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1)

  【科技前沿】

  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

  國內多所大學為該項目立下功勞

  近日,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發布了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科學界對暗物質的探索分為直接探測和間接探測,前者指採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探測暗物質相互碰撞產生的普通物質粒子信號,後者指通過探測正電子、反質子等暗物質粒子自湮滅或衰變的產物來「捕捉」暗物質。

  1995年起,丁肇中正式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通過測量暗物質碰撞後產生的正電子,印證暗物質的存在。全球15個國家的56個研究機構參與了這個項目。

  2013年4月3日,丁肇中歷經18年的艱苦探索,第一次向世界公布研究成果:阿爾法磁譜儀探測到40萬個正電子;比例上昇平衡,沒有出現峰值;正電子來源沒有特定方向。對於這些正電子是否來源於暗物質,丁肇中表示還沒有完全的證據。

  2014年9月18日,丁肇中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AMS實驗已經收集了54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並從其中的41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中捕捉到1000萬個電子和正電子。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是一項比淘金還難的任務。」東南大學參與該計劃的項目團隊負責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羅軍舟教授告訴記者,東南大學自2002年起與丁肇中合作,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對海量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完成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數據處理量,相當於500萬部電影和30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信息存儲量。

  「最新成果表明,暗物質碰撞產生過量正電子有6個特徵,其中開始點、上升速率、最高點等5個特徵都已被阿爾法磁譜儀測量到,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羅軍舟說。

  據悉,國內多所大學也為該項目立下了功勞。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科研團隊用4年時間建成了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實驗室,中山大學負責AMS硅微條軌跡探測器熱控系統的建造,山東大學歷時7年完成了粒子探測裝置阿爾法磁譜儀的熱系統。

[責任編輯:叢芳瑤]
推薦閱讀:

拋開量子論電子的排布
如何親手製作電子書?
第九節 電子學習 快速學習方法及技巧
電子工程師必有的八門武藝

TAG:宇宙 | 電子 | 暗物質 | 物質 | 射線 | 丁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