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不忘初心」!佛經中反覆高揚的主旋律

2017年10月20日 10:43:22 來源:鳳凰佛教 作者:吳言生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吳言生

編者按:「初心」一詞,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初心就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就是道家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的初心,那麼,佛教如何看待「初心」?佛教經典怎樣闡述「不忘初心」?鳳凰網佛教特邀陝西師範大學佛教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吳言生教授執筆,為廣大網友系統梳理佛教經典中關於「不忘初心」的若干定義和闡述。本文從佛教經典出發,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不忘初心」是佛家反覆高揚的關鍵詞和主旋律。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珍貴資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圖片來源:新華網)

從佛教經典出發,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不忘初心」是佛家反覆高揚的關鍵詞和主旋律(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隆重召開。習總書記在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初心,在習總書記的報告中,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的初心。「初心」一詞,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初心就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就是道家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的初心,就是佛家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初心。《詩經·大雅·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做事沒有人不肯善始,都有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到最後。《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一件事情做到最後,也能謹慎如同開始時做事時的初心一樣,就不會招致失敗。

「不忘初心」也是佛教經典中反覆出現的關鍵詞。佛教經典在初心及「不忘初心」的義項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蘊涵。

「初心」蘊涵之一:開顯智慧,大徹大悟

《大般若經》卷三三○:「是菩薩摩訶薩,若用初心,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大菩薩們如果運用初心,就能證悟到徹徹底底的覺悟)

《無所有菩薩經》卷三:「得初心已,皆令成就於一切智乃至菩提。」(得到了初心,就可以成就一切智----聲聞緣覺的覺悟,乃至菩薩的覺悟)

《宗鏡錄》卷四十一:「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文殊菩薩的神妙智慧,宛然就初心)

可見,初心就是般若智慧的開顯,就是大徹大悟。佛的意思就是覺悟,覺悟首先是自覺,沒有覺悟就沒有佛,所以《菩提資糧論》卷一說:「佛及佛之餘,皆從初心出。」

然而,縱使開顯智慧、大徹大悟,還僅僅是個「小目標」。僅僅實現自我覺悟的小目標還遠遠不夠,還只是停留在關注一己覺悟的阿羅漢層次,還不是大乘菩薩。中國佛教的本質是大乘精神,大乘精神的本質是覺他利他,這才是初心中蘊含的更為高遠的「大目標」。

「初心」蘊涵之二:生起慈悲,普度眾生

《菩薩瓔珞經》卷四:「云何為初心?……同日同時,盡成佛道,是謂初心!」(什麼是初心?幫助眾生度化眾生,與眾生同一個時間,一起成佛,這才是初心)

大乘菩薩們般若波羅蜜,已經乘著智慧這舟到達了彼岸,回頭一看,眾生還在苦海中,就生起了無限的慈悲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把慈悲的航船倒著駕回來,普度眾生,這就是「倒駕慈航」、「慈航普渡」,要讓大家統統覺悟成佛,這也就是《心經》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的宗旨。

《大智度論》卷二十:「初心未攝,未能深愛眾生故。」(初心就是對眾生深切的愛。如果不能發起初心,那是對眾生的愛不夠的緣故)

《宗鏡錄》卷九十九:「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所以雲一切功德,皆在初心。」(如果離開了初發的心,就不能成就普度眾生的無上的佛道。所以說世出世間一切功德,都在於初心)

《紫柏尊者別集》卷二:「恆不昧初心,願輪運悲智。」 (永遠不要迷昧了初心!大乘佛教的精神是悲智雙運,運轉起慈悲與智慧的雙輪。智就是智慧,上求菩提,大徹大悟;悲就是慈悲,下化眾生,普度眾生)

「初心」蘊涵之三:易被染污,堅守初心希有難得

《地藏經》卷二:「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世尊啊,根據我的觀察,紅塵世界中的眾生,舉心動念,都是不幹凈的罪惡的念頭和行為。假如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很容易退失初心。如果遇到了不好的外緣,就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確實,連舍利弗發心修習大乘,施人眼珠遭受委曲後,也曾經一度退轉了修習大乘的初心,更何況凡夫眾生?因此之故,禪宗大師對持守初心者給予了高度的讚賞。

《大慧語錄》卷二十三:「把得定、作得主宰,信得諦當,不退初心,真火中蓮華也。」(把持得定,作生命的主宰,堅定不移地生起信念,持守初心,這種人就像火中的蓮花一樣,實在是希有難得)

《投子義青禪師語錄》卷一:「信定若金剛,初心圓萬德。」(信仰堅定不動搖,像金剛般牢固,發起了初心,就具備了所有的美好莊嚴的德行)

「初心」蘊涵之四:容易退轉,故需不忘初心

《出曜經》卷二十:「初心極猛,久必退散。」(修行人發心非常堅定勇猛,但時間一久,就一定會退失消散)

有道是:「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時間越長,初心就被遺忘得越厲害,越修行反而與初心越遠了。所以佛教說要經過長期艱苦的修行才能到達阿鞞跋致的境界,成為「不退菩薩」。所謂「不退」,就是進入了開悟的境界後,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或小乘的地位,讓心永遠安住在般若智慧的光芒中,永不退失。

《大寶積經》卷二十七:「初心清凈,無有嫉妬,亦無動搖,智慧明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薩不退轉也。」(初心清清凈凈,不會去嫉妬別人,也不會受外境的影響而動搖。般若智光明朗徹底地照耀,在面對一切事物時,能保持心靈的自在,能夠通達佛法的精髓,這種人就叫做不退轉菩薩)

如何不忘初心?謹記兩個途徑

第一、去除塵垢見初心

《大智度論》卷五十四:「若初心不凈,後不能發凈心,如煉鐵不能成金。」(初心一定要純凈,如果初心不幹凈,因上不幹凈,果上就不會圓滿,就不能生髮清凈心,就像煉鐵一樣,再怎麼融煉鐵也只是鐵,不能被煉成鋼)

《五燈會元》卷四:「汝欲作佛,但無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凈眾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 (你想成佛嗎?只要不生起很多顛倒夢想、攀緣外境、妄想惡覺,就足夠了。眾生心裡的污垢清除乾淨了,就是持守初心徹底覺悟的佛陀了)

第二、時時常如初發心

《華嚴經》等佛教經典說,初發心時,即成「正等正覺」。發了初心,一直保持這個初心,就一定能夠成佛!所謂「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如果出家幾十年,都像剛剛出家時的第一念那麼誠懇純正的話,都一直保持著這個初心,那他早就大獲成功修成正果了。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三:「因該果海,初心即得菩提。」(一個小小的起因就會形成巨大的結果。一旦發了初心的因,就會結成菩提的果)

《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三十:「啟頓初心,便成正覺。」 (一旦開啟了初心,當下就獲得最圓滿的覺悟)

《無異原來禪師廣錄》卷二十六:「是以初心,便成正覺。」 (憑藉著這顆初心,就獲得最圓滿的覺悟)

《聯燈會要》卷十七:「汝等諸人,各各如初心出家,如初心行腳。直須自重,莫受人謾。」 (你們這些求道者啊,每個人要保持好剛剛出家時的初心,保持好剛剛行腳參禪時的初心。要對得起這份初心,不能受別人的欺騙)

佛經中的「不忘初心」:反覆出現的關鍵詞和主旋律

佛教經典中,不改初心、不退初心、不負初心、不昧初心、不捐初心、不失初心,成了一個反覆出現的關鍵詞和反覆高揚的主旋律。

【不改初心】 《圓悟錄》卷六:「初心不改。」

【不退初心】 《大慧語錄》卷二十五:「念念不退初心。」

【不負初心】 《宗鏡錄》卷二十六:「方諧本願,不負初心。」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卷一:「切須莫負自己初心。」

【不昧初心】 《投子義青禪師語錄》卷二:「不敢昧初心。」

【不捐初心】 《天如惟則禪語錄》卷五:「山川可棄友可別,初心未可輕相捐。」

【不失初心】 《紫柏尊者全集》卷二十八《詠竹》:「更愛諸君能抱節,不因霜露失初心。」

佛菩薩的初心:悲心無盡、勇猛精進

最後,引一段佛教經典中對初心作最為集中的讚歎的經文。

《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問曰:『是菩薩初心,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心云何?』答曰:『是心不雜一切煩惱……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清凈性無垢故……是心為大,受一切眾生故……是心遍到不斷大悲故……是心淳厚,以布施為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無瞋閡慈心深故。」

說佛菩薩的初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心呢?這一段感情激越的回答,大意如下:

初心是如此的純正,斷除了一切煩惱;

初心是如此的堅牢,戰勝了一切外魔;

初心無慾望的遮蔽,離開了一切邪行;

初心是如此的清凈,拂去了一切塵垢;

初心是如此的寬廣,包容了一切眾生;

初心以大悲為根本,庇佑了一切有情;

初心是淳厚的情懷,以布施作為至寶;

初心是宏大的願力,以持戒作為法財;

初心是寬廣的包容,以慈悲作為情懷。

……

讓我們一起,不忘初心,不改初心,不退初心,不負初心,不昧初心,不捐初心,不失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推薦閱讀:

哪一首歌的歌詞內涵或旋律讓你印象深刻?
求和《追光者》旋律很像的歌?
有哪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有古典音樂的影子?
德彪西音樂風格導論丨從調性、音色、旋律角度看
為什麼中國的音樂在題材、旋律上不及歐美日?

TAG:佛經 | 旋律 | 初心 | 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