自有它的隱憂所在。自我感覺始終良好,少林拳的隱憂也許就在這裡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明清第一任皇后之悲(下)
※試析從「詩不可兼史」到「以詩補史之闕」——論明清之際詩史說之流行(2)
※享受明清傢具的生命與靈氣
※清兵入關後仍使用明的官吏,而清維持了二百多年,由此看來明的官吏系統沒有太大的問題,那明到底為何而亡呢?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