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釋道三教,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

雍正皇帝上諭與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集)  2004/5/1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232-01

  諸位同學,這一次我們離開學院訪問北京,在北京鳳凰電視台世紀大講堂做了一次講演。原先凌孜聯絡這樁事情,告訴我講演的時間大概有四個小時,可以分做四堂課來講,每堂當中可以休息十分鐘,所以我就照這個時間來準備講題。我們選擇「雍正皇帝與多元文化教育」,選擇這個題目,內容是取自雍正的上諭。這篇上諭,最初我們是在《大藏經?十善業道經》前面上諭代替了序文。但是這個上諭不完整,只有一半,它是節錄的。今年我在山上閱覽《道藏》,在《道藏》總目錄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諭,這篇也在其中,是完整的。我們看到之後非常歡喜,知道《大藏經?十善業道經》前面這一段只節取了一半,所以決定把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雍正皇帝自己寫的,非常難得),我想在世紀大講堂我們共同來學習。可是到了北京之後,這才曉得他給我講演的時間只有四十分鐘。四十分鐘,這篇上諭是決定沒有辦法講出味道出來,所以就臨時只講「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就沒有用這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好,我說我們在自己攝影棚講一遍,我們的時間沒有限制,可以細細的解說,一同認真的來學習。這是這一次講這篇文章的因緣。

  這篇文章加上了句讀,也把段落分出來了,所以看的時候就很方便。現在大家請看上諭,我們看第一段,我先把文念一遍:

  【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

  這是第一段。第一段雍正皇帝敘說當時社會三教鼎立紛爭的狀況。這個狀況不但不能改善,而愈演愈烈,現在不但是三教紛爭,自己宗教裡頭也是門戶對立。以佛教來說,佛教傳承到中國,在隋唐時代祖師大德依照經論修學,建立了十個宗。十宗所依據的經論都是佛說的,都是佛的學生,就像現代一個大學,宗就如同學院;這個大學有十個學院,同一個宗下面又分很多派別,這宗派的形成。派別還是依照本宗所依靠的這些經論為主修,也有採取其他經論做為補充教材。

  譬如淨土宗,淨土宗依據的經論最少,現在大家所知道的五經一論,這五部經第一部是《無量壽經》,第二是《觀無量壽佛經》,第三是《佛說阿彌陀經》,第四是《華嚴經》裡面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五是《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五部經分量都不大,合起來現在印的本子薄薄的一本。另外一部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所以淨宗典籍最少,但是也分很多派。有人依《無量壽經》修行,有人依《觀經》修行,有人依《彌陀經》修行,也有人依《普賢菩薩行願品》修行的;這在近代最著名的弘一大師是依《行願品》做早晚課誦,《行願品》他老人家可以背誦;也有專依《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修行的,這就變成派。

  派就好比大學裡面的學系,宗就好比是學院,一個學院裡頭又分很多學系。佛教是個大學,十個宗就是十個學院,每個宗底下的派別很多很多,甚至於系下面還分科。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都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門很多很多,可是修行人只能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學習一門。正如我們在大學念書,我們只能選一個科系,你不能同時去念兩個、三個以上的科系,不可能。你一個科繫念四年,你能畢業,你能拿到學士學位,道理是一樣的。

  同一個老師,釋迦牟尼佛,怎麼能夠不相往來?這種情形如同世間一個父母養了十個兒子,如果這十個兒子(這十個兒子代表十個宗派)彼此對立,自讚毀他,互相不往來。我們想想做父母的人多麼痛心!我們每個人依靠世尊所講經論不相同來修行,成立許許多多的宗派,我們彼此不相往來,彼此自己稱讚自己,毀謗別人,我想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流淚;對父母是大不孝,對老師是大不敬,這就叫背師叛道,這怎麼可以!這種淺顯的道理我們都不能明瞭,你學的是什麼佛?念的是什麼書?這樁事情我們要深思。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一個宗派許許多多修學的人自己建立寺院道場,為了個人的利益;我這個寺院的信徒,我這個寺院的收入,為了我的利益排斥別的道場;這個別的道場還是本宗的,都是修淨土宗。明白人、頭腦清楚的人就知道這種做法大錯特錯,這種做法你是違背了世尊的教誨,我如果是個在家信徒我不會進你的門。為什麼?你標榜的是佛弟子,你違背佛陀教誨。你自己本身違背佛陀教誨,我跟你學能學到什麼?世尊教導我們不論是哪一宗,不論是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教教誨的大根大本,我們連這個根本都忘掉了、都違背了,那學的是什麼佛?

  佛法在行門上,我們中國儒家講德行,德行的根本,儒家是講五常,仁、義、禮、智、信;佛家講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行門的根本。我們做到了沒有?不殺是仁,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是仁慈博愛。愛人、愛一切眾生,你就不會傷害一切眾生。不但不能殺害眾生,讓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我就對不起這個眾生,我對不起老師的教誨,我對不起父母養育之恩。今天有幾個人面對現實,起心動念能想到這兩句話?正因為社會大眾都忘了、都疏忽了,我們學佛的人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在入滅之前,最後的教誨也是最重要的教誨,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們依什麼人做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換句話說,世尊的弟子、父母的好兒女,持戒就是守法,決定不能做犯法違規的事情,不可以做。要能夠耐得了貧窮,知足常樂,這是聖賢之所讚歎。

  我剛剛從雅加達回來,我在那邊看到路上車輛很擁擠,塞車在那邊是最普遍的現象。塞車的時候,沿街兩邊很多乞丐,我看到很多殘癈的人討錢。我們的同修都很慈悲,車上都準備了很多零錢布施給他們。我們車在不能走的時候,他來了,給他一塊硬幣,這個硬幣是五百盾。我們的同修告訴我,他們的乞丐很好,沒有貪心,他每天在外面去討錢,他只要討到一萬盾,一萬盾是一塊美金,他一天的生活就可以過了,三餐飯就沒問題了,他就不討了,他會離開,把位子讓給別人。難得,他沒有貪心,他不想再多討一點,他不想,今天能吃飽,行了。我聽了之後很感動,這個國家民族一定有後福,不要看它現前有困難,將來有福報,這個不貪就是大福。只要有人去教導他,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這要靠教育。但是對貪瞋痴很薄的人,好教,可惜那邊沒有人教。所以我幾次到印尼,我特別提倡宗教教育。

  宗教教學不但能改變他眼前的生活,幫助他消災增福,終極的目標是能幫助他超凡入聖。諸位同學知道,我們在此地幫助一個學生念大學,從他進學校到他畢業,四年,他的費用,學費、雜費、食宿統統包括,在此地是一個人一年要澳幣一萬塊錢,四年就是四萬,他才能念完這個學校。我們每年贈送二十萬獎學金,二十萬只能幫助五個人。可是這二十萬要在印尼可以幫助七百個學生(四百個本科生,三百個研究生),那邊生活程度很低。幫助學生進入大學到畢業,澳洲錢二十萬能幫助七百人。這個國家貧窮落後是因為教育不發達,這個國家地區的人沒有貪心,太難得、太希有了!

  所以宗教教育都是聖賢的教育,雍正皇帝講得好,『朕』是他自稱。他對於當時社會的宗教,只有三教,那時候還不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實在講,在那個時候這個『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社會教育,儒家的社會教育,道家的社會教育,佛家的社會教育。雍正那個時候「宗教」這個名詞可能剛剛傳到中國來,宗教這個名詞是西方的,西方有宗教,先傳到日本,由日本傳到中國。這三教教學的目標是『覺民』,都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覺民。儒、釋、道,三道教學的目標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宗旨跟目標完全相同。雍正高明,他明瞭。『海內』,這兩個字是代表全中國,在全中國的教學宗旨是破迷開悟,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理同出於一原』,這個理非常之深。『道並行而不悖』,這個道是講方法,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手段沒有違背。佛教化眾生不違背破迷開悟,不違背離苦得樂。儒也是教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道家亦復如是,所以理跟道的原理原則跟方法手段沒有違背。不但是儒釋道三家理道不相違背,在這個世界上東西方所有的宗教,我們把宗教的創始人用現代學術名稱來稱,宗教家,基督教的耶穌,摩西,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這些人物你仔細去觀察,他們所講的理,他們所行的道,有沒有違背破迷開悟?有沒違背離苦得樂?沒有,都是教人破迷開悟的,都是教人離苦得樂的。

  這兩句話不容易說出,我們常常講要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過來人就是底下講的『豁然貫通』。雍正皇帝是豁然貫通,他能說得出來。所以他對於儒釋道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學習,他得受用。可是社會上一般人,學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儒也好,學得都不夠。譬如我常用樹木在譬喻,我們現在用手指,好像這是儒、釋、道,這是基督、這是伊斯蘭,這是五個教,五個教彼此對立。

  我這次在伊斯蘭大學有學生問我:我們宗教不一樣,裡面有很多不相同,怎麼能合作?問這個問題問得好,他學得沒有深入,如果學得深入,入到這個地方就曉得相同的。像一棵樹一樣,根本是一,枝幹不同,所有不同的宗教是枝幹,是從一個根本生的,「理同出於一原」。所以我跟他講,所有宗教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矛盾衝突是你沒有深入,你完全在枝葉上,你沒有往下深入,深入之後,你就曉得完全是一不是二。理同出於一原,這個一原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宗教裡面也稱為神,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原,在佛法裡面講叫法性,一些宗教裡面講上帝、講神。你要知道講神、講上帝、講法性、講一原,一樁事情。換句話說,你入得不夠深。

  在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我們都很耳熟,叫一門深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有一切矛盾、誤會都是你入的深度不夠才產生的,你都在枝葉上打轉,全都在指頭上打轉,你沒有到掌心。到掌心之後曉得這五個指頭是一家人、是一樁事。所以「道並行而不悖」,細細去觀察相通的地方太多太多。我能講佛經,我學佛學了五十三年,我講佛經講了四十六年了,《古蘭經》拿來我會不會講?我會講;《新舊約》拿來我也會講,我講得跟佛經一樣的好,一樣的圓融,沒有一字一句是互相衝突的,我沒有看到一字一句。但是你要是入的不夠深度,你會看到這個經文有不同,有互相抵觸的,有互相排斥的。所以說你入到深度之下的時候,你才曉得沒有,完全沒有,法喜充滿才會現前。佛家講法喜充滿,儒家講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佛經上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就是無比的快樂,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真的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與物質生活不相干。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物質生活非常貧乏,精神生活快樂無比,那是真樂不是假樂。

  所以非常可惜「人惟不能豁然貫通」,就是他不能夠深入,他沒有見到根源。佛法講根源是明心見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儒跟佛,儒跟道,你能說它不相同嗎?為什麼要有這三家?要有世界上這麼多宗教?這是儒釋道裡頭也都有說過,眾生根性不相同,教化眾生一定要契合眾生的根性。有人喜歡道,用道這個方法教他;有人喜歡佛,用佛的方法教他;有人喜歡基督,用基督方法教他。你說這個多自在!佛法講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來教就用什麼方法,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一定的方法。所謂應機施教,東西方、古今高明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懂的,學生根性不相同,用一個方法不能叫一切眾生得利益,一定要適合他的方法。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最適合的方法,這個方法適合甲未必適合乙,適合乙的方法未必適合丙。所以方法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有無量法門。

  我們曉得無量法門是對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方法、門徑雖然不一樣,就跟我們這個指頭不一樣,手掌是一樣的,決定是叫你達到一個根本。在佛法裡面講都是叫你達到明心見性,在儒家裡面講都是叫你達到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才是至善,所以至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在手指上講的,本善是在手掌上講的,這個意思不一樣。佛家講的明心見性,性是本善。所有一切聖賢教誨終極的目標都是在本善,宗教裡面稱上帝、稱神,你要懂得、要貫通才行。你學得很少,學得很淺,都在指頭上,所以彼此都對立了。所以他對立有沒錯?沒錯。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我們只感到很遺憾,決定不能夠怪他,為什麼?他還沒有深入。他深入之後就貫通了,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學任何東西要深入。一門深入,我學佛這一門,這是佛這一門,深入,入到這個地方了,儒、道、回、耶穌就都通了,就這麼個道理。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通了。我在佛門裡頭學一部經,不但所有佛經通了,全世界其他宗教經典全都通了,世出世間法也都通了。為什麼?都是一個根生的,哪有不通達、哪有不明瞭的道理。就是今天在科學裡面講也能講得通。

  鍾茂森博士在我們學院曾經做了一個報告,給我們說明美國太空總署最新的科學發現,發現宇宙的起源。過去許許多多科學家觀察宇宙,發現宇宙不斷在膨脹,所以很多人相信膨脹一定是爆炸,什麼東西爆炸的沒有人知道。現在科學家有新的發現,這個爆炸的東西體積很小,能量極大,大到無法想像。科學家把它起個名字叫原點,宇宙原點。這個原點多大?他給我們說明科學家舉的例子,一根頭髮,我們把這個比喻做一根頭髮(頭髮沒有這麼粗),把頭髮這裡切斷,平面上排宇宙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一百萬後面是億億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在一根頭髮的斷層的直徑。現在顯微鏡看不到,太小了。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觀察,整個宇宙濃縮在這麼小的一點,你要是把這一點完全明白、了解了,那麼整個宇宙都了解了。

  這個原點是整個宇宙的根源。《華嚴經》上佛常常給我們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宗門大德常說「識得一,萬事畢」。這個一、這個原點也可以說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法性,儒家講的本善。什麼人能入進去?佛經上講的普賢菩薩,佛經裡面不叫原點,佛經叫微塵,微塵裡面有世界。所以世界不大,微塵不小。在清淨性裡面沒有大小,那裡頭沒有對立的;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沒有生滅。它是永恆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境界,大乘經上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句話很深很深。思是思惟,議是議論,不可思議,換句話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四個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普賢菩薩的境界,普賢菩薩能入,你才能豁然貫通。人惟不能豁然貫通,不能貫通他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就生煩惱。

  下面這幾句話問題出來了,『於是人各異心』。每個人的心不一樣,這個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唯識裡面講的八心王,每個人不一樣。不一樣,一定是『心各異見』,每個人對於宇宙,對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不相同,分別執著對立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真的叫誤會。所以『慕道者』,學道的人他讚歎道,道是第一,佛跟儒都是第二、第三、第四,沒有道那麼尊貴。學佛的人說佛最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儒跟道都比不上佛。學儒的又排斥佛跟道,說這兩家是異端不是正法,彼此對立。『懷挾私心』。「私心」是個人的名聞利養,於是相爭不下。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看「雍正上諭」的第一段,我們先把這段文念一遍:

  【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

  這一段我們在前面把理、道、貫通,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所以貫通比什麼都重要,不但要通,要貫通,才能真正得受用,才是真實智慧,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佛法裡頭常講「諸法實相」,性相、理事、因果都通達了,這叫貫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疑難雜症全部都化解了,總歸到一原,總歸到不悖,然後你才能真正明瞭宇宙的和諧,宇宙沒有對立,宇宙之間沒有一法是爭論的。所有一切爭執、對立、矛盾都是沒有貫通,根源在此地,沒貫通。所產生的現象,這個現象叫反常的現象。

  諸位要懂得常是永恆,反常就是生滅的現象,變幻無常的現象,諸位要深思。起心動念反覆無常,今天認為你這是對的,明天說你是錯的,後天又說你是對的,到底是對是錯沒有定論,是對是錯沒有標準,標準隨時在變,這就叫做無常,世間無常。人心不同,古人也所謂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說為什麼?因為面貌是心變現的。佛經上講得最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善,你的面貌就善;你的心厚道,你的面貌也厚道。所以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人不能夠欺騙他、不能瞞他,為什麼?你的起心動念都表現在你面孔上,表現在你身體一切動作上,你怎麼能騙人?裝都裝不出來,誠於中必定形於外,你能欺騙誰?所以只能夠欺騙自己,自欺欺人。

  佛法講豁然貫通,到什麼程度才豁然貫通?在大乘教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豁然貫通,明心見性,他們所證得的是一真法界;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法界只有一真,我們稱他為法身菩薩。在一般佛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他真的豁然貫通。豁然貫通的樣子,就是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一切法在他心目當中是平等的,他沒有異心,他沒有異見。

  沒有到這個境界,心不一樣,見解不一樣。就好比我們先前講的這五個手指,他的深入不夠,還是深入在這裡,他這個地方還是不相同,他沒有到手掌,深入到掌心那就通了,才曉得一切諸法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沒有到達手掌,在手指這裡面的時候,那總是不一樣;思想不一樣,見解不一樣,行為不一樣,不一樣就造業。業裡面有善、有惡、有無記,感得的果報六道輪迴。

  四聖法界裡面雖然決定沒有執著,但是還有分別,那個樣子就好像這五個手指,四聖法界是到這個地方,沒有到掌心,所以他還有分別,但是沒有執著,到了掌心分別也沒有了。才知道古德常說的「萬法歸一」,那個一是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原;否則的話,他決定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是異心、異見。下面這三句就非常明顯,執著道的,他修道執著道,排斥儒佛,儒佛比不上道;學佛的人排斥道、排斥儒,學儒的人也排斥佛、也排斥道,彼此互相批評、互相排斥,這種情形自古至今在社會上普遍的存在。

  我們這次在印尼拜訪了他們國家的教育部長,我們談到宗教教育的重要,希望大學裡面能夠開宗教的課程。我沒想到他跟我說,他說這個我們早已經有了,而且介紹這個學校,希望我能到學校裡面去參觀。這幾天我們從網路上也看到學校的資訊,學校是個綜合大學,在印尼歷史最久,也是世界知名的學校,好像在全世界排名第六十四。這裡面有一個宗教學院,所以六大宗教在這裡面都有課程。他們這六大宗教把儒也算成宗教,孔教,他們稱孔教,很難得!下一次我到印尼去要訪問這個學校,在中爪哇。所以我們看到印尼不同宗教能和睦相處、能互相包容,我相信與這個學校教學有關係。

  這一次雅加達那邊的同學帶我去參觀一個基督教的活動中心,在雅加達的郊外,開車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這個中心場所面積很大,有一個很大的講堂,我看到有兩、三個比較小一點的教室,每個教室差不多可以容納五十人,五、六十個人的樣子,有三間小教室;有餐廳、會議室、宿舍,宿舍我也去參觀了,總共有一百四十個床舖。這個活動中心不是提供給觀光旅遊的,不是的,它提供給修學使用的,裡面辦講座、辦學習的活動他們非常歡迎。收費很低,一個人一天吃住所有一切活動(服務都包括在其中),每天美金只要十塊錢,很難得。我問他,如果我們佛教想借你這個地方辦一個佛學講座,用一個星期或者用十天,或者我們在這裡打個佛七,可不可以?他們的回答是可以。基督教的活動中心,難得。所以對於其他宗教在這裡面辦活動,只要是宗教的活動,教學、修行的活動都歡迎,這是令我們讚歎備至。

  我聽說佛教也有一個這樣的活動中心,規模沒有他們大,但是免費,如果有人借去辦活動是免費。可是這個佛教中心,如果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借我們中心來辦活動,我們會不會答應?我就不得而知。我只參觀這基督教,他們可以借給我們佛教辦活動,我相信在那邊我們佛教活動中心,如果其他宗教來借用,我相信也會答應,我們也會熱忱為他們服務,好現象。所以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到印尼做了三次訪問,接著下個月我還要去,我主要去看他們的學校,參與伊斯蘭教到歐洲訪問的活動。這是什麼?入得有深度了,知道所有宗教一家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用現前這個階段來說,化解衝突。那我們自己還要對立,怎麼能化解衝突?我們祈求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在這個大目標、大前提之下,我們手牽手團結一致。

  所以我們提到這個宗教的教學,部長告訴我,學校裡頭有研究比較宗教學的,我跟部長說宗教不能比較,為什麼?比較裡面就有批判,那這個比較的人、批判的人一定是在佛、在神之上,你才有資格批判他,才有資格來比較。我們是凡夫,我們哪有資格去比較、哪有資格去批判?我們只有資格認真去學習,每個宗教的神聖都是我的老師,每個宗教的經典都是我學習的教科書,我要認真學習。為什麼要學其他宗教的典籍?雍正這裡說了豁然貫通,我們只講通,是通我們本宗、本教的,貫通是要通其他所有不同宗教,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貫通。我這個說法部長同意。所以我們的心態是存著真誠恭敬向一切神聖學習,不但是神聖,孔夫子所教的「三人行必有吾師」,聖者學無常師,人人都是我的老師。他的善我要跟他學,他的不善提醒我,我要反省我有沒有過失,我有要改正過來,所謂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善不善都是老師,順境逆境都是修學的場所,才能完成自己豁然貫通。

  決定放棄對立,從自己內心裡面做真實的功夫。所以說尊,一切宗教都尊;說大,一切法門都大;說善,世出世法無有一法不善。佛法裡面常說的「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貴在能貫通,最忌諱的是私心。所以一切的不善、一切的對立都是從內心裡面懷著自私自利,他以自私自利作為他的標準,於他的私利有障礙,他就極力的來排斥,這錯了。他什麼私利?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知道自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有個定數,這是世間人所講的命運。不了解因果的道理,違背了道德,違背了真理,你造作的是罪業。罪業是折福,把你命裡面有的名利,有的財富、壽命,都打折扣了,你說可不可惜、冤不冤枉?這無知。你要是拓開心量,要是能擴大包容,捨己為人,犧牲奉獻,你的福報會增長,你的壽命會延長,你的智慧能力會增長,對你有大利大福。你不懂,你要做折福、損福之事,這真正是愚昧無知。

  下面講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就是互不相讓,這個錯了。雍正這些話我們能夠體會到,他為這些事情非常惋惜,我們讀了也感覺到深深的遺憾。積極的方面我們要知道改正,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人生在這個世間真正目標是要提升自己的靈性,換句話說,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是果報,那是自然的,必定得到。我們再看第二段。

(恭錄自凈空法師講《雍正皇帝上諭與多元文化教育》21-232-0001)
推薦閱讀:

善慧大士語錄 | 法地若動,一切不安、去者適,止者留、夜夜抱佛眠
學一點儒釋道智慧,與這個世界美好相處
【佛語詳解】儒釋道三家之別
儒釋道1
儒釋道·儒家之孟(微國學05)

TAG:儒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