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爸媽這種情況下懲罰孩子,孩子真的很冤,別再犯啦!

爸媽這種情況下懲罰孩子,孩子真的很冤,別再犯啦!

青芽兒 2016-12-11

孩子須在父母堅定明確的管教中習得規則

每個剛接觸世界的孩子都沒有規矩意識,他們不知道什麼事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是不可以做的,這種規範約束意識的塑造必須依賴父母清楚管教告知。

如果父母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將規矩的意識及時灌輸出去,將來背鍋受委屈的就是我們的孩子。

當規矩流於警告,孩子只當是個玩笑

曾在書店裡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爸爸帶孩子拿了心愛的書後,就在地板座位上看了起來。孩子大概是太興奮了吧,她很大力地把書甩到地板上,配合翻閱的動作,大聲咿呀著,一時間打破了安靜。

爸爸抬起頭,平淡地對孩子說了一句,「動作輕一點,不要那麼大聲,不然我們就放下書出去。」

孩子乖巧了一會,沒多久又鬧了起來,爸爸又耐著性子吩咐,「別大聲了聽到沒有,再這樣我就帶你出去。」

可孩子一點也沒打算安靜下來,還看著爸爸認真的樣子笑。

父母無所謂的態度,孩子很難重視收斂行為

就這樣,爸爸像個復讀機一樣,跟孩子叨叨了好幾遍,孩子照樣左耳進右耳出,不但不做好,還當爸爸是在跟自己開著玩笑,行為更加肆無忌憚。

一旁的我直接愣在那裡,為什麼爸爸知道規則,也想教孩子要好好遵守,卻沒拿出一個堅決的態度來向孩子說明自己不是在講笑,她真該好好收斂自己的行為?

爸爸第一次對孩子發出警告的時候,我還挺贊同他的,他知道如何客觀教育好孩子守規則——既然做不到遵守書店裡的規則,那就帶他出去。

但這種約定好的規矩如果只流於口頭上的警告,當孩子再次違反規則時,你並沒有對他執行你講過的後果。

孩子根本就不會重視,只會一次次地挑戰你的底線。

守住你的底線,孩子自會明白規矩

孩子是最懂得察言觀色的,在做一件事時,往往會通過觀察父母給予的反應,來確定自己的行為會不會過界,從而更好地規範限制自己行為,做好自己。

要用堅定和善的行動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

比如,孩子在吃飯時摔著饅頭玩,在聽到你說「饅頭是用來吃的,不吃也不準浪費,你再這樣我只好收起來不給你了」後,他可能會被你的話驚到,下意識地停止或放慢摔玩的動作,但他不會就此罷休。

他會繼續按你不允許的來做,以此確認你是不是跟他來真的,直到你堅定地沒收了他的饅頭,怎麼哭鬧也不給時,他才知道浪費食物是不被允許的。

下一次到了飯桌,他也就會記事,捨棄掉這一行為。

但是如果你沒有重視起孩子的試探,就像這位爸爸一樣,只是跟孩子說他不安靜就要帶他出去,並沒有用實際行動賦予證明。

孩子就會覺得你只是和他說說,意思一下而已,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孩子能從父母不悅的舉止表現中辨識到底線

在孩子與父母的相處中,「底線」尤其重要,他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樂呵悠哉,什麼時候又該嚴肅收斂。否則,教育就很難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想想我們小時候吧。放假了,你想去小夥伴家玩。下午三四點回來,媽媽面帶微笑,問你今天玩得怎麼樣。以後你玩到下午三四點時感覺還意猶未盡,就會繼續玩到五點多。

你躡手躡腳地回到家,發現媽媽臉上有點不快,但沒說你什麼,只叫你趕緊洗完手吃飯。有一天,小夥伴家裡買了新的遊戲盤,你玩得樂不思蜀。

最後一看時間,壞了,七點多了。回到家,你發現媽媽已經自個兒吃完飯,她正翹著腿坐在沙發上剔牙,臉氣得像張飛一樣。

你膽戰心驚地走過去,深知自己闖了大禍,而媽媽也嚴肅地給你下了警告——要是你還這麼晚回,她就不給你留飯了。

有了明確懲罰的決定,一定先對孩子講明

下次你玩到差不多時間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該回家了,就算夥伴央求,你也不想要再留,因為你記得上次你晚回時媽媽是什麼反應,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焦躁緊張。

那種害怕媽媽發怒的感覺實在太難受了,你不願再來一回。所以,你在規定的時間內,乖乖回家了。

懲罰孩子看心情,規矩究竟在哪裡?

生活當中,卻有好多這樣的例子:

在需要堅決執行警告,告誡孩子這種行為不可取的時候,父母沒有及時交出一個必須的態度。

卻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收回往日對他的維護縱容,給不懂得限制自己行為的孩子來個措手不及,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沉重的傷害。

例如,孩子平時很喜歡吃糖果,你儘管也有想著去教育他,不許吃那麼多。

但每次看到孩子傷心哭喚喊叫的樣,你都沒能很好地守住,本著愛孩子的心,一次次對他「開恩」,孩子便在你的容忍嬌慣中,失去了剋制約束的能力。

可是有一天,你的心情沒有那麼好了,看到孩子還在跟你哭鬧要糖果,心裡的怒火積壓得再也按捺不住了。

你生氣地大聲對他吼道:「天天都喊著要吃那麼多糖,真的是越來越沒規矩了,看你再哭,再哭我就打你了。」邊說邊對孩子揚起了手。

無辜遭受責罵的孩子,心裡承受委屈和痛苦

孩子被媽媽毫無徵兆的反應嚇得呆住了,他不知道究竟自己哪裡惹到媽媽,明明自己就跟往常一樣討要糖果啊。

在既害怕又委屈的心境下,孩子不可能止住哭。最後的結果也只能無辜地挨頓揍。

在最開始孩子不願退讓,無理取鬧的時候,你有很多機會對他說「不」,幫他認清自己應該要怎麼做。

但因為種種原因,你沒有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他又怎麼可以自覺地制約自己,做好你要求的「守規矩」?

當我們丟掉約束孩子行為的初衷,隨自己心情的好壞來決定要不要跟孩子認真時,孩子就會陷入一種無助。

他沒辦法判斷決定你心情的好壞,不管他表現得好,還是不好,只要你心裡有不爽,他就得遭殃,而不像表現不好,沒守規矩那樣簡單,只要調整過來就好。

因此,我們要在該嚴肅管教孩子時,堅定地站出來對他說「不」,不要一味地抱以無所謂的態度。

等到孩子真的無所謂時,又出來責怪他,那樣孩子真的很受傷,很可憐。

堅定地執行講明的規則,但不影響你愛他

罰前必警告

孩子有時候並不能自覺意識到自己在犯錯誤,所以家長需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行為時予以警告, 一來是給孩子一次改正的機會,二來是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比如在吃飯時,孩子揪著饅頭扔著玩,你可以立即制止他,然後平靜地告訴他這是浪費糧食的行為,如果再這麼做,他這頓飯就結束了,必須離開飯桌。

嚴格、有度

不要因為今天心情好就不懲罰孩子,明天心情差就狠狠懲罰孩子;也不能因為這次錯誤小就不追究,下次錯誤大了一併算賬……

家長自己首先要有始有終,堅定執行!

孩子不好好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大聲在書店裡說話胡鬧,執拗地躺商場地上叫著要買玩具,在你警告通知過他仍無效時,你就要堅定地帶他出去,真正教他學會懂得尊重人,也尊重情境地做事。

變來變去的教導,對孩子最終沒什麼威懾力

懲罰原因要明確

懲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在懲罰前,直白、明確地告訴孩子原因,並標明你希望孩子以後怎麼做。

但是在前面提到的那種父母情緒性責怪孩子的情況之下,孩子就知道你很生氣,不知道原因,也好像沒有原因,更加不清楚他該怎麼做。

懲罰起止點要明確

懲罰從什麼時候開始,懲罰具體內容是什麼,到什麼時候結束,都要跟孩子說清楚。

一旦懲罰結束、孩子認識到了錯誤,一切便恢復正常,不要讓孩子一整天都戰戰兢兢、悶悶不樂。

如那位爸爸在帶孩子出來後,耐心地對他說,「你剛才沒有遵守書店的規則,安安靜靜看書,所以我們就不進去了,等你想好了,認為自己可以安靜小聲地看書了,我再帶你進去繼續看。」

讓孩子明白,你並不是針對他,你只是想要他做好,你並沒有不愛他,這很重要。

孩子最害怕的是失去父母的愛

孩子不是故意要惹父母生氣,他的任性淘氣通常是因為父母沒有在該較真時較真,用堅定的行動來交出我們可容忍的底線。

若沒做好這一點,你真的沒資格也沒道理跟孩子生氣。

你在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過程中,遇到過上述情況嗎?歡迎在下方寫下留言分享討論哦。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請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點擊展開全文
推薦閱讀:

你家的孩子叛逆嗎?父母們請看過來...
【美好家庭】女人如何更愛自己!是老公最高點和孩子起點!
伊能靜:有點矯情?不過她絕對是教孩子的高手
秋蚊猖狂來襲 小心孩子患乙腦
對熊孩子壞老人的聲討中,無人真正體面

TAG:孩子 | 懲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