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軌道為什麼是橢圓的?
Oo.溪採納率:50%10級2013.09.06圓形軌道與橢圓形軌道 假設你登上華山的東峰,站在朝陽台上,將一塊石頭水平拋出,會看到它迅速的朝山下墜去,你也許看到它砸在了峰下的某個地方,這時如果你再用力拋出另一塊差不多大的石頭,如果你還能看到它在山下的落點,那這次的落點一定是比剛才的落點遠一些,因為你用了更大的力。 這基於一個事實,地心引力對物體產生向下的拉力,拉力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拉力產生的向下速度相同,因此兩塊石頭從山上到山下的時間也一樣。但用的力不同,石頭在水平方向運動的速度也就不同,那麼相同時間內,它們在水平方向的運動距離必然不同。 再看另一個事實,地球是圓的。在物體下落運動的距離中,地球表面也向下彎曲,那麼實際的落點要比在水平面上的落點要遠。如果可以讓物體的速度足夠大,在它朝地面下落1米時,地表亦向下彎曲了1米,它與地表的高度沒有變化,這樣它就永遠不會落地,產生了與地球表面同心的圓形軌道。 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取決於沿地表曲線向前運動的速度,該速度必須保證物體不至於落地才行。由於高度較高的物體比高度較低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影響要小,因此高度增加時,保證圓形軌道的速度可以降低一些。 如果讓物體獲得更大速度,在下落1米的時間內,向前運動的距離足以達到地表向下彎曲了2米的地方,這樣物體到地表的距離實際上增大了,即高度增加。繼續運動則高度不斷增加,但由於重力的作用,使上行的物體逐漸慢下來,繞地球半周后,高度最大。接下來物體與地球的高度開始減小,並繼續繞地球運動。最後,球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恢復原有速度,又開始了一次原來的運動,這樣就形成了橢圓軌道。 對橢圓軌道的理解符合我們一般的認識,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朝空中扔一個石塊,它在爬升時開始慢下來,在爬升到最高點時速度最慢,然後它沖向地面速度又開始回升。橢圓軌道的速度偏心率值近地點速度 0(圓形)軌道中各點速度相等0.1遠地點速度的122%圓形的105%0.3遠地點速度的186%圓形的114%0.5遠地點速度的300%圓形的122%0.7遠地點速度的567%圓形的130%0.9遠地點速度的1900%圓形的138%偏心率用來測量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大,橢圓就越扁。橢圓的偏心率在0-1之間,用焦點間距離除以長軸的長度可以算出偏心率。另外一個答案行星軌道為什麼是橢圓形的yinjianmingy1級分類:其他被瀏覽28次2014.05.10
linanyi採納率:49%10級2014.05.11其實橢圓軌道類似於彈簧諧振運動,是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結果。當行星在遠地點時,速度小,略低於第一宇宙速度,就被中心天體吸引過來。隨著距離中心天體越來越近,勢能轉化為動能,行星速度也越來越大,最終再度超過第一宇宙速度,旋轉的離心力大於引力,於是行星距離中心天體越來越遠,動能轉化為勢能,速度越來越小。直至略小於第一宇宙速度時(即到達遠地點),重新被吸引回落向中心天體運動。就這樣周而復始。因為行星形成時初始力量幾乎很難恰巧與軌道成切線,所以幾乎所有行星軌道都是處於動能勢能相互轉化狀態,現象上體現的就是軌道橢圓形。為什麼南半球的四季與北半球正好相反?首先,夏季與冬季和地球的近日軌道與遠日軌道基本無關,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那一點距離不能消耗多少太陽能。太陽能的消耗主要與陽光通過大氣層的距離有關,通過的距離越長耗能越多,反之則少。 這就牽扯到地球的傾斜問題了,上面的"雨過天晴"引用的資料很對,但這些資料往往忽視了關鍵的一點,就是「地軸永遠指向北極星」,地軸傾斜23.5度再加上這一點才是地球有四季,南半球的四季與北半球正好相反的原因。 自己做個模型,地球與太陽處在同一橢圓軌道面上,地球繞太陽旋轉,這個面的近軌道斜上方「很遠處」有顆北極星,地軸一直指著它。想像一下,地球在遠軌道時,地軸也直指著近軌道斜上方的北極星,於是北半球就傾向太陽;地球在近軌道時還指著它,這樣南半球就傾向太陽。如果是動態的話,就會是地球從遠軌道處轉向近軌道處時,地球的北半球傾向太陽卻來越少,最後南北一樣,此時就是「秋分」;之後就是南半球月來傾向太陽,慢慢到達近軌道處,此此時就是「冬至」(對北半球而言);然後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到達「春分」處;最後回到原點是「夏至」。 只是有了這樣的一個物理過程才會有下面的: 「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而改變。地球處在遠日點時,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半球,南半球晝長夜短,白天日照時間長,又由於陽光的直射,太陽熱量經過地球大氣時最短,地表單位面積對熱量的吸收最大,此時南半球處在夏季。相反地,地球處在遠日點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天變長黑夜變短,使北半球溫度較高而形成夏天,而南半球因為陽光斜射,且晝短夜長,得到的能量較少,因此溫度較低而形成冬天。半年後,太陽直射南半球、斜射北半球,因此季節互換,南半球是夏天,而北半球是冬天。如此反覆,形成四季更迭。」
地球公轉為什麼近日點在1月初;遠日點在7月初?滿意答案
薄荷少年2009-07-16地球公轉是一種周期性的圓周運動,因此,地球公轉速度包含著角速度和線速度兩個方面。如果我們採用恆星年作地球公轉周期的話,那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360°,即每日約0°.986,亦即每日約59′8″。地球軌道總長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轉的平均線速度就是每年9.4億千米,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了9.4億千米,即每秒鐘29.7千米,約每秒30千米。依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轉速度與日地距離有關。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隨著日地距離的變化而改變。地球在過近日點時,公轉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線速度都超過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1°1′11″/日,線速度為30.3千米/秒;地球在過遠日點時,公轉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低於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57′11″/日,線速度為29.3千米/秒。地球於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7月初經過遠日點,因此,從1月初到當年7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加大,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慢;從7月初到來年1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縮小,地球公轉速度逐漸加快。我們知道,春分點和秋分點對黃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轉速度是均勻的,則視太陽由春分點運行到秋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應該與視太陽由秋分點運行到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是等長的,各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則走過相等距離的時間必然是不等長的。視太陽由春分點經過夏至點到秋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需要186天多,長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視太陽由秋分點經過冬至點到春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快,需要179天,短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見,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長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占星合盤資料:上升星座與行星之間的相位 9
※帶你看巨大黑洞吞噬恆星時是什麼樣子的!
※全行星廟弱旺陷表 (附十大行星詳解)
※類地行星有環嗎
※科學家搜尋第九行星時意外發現外海王星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