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清朝的你,我應該怎麼稱呼呢?|趣史

如果您穿越到清代跟清代人交流的話,除了要說當時通用的語言之外,還要特別注意稱謂這個東西。您千萬不要覺得您對清代人的稱謂習慣很了解,現代人對於清代稱謂的了解多數源自清宮戲和戲曲舞台,而事實上的稱謂習慣跟那些是有很大區別的。

具體說來,稱謂這件事是挺複雜的。從對象上講,稱謂就要分成三類:自稱、對稱和他稱。自稱這個大家都了解,對稱是面對面的稱呼。至於他稱,是別人提及她時的稱呼。

清代的自稱、對稱、他稱通常界限分明,是不能混淆的。除去對象之外,稱謂還有時效、身份等限定,也是您需要注意的。

總之,閑話少敘,我們來分對象談一下稱謂的問題吧。

皇帝

皇帝的自稱一般為「朕」或「我」。其中「朕」比較偏向書面語,「我」則更多用在日常口語里。特別是在滿語的場合,由於滿語是不分「朕」和「我」這兩個詞的,所以皇帝都自稱為第一人稱的「bi」,即滿語的「我」。如果是面對太后或者太上皇,皇帝自稱一般為「我」、「臣」、「子皇帝臣」、「臣我」。

乾隆帝畫像

對稱方面,太上皇或太后作為長輩稱呼皇帝,一般直接就叫「皇帝」,而不叫「皇上」。皇子們一般稱呼皇帝為「汗阿瑪」或「皇父」、「父皇」。至於清宮戲裡常見的「皇阿瑪」,目前似乎沒見到相關的記載。

至於後宮和大臣稱呼皇帝,一般叫「皇上」,旗人出身的大臣以及後宮、宮女、太監等則可以稱呼皇帝為「主子」,修飾一下就是「聖主」之類的。晚清宮中的太監、宮女等還習慣管皇帝叫「老爺子」、「萬歲爺」。

皇太后

皇太后的自稱一般也是「我」,書面語上有「予」的記載,偶爾也自稱為「朕」。口語上,據說慈禧太后日常說話自稱是「咱家」,這個詞有「zá jiā」、「zǎ jiā」兩種念法的記載。至於「哀家」這個詞,似乎是戲曲舞台上的,目前沒見過清代太后這樣自稱的記載。

對稱方面,皇帝和皇后一般用滿語稱太后為「額捏」、「太后額捏」,晚清則用滿式漢語稱呼為「額娘」、「皇額娘」。宮中的太監、宮女以及晚輩一般稱之為「太后主子」、「老祖宗」,背後則稱之為「佛爺」、「老佛爺」,有的稱則為「老家主」,這應該是「主子」的變化稱謂。

比較特殊的,是晚清慈禧太后讓光緒和隆裕稱呼她為「親爸爸」,也有的記錄為「皇爸爸」。這個稱呼可能是由「姑爸」這個親屬辭彙引申而來的,是晚清「女以男論」的影響。

後宮

後宮在面對皇帝和太后的時候,一般自稱為「奴才」。這是清代八旗制度的影響。就算是皇后,面對皇帝時也要自稱為「奴才」。另外根據一些記錄,私下場合或許還可以自稱為「吾」、「我」之類的。至於清宮戲裡的什麼「本宮」、「臣妾」之類辭彙,目前並沒見過相關記載。

後宮之間,則一般以姐妹相稱,但是在正式場合則要稱皇后為「主子」,因為皇后是後宮之主。而皇子、皇女等一般稱呼後宮為「某額捏」,如「皇后額捏」、「某妃額捏」等。

太監、宮女跟後宮對稱時,一般稱自己的直屬主人為「主子」,其他的後宮則稱為「某妃主子」、「某主子」。後宮們在他稱時,一般統稱為「主位」。具體的,則可以稱之為「某妃主子」、「某主子」、「某娘娘」。

順便一提,現在清宮戲裡盛行的「小主」稱呼,其實在宮裡並不怎麼適用。清代僕人對年輕的主人,特別是主人下一輩的小主人的稱呼一般為「小主兒」,「小主」一詞可能就脫胎於此。

但比較重要的是,這個稱呼應該是一個他稱,即不隸屬此後宮的僕人對這位後宮的稱呼,不大可能作為對稱來使用。

已故帝後

如果是已經駕崩的皇帝,皇子皇女便稱呼他為「皇考」。其他人則可以稱呼他們的廟號、謚號。

康熙帝畫像

比如說康熙帝的謚號為「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一般簡稱為「仁皇帝」,廟號則為「聖祖」。故而康熙帝故去後,可以稱呼其為「聖祖仁皇帝」、「仁廟」,有時又尊稱為「聖祖老佛爺」、「康熙佛爺」。已故的皇后也是如此,一般稱其謚號,如「孝獻皇后」、「孝聖憲皇后」等。

當然作為常識,謚號和廟號都是人去世之後才獲得的,故而絕對不能作為自稱或對稱……

皇子皇女

皇子皇女一般對皇帝、皇后等自稱為「兒臣」、「子臣」。互相則以兄弟姐妹相稱。太監、宮女以及大臣等,對他們或以爵位稱呼,或以「阿哥」、「公主」、「格格」來進行稱呼。

宮女太監

宮女、太監一般對主人自稱為「奴才」。宮女之間,一般對稱為姐妹。太監之間如果平級,則互相稱呼為「某爺」。

若不平級,則低級者稱呼高級者為「師父」,或稱呼其身份,如「某首領」、「某總管」,而高級者稱呼低級者時,出於禮貌,也可以用各種官稱。但是對於身份差距過大之人,可以直接叫名字,也可以叫一些如「小xx」這樣生活上的昵稱或者綽號。

至於宮裡的主人們,一般直接叫宮女的名字。對於太監,他們將高等太監稱呼為「某總管」、「某首領」、「某回事」,關係近的則稱為「某諳達」。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能管太監叫「太監」,他們特別不喜歡這個稱謂。而且千萬不能管太監叫「老公」,小心他們跟您拚命哦。另外,宮裡的人有時管個別宮女尊稱為「某姐」,但是這只是私下的稱呼,當著後宮主位時,就只能叫宮女的名字。

高等皇族

高等皇族中,如親王,一般自稱為「我」,偶爾自稱「本王」或「本府」,通常是作為書面語使用。面對帝後的時候,則自稱為「奴才」。

高等皇族之間,或直接按照爵位稱呼,如「禮親王」。若是同在近派宗支之內,則以行輩稱呼。另外,也可以以字型大小等進行稱呼。下人對高等皇族,一般稱為「爵位 爺」,如「王爺」、「貝勒爺」、「公爺」等。

他稱時,則只能稱為「某親王」、「某貝子」,尤其忌諱在帝後面前稱其他高等皇族為「爺」。

漢式的家庭

家庭稱謂之中,一般性的稱謂,自稱都是「我」,對長輩的對稱則都是「您」,長輩對晚輩的對稱則是稱呼小名或者叫「你」。他稱就是什麼「家父」之類的辭彙,這些就算到今天還是能用到的。

北京城裡民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就算不用我們現代的口語,您用「父親」、「母親」什麼的稱呼也肯定夠用了。

不過如果您穿越到身份比較高的人家,那麼家庭內使用的就很可能是一套特殊的稱謂,也就是《紅樓夢》里的那套以「爺」和「奶奶」作為基礎的稱呼。這套稱呼是清代漢式世家的普遍稱謂。

具體來說,這套稱呼是以「家中成年男性」作為基準輩進行稱呼的,「成年男性」同輩人被稱呼為「爺」,配偶則稱為「奶奶」。往上一輩,男性被稱為「老爺」,配偶則被稱為「太太」。再往上一輩,男性被稱為「太老爺」、「老太爺」,配偶則被稱為「老太太」。而基準輩的下一輩男性,則稱之為「小爺」、「少爺」,配偶則稱為「少奶奶」。

賈璉,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由於是以某一個輩分作為基準而進行稱謂衡量的,所以在《紅樓夢》中,賈寶玉雖未成年,卻已經是「寶二爺」,這就是因為他不但有一個已故的親兄賈珠,還有同輩的堂兄賈璉,都屬於成年的「爺」的輩分。而賈蓉雖然娶了妻室,卻終究比賈寶玉等小了一輩,只是個「小蓉大爺」。

滿式的家庭

旗人的家庭稱謂,在清初主要還是用滿語,到了清中期之後,跟漢式貴族的稱謂進行了一些合流,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些旗人的特點,這裡主要說一下滿式稱謂和漢式不一樣的地方。

對於父親,晚清之前一般都用滿語叫為「阿瑪」,晚清則有叫「爸爸」、「老爸」的,不過傳統家族還是叫「阿瑪」為主。對於母親,清初一般用滿語叫為「額捏」,清中後期開始叫「奶奶」、「額娘」,個別人家還叫「阿家」等。

但是您千萬別叫嫡母為「娘」,因為在清代旗人家中,「娘」這個字要麼是稱呼父親的妾室的,要麼就是稱呼僕婦的。而對於庶母,則要看家裡的習慣,有的叫「某奶奶」,有的叫「某娘」,有的叫「姨」,不一而足。

其他的親屬,祖父用滿語稱為「瑪法」,晚清也叫「爺爺」。祖母在清初用滿語稱為「媽媽」,清中期以來一般都稱為「太太」。

伯父在清初用滿語稱為「阿穆吉」,清中期以來一般都稱為「某大爺」,如二伯父,即是「二大爺」。伯父的配偶伯母,在清初用滿語稱為「阿穆」,清中期以來一般都稱為「某大大」,如「二大爺」的妻子,即是「二大大」。

叔父在清初用滿語稱為「額齊克」,清中期以來一般都稱為「某叔叔」或「某爹」,如三叔父,便稱為「三叔叔」或「三爹」,叔父的配偶叔母,在清初用滿語稱為「歐克」,清中期以來一般都稱為「某嬸兒」。

至於姑姑,在清初用滿語稱為「姑」,清中期以來一般都稱為「某姑姑」或「某姑爸」。這也是晚清「女以男論」的影響。至於姑姑的丈夫姑父,則稱為「姑父」或「姑爺」。

僕役

清代僕役的統稱為「家人」,這可不是什麼血親的意思呢。清代「家人」專指奴僕。

僕人面對主人時,均自稱為「奴才」或「奴婢」。他們互相之間的稱呼一般就是民間的稱呼,尊稱也就是「某爺」、「某管事」而已,不需多說。但是有時有上下級關係,比如說使女管其上司的僕婦就要稱呼為「姑姑」。

至於主人稱呼他們,如果是不怎麼有頭臉的僕人,則直接叫名字,或者稱呼其親屬關係,叫「某某家的」,或「某某的誰」,甚至直接叫姓氏。

如果是使女的話,則直接稱之為「丫頭」、「使喚丫頭」。如果是有一些頭臉的僕人,比如說是自己長輩的貼身僕人之類,就不能這麼叫。

如果是得力的僕婦,稱呼為「老媽」。有身份的使女,稱之為「丫鬟」,甚至於「某姐」、「某姑娘」。如果是太監,最高的稱謂「某首領」、「某諳達」,其次的尊稱則是「伴兒」。


推薦閱讀:

清朝的親王要如何向大學士行禮:親王秉政的開端
正說清朝三百年
奇才學貫中西不屑科舉,發明中國第一台照相機一生無財無名
他是李鴻章異姓大哥 替清朝向日索要琉球
她集清朝第一位皇后和第一位皇太后於一身,享受清朝女人最高榮譽

TAG:清朝 | 怎麼 | 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