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
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
——在金剛乘中對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凈觀。
自無始輪迴以來,我們在多生多劫當中積澱了根深蒂固的串習習氣,這是我們不斷流轉於輪迴的惡因,也是我們追求解脫道路上的巨大阻礙。其中最主要的內在障礙,就是觀察別人的缺點、議論他人的是非,而這恰恰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事情。
如何才能做到不觀察他人缺點,同時又發現自己的問題呢?
這對我們的修行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話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同時,在無始輪迴中我們內心充盈著許多的負面情緒,被無明、分別念、妄想以及顛倒的思想充滿著,所以我們根本很少能發現自身行為、思想、語言上的缺點。這些因素直接將我們束縛於輪迴之中,一世比一世更泥足深陷,一世比一世更漂泊流轉,陷入無盡苦海而無法自拔。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首先在於消除我們內心的無明和我執。由於我們過度的自我保護,或者說是對自我的認識不清,導致了無明的產生。而有了無明的種子,我執就會在其基礎上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在無明和我執強而有力的推動與支配下,我們通常會產生兩種特別主觀的成見:
一方面,我們習慣於議論他人的是非,觀察他人的缺點而拒絕承認他人的優點,甚至會進一步生起嗔恨、我慢、嫉妒等種種煩惱來排斥他人;
另一方面,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自己當成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特別保護、特別珍愛,甚至是過分的認可,卻對他人抱持嚴重排斥的態度呢?
這是由於我們對自我太過珍愛、貪慾炙熱,卻易對他人生起嗔恨、排斥抗拒。也就是說,我們主要是受到貪慾和嗔恨的操控,而這兩種煩惱卻都是建立在愚痴和無明基礎上的。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
認可自己的存在,就自然了解他人的存在。從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中產生貪執和嗔恨。由於這些關係,導致了輪迴中的一切過患。
自我和他人是對立的,由於無明的力量,我們產生了對自我的認可,之後就有了他人的存在,因為有了自我和他人的區別,自然就會有對自我的保護和對他人排斥的區別對待。接下來,我們就會開始不間斷的造業了——我們在保護自己,讓自己更加完美、幸福、快樂時,所有支持我們的人、事、物,就歸屬於我們貪愛的對象、貪慾的對鏡;而那些阻礙我們的人、事、物,就歸屬於我們生起嗔恨心的對鏡。於是,我們的貪慾和嗔恨就永無休止、無有間斷的茁壯發展,我們自己也被推動著跌入輪迴的流轉之中,生生世世,無有窮盡。
如果想要獲得解脫,唯一的條件就是破除無明。在破除無明之前,先決條件是要破除我們對自我的過分珍愛、對自我的主觀認同,同時要減少、消除對他人的排斥和嗔恨心。而在破除自我珍愛和主觀認識之前,首先我們要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過往以來,由於無明和貪嗔痴等原因,我們不僅把自己的優點當成優點,也會把自己的缺點也當成優點來對待。無論我們處於何種地位、擔任何種角色,哪怕僅是有人拿一根手指指著我們,我們都無法坦然接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自我保護、自我認可的意識太強烈了。
佛法告訴我們,自他是平等的。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完美,要能想到他人也一樣很完美;當我們覺得他人有缺點時,要能想到自己也一樣有缺點。同樣是陷落於輪迴的凡夫,為什麼我們有優點而他人沒有?「因為我是我」;為什麼他人有缺點而我沒有?「因為他是他」——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想法。大家一樣的被無明蒙蔽、被我執束縛、被煩惱折磨、被痛苦煎熬,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完美。一切眾生皆平等,不僅是在優缺點的方面他人和我們都是平等的,在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的感受上也是平等的。
我們追求快樂,為什麼他人不需要快樂?我們不願意遭受痛苦,他人為什麼要遭受痛苦?我們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口腹之慾而去傷害一個生命,將它活生生的殺掉,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為什麼它們就可以隨意被殺害呢?「因為我是我,所以絲毫不可以受到傷害,因為它是它所以我可以去殺掉它」,除了這個理由之外就沒有其他理由存在了,我們認為的原因就是這樣。但事實上,我們現在是人而它是無辜生命,但誰都無法保證我們永遠是人,等我們死後我們會不會變成它而它變成我們?
當輪迴的循環開始流轉時,大家都平等了。世間萬千生命各式各樣,但因果的法則是平等的;一切萬法形形色色,但無常的規則是平等的。最公平、公正的「法律」就是無常、因果和死亡。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都離不開無常;無論是什麼樣的苦樂感受都躲不開因果;無論是誰都逃不開死亡。在生死規則、因果規律、苦樂感受、佛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無有例外。所以我們要了解大家都是平等的,平等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觀念。
身處輪迴之中,我們一切的所作所為都離不開無明、離不開妄想,這是我們的修行無法進步的主要障礙,更是無法獲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是無明的表現,習慣觀察他人的短處是妄想的習氣;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是智慧的徵兆,不去觀察他人的短處是慈悲的體悟。正因為我們凡夫缺乏慈悲與智慧,所以會習以為常地挑剔他人的短處,卻永遠找不出自己的缺點。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以智慧來認識自己,以慈悲來接納他人。
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但在他人眼中的我們並不如我們自己想像的那麼完美。通常,他人觀察我們會更全面、更清晰,譬如我們自己看自己只用兩隻眼睛在觀察,如果有五個人看我們的話就有十隻眼睛在觀察;他人觀察我們會更全面,我們自己觀察自己通常僅有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一個角度出發,而其他五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五個不同角度來觀察。我們自己從一個角度看自己可能是完美的,而別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缺點。由於我們對自我的保護,從無始以來就習慣於執著自我、過分珍愛自我,所以哪怕別人對我們提出一點點的意見,我們都會不滿意;當別人對我們有一點點議論的時候,我們就會生氣,內心會對對方有些不滿甚至敵意;即使別人真的看到並指出我們的缺點時,我們也會抵觸,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把自己的缺點當成優點了。我們不僅把自己的缺點當成優點,而且還固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所以誰都無法破除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觀點。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智慧不夠,無法徹底認清自己。
當我們習慣去觀察他人缺點時,這正是說明了我們內心的慈悲不夠,可以說是很少。譬如一個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她是無法發現孩子的缺點的,因為母親對孩子太疼愛了,將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孩子的優點上面,所以沒有一個母親會觀察到孩子的缺點。同樣,我們習慣去觀察別人的缺點就說明了我們的慈悲心不夠。當我們看到他人缺點時就會排斥,就會自然的遠離,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也會非常在意,一直無法忘卻、放不下,嚴重時甚至無法接納他人,產生矛盾、相互爭鬥,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太投入於觀察他人缺點了,我們對他人沒有同情和悲憫之心。當一個人內心充滿著滿慈悲時,儘管他可能做不到不看他人的缺點,但他能接納他人的缺點;而沒有慈悲心的人就會很反感,進而厭惡對方,引起爭鬥等等。
慈悲之中有接納的力量,當我們對眾生抱著仁慈、友愛的心去關心對待時,即使我們會看到缺點,內心也不會反感,因為我們能夠接納他人,因為我們心裡有對他人慈悲的情感,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點而能接納之時,缺點儘管還存在,但不會引發惡的結果。對方慢慢也會有一種感受,會產生一種親切感,進而慢慢改正缺點,慢慢被感化。由於慈悲和接納,我們內心會接納厭惡的人進而慢慢將他轉變成可愛的人,嗔恨心逐漸消失了,怎麼還會有人對可愛的人生起嗔恨呢?
同樣,當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時,我們也不會那麼激動,而是進行理智的觀察並自我反省。如果我們真的有他人所說的缺點,那我們就努力改正。缺點越少、進步就越大,最終對方將會變成是我們的善知識一樣的恩人了。由此,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對他人的認識、接受度也會有所提高,當自己內心之中不好的方面逐漸被消除時,自然就會成為一個平易近人的人。這時,我們不需要再多說什麼,僅僅通過我們行為、思想的表現就能夠感染他人,這便是更有力量的表現。
現在很多的聰明人不聽他人說什麼,而是主要看你做什麼。當我們能夠真正落實到行動的時,別人自然會恭敬你,這時我們的行為就會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而這並不僅是因為有文化、有學歷、口才好,和有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等原因,而是通過我們的身體力行,道德修養,自然表現出的行動力量。譬如一個人常常喜好議論他人缺點,在與他相處時的人也會情不自禁的更起勁的議論他人的缺點,絲毫不會感到畏懼或不安;而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說他人的壞話,那別人自然也不會在這樣的人面前說他人的壞話,因為這個人不說他人壞話的行為很有感染力,他不需要告訴別人說你們不要議論他人的缺點,只需通過自己不說他人缺點的行為、修養,就自然能感染他人,讓別人也不敢、也不會去議論他人的缺點。因為他自己真正做到這樣了,真正的自我凈化了。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造業。當看到他人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將注意力放到觀察他人的缺點之上,而希望自己能在他人面前呈現非常優美的一面,在這個當下我們就已經造業了。
往往對自我的保護力越大,對解脫的阻礙力就越大;對他人缺點的觀察力越強,造業就越可怕。因為我們在觀察他人時,精神、眼光都集中在對方的缺點之上,所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我們的「儲存卡」里都是存著他們的缺點。如同從網上下載資料一樣,如果下載的都是不好的東西,那電腦的儲存卡里也都是不好的東西,病毒也就越來越多。
人都有善惡兩面,我們內心中存在著善惡兩個小人一直在吵架、辯論,是要行善還是造惡?該怎麼做、怎麼說、怎麼看?選擇權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正如釋迦牟尼佛親口說:
「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
我們自己為自己選擇善惡的方向,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時,不會有其他人,哪怕是佛陀也不會告訴我們說一定要這麼做、不能那麼做。佛陀只告訴了我們如何是善,如何為惡,行善的人會獲得快樂,造惡的人會遭遇痛苦,佛陀也只能將這人生、宇宙的真理如實地告訴我們,而無法替我們做出任何決定。
我們眼睛是盯著別人的優點還是缺點、是以正面還是負面的心態去看待他人,這完全依靠我們自己去「掌舵」,依靠我們自己來掌握心的方向。佛陀告訴我們: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自己的救星。
一切都是由當下的自己決定的,然後由自己的行為、思想、語言來操作。而行為、思想、語言是往善惡哪個方向發展,這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缺點,最終受到損失的其實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一旦我們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總是思考、衡量、判斷他人缺點時,此時我們自己的思想也會受污染,真正失敗、受到嚴重損失的反而是我們自己。言語也是一樣,很多人一開口說話就是在說別人如何如何,全都是這樣的話題,無形之中就造了很可怕的業。尊貴的法王也曾開示,
「議論他人過錯,馬上就成為自己生起煩惱、增長煩惱的因與緣,也令他人生起煩惱。」
做為一個學佛人,我們必須要把自己善惡的兩面都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去摧毀一切、摧毀所有的自己。我們內心有正的一面也有負的的一面,正的一面要逐漸展現出來,負的一面要努力推翻、毀滅。但是,認清自我、自我摧毀並不是折磨自己或是讓我們自卑。現在我們內心中善惡的兩個小人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好像雙胞胎一樣,通常負的一方會更加有力量,因為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支持它、依賴它,對他充滿著感情,鏈接非常堅固。我們以前一直聽它的,現在馬上破除它就很難。如同很長時間信賴某人,他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一旦我們開始反對他,那他肯定是無法接受的,而後就會拚命掙扎了。但是如果我們勇猛精進的修持佛法,就會很容易破除了,因為壞的一面的存在是無有根據的。所謂「邪不壓正」,不好的一面就是邪的東西,好的一面是正的,只要我們願意在善心方面好好努力,正面的能量一定會得到發揮,負面的能量即是我們的貪嗔痴總有一天會逐漸消亡,因為它本身就是假的東西。正面的東西也有很多的支持如教證、理證,假的東西沒有人支持,只是我們固執的一直在保護它,我們太相信它了,我們一直被它牽著鼻子走,被它主宰,被它左右。所以我們將負面的東西破壞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們學佛的主要原因是要獲得佛一樣的境界,達到佛一樣完美的、至高無上的成就,而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菩提心。如《正法集經》云:
「世尊,菩薩不需要學眾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持、善達一法,彼已掌握一切佛法。云何一法?即此大悲心也。」
誰的心中具備大悲心,誰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是從哪裡建立的?即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這是菩提心修持的次第。
首先要了解自他平等,我們自己有優點,也認識到他人有優點;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點,也要承認自己也是有缺點的;我們追求快樂,就一定要想到他人也一樣的希求快樂;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不願意遭受痛苦,其他不論是什麼樣的生命也都不願遭受痛苦。從這個觀點來了解自他平等,之後我們就不會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會將自己的缺點推到他人身上。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別人也不會願意,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一樣的需要,我們為自己著想的時候就能很自然而然的為他人著想了。
自他平等之後,進一步要做到自他交換,將自己的快樂給予他人,而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來承擔,這才是菩薩的行為。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自己承擔他人的痛苦,將自己所有的一切不求回報的奉獻給眾生,這就是自他交換的菩薩。
在自他交換的力量之上,就是自輕他重。如果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就不可能做到自輕他重,而當我們清楚認識自己之後就能以智慧來觀察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對自我的重視和保護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在生活、工作之中,任何的生存之道無不是依賴他人的,無不是他人在為我們付出、奉獻、幫助。學佛修行更是如此,如同我們之前所說,如果我們要成佛首先就要成為一個菩薩,成為菩薩所要修持的六度般若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修、智慧,有了這樣的六度萬行之後才能圓滿成為菩薩的資糧,而這些修持都離不開他人。
譬如,離開了他人那就根本無法圓滿布施般若密,所以我們的福德資糧都是依靠他人而圓滿的,他人對我們的幫助是如此之大,他人對我們而言是如此的重要!自輕他重之中「他重」的原因是一切的成就都是依靠他人的力量、因他人的存在而圓滿的;「自輕」是因為導致我們一直在輪迴中遭受痛苦、折磨、煎熬的原因,就是無窮無盡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力量。我們自己是所有輪迴中所受痛苦的來源,而他人是我們所得一切快樂和功德的來源,所以自輕他重就如此而存在了。
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觀察他人的缺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了解自他平等。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點,將「他人的缺點」和「我們看到了他人的缺點」這兩者放在秤上秤一下的話,是沒有一個輕重差別的。因為他人有缺點,也是因為我們自心不夠清凈,如果我們自心清凈又怎麼會看到他人的缺點呢?佛菩薩永遠看不到別人的缺點,在佛菩薩的眼中會把這個世界看做是完美的,所有眾生都是諸佛一樣。佛經記載說:
眾生內心污染和清凈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現象也千差萬別。如一杯水,地獄眾生看到的是鐵汁;餓鬼眾生看到的是膿血;畜生眾生看到的是住處;人類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薩看到的是佛母瑪瑪格;佛陀看到的是圓滿大法界。
內心越污染,所見現象越惡劣;內心越清凈,所見現象越莊嚴。我們從中國傳統故事中也能看到,古時候的蘇東坡把佛印看成是牛糞一樣,而佛印將蘇東坡視為佛菩薩一樣。從此可以得知,佛印修行得非常好,非常清凈,可以說是六根都清凈了才找不到別人的毛病,而看對方如同佛菩薩一般。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缺點,那麼究竟是對方的缺點嚴重,還是我們六根不清凈的缺點嚴重呢?我們從來都沒有發現,我們自己眼根不清凈才是導致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原因。我們要慢慢從這個觀點來推翻自己,要長時間的、時時刻刻的關照自心,時時刻刻的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時候,我們對內在的關照越久、越深入,內在的優點就越能展現出來。
如果我們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說明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也意味著不認識自心本性。此時,我們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假相、缺陷、不圓滿。當我們能真正認識自心的本性時,就會發現自己是佛;當我們發現自己是佛陀時,就會發現處處皆是清凈剎土,人人皆是如來佛。這就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的道理。由此我們隨時可以判斷自己是否清凈,當我們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世間一切就都是完美的,這即是「心凈則萬事凈」的道理了。
修行人和不學佛的俗人之間唯一的區別在於:
俗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往外散亂,包括觀察別人的缺點等等;修行人並不跟隨眼耳鼻舌身,而是依靠意念來觀察自心,往內觀察。
由此可見,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馬上就會意識到自己當下不是修行人,自己不具備修行人的條件,修行人是要依靠意識來內觀,而不是往外觀察的,不是隨從於眼耳鼻舌身,眼睛怎麼看我們的心就怎麼想,眼睛看到怎麼樣一個東西之後我們就會怎樣去判斷。
另外,我們每個人對於優缺點的定義都有自己的看法,並沒有一個規範和標準,不同的只是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依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很難讓每個人都認同一個優點或者缺點。譬如,同樣一個人站在這裡,對我來說他有缺點,因為他背對著我;而你會說他有優點,因為他是面對著你,這究竟是缺點還是優點呢?如果是缺點,那麼應該所有人都一樣看得到、認同這個缺點才對,但現實不是這樣的。可能我們認為這個人的某一點是缺點,而其他人很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優點;我們認為是敵人的人,別人可能會當做是朋友。因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有人都承認是優點或者缺點的特質,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百分之百的缺點或者優點,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敵人或者朋友,一切都只是相對而言。會有這樣的認知差異,很大程度是因為因緣的不同。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沒有因、沒有果、無有因、無有緣的。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這個人的缺點,看他那麼不順眼?很可能是因為過去世我們跟他結過惡緣,這個惡緣還沒有徹底消失,現在我們看到他還是心裡不舒服、不順眼,這些都是跟我們的業力有關。由於我們有業力的存在,由於我們自身和他人的因緣存在,所以哪怕是親密如同父子或母女,所接觸相同的人之中有父母喜歡的人,但子女不一定喜歡;子女喜歡的人父母又不一定喜歡;父母相處特別好的朋友對子女來說不一定能相處得好;子女相處很好的朋友與父母又不一定能相處得好。就算是如此親近的人,在面對社會、接觸社會的時候也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感受和結果。這一切都是因緣造成的。
在我們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在意和過度的執著他人,在與他人發生摩擦和矛盾時不能認為全都是對方的過錯,而要認清是自他雙方的問題所導致的結果。這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我們的耳朵、眼睛等等都依存著意識、依靠著心,但事實上,我們的心是靠不住的。心裡有無明、無知、顛倒、錯亂的成分,所以心本來就是靠不住的。譬如今天我們覺得這個人不好,而昨天我們還認為這個人是很好的,為什麼今天就會覺得他不好了呢?這分明是我們自心有問題。如果心沒有問題,那怎麼會昨天判斷他很好,今天就不好了呢?這說明我們的心是靠不住的。心建立在無明之上,心是無明的產物。譬如一棵有著毒根的樹,不論它的花果枝葉多麼的漂亮、多麼的茂盛,樹根是有毒的話,那其上生長出來的果實會沒有毒的成分嗎?無論如何,毒根之上成長的花果都會無法避免的沾染上根部所含的有毒成分。
之前我們強調,學佛要依靠智慧來內觀自身,抽掉內心的「毒根」,這個「毒根」指的就是無明。輪迴之中,一系列的痛苦都是依著無明的力量而存在的。
佛陀說,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靠不住的。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突破,為了超越所有凡夫的感官、意識。
從無始以來,我們的五蘊都與無明緊密無間,思想中充滿著各種迷惑、錯亂、顛倒的成分,再加上肉眼的局限性,導致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幾乎沒有精確度,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又怎麼可以肆意的評論他人的是非對錯呢?在佛菩薩眼裡,我們的所作所為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中的人們一樣,如此愚蠢,並且一味地堅守各自的觀點不肯退讓,進而互相嗔恨,糾紛和爭鬥不斷。在未獲得佛果之前,我們絕不可以輕易地評判他人的是非,也不可以肆意地誹謗或指責他人,否則會產生嚴重的罪業、引發不堪設想的後果。不看別人的缺點、不聽別人的是非、不判斷別人的對錯,才會使得我們自心清凈,使我們的修行有所成就。
在金剛乘中對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凈觀。如果我們一直固守著「他人身上的優點遠不如自己多」這樣的觀點,那是無法保持清凈觀的。把他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個可愛的人,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清凈觀。否則明明不喜歡他人卻還要強迫自己觀想出來一個清凈觀,那是非常困難的。學佛的真正意義在於時刻觀察自己、反省自己,時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學了這麼多佛教理論知識,卻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參了多年的禪、持咒,卻沒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們修行的意義又在哪裡?
推薦閱讀:
※獻給娑婆世界最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慈悲的布施---煙火供
※我佛慈悲,可為何還有人要下地獄?
※雪小禪|慈悲喜舍
※【譚居士慈悲智慧傳遞---學佛就是學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