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之品有九
06-15
圍棋品位大體是在三國時期出現,共分為九個品位。魏晉時,就有九品中正制,隨後還造就了關隴貴族呢。圍棋也一樣,用九品來描述水平和境界的高低,至宋代的《棋經十三篇》,已明確提出棋分九品,每品都有一個專用名稱。明陶宗儀《說郭》上曾引魏邯鄲淳《藝經?棋品》說:「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南北朝時曾做過「品棋」的工作,即評定棋藝水平的高低,按水平的高低確定棋手的技術等級。當時共分九個等級,稱「九品」。當時僅南朝梁武帝一朝,這些有等級的「登格」者就達278人,最著名的有第一品王抗,第二品褚思庄、夏赤松等。由於魏晉時期以來,這種人品、官品的「九品制」的文化思想,進而間接影響到文化和藝術,故棋手也分成九等而逐漸流傳下來。北宋張擬的《棋經品格篇》中將圍棋分為九品,分別為:入神、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鬥力、若愚、守拙。其中圍棋的最高級為「入神」。此篇言棋有九品,皆能入格,故以品格名篇。蓋人之氣稟不齊,而趨向亦異,故於棋有自然而然者,有用智而致其然者。自然而然,今未之見也。苟有能用智而窮其妙者,亦可謂之善弈者矣。夫圍棋之品有九(入神以下九品是也)。一品曰入神(神遊局內,妙而不可知,故曰入神),是指:「變化莫測,且能先知,棋藝已入化境,而能不戰而屈人之棋。」無人能敵者,這算上上。二品曰坐照(不勞神思而不意灼然在目,故曰坐照),是指:「入神者讓半先,棋藝空靈,善於應變,可隨手應之,不思而得」。這算上中。三品曰具體(人名有長,未免一偏,能兼眾人之長,故曰具體。如遇戰則戰勝,取勢則勢高,攻則攻;守則守是也。),是指:「入神者讓一先,臨局之際,看形狀即悟,具入神之體而稍遜」。這算上下。四品曰通幽(通,有研窮精究之功;幽,有玄遠深奧之妙。蓋其心虛靈洞沏,能深知其意而造於炒也,故曰通幽。),是指:「受以上三品者兩先,臨局之際,看形狀阻能善應變,戰或不戰,能掌握主動權。」這算中上。五品曰用智(智,知也。未至於神,未能灼見棋意,而其效著不能深知,故必用智深算而入於妙)六品曰小巧(雖不能大有布置,而縱橫各有巧妙勝人,故曰小巧),是指:「受讓三子,未能通幽,對戰時可用智慧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算中中。七品曰鬥力(此野戰棋也),是指:「受讓五子,喜歡纏鬥,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靠蠻力」。這算下上。八品曰若愚(布子如愚),觀其布置雖如愚,然而實,其勢不可犯。所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敢拒」是也。這算下中。九品曰守拙(人家太強了,那就先守著吧),凡棋有善於巧者,勿與之鬥巧,但守我之拙,彼巧無所施,此之謂守拙。這算下下。按專家解釋,其中以「入神」為最高。「守拙」為最低。八品若愚及九品守拙都不入道,應該只是粗通棋理的圍棋愛好者了。 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今不復雲。《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入神、坐照、具體如生而知之之棋也;通幽、用智、小巧如學而知之之棋也;鬥力、若愚、守拙如困而學之之棋也。三者雖不同,及其成功則一而已。在《棋經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記載,明人許仲冶在《石室仙機》中作過這樣的解釋:一品入神,是指:「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之敵者,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饒半先,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虛善應」的本領。這算上中。三品具體,是指:「入神饒一先,臨局之際,造形則悟,具入神之體而微者也」。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兩先,臨局之際,見形阻能善應變,或戰或否,意在通幽。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饒三子,未能通幽,戰則用智以到其功」。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饒四子,不務遠圖,好施小巧」,這算中下。七品鬥力,是指:「受饒五子,動則必戰,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鬥力」。這算下上。至於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機》未作解釋。但由此而來我們已可以看出,這九品中品與品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這種品級制,為我們現在實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礎。有一小孩自栩其為六品,某人甚不忿,邀來手談,讓其二子卻被殺的冷汗直冒,不服,再戰,換位為受讓三子,還是甫一交手即於我纏鬥,把之殺的片甲不留,遂憤而起身斥其不敬師長亂行棋,都不布局即酣斗不休,抓過來一頓拍臀其人號哭而去,想來其之棋品當未及九流。到了唐代,朝庭對圍棋頗為重視,唐玄宗特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官職,叫「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待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所以又被統稱為「翰林」。至此,圍棋手開始成為國家高級文職人員,從而確定了圍棋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李昂論圍棋教學(一) 圍棋早教課題研究
※圍棋與象棋
※下滿的圍棋
※古代圍棋名譜
※圍棋起源與「河洛」別稱
TAG:圍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