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編二十四孝圖,新24孝圖,二十四孝故事

替父從軍北朝樂府詩中有一首《木蘭辭》,向人們介紹木蘭從軍的故事。據民間傳說,木蘭姓花,其父花弧是被編入軍籍的士兵。木蘭十分孝順,服侍父母周到備至。一年,敵軍寇邊,朝廷對有軍籍的人按例徵發。當時,花弧染病,不能應徵。隨父長大的花木蘭,早練就一身武藝。眼看父病不能出征,朝廷又催得火急,為解父憂,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她戍守邊疆十二年,屢立戰功,竟無人知曉她是女子。及班師回朝,皇帝要封賞花木蘭,她卻堅辭不受,說自己一不求官爵,二不愛錢財,只願回家孝敬父母。這時,人們才知道她是女子,時人傳為佳話。如今,這首帶著中國孝道文化特色的《木蘭辭》,已唱響世界。好個木蘭藝超群女扮男裝去從軍代父征戰功勞大班師回朝孝雙親

代父受刑吉翂,南朝蓮勺(今陝西大荔)人,世代居於襄陽。十五歲時,任吳興原鄉令的父親遭人誣陷,被捉拿治罪。吉翂到處哭訴父親的冤情,使許多人受到感動。其父因為不服審訊,越加得罪官府,判為死刑。吉翂擊鼓鳴冤,願代父受死。管理刑獄的官員蔡法度,認為吉翂孝行可嘉,但念他是個孩子,未必出於自願,便很嚴厲地說:「我可以允你代父一死,但你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嗎?」吉翂說:「我當然知道。只要父親脫險,我情願去死。」蔡法度又問:「你知道受刑苦嗎?」吉翂說:「我代父受刑,苦也情願。」面對酷刑,吉翂毫無懼色,一再申明:「我是代父受刑,死也心甘。」皇帝得知吉翂的孝行,下詔重新審理其父案件,知是冤案,遂赦免他父親,也釋放了吉翂。

小小吉翂年十五代父受刑不怕苦感動官府重審理為父雪冤傳千古學醫療親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名醫。少年聰慧,家境貧窮,父母有病無錢醫治。看到父母深受疾病折磨,孫思邈十分難過,決心學醫為父母療疾。於是,他到處拜師,刻苦學習,不斷實踐,終於成為一代名醫。他在學醫過程中,深知百姓缺醫少葯之苦,便背起藥箱,深入民間,不辭勞苦,不計報酬,想方設法給人醫治疾患。歷經數十年的努力,孫思邈從病理、治療、藥物、方劑等基礎理論,到內、外、兒、婦、針灸等各科疾患,進行全面總結,寫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醫學名著。孫思邈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尊為「藥王」。

中華名醫孫思邈為醫親疾習醫道時人常作藥王頌千金方中醫術高斥盜護婆盧氏,唐朝范陽(今北京大興)鄭義宗的妻子。自小恭順仁德,讀書明禮。出嫁後,對婆母十分孝敬,遠近聞名。一天夜裡,丈夫外出,一夥強盜闖入家中搶劫,盧氏用身體護住婆母,不許他們傷害老人。強盜兇狠的鞭打,使她幾近昏倒,但仍緊緊護住婆母。事後,有人問她當時是否害怕,盧氏說:「人和鳥獸不同,因為人講仁義。街坊鄰居有事還要相助,何況自己婆母。婆母如被賊人殺死,我還有臉獨生嗎?」婆母對盧氏的捨身救護,深受感動,他對人說:「聖人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越在危難之中,越看出我家媳婦的一片孝心!」

盧氏孝行感乾坤不畏鞭打護婆身人問為何不怕死孝親敬老仁義心盡忠報國岳飛,南宋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幼年家貧,父親早亡,事母至孝。岳飛謹遵母命,刻苦習文,又學得一身武藝。十九歲應募從軍,不久,守父喪還鄉,後應募抗金。起初,岳飛因母親需要照顧,作為家中獨子不肯遠行。母親對他說:「一個人應盡忠,也應盡孝。如忠孝不能兩全,二者只能取一時,理應盡忠,盡忠也是盡孝。」岳母為使兒子記住這番教導,在他的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個宇。岳飛謹遵母命,毅然應徵,以軍功授秉義郎,後升為統制。後岳飛作為主帥,統兵北伐,他率領的「岳家軍」能征善戰,收復大片失地。「盡忠報國」的岳飛,也被譽為忠孝兩全的名人。名將岳飛出湯陰背上刺字慈母訓能征善戰傳千古盡忠報國立功勛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朝天長(今安徽天長)人,父親做官時娶妾,生朱壽昌。七歲時,父親將他接回家,但不許母親隨行,母子一別五十年。後來,朱壽昌任閬中知縣,時時想念生母,到處打聽,始終沒有消息。出於虔誠,他刺破手指血書《金剛經》,希望感動上天和世人,但仍未尋到母親。在他五十七歲那年,決然棄官尋母。朱壽昌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在陝州找到母親。原來,母親迫於生計,已經改嫁,並生有二子。母子相見,悲喜交加。母親見了兒子,了卻多年心愿,使催促他回去做官,朱壽昌卻堅持將母親及兩個弟弟一起接回家中,辭官奉母。他的孝行,受到宰相王安石和翰林學士蘇軾的讚揚。

閬中知縣朱壽昌自幼失怙常悲傷棄官尋母歷萬苦孝心一片感上蒼打虎救母謝定柱,明朝廣昌(今山西大同一帶)的一個農家子弟。在他十二歲那年,家中耕牛走失,母親抱著年幼的弟弟追趕,謝定柱緊隨其後。母子追進深山,忽然躍出一隻猛虎,向母親撲去,母親嚇得摔倒在地,弟弟甩出好遠,兩人將陷於虎口。謝定柱毫不猶豫地舉起一塊石頭,向老虎打去。受傷的老虎,向林中逃竄。謝定柱趕快抱起弟弟,扶著母親向返回的路上走去。不久,老虎又從林中呼嘯而出,再次向母親發起襲擊。謝定柱抓起大棍,再把老虎打退。此時,謝定柱手舉石塊,警覺前行,誰知,老虎第三次襲來,並死死咬住母親的腳不放。少年謝定柱越戰越勇,舉起石頭照準虎頭猛擊,受傷的老虎這才逃入林中。永樂十二年,皇帝下詔表彰謝定柱打虎救母的英勇事迹。

沖齡少年謝定柱孤膽打虎一丈夫臨危更見孝母心皇帝旌表青史書以孝教僮陸隴其,平湖(今浙江嘉興)人,清朝著名學者。在他任靈壽縣令時,一位老婦人狀告兒子忤逆不孝。他見少年一臉稚氣,不像壞人,便對老婦人說:「我署中缺一小僮,可由你兒子暫代,以後有了僮僕,我再懲罰他。」老婦人回去後,陸隴其讓這位少年在自己身邊做雜役。陸隴其晨起必先向母親請安,母親洗漱後,又親侍老母用餐。每遇閑暇,陪老母安坐,或講故事,或拉家常,以為歡樂。老母偶有不適,必身邊侍奉。幾個月後,小僮跪下啼泣著說:「先生的一舉一動,教育了我,我回去向母親認錯,日後一定要像您一樣孝敬母親。」小僮回到家中,向母親訴說半年來的感受,母子痛哭一場,共同感謝陸隴其身教之恩。

靈壽縣令陸隴其不孝少年使為役孝敬老母身示敖耳濡目染傳孝義積錢葬母《清史稿》中記載一位不知姓名的啞人,有人說他是雲南昆明的乞丐。他每次行乞回來,討到乾的讓母親吃,自己吃稀的。討來稀飯,讓母親喝,自己就不吃不喝。冬天衣服少,睡覺時與母親靠到一起,用自己軀體溫暖母親。發現母親不高興,他會做出各種奇怪樣子,博得老母一笑。此人遠近聞名,人稱「啞孝子」。許多人為他的孝行所感動,除給飯食,有時也給一點兒錢。對這些錢,他不捨得花去一文,卻每每暗自投進一口廢井中。日積月累,井中已積了不少錢。母親去世後,鄉里打算將他母親草草埋葬,「啞孝子」卻一直用手指著這口廢井,經他一再比劃,人們才終於知道井裡有錢。遂把井中的錢取出,安葬了他的母親。

昆明啞孝聲名傳贍養老母尤艱難井中儲錢為葬母不孝兒孫當汗顏異國尋母沈仁業,清朝江蘇吳縣人。父親在越南經商時,娶越南女子,生下沈仁業。八歲時,他隨父親回國,因為入境不便,母親留在越南。沈仁業常為母子天各一方,憂鬱寡歡。不久,父親病故,他決心渡海尋母。怕母親不認識自己,就請人繪製一幅父親圖像,帶在身邊。當時,正值越南國內戰事,母親帶著兩個年幼子女迸山避難,母子未能相遇。過了兩年,有人為他的孝行感動,開船幫他再下越南,終於實現了宿願。回程遭遇海上大風,沈仁業緊抱母親,以防老人跌落水中。到了瓊州,依例難於入境,沈仁業哭求,一位老吏為他的孝行感動,找出康熙年間允許外國人入境的文書,幫他辦理了入境手續。沈仁業將母親及弟妹接回家中,為母親奉養送終。

為尋生母赴越南跋山涉水歷艱險孝子自有好人助異國尋母得團圓四子爭孝清朝中期,江南崇明吳姓人家,出了四對孝子孝婦。他們的父親壯年時,因為家貧,將四個兒子賣給富家為奴。長大後,兄弟都自己贖身,並各自娶妻生子,事業有成。兄弟們知道老父當年賣子為奴的苦楚,越發體貼老人的艱辛,爭相奉養父母。兄弟議定,四家輪流奉養,每月一輪,一年中每家都能得到盡孝機會。但媳婦們認為,這樣間隔太長,建議改為每天一輪,每家四天得到盡孝機會。後來,大家認為應當每天盡孝,就改為一日三餐,一餐一輪,輪過一遍,四家與父母聚餐,兒孫齊集一堂,敬聽訓教。兄弟們還在老人住處放下一些錢,作為零用。老人受到兒子和媳婦無微不至的照顧,活到一百多歲。

江南吳姓孝子家四子爭孝世人誇衣食相比家家好雙親百歲為佳話「中華孝文化與代際和諧國際論壇」於2003年12月在濟南召開。會後,山東省老年學學會孝文化專業委員會決定編纂《新編二十四孝圖》。編纂工作由駱承烈教授撰文,李宏勛教授繪圖,孝文化專業委員會丁冠之、安作璋、董治安、孟祥才、陳啟智教授參與了本書的論證和審定。省老年學學會苗楓林會長、陳志軍副會長參加了本書的編纂、審定工作。本書編纂的後期事務,由朱茂明副秘書長及慕日升、張學強、楊洪彬先生完成。
推薦閱讀:

神的國度別斯蘭 1
糜爛性胃炎的自我救贖
【文摘】神經外科黑色喜劇(三)
強制拆除01
陽台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