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步紹興

漫步紹興

沿解放路的蕭山街往裡走,這裡還保留著原來的一些老建築,河道邊老房子雖然有點零亂,但人們依然保存著原來傳統的生活方式。

走了不久便來到了有著」書聖故里歷史街區「的蕺山街,大概是因為「蕺」字實在有些生僻,除了紹興本地人,大多數人並不知其讀音,蕺(ji)。

題扇橋因王羲之為賣扇老嫗題扇之著名典故而得名,現橋為清道光八年(1828)在原址上重修而成。該古橋為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全長18.5米,現為紹興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街區已經完成保護性更新,總面積三十五萬平方米,絕大多數民居建築都得到保留,原住居民也留了下來。

街的盡頭是丁字路口,面對了一座不大的寺廟。在門匾上燙金寫著「戒珠講寺」,這講字,是繁體字。正對寺門的右邊下方有一塊銘牌,上面寫著「王羲之古宅」。我看著這被簡稱為「戒珠寺」的廟宇和王羲之的故宅並在一起感覺非常奇怪,本來想進去看看,售票處無人,進口的地方攔著圍欄,我們只能無奈地離開。

折過身,看見戒珠寺的斜對面是一泓長滿青青的荷包草的小池,是著名的」墨池「,王羲之在充當內史官員的同時,勤奮研墨練筆,終成書法大家,以至把眼前的墨池洗毛筆而染成了墨色。而今四周都是非常成舊的古老房屋,面相是經歷了百年創傷感。

丁字路的橫街是西街,石板路依然,感覺把我們帶回了過去。真正的紹興,古老的韻味,才一點一點的浮現在你眼中.於是便慢慢的將那幅美麗的畫面印在了腦海中.拋開一切的雜念,靜靜地讓時光停留。

西街邊一側是蕺山公園,因為沒有準備爬山,我們就在山下看看~

老街上的老人依然用傳統的手藝,製做著布鞋。

沿著西街往外走,不遠處便是蔡元培的故居,一座雕像坐落在路邊。

從西街出來,我們沿著上大路慢慢走,走了大約一公里左右的路,到北海路左轉就進了西小路,西小路它不是旅遊景點,風景卻遠勝於景點。西小路,最初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聽起來就充滿親切的平民風味。

西小路的確就是一條平民的平凡老巷,除了一家呂府客棧,這裡所有的陳設都為居住在此的人服務,不像倉橋直街走幾步就是擺明了做遊客生意的餐館、特產店。

水邊人家的生活起居,和這條小河是聯繫在一起的。

這裡的河水平靜如鏡,能映出藍天白雲、河邊的民居、河岸邊勞作的人們、河道兩邊茂盛的樹木,亦能將遠處的府山映入河面,遠處悠悠漂來一艘烏篷船,看著這樣的景緻,就如同置身水彩畫中一般。

西小路,一條平靜的路。西小路的中間有一座橋連著新河弄,那橋名為「謝公橋」。據清《乾隆紹興府志》記載,該橋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該橋為浙江省、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謝公橋系東西跨向單孔七折邊形石拱橋,橋全長30.60米,其中橋面長3.85米,橋面凈寬2.95米,橋東置21級石台階,長15.25米,橋西置20級石台階,長11.50米,橋高4.65米,拱高3.70米,橋跨徑7.40米。橋兩邊設橋欄,外側刻「謝公橋」三字。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拱石每塊都有刻字及蓮花座圖案,其中一塊正方龍門石上刻有龍形浮雕,橋基採用雙層基石。

謝公橋位於明朝宰相呂本府第之旁,橋下為西小河,居民依河建屋,形成一條西小路。此處舟楫往返,行人不絕,堪稱紹興古橋一景。李慈銘曾在此觀賞古橋雪景:「寂寂門外路,微有行跡留……凍見微徑窄,素疊平橋修。」「鑿冰各造飯,橋下人停舟。」展示了一幅船橋皆積雪,鑿冰造飯忙的生活畫卷。

這曬的是筍乾,每年的這個季節,浙江很多地方有曬筍乾和霉乾菜的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現在自己曬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在紹興依舊保持這樣的習慣。

西小路的另外一頭是勝利路,我們離開西小路沿著勝利路左轉,前往我們下個地點倉橋直街。

沿著路邊的小河慢慢走,這裡的綠化非常的好,夾帶著小橋流水,靜靜地坐在樹蔭下,寂靜又愜意。

小橋長滿了野草,看似許久沒有人去走過。

江南水鄉,真是好地方,可惜沒去過,有時間一定要去浙江幾個城市旅遊旅遊。

走過一座又一座小橋,蒼老久遠的歷史浮現在眼前,這就是紹興,一個依然在城區里保存著歷史的地方。

水盡頭轉彎的地方,倉橋坐落在那裡,不顯眼而讓人不在意它的存在。以它命名的倉橋直街已經獲得了「聯合國亞太地區遺產保護獎」,稱此老街是「中國遺產活生生的展示地」。

倉橋直街老街從這裡開始,主要有河道、民居、石板道路三部分組成。老街中環山河是越子城的重要歷史遺迹,位於老街的中心線。

北起勝利西路,南達魯迅西路,全長2.2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倉橋、龍門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橋等傳統古老石板橋,平添水城氛圍。

河岸的一邊有這樣的城牆,不知道是老的還是新的,看上去比較新。

經過龍門橋後,便是寶珠橋。

寶珠橋為紹興現存橋拱最高的七折邊型單孔石拱橋,橋長30米,橋寬3.95米,石級橋面,一邊有二十五台級,另一邊為二十四台級,實體橋欄杆,橋下設有纖道,可供行,而沿河纖道已無。

在老街的主街二旁,有著各種商店,這是網路上著名的小攀店,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也買了個嘗試了一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上面是蛋清加糖下面就是雞蛋布丁一樣的東西然後烤出來的。

原來紹興還有這樣原汁原味的地方,黃酒館裡有各種介紹黃酒製造的工具。

旁邊還有著名的老字號「震元堂」

石門檻歷史街區在倉橋直街附近,倉橋直街和司獄使前路口。

逛完老街,在這裡的尋寶記狀元樓晚餐,這裡也是許多網友推薦的餐館,菜不錯,有些可以點半份,這樣對我們來說可以多點幾個菜而又不浪費。

對江南的古鎮老街我是看了又看,走了又走,喜歡那份悠閑的情節,慢慢漫步,尋找那份孩時的回憶,品味那份「土」的美味。

八字橋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這裡位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設二橋洞,解決了複雜的交通問題。

橋麵條石並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14米,西南落坡17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橋合石壁式,高4米,東西兩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

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橋下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迹,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八字橋附近一帶,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政府已作出保護規劃,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字橋作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越來越被海內外遊客所青睞和讚歎。

過八字橋右轉,沿著河沿慢慢走。

宋嘉泰《會稽志》有載。單孔半圓拱橋,並列砌築,與光相橋的橋拱砌築方式相同。

橋長20米,寬8.4米,高4.3米,拱高2.3米,橋跨徑4.8米。

此橋東端置南石階,長5米,石階下為旱橋,旱橋邊為河埠石階,故此橋稱東雙橋.

沿著來路往回走,過了八字橋,不遠到了廣寧橋。

廣寧橋,都泗門內,與八字橋相近。為單孔石拱橋,長60米,寬5米,高4.6米,兩邊落坡各有石階20級,24根望柱頭作覆蓮狀,橋身高大壯觀。相傳廣寧橋建橋前,過往行人靠擺渡過河,十分不便。有好善樂施者籌資建橋,以利往來行人,故名廣寧橋。現在還可看到當年刻在拱石上的捐資者姓名和當時鐫刻的6幅「鯉魚跳龍門」圖。廣寧橋始建於宋,明隆慶中漸圮,1574年、1664年兩次重修。

安昌古鎮

浙江文化保護區――安昌古鎮,位於紹興縣,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安昌的魅力,首先在於它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境內現存後白洋古文化遺址。相傳大禹曾在鎮東塗山娶妻成家。唐末(896年)錢鏐屯兵平董昌之亂,因名其鄉為安昌。現存老街始建於明成化、弘治年間,於弘治二年(1489)開市。數百年來商賈雲集,百業興盛,蔚為越北大市重鎮。抗日戰爭前夕尚有商號933家,是紹興城外市鎮之最。

古鎮保存有數里長的依河古街市,古色古香的店鋪、民居,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古老小巧的小石橋,使得安昌古鎮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此遊覽觀光。

安昌的小橋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

在安昌,你還可以看到濃濃的江南民俗風情,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紹興很老,紹興很靜,紹興很美,需要你慢慢體味!


推薦閱讀:

浙江11市哪個最富哪個最窮?被紹興嚇到!
走讀紹興:風光秀美數柯岩(上)
紹興五泄禪寺
盤點紹興七大花海 個個美膩
浙江紹興黃氏世系

TAG:紹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