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憶| 殯葬改革的那些年:如何與這個世界最後作別

近日,人民日報曝光的珠海殯葬窩案中大到墓園石料、棺木購進,小到骨灰盒採購、鮮花配送,殯葬服務中心大大小小負責人無不雁過拔毛、中飽私囊。這讓殯葬業的腐敗與暴利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而殯葬改革50餘年來,行業壟斷與暴利、農村二次埋葬等成了繞不去的檻。自1956年中國推行殯葬改革以來,城市人面對的是壟斷經營下一路高昂的喪葬費用,農村人面對的是移風易俗的情感轉換。而最終,人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關於如何與這個世界最後告別的選擇。

1880年,英國《The Graphic》刊印的清末大戶人家的出殯隊伍版畫。CFP 資料人們的殯葬活動長期植根於農耕社會文明,廣泛沿襲了遺體土葬的習俗和厚葬久喪的傳統。 《禮記》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而且講究「棺槨必重,衣食必多,文綉必繁,丘隴必巨」。除了「入土為安」的思想,喪葬習俗也是鄉土社會中人們交往的重要一面。雖然佛教使火葬曾在唐宋兩朝盛極一時,但到了明代政府嚴禁火葬,重歸土葬,土葬才又重新成為漢人的葬俗。

民國時期出殯隊伍中巨幅紙人到了解放初期,由於糧食產量不足,保護耕地,養活十三億人口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而土葬通常被認為迷信和浪費,且會佔用耕地,導致瘟疫,所以國家提倡推火改土。1956 年4月27 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等151位老一輩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簽名倡導實行火葬,只留骨灰,不保留遺體,並且不建墳墓,從此拉開了殯葬改革的帷幕。新中國的殯葬改革,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倡導階段(1949~1985年);法制階段(1985年以後)。

早期移風易俗推行火葬的海報1965年7月內務部頒發(14號)《關於殯葬改革工作的意見》,該文件分為4個部分:「一、大力推行火葬」,「二、改革土葬」,「三、改革舊的殯葬習俗」,「四、把殯葬事業統一管理起來」。這是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首先是大、中城市)全面推行殯葬改革的開始,也是全面推行火葬的開始。火葬、從簡成了建國後殯葬改革的兩個關鍵詞。

1986年5月14日,浙江溫州蒼南縣渡龍村,送葬隊伍。 CFP 資料1985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這是我國殯葬工作的第一個全國性的行政法規,標誌著我國殯葬改革由倡導階段初步進入到法制階段。根據規定,殯葬改革分成推行火葬和不推行火葬的地區。有些地方縣、市境內雖建有火葬場,但相距過遠,運送屍體確有困難的地方,依據規定可劃為土葬改革區。在土葬改革區的平原地區則實行深埋,不留墳頭,不佔用耕地。

1993年8月24日,渤海,為死去的親人海葬。CFP 資料其後,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逝世後的骨灰撒海方式,開闢了中國海葬的先河。

1997年,在北京一處墓園為親人燒紙花的男子。1997年7月,國務院頒布實施《殯葬管理條例》,提出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它概括了過去40多年中國殯葬改革的要點。

掛著「田間地頭堅決不留墳頭」的宣傳標語,被人從中間點燃。CFP 資料而隨著新中國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發稀缺,逐漸成為「平墳還田」的最主要原因。50年來全國各地"平墳還田"累計達數千萬畝。但實際有的地方只要能收罰款, 管理部門對土葬行為聽之任之, 以致有錢的農戶進行土葬, 交不起錢的只能火化。

2013年清明,上海松鶴墓園,從上海警用航空隊直升機上俯瞰上海松鶴墓園內前來祭掃的市民。楊深來 澎湃資料國家鼓勵老百姓用墓葬形式安安葬骨灰,但公墓只是殯葬改革的過渡形式,國家對公墓用地審批採取嚴格的限制。據最近發布的《殯葬綠皮書》披露,中國大部分省份的現有墓穴都將在10年內用完。「生於此地,葬在彼地」成了一種無奈的選擇。

上海一處墓園附近就是林立的商品房。高劍平 澎湃資料除了墓穴數量有限,價格更是讓人感嘆「死不起」。據《殯葬綠皮書》統計,目前北京低檔墓價少則近4萬,中等墓約7萬,高檔墓可達幾十萬。在北京、上海等多地,由於墓地價格飛漲甚至超過房價,「陰宅」已經貴過「陽宅」。

2012年12月18日早晨,在太原市龍堡村在建小區內,被網友譽為「史上最牛的釘子墳」開始遷移。此前因與開發未達成協議,這座孤墳已經矗立了3年。CFP 資料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土地變得越發金貴。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了「釘子墳。」

廈門一處高檔骨灰室,鋪有地板,乾淨整潔,甚至配有空調維持恆溫。CFP 資料據統計,2015年中國殯葬業市場規模超過700億元。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逐利者眾多。而因火化等服務需嚴格遵守政府定價,「以墓養館」成了殯儀補貼虧損的法子,大多數殯儀館需要在骨灰盒和墓地等殯葬用品的售賣上彌補損失。

寧波一處豪華墓園內,一座座形似江南民居的「陰宅」,設計有漂亮的碑刻、馬頭牆等元素,一座「陰宅」可入駐多位逝者。不過這些「陰宅」價格也不菲,每座需要十多萬元。CFP 資料雖然殯葬改革推行50餘年,城市火化率一直在提高,但傳統的厚葬風並沒有完全消失,攀比之風一路將治喪成本推高。

2012年的清明,南京墓園中前來掃墓的人帶著一幢「別墅」。CFP 資料而每當清明時節,殯葬用品市場上陳設著的各種用品也昭示著「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觀念並沒有完全消失。

2013年4月4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舒庄鄉後陳庄村東,麥田裡倒地的墓碑和墳頭。CFP 資料五十多年來, 推行火葬在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 民政部的資料顯示, 一些城市火化率接近100%, 許多大中城市火化率保持在80% ~ 90%。城市的殯葬改革相對容易,人們與土地的聯繫已經不那麼緊密。而相較於快節奏的城市,鄉村生活仍舊顯得變動較小。在農村,以「移風易俗」等名義開展的平墳運動,如何與普通民眾的樸素情感和信仰達成平衡、兼容,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多年來, 在廣大農村逝者被強制火化, 然後再理直氣壯地土葬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和不爭的事實。河南周口的平墳運動更是招致了征地還是殯葬改革的疑問。

2012年11月21日,河南省周口市, 「就這點地方還要花3000塊錢「,張方老人對著兒媳的墓嘆息。CFP 資料雖然政府在農村推行公益性墓地,但公墓的公益屬性落到普通百姓老人頭上時,往往已經大打折扣。最離奇的是,有非法墓地為了取得農村公益性公墓證,將還沒有死去的村民的名字刻在墓碑上,好湊數滿足本村村民埋葬率,以便造成既成事實。

2014年5月28日,安徽安慶市陳瑤鎮苧鎮村村民徐張氏在丈夫的供桌前哭泣。老伴曾對她說:「自己睡不了棺材,新墓地位置太遠了」。他的兒子則告訴記者:「我們支持(殯葬改革)的政策,但是時間表太急,公墓設置太少、位置太遠」。 許海峰 澎湃資料 鄉土關係社會中長久形成的風俗、人情和面子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風俗」的力量在於它內含的「儀式感」左右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行為選擇。而行政部門強力推進殯葬改革採取一刀切的做法也容易引發反彈。

2014年5月26日,安徽樅陽縣,工人在砸毀張來保的棺材。當天,他們獲得當地政府補貼的1500元。許海峰 澎湃資料安慶悲劇產生的原因在於,在政策制定者眼中,棺木僅僅是「木」。而對這些自盡的老人而言,棺木卻是他們死後的「家」。民政部101研究所所長李伯森表示:「長期以來,我國沒有建立一套衡量殯葬改革成效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導致微觀層面的火化率,就成了衡量殯葬改革成敗的唯一的導向性考核指標。」 李伯森強調,在殯葬立法缺失、作為法律法規補充效力的殯葬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的情況下,行政法規修訂的滯後,必然導致依法行政效能弱化。

2014年5月26日,樅陽長溪村。從四處收來的棺材對放在農地等待處理,據當地市民目測,這裡三天下來已經收了400具棺材。許海峰 澎湃資料 無論是在城市抑或鄉村,相比高昂的墓地,樹葬,花葬,海葬等更經濟環保的選擇卻陷入推廣難的尷尬。多地對選擇生態葬的喪戶提供補貼,但收效仍然不大。自1956年國家推行殯葬改革以來,城市的人面對的是壟斷經營下一路高昂的喪葬費用,農村人面對的是移風易俗的情感轉換。而最終,人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關於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的選擇。

上海一處墓園中,鮮花遺落在地上。孫湛 澎湃資料
推薦閱讀:

改革開放初十大「洋相」
改革風雲中的田紀雲
從10億到百億 產業化改革打造中國「電影大國」
有學有術的端方為何在清新政改革中丟官丟命
清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新政實行的廣度和深度如何?

TAG:世界 | 改革 | 殯葬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