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受訪者:第一時間相信了「大媽訛詐老外」

近六成受訪者:第一時間相信了「大媽訛詐老外」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報
分享:

12月4日新京報A01版

12月4日新京報A08版

  第一發布

  「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新聞為何會誕生,而又為何會有那麼多的人相信它,背後的原因可能更值得深究。

  3日上午網路流傳的一組圖片引起廣泛關注。就在針對「訛人」大媽的抨擊愈演愈烈之際,事件發展卻突然轉向。北京警方3日晚回應稱,外籍男子因存在無證駕駛、駕駛無牌照摩托車及交通肇事行為,將被進行處罰。其實,類似的輿論反轉事件,並非孤例。此前有「深圳最美女孩」最終發現是網路推手策劃的假新聞,還有福建「12天嬰孩被保溫箱烤死」最終鑒定女嬰其實死於感染等。那麼,對類似的網路新聞,公眾究竟是如何看的呢?

  本期新京報「京報調查」(新京報《評論周刊》與優數諮詢聯合推出)的結果顯示,「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該網路新聞最早出現的時候,有59.9%的受訪者相信了該新聞,有40.1%的受訪者表示當時「不太相信」。

  那麼,後來事情轉向,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外籍男子與大媽確有碰撞,且外籍男子因存在無證駕駛、駕駛無牌照摩托車及交通肇事行為,將被進行處罰。對此,網友又是什麼反應呢?46.2%的受訪者選擇了「恍然大悟,覺得之前太過輕信」;32.6%的受訪者則表示「一直很冷靜看待」;15.0%的受訪者表示「覺得好笑」;還有6.2%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輿論反轉,帶來的不僅僅是好笑,它還會帶來怎樣的啟示?62.7%的受訪者表示「以後看網路新聞會注意看消息源是否確鑿」;51.6%的受訪者則表示「不隨便給人貼標籤」;46.7%的受訪者表示「以後會對網路信息保持一定的懷疑」;46.1%的受訪者表示「發布信息要核實,不再輕率」;35.6%的受訪者表示「轉發和評論時會更慎重」。由此可見,該新聞多少給了一些網友以警示的作用。而至於「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新聞為何會誕生,而又為何會有那麼多的人相信它,背後的原因可能更值得深究。

  □新京報記者蘭燕飛

  旁邊評論

  等一等信息背後的真相

  別讓自己的憤怒情緒爆發得太快,要等一等自己的理智,等一等信息背後的真相。這不僅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這一新聞最初在網路流傳時,就是核心信息殘缺、主觀傾向非常明顯。儘管網路對大媽憤怒的討伐風起雲湧,但我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對此表示質疑,提出即便聲討也要把問題弄清楚再說。

  新京報的調查證明,像我這樣的「清醒者」也並非少數。有四成多的網民,其實一開始就「不太相信」這新聞。只是相對那些「相信了」的網民來說,他們的表現可能沉默一些。但這個比例足以說明,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想以幾幅照片和有偏向的報道,就讓所有人信服,是幾乎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夠的懷疑者,在這人人都可能是記者的時代,真相遲早都會揭開。

  實際上,從第一條錯誤信息的發布,到劇情逆轉基本搞清真相,只經歷了短短几個小時。此前一些類似的輿論反轉事件也說明,短時間內部分人可能被迷惑,但不可能長時間內所有人都被迷惑。想要「誤導網友」,越來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謊言隨時可能被揭穿,真相大白之後,還要隨時準備自食苦果。

  這次的照片拍攝者事後向大媽道歉,但能否贏得諒解,要不要承擔相應責任,現在還未可知。而且,幸好這次消息澄清及時,對那位大媽所造成的傷害還算可控,如果「蒙冤」太久造成什麼不測,照片拍攝者將要承擔的責任可能就要更大。除對當事人可能的傷害之外,作為一個媒體人,這種草率行為,對行業公信力也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這件事情可供反思的維度很多,對所有的網民也都是一次教訓,如調查顯示的結果所說,要學會鑒別信息、學會更審慎地發布,當然,也包括別讓自己的憤怒情緒爆發得太快,要等一等自己的理智,等一等信息背後的真相。這不僅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一次不慎,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隨後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大。

  □敬一山(媒體人)

  調查選摘

  「最嚴交規」實施一年

  55.8%受訪者:交通秩序比以前更差

  今年12月2日是我國第二個道路交通安全日。被稱為「史上最嚴交通法規」的修訂版《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實施將滿一年。上周,中國青年報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6.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地區交通秩序有所改善,14.2%的受訪者回答沒有改善,55.8%的受訪者直言比以前更差,3.2%的受訪者回答不好說。(12月3日《中國青年報》)

  「老外撞大媽」的三波口水

  這本是事實再簡單不過的一起事件。沒想到,因為一攝影記者路過拍下了一組圖片,語焉不詳的圖說在部分媒體的曲解和不經證實的轉載之下,事件劇情陡變。

  在這一劇情中,主角是充滿張力的雙方:老外、大媽。配上的劇情,是「扶人反被訛」。刻板的印象、模糊的信息,從那一刻起,這一件小糾紛就註定演變成劇情跌宕起伏直至反轉的年終賀歲大戲。

  幸而,真相總在不斷探求中逼近。只可惜,在劇情反轉間,被撞倒的不僅是大媽,還有事件的每一方,以及在事實未明前就進行道德審判的每一個圍觀者。

  第一波口水

  3日早晨,這一消息早已在微博刷屏,在門戶首頁高掛。

  這是一組傳神的圖片及報道,一刀切中當下社會高潮點。在我看完的第一瞬間,與眾多網友一樣,也被蒙蔽了雙眼。於是,就引來了第一波「丟人丟到國外」等辱罵,及「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強迫外國人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等戲謔。

  在全民共討之的情緒潰壩中,「質疑一切」的職業屬性,讓我馬上發現這一組圖片報道,存在著嚴重的新聞要素缺失:無記者署名、無消息來源、無現場求證過程、無雙方當事人聲音。

  有圖不一定有真相。帶著質疑,我趕往事發地點。

  第二波口水

  就在我抵達現場時,幾名身著警服的民警,陪同一位看似領導模樣的人前來勘察現場。我立刻佯裝路人甲跟在後面。

  「昨天是我出的警,老外騎車轉彎,確實把人給撞了」,這位民警邊說邊向同事指認事發地點,同時還稱,馬路對面攝像頭拍下了被撞剎那,但之後未被拍到。

  隨後幾人駕車離去,我又在事發地點附近採到多位目擊者,均稱老外駕駛無牌摩托且確實撞了人。同時提供的一段現場視頻顯示,外籍小伙用「京罵」不斷大爆粗口。

  與此同時,我的同事也聯繫上了當事李女士。她稱,事發時她沿斑馬線過馬路,被外國小伙駕駛的摩托撞倒,因有心臟病,因此「背過氣」,並非碰瓷。

  至此,劇情發生了大逆轉。隨著現場越來越多的記者到來,以及目擊者的說法和外國小伙罵人視頻被上傳至網路,原本善良純樸的「外國活雷鋒」,變成了無牌駕駛、闖紅燈撞人、髒話連篇的痞子形象。

  原本一邊倒譴責大媽的輿論風向,也瞬間180度反轉,許多人開始罵老外素質低,罵之前責怪大媽的聲音是「崇洋媚外」。至此,第二波口水戰開戰。

  第三波口水

  被撞女子及目擊者均稱,外籍小伙的確撞人。隨後,外籍小伙女友亦承認,當時確有撞人,但第一時間停車攙扶女子並想將之挪至路邊卻遭拒。而當事李女士則稱拒絕是因為想保護事發現場,並稱事發時並未要過賠償。

  隨後雙方發生至少兩輪爭執,也正是在爭執過程中,外國小伙因被圍觀群眾「打他打他」的威脅所激怒,而有了視頻中的破口大罵。當晚,隨著警方公布了調查結果及事發監控錄像,事件至此豁然開朗:外籍男子系無證駕駛,所駕摩托車無牌照,在轉彎時確實撞倒女子。

  至此,「撞沒撞」「訛沒訛」,這兩個事件的最核心問題豁然開朗。於是,劇情及輿論發生第三次轉折,公眾怒火直指圖片拍攝者「製造虛假新聞」。

  而當晚,我與這名拍攝者取得聯繫時,他辯稱當時只是恰巧路過,並未看到大媽是否被撞,因此在寫圖說時進行了模糊處理,是被部分網友及媒體曲解所致。

  並且,他在電話中強調,就其全程目擊所判斷,大媽在現場「誇張表演」,就是想多訛點錢。他稱,這讓他非常氣憤,因此拍下了這組照片,目的是為了「鞭笞醜惡,傳遞正義」。同時他堅稱自己無錯,不會向當事人道歉。

  然而,他的堅稱終究沒有抵住輿論的狂潮。在事件發酵兩日之後,他終於做出了公開道歉的決定,並表示願意承擔一切責任。正如他道歉信所言,「這是一聲遲到的對不起」。

  □楊鋒(新京報社會新聞部記者,發表「外籍男子無證駕駛撞倒大媽」系列追蹤報道)

  大媽「訛詐」背後的情緒難題

  與反轉輿論的即時發布相比,最終見報的近四千字報道,平淡得像個抑鬱症患者。

  必須承認,舉國為大媽翻案的節骨眼上,我們的報道如果以社會新聞的要求衡量,「未能回答受眾的問題,提供順暢的閱讀體驗」。按一般做法,大媽與外國小伙的稿子,最合適的操作方法是劃分成「有無撞人」「是否訛詐」兩個部分,答疑解惑。

  見報的其他媒體,幾乎都是這個路數,幾乎沒人像我們這麼擰巴著。擰巴是因為冰火兩重天的輿論風潮,但我並不為這種擰巴難受,新聞有時候就應該擰巴一點。

  「闢謠」真的清晰嗎?

  先是外國小伙遭東北大媽訛詐,公眾痛斥國人素質問題,捶胸頓足自怨自艾。接著,同事楊鋒拿到的視頻中,老外正用流利京罵「招呼」大媽。輿論嘩然,兼有慣常釣魚的某些人,拍手歡呼「洋奴公知」被打臉。從過度反思到過度自信,「受虐者心理」的兩極翻轉,實在太快。

  在這樣的輿論氣候里,我們不僅想還原真相,更想還原情緒。究竟是現場的何種情緒,讓大媽「奮不顧身」哪怕被誤訛詐,也讓小伙不顧安危在異鄉大爆粗口?

  完美的情形,應當是大媽、小伙及拍照者三方對質,還原現場氣氛。然而外國小伙聯繫不上,現場監控缺失,單方說法使得這種平衡異常艱難:幾乎所有的目擊者都義憤填膺,「怎麼能幫著外國人欺負中國人」,證詞大打折扣。

  我們不願為受眾提供「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簡單點出誰是誰非,是因為我相信,忽視具體情境,單獨闢謠部分意義不大。

  在這則新聞中,前述看似清晰的「闢謠」,其實隱藏著巨大的立場陷阱。幾個簡單疑問的答案,無非是「發生了撞車」「並未訛詐」「1800元並不算多」。這是事實,但因「老外罵人」的插曲而容易招惹極端論點:大媽未訛詐,老外還罵人。

  闢謠處理,雖能將大媽拖出泥潭,但極易將外國小伙推上民族主義的「審判台」。更尷尬的是,原本可能負有些許責任的大媽,可能會一步步走上神壇。

  不為偏激情緒點火

  我們採訪發現,事發後,小夥子至少態度不錯,主動扶起大媽。但隨後雙方卻發生數次誤解。先是大媽欲「保護現場」而拒絕離開路中央,衝突後,小伙認為事情已經解決可以離開被大媽扯壞衣袋。這導致了原本態度不錯的小伙破口大罵。

  多名目擊者證實,衝突現場有不少人曾高呼口號,「打死他打死他」「外國人不能白撞人」等等。一名外國人,在這種緊張而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情緒失控是否也情有可原?

  我們認定,根據當日中午爆出的素材,闢謠已非核心命題,而應考慮如何平衡闢謠引發的情緒。最理想的呈現方式,是以多樣化的處理,證明這僅是一起簡單的糾紛事故,不應過度解讀。

  近幾日的媒體走向,恰好正逐步印證此前我們的擔憂。某網站微博發起「向大媽道歉」活動,各大媒體亦逼迫拍攝者道歉。大媽在接受採訪時,提出「我必須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他錯了」。甚至在一些媒體的評論助推下,大媽,開始成了「中國人不應過度自卑」的佐證,一步步佔據道德制高點。

  第二天,拍攝者發布了道歉聲明。儘管最早拿到該聲明,但我們在見報時並未全文公布,看似在獨家新聞的戰場上輸了一陣。但我的新聞觀念中,報道牽涉極端情緒的糾紛事件,寧犧牲眼球,也不應為極端情緒點火。

  □胡涵(新京報社會新聞部記者,發表「外籍男子無證駕駛撞倒大媽」系列追蹤報道)

  受訪者背景資料

  性別

  男52.7%

  女47.3%

  年齡段

  90後13.1%

  80後52.1%

  70後24.0%

  60後8.1%

  50後2.5%

  其他0.2%

  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6.3%

  大專/高職22.6%

  大學本科63.1%

  碩士及以上8.0%

  月收入

  2000元及以下9.9%

  2001-3500元22.7%

  3501-5000元19.6%

  5001-8000元22.3%

  8001-10000元17.1%

  10000元以上8.4%

  京報調查

  本版宗旨是「採集民意,權威解讀」——就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調查,發布調查結果,並約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結合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點評。需要說明的是,調查數據作為一種民意表達平台,或有偏頗之處,僅供讀者參考。

  參與調查請登錄以下網址,每周一期。

  www.bjnews.com.cn

  http://oopsdata.com


推薦閱讀:

流浪貓「黃大媽」的故事
中國大媽瘋狂搶購黃金背後 硬通貨比炒股買房強
大媽騎車撞死拾荒者逃逸 稱「撞了流浪漢不要緊」|大媽|拾荒者
港島觀察丨中國大媽推高港股 帶動港人全民炒股
日本整形節目審美逆天,丑少女整成了丑大媽,所以他們是怎麼把baby整美的!

TAG:時間 | 相信 | 大媽 | 訛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