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 為什麼要食素?

素食指不食動物肉類及葷辛(五辛:一蔥、二薤、三韭、四蒜、五興渠)的飲食方式,出家人素食,是中國漢族佛教文化的特色之一。根據佛教現狀,南傳佛教依循南傳律法,出家人可以肉食(佛陀時代亦如之);藏傳佛教的出家人也一向不忌葷辛;日本佛教為中國漢族佛教文化之傳播區,早期日本僧人亦行素食,由於形勢的演變,近代已全面開放肉食。各地對於在家的佛教徒,並沒有嚴格要求食素的,若有經濟實力的(西方素食主義的生活代價比肉食者高)及發心茹素者,聽其自願。

依佛教早期戒律,比丘可食「三凈肉」,即眼不見動物被宰殺時的情景,耳不聽聞動物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不疑是為我而宰殺的肉食。後來佛教又有五種凈肉之說,此即在三凈肉的基礎上,自死肉、鳥殘肉兩條。《涅槃經》卷四中還有九種凈肉之說,此不說述。然大乘佛教則認為食肉有違慈悲心性,有違菩薩行,如《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中,列有食肉戒,謂食肉將斷大慈悲性種子,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唯身罹重病者例夕。

在我國佛教史上,最早提倡素食者為梁武帝蕭衍,他以帝王之身倡行戒殺與素食,曾三下禁酒肉詔書,強制推行出家素食行法。隋唐以後,出家僧侶受持《梵網經》的菩薩戒法,其中食肉戒更強化了出家素食的思想。因此,素食文化成為唐宋以來漢族佛教出家人的主要特質之一。

素食主義是大乘佛教倡導的慈悲法門之一,即從不殺生戒延伸為對生命的普遍尊重與關愛,以大悲心及菩提心為基礎,對菩薩自利利他情懷的踐行,斷食眾生肉(腥)及對身體有害的蔥、蒜、韭、薤、興渠等五辛(葷)。由於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在社會各個階層,素食主義也有全面禁食葷腥及每逢佛菩薩聖誕等吃素的不同形式。從營養衛生學這個角度來說,斷食或少食葷腥是非常有利於健康的,尤其是現代生產的肉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激素、殘餘農藥及各種毒性物質,時刻危害著我們的身體。佛教的素食主義思潮與衛生學、營養學、環保與保健等科學意見一致,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前衛人士及新貴一族率先成為素食主義者,影響甚為深遠。素食,是中國佛教對於佛陀教義――慈悲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奉行之一方面。近年來,西方興起素食主義,他們以科學為依據,從生理學、環保衛生學、養生學及道德倫理學角度來吃素,與佛教的菩薩悲心度世精神不同,但也值得稱讚。

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使然,有些學佛者誤解了慈心不殺與愛生護生的素食主義者的本意,誤解了學佛的內涵外延,單純地將吃素等同於學佛,消極地認為學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學佛,以吃不吃素為學不學佛的標準,甚至對他人橫加指責,造成不利自他的惡劣影響。這是人們對於佛教多有誤解,甚者以為學佛必須剃頭,學佛必須吃素,學佛即是迷信即是無所作為等等陋見。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學佛不一定要非吃素不可,也有吃素的人沒有學佛,這只是一種生活飲食習慣而已。若一味強行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必然導致大量的人民群眾遠離佛教,這是斷人善根的作為。對於在家居士,由於居士戒法純粹是個人化的心理或生活問題,吃素的要求只是在某一時期可以這樣做而已。但是出家的漢地僧人是要吃素的,這是由佛教的戒律傳統所決定的。今天學佛的信眾遍及各個社會領域,甚至有的是社會精英、政要、商界名流,一定要求他們吃素顯然是比較困難的。權衡兩廂得失,於新時代提倡合乎科學化的膳食,為當今佛教世界範圍的傳教活動之必需。

對於剛剛學佛的信徒,應當先受持不殺生戒(包括不自殺、不叫他殺、不為殺業提供因緣等),廣泛參與佛教環保、護生及生命關愛等活動,條件具備的可以在佛菩薩聖誕口吃素。如果自己發心成為素食主義者,也只能是個人實踐佛法的高雅生活行為,盡量不給家人帶來麻煩,不強求別人效仿,更不能歧視沒有吃素的人。

佛教的根本精神在於自利利他的普度情懷,也就是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將身心投人到弘揚佛法的活動中來,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個微笑,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也許一句關懷與叮囑,可以挽救一個人的靈魂;令饑寒者溫飽;為失落者提供精神的扶持等等。你的一切行動,將以佛弟子的名義進行,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而變得更加美好。具體來說,你可以努力學習佛教知識,親近善知識,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建立健全的佛法正知正見。如果你有財力,在不影響你生活的情景―F加入佛教慈善事業,或隨時幫助你身邊的人;或以你的智慧,向你身邊的人傳播佛教,令更多的人走向般若的人生等等。

推薦閱讀:

佛教大德眼中的凈空法師
佛教對聯三
作為佛弟子,你中過那些已拔除或還未拔除的魔箭?
正法:【如來功德】 如來身
佛陀為何制酒戒?

TAG:佛教 | 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