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著月點:各國登月坐標
月球2號 1959年9月
月球9號 1966年1月
勘測者1號 1966年5月
月球13號 1966年12月
勘測者3號 1967年4月
勘測者5號 1967年9月
勘測者6號 1967年11月
勘測者7號 1968年1月
阿波羅11號 1969年7月
阿波羅12號 1969年11月
月球16號 1970年9月
月球17號 1970年11月
阿波羅14號 1971年1月
阿波羅15號 1971年7月
月球20號 1972年2月
阿波羅16號 1972年4月
阿波羅17號 1972年12月
月球21號 1973年1月
月球24號 1976年8月
嫦娥3號 2013年12月
嫦娥三號嫦娥三號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階段的登月探測器,包括著陸器和月球車。預計將於2013年12月初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將攜帶中國的第一艘月球車,並實現中國首次月面軟著陸。
× 月球17號 LUNA-17屬於蘇聯第三代月球探測器。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將月球車1號送上月球表面。月球17號主要分為下降級和月球車兩個部分。月球17號採用了和月球16號相同的下降級,月球車放置在下降級的上面,執行任務時通過坡道行進到月球表面。
× 月球2號 LUNA-2月球2號是蘇聯於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航天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在月球上墜毀。月球2號的探測結果表明,月球沒有磁場,且月球周圍沒有像范艾倫輻射帶一樣的輻射帶。在月球2號上攜帶了兩枚刻有蘇聯國徽的裝飾物。1959年9月15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把一枚這種裝飾物的複製品送給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 阿波羅15號阿波羅15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九次載人任務。指令長大衛.斯科特和登月艙駕駛員詹姆斯.艾爾文在月球表面的哈德利溪和亞平寧山脈停留了66小時54分鐘,在登月艙外的時間總長為18小時35分鐘。兩位宇航員駕駛的歷史上第一輛月球車使他們在月球上穿越的距離比前幾次任務遙遠了很多。他們一共收集了約77千克的月球岩石標本。
× 月球21號 LUNA-21月球21號屬於蘇聯的第三代無人月球探測器。將月球車2號送上了月球表面。
× 月球13號 LUNA-13
是蘇聯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是第3個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的探測器。1966年12月21日,月球13號發射升空後先停留在223×171千米、傾角51.8度的低地球軌道,然後開始奔赴地月轉移軌道,24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18.25N、 60.03W處。距離月球9號著陸點約400千米。
× 阿波羅17號阿波羅17號於1972年12月7日發射。是人類第六次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成功登月的太空任務。阿波羅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一次夜間發射的任務,也為阿波羅計劃畫上了句號。阿波羅計劃中的唯一一位科學家,地質學博士哈里森?施密特在阿波羅17號中擔任登月艙駕駛員。他和與塞爾南在三次月球行走時收集了111千克的岩石標本。
× 月球9號 LUNA-9月球9號是蘇聯發射的一顆月球探測器。1966年1月31日11點41分(莫斯科時間14點41分),月球9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升空後先進入一條到219×167千米、傾角51.6度的地球停泊軌道,不久後經閃電號火箭第三級加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蘇聯通過對月球9號傳回的數據分析而得出結論:月球表面是堅固的,人類完全可以降落在月球上。
× 月球24號 LUNA-24月球24號英語LUNA-24 是蘇聯月球計劃中最後一個送回月球表面樣本的探測器。與月球16以及月球20號不同,月球24號獲取的是月表下面2米的樣本。月球24號從月球獲得了170克的樣本。
× 勘測者6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勘測者計劃中,第六艘登陸月球的勘測者航天器。勘測者6號登陸於中央灣,總共傳送30,027張照片回地球。這艘航天器是美國的勘測者計劃成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第四艘航天器,並獲取登陸地點周邊的電視影像,測定月球土壤中化學元素的丰度,獲取接觸時的動態資料,獲得熱和雷達反射的資料,並進行一個腐蝕實驗。
× 勘測者5號勘測者5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勘測者計劃中,第五艘登陸月球的勘測者航天器。於1967年9月8日發射,1967年9月11日登陸月球。勘測者5號登陸於寧靜海,總共傳送19,049張影像回地球。這次任務因為氦氣的泄漏,幾乎導致失敗。
× 月球20號 LUNA-20月球20號屬於蘇聯的第三代無人月球探測器。是繼月球16號之後第二個登上月球並將月球表面樣品發回地球的無人探測器。月球20號在地球軌道上做了短暫停留之後,飛向月球。2月18日進入月球軌道,21日,經過變軌後的月球20號開始降落。降落後不久月球20號就採用和月球16號類似的程序採集月球表面樣本。由於遇上了玄武岩,月球20號只採集到了55克的樣本。
× 勘測者1號勘測者1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勘測者計劃中,第一艘登陸月球的勘測者航天器,這個計劃是美國宇航局和噴射推進實驗室管理,航天器的設計和製造則由休斯飛機公司執行。1966年5月30日發射,1966年6月2日登陸。重量:596磅(270公斤)總共傳送回11,237張影像回地球。這次成功的在風暴洋軟登陸是美國在其它天體上的第一次,但仍是在蘇聯的月球9號任務後的4個月。
× 勘測者3號勘測者3號是勘測者計劃的第三艘登月航天器,於1967年4月17日發射,在1967年4月20日登陸於月球風暴洋內的知海,並總共傳送6,315照片回地球。之後的阿波羅12號載人登月任務也選在此一位置,並且將勘測者3號的一些零件帶回地球,以研究人造物體長期暴露在荒蕪的月球環境下所受到的影響。
× 阿波羅12號阿波羅11號後不到四個月,阿波羅12號再次踏上了登月的旅程。發射後,阿波羅12號被兩次閃電擊中,航天器一度很不穩定。由於地面指揮中心和三位宇航員(尤其是艾倫?賓)的冷靜處理,一切恢復正常,但指揮人員仍一度擔心指令艙頂部的降落傘遭到損壞;如果主降落傘真的無法使用,返回時航天器將像隕石一般墜入海中。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成功登月。
× 阿波羅14號
阿波羅13號的事故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登月計劃的信心被產生了動搖;洛威爾在返回地球途中甚至說阿波羅13號「將是很長時間內的最後一次月球任務」。阿波羅14號的三位宇航員拯救了阿波羅計劃。原計劃中艾倫?謝潑德的團隊將執行阿波羅13號,雖然他因為身體問題已停飛多年後;但迪克?斯雷頓出於保險起見,將謝潑德放到了下一次的任務。
× 阿波羅11號阿波羅11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發射於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阿波羅11號登月的準確時間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休斯頓時間)。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腳踏上了月球,並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月球16號 LUNA-16月球16號是蘇聯發射的第三代月球探測器,它是人類第一個實現在月球上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它在阿波羅11號成功完成任務1年多以後用無人儀器將月壤帶回地球,為在月球競賽中落後的蘇聯挽回一些臉面。
× 阿波羅16號阿波羅16號於1972年4月16日發射,登月點是笛卡爾高地。4月20日,航天器進入月球軌道,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後,指令艙的服務推進系統曾出現問題,指揮中心曾想到取消登月計劃的可能性;但考慮到問題不大,早已分離的登月艙也已經在降低高度準備登月,登月得以順利進行。但月表任務完成後,登月艙與指令艙重新對接後環繞月球一天的計劃被取消。
× 勘測者7號勘測者7號是美國探測月球的勘測者計劃中,第七艘也是最後一艘登陸月球的勘測者航天器。總共有21,091張照片被傳送回地球。這艘航天器在設計上與之前的幾艘勘測者相似,但它攜帶了更多的科學儀器,包括使用偏光濾鏡的電視攝影機、表面取樣器、兩個腳架上的磁棒、挖鬥上的兩個馬蹄型的磁鐵、 和輔助的反射鏡。
× 月球計劃(LUNA)月球號是蘇聯的第一個月球探測計劃「月球計劃」中所使用的空間探測器的名稱。月球號的前3次發射均未能接近月球。直到1959年1月2日發射的月球1號飛掠月球,使該系列最終成為人類的第一個取得成果的太空探測計劃。月球計劃中獲得了15次成功,成功登月的探測器完成了許多實驗,研究了月球的化學組成,引力,溫度和輻射。
× 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阿波羅計劃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在60年代的十年中主要致力於完成載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目標。阿波羅11號達成了這個目標,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阿波羅計劃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總共耗資約240億美元,因此有人認為,資金是美國能領先一步登月的最大因素。
× 勘測者計劃(Surveyor)勘測者計劃是美國宇航局在1966年至1968年,發射7艘機器人航天器登陸月球表面的計劃。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在月球軟著陸的可行性,這個計劃是由美國宇航局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實現阿波羅計劃所做的準備。這些航天器仍留在月球上,沒有任何一個任務打算將他們送回地球。勘測者3號的部分零件被阿波羅12號帶回地球,其中的攝影機展示在國家航空暨太空博物館。
× 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是中國啟動的第一個探月工程,於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動。首先是發射繞月衛星,繼而是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著陸探測,最後為運輸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並且採取樣本返回地球;整個計劃將會歷時20年。
×
推薦閱讀:
※太空梭是否可以直接在月球著陸?
※尼克松為何終止登月計劃?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是穆斯林」這個說法是真是偽?
※嫦娥登月(2013-12-16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