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年代之曆法鉤沉
06-15
黃帝年代之曆法鉤沉趙永恆 王先勝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3462華夏兒女自認為是炎黃子孫,尊黃帝為「人文始祖」。可自秦漢之後,人們對黃帝的歷史年代就不很清楚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20世紀初,報刊上討論過「黃帝紀元」問題,如1903年的《黃帝魂》認為,「黃帝開國」是在公元前2711年;1903年的《蘇報》認為是在公元前 2491年;1905年的《民報》則認為是在公元前2698年。20世紀中葉,翦伯贊在《中外歷史年表》中,將五帝和夏、商、周各帝王的年數加起來,從公元前841年往前推算得出,黃帝開始執政是在公元前2550年[1]。20世紀末,隨著中國考古學的飛速發展,考古學界也對五帝時代進行了討論。其主流觀點是將龍山時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視為「五帝時代」,與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活動的時代對應起來,不少學者將黃帝年代定為仰韶文化晚期到龍山時代早期(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2500年)。但許順湛、黃懷信、陳連開等少數學者認為,炎黃時代與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相對應。他們甚至明確指出,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對應於炎帝文化,廟底溝類型對應於黃帝文化[2],黃帝年代在仰韶文化中晚期[3]。這是根據各個考古學文化的特點來判定五帝活動的時代或對應的考古學文化,並由碳14測年數據來給出其年代框架。在世紀之交,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發起編輯的八卷本《炎黃匯典》[4],成為研究炎黃二帝及其時代、歷史和文化的工具書,其中第一卷「史籍卷」中摘選了古代典籍和傳世文獻中有關炎帝、黃帝的歷史資料,包括大量有關黃帝年代的曆法記錄。這為用曆法記錄計算黃帝年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裡,根據與黃帝相關的曆法記錄,利用高精度「瑞士星曆表」(Swiss Ephemeris)軟體 ( http://www.astro.com/swisseph/)來計算、分析和確定黃帝的歷史年代。這些計算涉及到天文曆法中的年月日干支、朔與節氣的時刻以及日月五星的運動等。黃帝「迎日推策」之年代《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這就是說,該年的冬至日同時也是朔日,其日干支為己酉。為了充分檢驗各種可能性,將計算的時間段設定為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計算步驟如下:第一,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條件計算所有朔的時刻,並精確到分鐘,時間為北京時間;第二,計算所有冬至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為270度時所對應的時刻,同樣精確到分鐘;第三,確定冬至和朔日是同一天的日期,並且該日的干支為己酉。計算結果為: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丙寅年戊子月己酉日)、公元前3574年1月17日(丁亥年庚子月己酉日)和公元前 2773年1月12日(戊申年壬子月己酉日)。筆者曾指出:顓頊的曆法起始日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顓頊生於約公元前2840年,逝於公元前2743年,在位時間約為公元前2820至公元前 2743年[5]。眾所周知,五帝中的顓頊晚於黃帝年代,而在前述三個日期中,公元前2773年與顓頊的年代相重合,因此必須捨棄。這樣,黃帝「迎日推策」的年代只需在公元前4375年和公元前3574年兩者之間選擇。黃帝作《調歷》之年代《史記?索隱》記載:「《世本》及《律曆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又稱:「唯黃帝及殷﹑周﹑魯並建子為正」。而《後漢書》記載:「黃帝造歷,元起辛卯。」這些文獻說明,黃帝《調歷》始於某年子月的朔日,其日干支為辛卯。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因此,黃帝作《調歷》與黃帝「迎日推策」之間不會超過一百年。這樣,在黃帝「迎日推策」年代附近兩百年的時間範圍內,於前面計算得到的所有朔日中尋找出子月(即包含節氣冬至之月)朔的日干支為辛卯的所有日期,就可知道黃帝作《調歷》的年代。若黃帝「迎日推策」的年代為公元前4375年,則在公元前4475年至公元前4275年之間,「子月辛卯朔」有兩個日期:公元前4444年1月6日(丁巳年庚子月辛卯日)和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甲子年甲子月辛卯日);若黃帝「迎日推策」的年代為公元前3574年,則在公元前3674年至公元前 3474年之間,「子月辛卯朔」有四個日期:公元前3633年1月9日(戊子年壬子月辛卯日)、公元前3608年12月23日(甲寅年甲子月辛卯日)、公元前3576年1月9日(乙酉年丙子月辛卯日)和公元前3483年1月1日(戊午年壬子月辛卯日)。關於黃帝《調歷》的資料還有宋?羅泌《路史》和清?吳成權《綱鑒易知錄》的記載,他們稱黃帝「以作《調歷》,歲紀甲寅,日紀甲子」。但這種說法恐怕與《史記》「歷術甲子篇」提到的「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有關,焉逢攝提格就是甲寅年,其實這只是司馬遷心目中的《太初曆》,而不是黃帝的《調歷》。黃帝即位之年代關於黃帝即位的年代,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記載:「太史公史記稱,黃帝三十八年,命風后定甲子」,而宋?劉恕《資治通鑒外紀》稱「黃帝元年丁亥」。這說明黃帝即位於丁亥年,37年後(甲子年)定甲子、作《調歷》,也就是黃帝作《調歷》時為甲子年。在前述黃帝作《調歷》的六個日期中,只有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這個日期屬於甲子年。這樣,就可以唯一地確定黃帝《調歷》始於公元前4377年1月 15日,同時說明黃帝「迎日推策」的「己酉朔旦冬至」為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由此可知,黃帝即位於公元前4414年(丁亥年)。黃帝出生之年代依據宋?張君房的《雲笈七籤》記載的「帝年十五,心慮無所不通,乃受國於有熊,襲封君之地」。按黃帝即位於公元前4414年,則黃帝出生於公元前4428年(癸酉年)。《路史》羅蘋註:「王冰序《寶櫝記》雲,黃帝以戊己日生,故以土王。《五行書》雲,以戊子日生。」若按「建子」的定義,在公元前4428年里,日干支為戊子的日期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四、六月初五、八月初五、十月初六和十二月初七。民間傳說黃帝出生於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時。公元前4400年左右,在二月(即包含節氣大寒之月)里,當太陽落山之時,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角宿就升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這就是民間所稱的「龍抬頭」。而在公元前4450年至公元前4350年的一百年間,僅有唯一的「二月初二戊子日」,即公元前4428年2 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這很可能是黃帝的出生日期。黃帝殺蚩尤之年代《路史》稱:黃帝「年三十七,戮蚩尤於中冀。於是炎帝諸侯咸進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王承填而土行,故色尚黃,而天下號之黃帝。」《雲笈七籤》記載: 「帝以罰叛之功……於是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帝以己酉歲立,承神農之後,火生土,帝以土德稱王天下,號黃帝。」同時,唐?王瓘《廣黃帝本行紀》也提到「自黃帝己酉歲」。這些記載表明黃帝在37歲時「殺蚩尤、王天下」,該年為己酉年。按照黃帝出生於公元前4428年,再加上36年,則黃帝「殺蚩尤、王天下」的年代為公元前4392年,同時該年恰好為己酉年。如此就進一步說明「黃帝《調歷》始於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在《雲笈七籤》中還記載:「帝起有熊之墟,自號黃帝。帝乃恭己下士,側身修德,在位二十一年,而蚩尤肆孽。」由此可知,蚩尤起兵於黃帝21年,即公元前4394年(丁未年),而被黃帝殺於公元前4392年(己酉年)。黃帝祥瑞之年代《今本竹書紀年》記載:黃帝「二十年,景雲見。以雲紀官,有景雲之瑞。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其他記載還有「時有景星出見,形如半月」(《帝王世紀》)和「《史記》曰,黃帝時景星見,形如半月,可以夜作」(《淵鑒類函》)。從有關記載看,這很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發現象,因為公元1006年超新星,史書記載為「見大星,色黃」、「狀如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鑒物」(《宋史》等)。景星見於黃帝20年,則為公元前4395年(丙午年)。《今本竹書紀年》中還有一條記載:黃帝「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黃帝57年為公元前4358年,但無論按「建子」還是「建寅」計算,該年均無「七月庚申」這個日子。然而《帝王世紀》的記載是:「黃帝五十年,七月庚申,天下大霧,三日三夜,霧除,帝游洛水之上,大魚負圖而出,今《河圖帝觀篇》也。」按黃帝曆法「建子」計算,即為公元前4365年8月8日(丙子年七月十三庚申日)。黃帝奏《咸池》之年代《呂氏春秋》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援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而黃帝之樂《咸池》與天象有關。《樂葉圖征》稱:「黃帝樂曰《咸池》。《咸池》,五車天關也。」五車天關均是天上的星宿。《史記》記載:「西宮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車舍。」《史記·正義》指出:「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潢南,魚鳥之所託也。」然而,由於歲差效應的影響,仲春時「日在奎」只能發生在東周及其以後,在6000年以前是不可能的,那時是「日在畢觜之間」。唐初的李淳風就認為「日在奎」是依據秦歷改寫的(見《路史》羅蘋注),《呂氏春秋》記載的「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就說明了這一點。筆者猜測黃帝奏《咸池》時是「月在奎」,而在編寫《呂氏春秋》時有人依據當時流行的《月令》而將其改為「日在奎」。如果黃帝奏《咸池》時是「月在奎」,同時是仲春月乙卯日。在公元前4414年(黃帝即位之年)至公元前4314年(黃帝在位百年)之間進行計算和尋找,可以確定為公元前4403年4月25日(戊戌年四月廿六乙卯日)、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乙未年四月廿六乙卯日)和公元前4336年5月3日(乙巳年四月廿四乙卯日)三個日期。由於多種文獻記載黃帝奏《咸池》是在殺蚩尤之後,而在公元前4336年5月3日清晨時月亮又偏靠壁宿,因此筆者傾向認為,黃帝奏《咸池》的日期是公元前 4346年4月26日。該日恰好是節氣春分,為仲春之月的標誌,於是「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莊子》)。在仲春乙卯日的清晨,一彎殘月掛在奎宿的下方,天上的「咸池」即五車星宿剛剛升出東方的地平線。於是黃帝將樂曲命名為《咸池》,而「仲春乙卯」這個特殊的日子也就流傳下來了。然而「月在奎」只是筆者的假設。若不是「月在奎」,則黃帝奏《咸池》的年代就寬泛多了,數年內就會遇到一次「仲春月乙卯日」。而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時間段里,在仲春時節(即包含節氣春分之月)的清晨,均可看到「五車天關」等星宿從東方的地平線升起。黃帝辭世之年代《路史》記載:黃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該書羅蘋注「《五行書》帝以甲戍日崩,一雲戊午」。這說明黃帝辭世於「八月既望」,日干支為甲戍或戊午。按王國維的「月相四分說」,既望為十五六日以後至廿二三日。「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定義為「既望:滿月後月的光面尚未顯著虧缺」,在其推定的西周金文歷譜中的既望對應著從十六日到廿三日[8]。依據既望的這種定義,並按「建子」的八月為未月(即包含節氣大暑之月),在黃帝在位50年至100年之間進行查找,其結果如下:若日干支為甲戍,則有公元前4356年、4346年、4341年、4335年、4330年和4320年等六個年代;若日干支為戊午,則有公元前 4359年、4358年、4348年、4333年、4327年和4322年等六個年代。若按張聞玉等的「月相定點說」,既望為十六日[9],則黃帝辭世於公元前4341年8月16日(庚子年八月十六甲戍日)或是公元前4359年9月4日(壬午年八月十六戊午日)。關於黃帝的歲數或在位年數,在古代是眾說紛紜。黃帝的在位年數有58年(《列子》)、78年(《路史》注)、100年(《博物志》和《帝王世紀》)、 110年(《資治通鑒外紀》和《通志》)等說法,黃帝的歲數有110歲(《帝王世紀》等)和117歲(《路史》)等說法。如果這些說法中的數字是準確的話,則與上述「八月既望」的甲戍日或戊午日均不相合。如果這些數字是近似的,則會有多種年代的選擇。《列子》記載:「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輟。」這說明黃帝在位58年,因而黃帝辭世於公元前4357年,其年黃帝72歲,但該年不符合「八月既望」甲戍日或戊午日。如果黃帝奏《咸池》的時間確實是在公元前4346年,且《列子》所記載的並不是從黃帝即位於有熊國算起,而是從黃帝「王天下」算起,那麼,黃帝辭世的日期是公元前4335年9月14 日(丙午年八月廿二甲戍日),其時黃帝94歲、在位80年。因此,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尚無法確定黃帝辭世的年代,只能猜測黃帝是在公元前4357年以後才辭世的,其年齡應超過72歲。如按「月相定點說」,則可確定黃帝辭世的日期為公元前4341年8月16日(庚子年八月十六甲戍日),其時黃帝88歲、在位74年。黃帝年代之置信程度通過以上計算和分析,可列出黃帝大事年表。根據文獻資料的可靠性及各年代間的一致性,還可大致判定各個年代的置信程度。置信程度最低的是黃帝辭世的年代,依據現有的資料尚無法得出一個可信的年代來。有關黃帝祥瑞和奏《咸池》的年代,置信程度也相對較低,這是由於文獻的可靠性或相應記載有問題(如「日在奎」)而造成的。然而,關於黃帝出生、即位和殺蚩尤等年代的曆法信息雖較為晚出,但計算出的相關年代卻是相互一致的,說明這些信息可能是通過傳承而保留下來的,因此這些年代具有相當的可靠性。同時,比較可靠的是黃帝作《調歷》的年代,這是由於《後漢書》等史書記載的黃帝曆法信息應該是準確的。置信程度最高的是黃帝「迎日推策」的年代,因為從《史記》開始,很多史書均有類似記載。依據「己酉朔旦冬至」確定的黃帝年代是在公元前4375年或公元前3574年附近,若考慮其他文獻資料或考古學的證據,就能確定出黃帝年代是在公元前4375年左右。黃帝大事年表年份 相關事件 在位 年齡 置信度 公元前4428年 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黃帝出生 1 公元前4414年 丁亥年,黃帝即位於有熊國1 15 公元前4395年 丙午年,景星見2034 公元前4394年 丁未年,蚩尤起兵2135 公元前4392年己酉年,黃帝殺蚩尤、王天下2337 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甲子年甲子月辛卯日,作《調歷》3852 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丙寅年己酉朔旦冬至,迎日推策 40 54 公元前4365年8月8日丙子年七月庚申,鳳鳥至5064 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乙未年仲春乙卯日,黃帝奏《咸池》 6983 公元前4341年 8月16日庚子年八月十六甲戍日,黃帝辭世7488 儘管考古學界普遍認為五帝時代為龍山時代,炎黃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但尚未見到有人結合考古學文化與文獻資料來做深入具體的研究。與之相反,雖然「五帝時代要上延至仰韶時代、炎黃的歷史文化應與仰韶文化相關」只是少數學者的認識,但他們是將考古學文化與文獻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論證的。現在,依據古代文獻中有關黃帝年代的曆法記錄來進行計算分析,認為黃帝的年代應該始於仰韶文化前期,而這與考古學結合其他文獻研究得出的結論相一致。參考文獻:[1] 翦伯贊. 中外歷史年表. 北京:中華書局,1985[2] 黃懷信. 考古與文物, 1997, 4: 33[3] 許順湛. 許順湛考古論集.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4] 李學勤,張豈之. 炎黃匯典.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5] 趙永恆,劉高潮. 科學, 2004, 6:14[6] Perryman M A C, et al.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7, 323: L49[7] Fabri 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80, 82: 123[8]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階段成果報告(簡本).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9] 張聞玉. 銅器曆日研究.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關鍵詞:天文年代學 五帝時代 黃帝 年代載於《科學》(上海),2005年57卷05期,15-18頁附: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清晨在洞庭湖君山所看到的天象橫坐標表示地平坐標的方位角,90度為正東方,180度為正南方;縱坐標表示地平坐標的高度角,0度表示地平線,正數為地平線以上,負數為地平線以下。圖中從左上方到右下方的三條曲線表示赤道坐標的經線,從右到左分別對應赤經300度、330度和0度;從右上方到左下方的三條曲線分別為赤道、黃道和南恆隱圈。日月五星的赤道坐標來自於「瑞士星曆表」軟體,恆星數據來自歐洲空間局的伊巴谷(Hipparcos)星表[6],並作了恆星自行的改正,歲差改正是依據法布里(E. Fabri)的數據[7]通過數值積分而得到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周易與天文曆法-天行健-搜狐博客
※藏曆節氣的劃分
※日曆網 陰陽合曆 曆法
※(1)歲差對古代曆法的影響[轉]
※猴年為何兩頭無「春」?專家:系正常曆法演變|猴年|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