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路上,一念執著(原創連載),11.0更新

「聖杯」到底是什麼?

2016-09-08 20:31:04

「聖杯」到底是什麼?

我堅信每交易者心中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會有差異,但又會有相似之處。曾經我認為的「聖杯」是一種技術手法或市場恆定的規律模式,因此我翻閱了不少的知識書。直到2014年我讀到「高頻交易」這本書,嘗試學習這種最前沿的技術,途中卻突然有些迷茫了。

一條路走得越久,旅人會發現自己越孤獨。交易這條路也不例外,更何況這條路註定不會平坦。忘了從何時起,因為周圍關係較近的人畢竟職業不同,我無法和自己多年交心的朋友交流這其中的種種。憋得慌,就不得不嘗試其他的方法。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我開始看一些交易圈、對沖基金圈的傑出人物的自傳,我想看看他們的孤獨、困擾和感受,或許能有我希望的答案。

逐漸,我的豆瓣已讀列表變多了,有「金融鍊金術」、「股票作手回憶錄」、「十年一夢」等國內外交易大咖的自傳,或「富可敵國」、「對沖基金奇才」這類講述對沖基金歷史,行業精英人物訪談類的書籍。在一窺他們的過往經歷和交易理念、甚至歷史教訓後,我開始意識到,我所面對的是所有交易者在路上都必須面對的疑惑。這是交易這行的客觀屬性。所有的交易者,都必須獨自面對自己情感上的恐懼、失敗、貪婪、衝動、懷疑,在這一切之上努力建立並運用自己的理智和自信。這一切,整個過程,如同朝聖,註定是孤獨的。

2016-09-08 20:31:23

第2章 探索

作為人類,我們能有今日的輝煌是因為科學技術嗎?

從表面上看,我們確實因為科技而繁榮,但科技從來不是外星人或上帝的恩賜,天上不會掉下來。「人」,我們自己,才是創造這一切的源頭。自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17世紀提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之後,我們基於樣本、歸納、模式、理論的方法路徑,不斷探索世界,認知與科技才有了飛速的發展。可以這麼說,是我們的努力與堅持給了自己現在的一切。

交易同樣是一個長期探索未知的過程。我們基於觀察、認知、總結、學習,在螺旋的通道中一步一步增強自己的交易能力,逐步實現我們的訴求。然而「市場中確定的只有不確定性」。一切的積累會帶給交易者更敏銳的判斷,卻無法改變市場「不確定」的本質。面對市場的這種本質,交易者只能依靠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去積極的面對。

上個月我拜讀完前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的自傳「行動的勇氣」。其內容主要講的是伯南克作為兩屆美聯儲主席期間,應對2007-2008年危機所做的一切努力,這種努力一直持續到他2014年2月1日卸任。用他自己的話說,美聯儲這艘船是「航行在未知水域」,因此伯南克作為船長必須有勇氣作出史無前例的決定,如QE,如AIG拯救計劃等。作為哈弗大學、麻省理工畢業在經濟學博士,並在普林斯頓大學長期任教的經濟學者,伯南克的經濟學知識無疑是豐富的。但在歷史翻開新的篇章時,他仍需要拿出巨大的勇氣去面對他那動蕩的現在和未知的未來。

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關於金融中近20年來最頂尖的一塊,金融衍生物定價。自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black-scholes-merton,1997諾貝爾獎)以來,金融衍生物獲得進一步長足的發展。裡面的一個重要概念,Brownian Motion(布朗運動)其實是源自物理學對微小粒子表現出的無規則運動的數學描述。換一種說法可能大家更熟悉,「布朗運動」是帶一定長期趨勢的「隨機漫步」。不錯,衍生品的定價很大程度是假設標的資產價格「隨機」的。也就是說,資產價格的不確定性,居然成了資產衍生品定價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具體數學解決方案就不說了)。

上述兩個栗子說明,無論在宏觀或微觀層面,經濟或歷史層面,不確定性是價格、市場和人類經濟行為的必然產物,就如同大航海時代探索新大陸的開拓者們一樣,探索精神、以及面對困難的勇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想要在現在把未來的事情都「把控」住,我的建議是,去朝鮮「享受」計劃經濟,或者找大師給你開開光。

說到這裡是否焦慮感又上來了?

首先,我們應該慶幸市場的不確定性,這其實是自由的產物,也給我們這種交易者通過價格波動賺取利潤的基礎。所謂「風險越大,收穫越大」,在不考慮更多細節的情況下算是一條真理。其次,作為交易者我們是有面對不確定性的解決方案的。「勇氣」?No, No! 不夠全面。最近這兩年我一直在思考能夠有效應對這一切的東西,逐漸意識到這或許就是「智慧」-----某種對於特定市場或整個市場的,合知識、能力、勇氣、遠見等必要要素為一體的東西。

「股票作手回憶錄」中多次提到一個名叫帕特里奇的有趣老頭。當年華爾街也盛行「消息」,市場上的「消息」販子也不少,或真或假,或為了友情、或為了利益。帕特里奇先生也有這種熱心的朋友,不過老先生只是將這些「消息」作為交易的另外一個判斷參數,自己還是要全盤思考的。每當市場有波動時,之前給「消息」的熱心人總會跑來建議他賣出持倉、獲利了結。帕特里奇都會瞪大眼睛回答「這可是牛市啊!」

,然後獨自走到一邊,不理會當日價格的任何波動。利弗莫爾多次提到老先生,對其的態度是讚許的。根據其回憶,老先生的投資收益到最後往往都是不錯的。我相信利弗莫爾在寫這段時多少有著這樣的想法:這就是「智慧」,她的一種外在表現形態。

第2章完-------

以下是題外話--------------------

這裡,在下給諸位大言不慚的推薦上文提到的「富可敵國」這本書。外匯、黃金等交易在金融上都屬於另類投資,基本都是對沖基金一類創新機構乾的事情。「富可敵國」這本書就是一部對沖基金的簡史。書中大多以故事的方法記敘了對沖基金產生以來的交易英傑們的交易生平,內容涵蓋了對沖基金的不同策略、以及運用這些策略(股票多空、宏觀、股票中性、事件、量化等等)的高手們的不同性格(因地制宜啦)。不僅如此,書中還花大篇幅描述了風險,包括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倒塌(他有名是因為公司投資總監是merton,上文說的1997年諾貝爾獲得者之一,當初也差點造成華爾街08年)。看後能夠幫助讀者建立一個對於對沖基金界、目前世界主流交易策略的大的視野和框架,有助於日後提升自己對交易的理解,更有助於對自己交易類型的定位(不急,不少更細緻的方法會在以後慢慢道來)。

此外,有朋友在帖子裡面問我交易的周期和主要標的。這麼說吧,我最初只看英鎊兌美元,理由很扯,因為當時我在英國,自認為信息會更有優勢。目前我將自己的交易策略定義為「宏觀」,厚臉皮的自稱索羅斯一派,我的選擇包含所有主要直盤外匯、黃金、原油、歐美日主要股指,尋找軟柿子下手,一般持倉周期2-8周不等。

--------------------------------------------------------

第3章 自我

2016-09-10 15:28:47

第 3 章自我

「cogito ergo sum」這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對!就是發明解析幾何的牛人!)對哲學認識的起點,即「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我的朋友中有一些國內交易界(股票、期貨、外匯)的前輩,其中不乏資產管理規模以億為單位的大師,跟他們仔細聊過後發現了一些共通的特點:1)交流中都不強勢,願意傾聽;2)對自己都很了解;3)大多告訴我,交易是再次了解自己的過程。

的確!你不能讓貂蟬去耍大刀;也不可能讓關公去跟呂布玩反間計。因此,自己是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特質將直接決定你最適合的交易方式。重新發現自己,就是為自己裝備最合適的武器。

塞巴斯蒂安·馬拉比的書「富可敵國」中曾提到一個有趣的真實故事。全球著名老虎基金的老闆朱利安·羅伯遜,是典型的價值投資人,其基金自創立起連續18年平均年回報31.7%,大大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12.7%的年回報率。但在上世紀最後10年的宏觀交易浪潮中,羅伯遜轉變策略了。由於基金規模的進一步壯大,羅伯遜決定擴大在當時盛行的宏觀交易策略上的投入。1991年,他聘用了來自摩根士丹利會講日語的外匯專家大衛·格斯坦哈伯(DavidGerstenhaber),緊接著又聘用了一名名叫巴里·博薩諾(BarryBausano)的外匯交易員。

問題是,羅伯遜其實不具有傑出的宏觀交易實力。給索羅斯以及羅伯遜都工作過的賣空巨匠吉姆·查諾斯相信羅伯遜對股票的超常掌控能力,但沒有宏觀交易員會說羅伯遜對利率或者貨幣的掌控也一樣超常。

他們(員工)很快發現老闆(羅伯遜)沒法忍耐圖表,他把圖表描寫為「蒙人的,沒有用的東西」。他們還發現他們本能的風險節制會激怒老闆。如果一個交易與他們的預期相反的話,這些宏觀交易者會以為他們反應慢了,或就是交易錯了,沒人想逞英雄。然而,羅伯遜的反應正好相反。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他會堅持到底,他終究是要登上頂峰的。有一次,宏觀交易者擔心短時間內市場會反轉而對他們在歐洲債券做空的頭寸不利,他們向羅伯遜建議用臨時避險來維護老虎基金免受損失。

「對沖?」羅伯遜氣憤地反駁道,「對沖?!那樣象徵著如果我是對的話,我賺的錢會少一些。」

「嗯,是這樣的。」宏觀交易者們答道。

「為何我要這樣做呢?為何?為何?那都是十拿九穩的。」

這就是那次宏觀交易者們嘗試風險管理的終局。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是什麼樣的交易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每個人自己解答。

我剛開始接觸外匯交易時看了很多鬼佬的網站,裡面提到最多的是三類

1)intra-day trader 日內交易者;

2)point trader 點位交易者;

3)directional trader 方向交易者。

我在最初一直以為自己是「點位交易者」,因為這類交易人的優勢是,可以獲得更有效的風險回報比。不過逐漸發現,我其實是一個耍大刀的,因為我個人比較迷戀索羅斯英鎊狙擊的案例(抱歉,這個其實不是索羅斯自己主導的)。

上面只是給了一個可能過時的典型分類。不難發現,偉大的交易者常常不屬於典型分類。索羅斯屬於哪一類?可能2)+3),但又不是這兩個的簡單相加。一個字,世界不是那麼機械劃分的。

能夠給到的東西是一些我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

1) 什麼才是我認為的失敗,連續止損還是不能抓住好的交易機會?

2) 我會得意的跟人講的,是我多筆盈利積累的結果,還是一筆交易的神來之筆?

3) 我建立交易的方式,跟隨市場主流觀點,還是更喜歡他們向右我向左?

4) 單筆止損後的心情,我設置止損或許有問題,還是結果為王、擇日再戰?

5) 浮盈後的感受,趕快落袋,還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請跳出二元的思維。每個交易人都不會是0和1。我們更類似於去菜市場抓一把各種類的菜,組成桿秤的一邊,另一邊是秤砣。我們需要合理的計量我們自己,稱重人仍然是我們自己,因此最不該的就是缺斤少兩。

給到大家一些板磚,「磚家」。就我個人來說:

1) 後者;

2) 後者;

3) 後者;

4) 後者;

5) 後者;

我的問題並不詳盡,但相信會給大家一定啟發。而這些問題,沒有對錯,只有恰當。找到自我,才能更準確的對症下藥。「交易,本來就是很私人的事情」。這是華爾街對沖基金訪談的原話。

這或許就像談戀愛,「花了太多的時間去做戀人喜歡的那個人,才發現,做自己才是最迷人的」。

第4章 另類投資世界(Alternative Investment)

2016-09-19 21:53:28

第4章另類投資世界

「沒吃過豬肉,至少該見過豬跑。」外匯交易是屬於另類投資的範疇,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先簡單和大家一起溜一下。

什麼是「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根據CAIA(另類投資分析師,世界上與CFA同等含金量的資格執照)的定義(以下是譯文):

「另類投資是任何有別於傳統手段的投資。而傳統投資手段主要包含股票長期多頭、固定收益類(債券、定期利息收益)、和現金。」

我一直覺得上面的定義有些拗口難懂,其實說白了,任何形式更靈活、手段更多樣、有可能不受大經濟周期影響而創造持續穩定盈利(Alpha)的投資手段都可以是另類投資。目前全球最大的幾個細分類別包括:外匯交易、量化交易、期貨CTA、股票alpha、房地產REIT、衍生品交易。而這些幾乎都被對沖基金所囊括,每年在對沖基金經理的天才表現下為基金賺取豐厚的利潤。

外匯交易自上世紀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後逐漸風靡對沖基金界,並成就了「全球宏觀策略」,這個對沖基金最風靡的策略。據2016年行業報告,外匯日成交額已增加至5萬億美元,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交易資產類別。這個數據在2000年前後是2萬億美元,增長了一倍多。

這個市場沒有固定的交易所,最傳統的交易方法是國際投行(他們是市場中最大的流動性提供者)外匯交易部門(FICC)之間通過電話相互報價(直到現在仍有一些衍生物市場是電話報價的!如我以前在倫敦接觸過的航運衍生品市場)。很明顯,這樣效率很低。因此到上世紀尾聲,電子盤全面普及以後,外匯的交易量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2016年 外匯市場份額

1. 花旗 12.9%

2. 摩根大通 8.8%

3. 瑞銀8.8%

4. 德意志銀行 7.9%

5. 美銀美林 6.4%

6. 巴克萊 5.7%

7. 高盛 4.7%

8. 滙豐 4.6%

9. XTX Markets 3.9%

10. 摩根士丹利 3.2%

與一些傳統的戰場相比,外匯市場有他自身的一些優勢。

首先,外匯市場跟股票市場等相比,透明度更高,這是我個人喜好的原因之一。央行政策會有博弈但聲明作為公開信息誰都查得到。各國基本面的經濟數據在當下也是隨處可得。這樣,交易者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構建預期當中,而不是驗證數據真實性。

同時,外匯市場在短期的有效性是非常高的。市場會對一個新的數據或政策作出及時反應。如今年英國退歐公投結果公布後當日千點狂奔,每月非農數據後市場對自身預期作出修正,任何基本面、預期的變化會迅速體現在價格中。換句話說,交易者會更確切的知道市場目前的驅動因素。

最重要的是,這裡還是更可能創造歷史的大舞台。如今的PB、甚至零售經紀商已經可以提供更豐富的資產標的,從貨幣對、貴金屬、到商品、股指,你可以在全球範圍搜索自己的獵物,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實施。市場有足夠的容量和空間讓你來實施自己的狩獵計劃。

再將我們的視野放大一些,外匯交易也是「全球宏觀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全球宏觀策略」是近三十年名聲最大的對沖基金交易策略,是指利用宏觀經濟的基本原理來識別金融資產價格的失衡錯配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在外匯、股票、債券、期貨及期權上進行槓桿性押注,以期獲得高額收益。

拿我個人的偶像的索羅斯和他的徒弟德魯肯米勒來說吧。他們是典型的宏觀交易者,1992年的英鎊狙擊事件可以說的遠近聞名,他們獲取了10億美元的利潤。

----------本章待續-------------

2016-09-27 20:53:20

索羅斯最大的成果是借用心理學的觀點,放在金融市場提出了「反身性」,reflexivity(個人認為「自反性」更準確)。簡單的說就是在大趨勢(或泡沫)中,各基本面因素會看起來相互印證,並支持當前的趨勢繼續發展,直到其中的一些因素因為過度偏離而顯得不穩定,最終趨勢崩潰。2008年次貸危機中大量ABS的高評級、低利差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因此索羅斯和他的徒弟德魯肯米勒的交易信條就是:「找到這種不合理,然後重倉交易」。

這種交易的最大特點是,高風險回報比。索羅斯和德肯米勒1992年在英鎊上建立了100億美元的頭寸,獲得了10億美元的利潤。在他們嘗試做這次交易之前,他們預定的止損大概是0.5-1%,而收益預計在10-15%,當然,他們前後等待了數月。

我一直強調不要急著談方法,先要看清自己的特點。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讓郭靖練降龍十八掌,而讓黃蓉練逍遙遊,這就是根據人物的優勢、特點因材施教。那麼,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索羅斯的這種做法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特質?

1)耐心;2)決心;3)對經濟學原理的精通

1) 耐心:其實交易如同打獵,耐心是一個基礎,但打兔子和打黑熊需要付出的耐心一定不是一樣的。在英鎊狙擊事件中,德肯米勒在初夏就開始關注英鎊,8月才下注15億美元的頭寸,9月以後才和索羅斯聯手將頭寸增加到100億美元,直到9月16日英國官方放棄維持匯率以後,他們仍然將頭寸持有到了9月底。這個交易的時間計量單位一直都是「周」。

另外一個例子,「大空頭」主要描述的是一群做空次級貸的人,包括邁克爾·布瑞在內的大部分主角,在2005年就建立了次級債券的空頭,那可是以年在計算的交易。

2)決心:當你做你認為對的事情,是否也會有所猶豫,是否敢於全力一搏。往往會有這樣的後悔,一個本來賺大錢的交易卻錯過了。我曾經也認為是技術問題,現在卻發現是交易者和其使用的交易方法可能不匹配!

1992年英鎊狙擊中,9月德魯肯米勒走進索羅斯的辦公室,告訴他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他自 8月起就在英鎊上下了15億美元的賭注,並在與羅伯特·約翰遜(他們諮詢的美國信孚銀行的貨幣專家、基金經理)的談話後下了更多注。現在,導火索來了,德魯肯米勒宣布,他將開始逐步建倉。

索羅斯聽著,看起來很困惑。他反對道:「這沒道理。」

「什麼意思?」德魯肯米勒問。

索羅斯回答說,如果新聞報道準確,幾乎沒有不利的地方,為什麼只是逐步建倉?為什麼不直接增到150億美元?索羅斯向他建議:「全力以赴!」

德魯肯米勒可以看出索羅斯是正確的:事實上,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德魯肯米勒做了分析,了解政治,看到了這筆交易的導火索;但索羅斯是那個能感覺到這是放手一搏的時刻的人。當你確定自己是對的,就沒有什麼投注太多這樣的說法,你儘可能的買入。

當你沒有勇氣和決心在你認為十拿九穩的時候全力交易,那麼你可能更適合積累式的盈利。如果你無法忍耐在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中因市場不斷變化、價格不斷波動給你頭寸帶來的不確定性,那麼你可能更適合交易更短的周期和趨勢。

3) 對經濟學原理的精通:交易大趨勢需要對經濟大周期和大周期驅動因素的了解。如果你知道黃金仍然被國際市場視為避險工具,在今年上半年形成明上漲顯突破的時候你就應該加倉做多。就像1992年索羅斯和德魯肯米勒明顯發現英國經濟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持,而英國官方保持和德國馬克的關聯匯率(當年歐洲各國為了貿易便利而承諾歐洲主要匯率在一定範圍內波動)是無法持續的。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經濟學、金融背後的歷史與人文,不用擔心,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選擇。目前從事量化交易、衍生品交易的大部分人甚至是物理出身,他們只用自己的方法----數學、統計、套利來完成自己的交易。

------------待續--------------

2016-10-02 16:41:37

下面是一些我總結的,自接觸外匯以來、以及利用工作之便,通過交談、觀察、數據統計了解到的個人交易者的一些大類交易方式。列舉得可能不詳盡,但相信有一定幫助。此外,1)機構愛用的交易方法(如carry trade、risk parity)這裡就索性略過了;2)我這裡討論的不僅限於外匯,同時包括所有可能的類期貨合約交易(可利用槓桿的、線性收益曲線的交易品種,如股指、商品等)。

1. 數學交易策略

統計套利就是利用數學方式來交易的一種,不過我這裡提到的沒那麼複雜。數學家在賭場怎麼賭篩子?

只賭大小,選定一個方向,從最小的金額下注開始,每次輸掉後加倍下注,直到對一次,然後再從最小的下注開始,如此循環。用到外匯也可以這樣,那麼判斷市場的方向和趨勢會顯得沒那麼重要。即,每次用一個恰當的頭寸開始交易,一旦市場趨於不利,在虧損的情況下加倉,直到最後市場反轉到平均成本以上,這個時候就可以獲利了結了。

這種交易方式的關鍵是「倉位控制」。太重的起始倉位,你會等不到勝利的一天;太小,估計你交易十年利潤也不會太明顯。但是對於判斷方向暫時還不那麼在行的交易者,這可以是一個能夠賺取利潤的方式。

其他需要注意的是:1)每次加倉的間隔價位;2)將你能夠承受的最大虧損設置在市場極不可能發生的值(倉位控制!非常重要!);3)每次加倉是同等頭寸還是逐步加倍。

這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有效的交易系統了。我見到的最誇張的一個例子是2015年夏天在0.77附近做多的交易,在虧損後拉開200-300點加倉一次,居然挺過了年初0.68的最低點,然後反反覆復幾次居然在今年4月以盈利的方式出局了(因為中途有加倉拉低成本,並在盈利後平倉,如下跌再次加倉)。這個賬戶屬於我英國朋友名下的一個客戶,賬戶體量在百萬級,中途最大虧損近60%。如果換做是我,估計早砍倉了。因此我不適合這種交易方式。

當然,這種方法還是應該增加一些大的宏觀判斷(如最近兩年交易一定是以多美日為主)以增加正確率、提高交易效率。

2. 區間交易策略

高拋低吸,說的就是區間交易,但這麼交易趨勢遲早會出事情。再延伸一下,近十年來對沖基金喜愛的資產間關聯性的交易也是運用的區間交易的原理,即資產間關聯性應圍繞長期中值震蕩。

交易區間策略的最佳資產是什麼?顯然不是一天到處橫衝直撞的原油(至少最近這兩年),而應該選擇大部分時間都在橫盤震蕩的標的資產,如EURCHF。剩下需要決定的是:

1) 標的資產平均每次擺動(swing)的長度是多少,那麼你的開倉、止盈位置就會有一個參照;

2) 偏離原區間多少價格是均衡關係的一次移動,這將是你的止損。同時在新的均衡區間建立前,這個資產最好就暫時不交易了,因為地圖還沒畫出來;

3) 每次應該投放的頭寸規模,切記,頭寸管理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太大,一次意外可以讓你回到解放前;太小,白辛苦。

在2008年金融危機改變很多資產的相對關係之前的數年,歐洲貨幣交叉盤簡直是區間交易的天堂。有不少EA都在那些年取得了顯著成功(EA的特點,以後或許會聊聊)。但最近這幾年隨著QE等新的大招,資產關係趨於不穩定,這種交易也沒那麼容易了。

此外,還應關注不同交易時間市場流動性的不同,如亞洲時間,很多貨幣對價格也呈區間波動狀況,也是可以實施這種交易方式的,但等歐洲開盤以後,如果還未得手,不要戀戰吧!

3. 突破策略

突破可以說的區間交易策略的相反模式。當均衡態勢不復存在時,都可以是一種突破的進行時。這種策略的核心邏輯是,價格突破以後的慣性將會主導價格、並持續一段時間。突破策略的關鍵點一般是:

1) 尋找一個在時間上久經考驗的價格區間;

2) 設定以某個關鍵時間周期的收盤價格作為是否突破的參考指標(如日線收盤價格突破前期高點);

3) 確定止損點,一般會在原價格區間邊緣的內側(如向上突破開倉後,止損應在原價格區間上邊緣以下),並留出合理安全距離;

4) 需要對標的資產的屬性有一定了解;

突破策略一般是風險回報比較高的策略,但其成功率往往沒那麼高。同時需要關注資產的屬性,如歐元等體量較大的標的,往往喜好在突破後回踩,這很可能將突破頭寸洗出局,因此這些資產的突破交易就要小心了,或直接避免參與。

4. 事件交易策略

事件策略實際是上世紀後期興起的,更多用在股票併購上的交易策略,需要交易者對於目標公司有較深的了解,然後再來評估目前市場預期和實際情況中間的差距,通過市場在事件後的預期修正來獲取盈利。

放在外匯市場,1992年英鎊事件、2016年退歐事件都可以是事件策略盈利的機會。這一般需要交易者對基本面,和市場當時的心理有較好的把我。更細小的機會,包括每次的非農數據、利率決議等等。策略關鍵如下:

1) 重點是關鍵事件前市場的錯誤預期,如2015年11月歐洲央行利率決議前市場普遍認為進一步寬鬆板上釘釘了,其實不然,歐元暴漲;

2) 並不是每次事件都參與交易,市場預期較為合理、情緒溫和的情況下,參與交易不過是賭大小;

3) 需要深度理解市場面對事件來臨時的情緒(非常重要!),以及可能的反應;

最後,怎麼實施永遠是一門學問。如本次英國退歐公投,索羅斯就選擇的空德銀股票而非直接空英鎊,好處很明顯。標的選擇我以後抽空會講。

5. 趨勢策略

首先,如果你只交易日內,就不要討論趨勢了。我承認日內價格走勢也會在相當的時候呈現方向性,但趨勢是什麼?2000年高科技泡沫時,如老虎基金的羅伯遜、量子的德魯肯米勒都意識到,趨勢就是「你不可能一個人站在賓士而來的火車前面!」因此這裡有兩個量必須考慮:1)時間長度;2)走勢強度。

有了以上兩個維度之後,我這裡討論的趨勢至少都是日線級別的走勢,如3月澳元的上漲、年內黃金的升勢。一些關鍵點是:

1) 趨勢的驅動因素,如美元加息、市場避險情緒等等,這個直接影響趨勢的長度和強度;

2) 一般入場都不是一鎚子買賣,是分批次,在市場的發展中不斷得到印證。巴菲特說過,「最該持有的是盈利的頭寸」;

3) 市場節奏會有變化,一般會在中途有加速過程,因此主要倉位的跟進一般是在加速前;

4) 監控不斷發生的新的信息對市場的影響,強趨勢中負面消息的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

5) 選擇最強的做多,最弱的做空;

總的來說,趨勢交易就是扔一個自己的假說到市場上去驗證,開倉只是沒那麼重要的一小步,不斷評估市場對自己假說的印證,保持耐心、在最佳的時間加大頭寸,這個動態的過程,才是最關鍵的。就像開車,不是永遠的定速巡航。

進入21世紀以後,整個另類投資行業有了長足進步,多了很多策略、學說和成果。在這個快速爆炸的武林,存活的關鍵在於,看清你自己、和你手中的槍?

--------本章完-----------

第5章 構建自己的交易體系

2016-10-04 17:47:05

第5章構建自己的交易體系

一個交易體系有幾個重要維度?我們先從簡單的開始,那麼就是「盈利方式」和「風控邏輯」。

「盈利方式」是指你賺什麼錢。如果英鎊在目前價位上漲200點,我做多1手,在200點之後平倉反手做空,等回落50點後再反手做多……醒醒吧,真能這樣你就是「匯神」了,連華爾街都是浮雲。

很明顯,一種策略不可能賺完市場上所有的錢。前面講這麼多,也是為了讓大家有這樣一個概念。你需要清楚的知道,你現在構建的交易體系是針對市場中哪一部分的錢,而其他時候你就應該歇菜。任何策略在構建的時候都有其自身的天然缺陷,包括以全天候(all weathers)命名的橋水基金的明星策略產品,其仍然有水土不服的年份,如2015年。因此你應該清楚定位屬於自己的行情,而第二個參數----「風控邏輯」,就是專門用來篩除掉不屬於你的行情的工具。

「風控邏輯」,首先風控不是達到0風險!不交易才會是0風險。風控的作用主要有兩點:1)防止你一夜回到解放前;2)在行情不適合你的體系策略時將你踢出來,即篩除不適合的行情交易。具體而言,第一種叫做「最大持倉控制」,第二種叫做「止損策略」。

「最大持倉控制」相對沒那麼複雜,就是反向的數學題。一次交易你願意拿出來冒險的凈值,凈值=止損點數*頭寸規模,應該符合這個等式,因此最大頭寸可得。這個凈值可以根據自己的資金規模和屬性來調整,但最好單筆不要超過10%。當你虧損50%後,你需要100%的盈利才會回到原點。

「止損點位」不應過分機械,根據每一單的實際情況,尋找支撐阻力位來設置,一般我會增加30-50點安全邊際,如支撐位在1.35,我多單止損會在1.3450,這樣能夠確保在止損的情況下,我自己之前的判斷有90%以上可能性是錯誤的(但永遠不會是100%),這就足夠充分證明我剩下的努力可能只是僥倖。止損後價格反向的事情,只要你長期交易,都會時常遇到,且不止一次。

上面只是做了一個最簡單的框架,實際操作中當然需要繼續細化。盈利方面,需要進一步將「盈利方式」分解成「倉位策略」和「標的策略」。

一鎚子買賣,每次下單all in或者none,可以是一種「倉位策略」,但顯然不是太理性的策略。根據盈利方式的不同,「倉位策略」應該也是不同的。這裡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1) 什麼方式開倉?

2) 什麼市場情況下加倉?

3) 加倉的方式?

這裡舉兩個例子,提供一些參考。

賺取區間利潤:

1)應以「最大頭寸控制」下偏重的頭寸開倉,因為區間交易基本有比較明顯的價格參照,且止損不應太寬泛;

2)如果價格在首次建倉後繼續惡化,那麼應加倉。這時會有更好的風險回報比;

3)可以分成兩次加倉,如惡化後馬上加倉一次。第二次在市場再次回到首次入場點之後,這樣可以進一步確認價格走勢;

賺取趨勢利潤:

1) 應以「最大頭寸控制」下偏輕的頭寸開倉,因為趨勢交易難以尋找明顯的止損位置,周期越長的趨勢交易止損點會越寬泛,直接大頭寸可能造成較大風險;

2) 市場向預期方向進一步發展以後,特別是交易日線以上趨勢。如果價格惡化,說明趨勢成功概率在降低,加倉邏輯上不夠合理;

3) 分批次加倉,交易長期趨勢應選擇在突破數個關鍵點位後逐步加倉至計劃的持倉頭寸;

「標的策略」,你適中應該選擇最合適的標的來實施你的策略。如區間策略就不應該選擇趨勢形態明顯的原油或股票,而是歐洲貨幣交叉盤。而趨勢策略顯然不應該選擇最近幾個月的A股。如何實施,是策略成功的關鍵組成之一。

據利弗莫爾、索羅斯和「對沖基金奇才」訪談錄中不少基金經理的經驗,做多最強、最空最弱,在短期一定是正確的!價格有其自己的連續性,今天連一碗飯都吃不完的人,不可能明天就能夠吃三碗飯了。因此,選擇最弱的做多,實際上你是抱著一定僥倖和貪婪心理的。

此外,要對於自己所交易的資產有所了解。不同交易品種會有不同的特點,我自己在2014年就做空過人民幣,因為基本面來說是很明顯的,但由於對USDCHN的特點不熟悉,最終還是止損出局了(然後RMB一路自6.2貶值)。我認為合適的選擇(策略實施手段)是實現最終盈利目標的重要環節之一,至少跟分析、判定市場是同樣重要的,無論是哪一種策略。不由讓我想起一句話,「主義是高尚的,但空談誤國。」

2016-10-15 22:00:52

考慮清楚上述的細節,應該能夠得出一個基本的體系,這樣就給了交易者一個能夠上手的「武器」。技術分析其實屬於更微觀的一個層級,傾注於打造「武器」的工藝之中。成功的交易,不光需要打磨的手藝(技術分析),而是需要真正打磨出一把有形的「利器」。在這之上,使用「武器」的人---交易人的心態,和對手的心態----市場情緒,是更為重要的。借用劍術的一個概念「人劍合一」。

是否有過經歷,做模擬盤很順但真實交易就不行了?是否有過越在意的交易可能越不盡人意?是否有聽聞中國私募市場也有很多巨星一夜之間就隕落了?

交易人的心態

2014年我陪我朋友一起去上海、深圳、廈門等地接洽國內的期貨高手,當時我們一起考察的核心是----操盤人是否言行一致,即是否實際交易是在追隨自己的交易理念?我們會先研究對方的凈值曲線和交易明細,通過量化手段來追溯和復盤,然後和對方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最終發現一個有趣的結果:如包括忽悠和騙子,即使儘力追隨自己交易理念的操盤人,在特定情況下也有可能完全背離正常的行為模式,主要發生在大幅虧損和大幅盈利狀態下,或未知的突然衝擊。而資深的交易人,似乎更善於控制自己,不要觸發這種「失心瘋」狀態。近兩年國內私募界有一個人人皆知的典型負面案例,劉增鋮,大家可以baidu一下。

每個交易人都有自己心理承受的邊界,觸及這個邊界,有可能崩潰掉,然後很可能做出更無厘頭、導致更大虧損的事情。發現這個心理邊界,將自己控制在正常心態範圍內,是非常關鍵的。長期的交易經驗僅僅會推動這個邊界,「更加無下限」,但這個「下限」是永遠存在的。我這十年中,崩潰過1.5次。一次是徹底崩潰,所有賬戶市價平倉,打電話給我老婆說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嚇得我老婆立馬跑來看我是否健在。另外一次是我在崩潰邊緣,我的御用風控合伙人先扛不住了,我強顏安慰了這哥們兒半個小時,結果市場居然反轉了。這兩次極大的影響了我,因此我在後面的交易中沒有再讓這種事情發生(截止目前),幾種手段:1)倉位控制;2)進一步研究我自己體系的優劣,揚長避短;3)嘗試測量自己的心理邊界,但不要過界;4)設置自己的交易閾值,觸發後減倉位交易或暫時離開市場一段時間。

市場情緒

這會影響大多數的交易體系的實際操作,實戰中很難一沉不變。當市場處於瘋癲狀態的時候,任何交易模式的止損應該隨市場行情放大;當明顯會出現極端結果的數據事件時,應該考慮是否縮小敞口獲利了結,即便未達到原定目標;當做多的標的資產明顯強勢、回調幅度較小時,應該從更長周期的技術指標來判定平倉時點;等等、等等。

一些很明顯的指標、跡象:1)近20個交易日的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率;2)利空(或利好)新聞、數據出現後當日價格走勢,如盤中直接收復下跌即表明市場很強;3)同類資產的漲幅或跌幅比較。這些都是市場情緒的最終展現,價格波動(過程與結果一樣重要!)。

-----本章差不多了-------------

2016-10-20 23:02:26

第六章交易中你需要知道的

交易在實際實戰中不是像宗教那樣,你冥想一輩子,然後有一天知道上帝是什麼了。交易在實戰中更類似於現代科學實驗,你提出假設,然後去驗證她。因此,交易在過程中是多變的,需要及時進行反應,並在結束後進行總結,不斷的改進自己和自己的系統。

首先,靠譜的數據、信息來源非常重要,你需要一直通過市場新發生的事情來分析、驗證建倉時的假設。彭博當然是理想的終端,但每年不菲的費用是一般交易者用不起的。因此我想推薦幾個國內的還不錯的免費渠道(也就是網站啥的),為避免版主說我打廣告,麻煩加我私聊。

既然金融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不對稱,好的消息渠道除了能夠幫助你在第一時間了解市場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從而對自己的交易做出更客觀的判斷。她還能帶來更多的一些好處:1)長期浸泡在相對客觀、專業、全面的言論中,可以幫助交易者增加對交易更深層的因素的理解,從而更能有效把握住日後的交易,簡稱「正三觀」;2)媒體也是一個測試市場情緒的地方,記得2015年11月底ECB會議前連賣方分析都一個方向倒,這顯然是市場情緒偏向一側的集中表現,因此才有了ECB會議後的直飛400點。

其次,實驗數據是需要記錄並進行分析的。每個交易人的系統都有自己的軌跡,自從統計學應用到現代金融之後,我們的效率是有所提成的,也造就了量化交易這一個神秘且長期不衰的交易策略門類。MT4有自己的數據分析功能,但不夠全面,下面我推薦兩個分析工具,一個是一家境外網站(目前有中文),一個是我們內部用的初級分析模板(再次,為了避免廣告嫌疑,請加我私聊回復)。

圖一(請見下面)

圖二

最後,還是建議大家有空多讀書。如果想不勞而獲、快速致富,我都建議儘早放棄交易。交易是神秘,但其實也很粗暴,就是不停的搬磚、不停的摔倒、再不停的總結改進。大家的觀點應該多讀、多借鑒,但更需要交易者自己對市場、經濟、宏觀有自己系統性的理解。推薦大家可以看三類書:1)基礎原理;2)行業歷史、訪談;3)人物自傳和思想。

1)是理解這個行業的基礎,但課本上的東西出來永遠是落後一步的。所以才需要2),站在更高的格局上來看待整個事情,或許能更好的找到頭緒。最後是3),實現自我還需要一個路徑,參考別人的成功與失敗,才能更有效的規劃自己的路徑,且不會在摔倒後怨天尤人,「市場永遠是對的!」

2016-11-02 15:05:35

2016-11-02 15:06:16

第七章 入場時做好止損的準備,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交易是基於對未來的猜測,因此沒有什麼只贏不虧的。所有已成名的對沖基金大佬,都經歷過虧損,而且還會是大虧。如2000年泡沫崩潰前的羅伯遜,2008年抄底初期的巴菲特,和今年的Bill Ackman,其重倉股Valeant自去年陷入會計欺詐醜聞以來,股價已下跌90%。但無論風浪如何,保持清醒是交易者唯一翻盤的機會。因此,提前做好心理和技術上的雙重準備,是最佳的選擇。

這次美國大選我在周一就布置了空歐元兌美元的頭寸,其實最終結果也和我的預期接近,就是歐元表現出明顯的孱弱,在長期盤整後這很可能是趨勢啟動的徵兆。但我也犯了一個「精英」式錯誤,因為理智和數據告訴我希拉里贏應該是更大概率,那麼配合歐元已經的走弱將會進一步使得匯率下跌,那就正好!總之,多希拉里,最好的是空歐元或日元;多特朗普最好就是空股指。

結果雖然看起來我對了---歐元兌美元當日還真的收跌,但過程告訴我錯了,我在盤中必須止損了,因為當歐元接近1.13的時候我無法預知收盤的結果,所以我用觸發止損的方式停止了這單交易。

不過我在技術和心理上早已對於止損有所準備,所幸此次虧損僅1.5%。止損的設置和位置已經在前面第五章講過,這裡我主要講一下對於心理有益的,更快接受事實,就意味著可以更快再次全力投入。

1)沒有隻贏不輸的交易:「價格就是漲漲跌跌,人生就是起起伏伏。」歷史中呂布、項羽這種前半生未嘗敗績的強人最後結局往往不一定好,因為他們輸也一定輸得很慘。根據我過去工作中觀察,爆倉的賬戶共有特點之一就是「不認輸」----方向錯了死扛著不止損。這其實在經濟上和交易效率上都是不划算的。「錯誤就應該儘早結束。」

2)不要過分追求正確率:正確率只是一個結果,用來評估交易系統近一段時間發揮的情況,過低的正確率說明你的系統可能不適應目前的市場環境了,而65%和70%之間可能只有偶然因素的區別,非系統性問題。過分追求正確率,可能導致本末倒置,同時在下單時有畏懼或猶豫心理,而我跟不少同行聊過,其實這樣形成的結果往往不會太好。追逐系統優化,嘗試對行情做出正確的判斷才是提高正確率的唯一手段。當然,我後面還會提到不對稱的盈利機會,即大部分盈利往往是由小部分交易創造的,特別是在趨勢交易中(見下圖案例)。

一般情況下,這個行業內60%以上勝率就能達成叫不錯的盈利,超過70%已經屬於非常厲害了。如果你碰巧遇見超過80%勝率的奇才,恭喜,要不是耶和華在世,要不是撒旦,也可能是一輪牛熊周期都沒經歷過的「股神」。當然,某些量化策略除外。

3)走累了就歇一下:遭遇連續止損賬戶快速縮水?這說明你該「熔斷」一下了,連續止損的事實說明你暫時無法作出客觀判斷了。任何交易者都會有類似的「熔斷」機制,而且這種機制最好是在損失還不嚴重之前。我一般同一個貨幣對連續兩次止損,這一周是一定不會碰了。往往當我第二周回來時,要不是因為價格、時機原因,或者是因為新的信息導致我形成其他觀點,一般不會再立刻開倉同一標的資產,那麼效果就達到了。數據分析顯示,連續虧損對賬戶的傷害也是最大的。

2016-11-10 15:46:22

簡單說一下,這是我的一個針對歐、澳、美大資金的展示賬戶,歐美投資習慣是穩定的增值,什麼翻倍不太在意,特別是有一定規模的資金。去年股災後其實國內市場資金的偏好有有顯著的變化。

這個賬戶的交易原則是穩定為主,逐步加倉。因此可以看到多單和空單的勝率甚至不足50%,仍然達成1.76的盈利係數(承擔1塊錢風險基礎上可獲得1.76元利潤)。當然,這個統計系統本身也有硬傷,就是同一批交易,分5次分散下單開倉會統計成5次交易,因此實際勝率是比統計的這個數字高一些的,我們自己的統計在57%。

關於不對稱盈利機會後面還會提

2016-11-10 15:47:22


推薦閱讀:

達真堪布:除煩惱,斷執著
風的執著,雨的纏綿
一念執著,十年風雨
曾經的執著,如今剩下了什麼?
渡邊淳一《失樂園》:愛與性的執著

TAG:原創 | 執著 | 十年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