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讀之十三——《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是一部號稱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甚至惡搞、醜化等等。其實這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都是虛實相間,穿越惡搞;古今兼顧,諷古說今;一段故事,說兩朝事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特點。《三國演義》把這種藝術方法發揮到了極致,一方面,既盡量地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會肯定有和三國人物相似類型的人,所以又盡量去符合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乃至惡搞、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啟發或引導,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從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國演義》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的具體內容。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代是迥然不同於明朝的一個時代,三國時代沒有青樓和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真、善、美,是很單純、很典型的漢文化的年代;而明朝卻有大量的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推崇的文化,但佛教卻是朝廷把控政局的定海神針,在佛教超越國界的強大影響力面前,宋朝、元朝時代的官場和戰場都成了遊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民間實際奉行的更是以市井文化為主,驕、奢、淫、佚、假、丑、惡、作姦犯科、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可以廣泛宣揚。三國時代與明朝時代相比,統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世態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十分強烈,能夠充分發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惡搞的藝術特點,讓文字變得更加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加有藝術張力,知識含量更加豐富。三國時代最適合於作歷史演義小說,所以《三國演義》是第一部被集結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里描寫的英雄不像英雄,小人不像小人,戰爭不像戰爭,「寫其書中所崇拜之人,往往費儘力氣,仍無絲毫是處:如寫劉備,成了一個庸懦無用的人;寫諸葛亮,成了一個陰險詐偽的人;寫魯肅,簡直成了一個沒有腦筋的人」。三國風雲人物都成了徒有其名、華而不實之徒。反而李儒、王允這些龍套角色,雖然文字不多,卻給人一種大隱隱於朝,背景深厚神秘,幕後坐莊老手的印象。其實在三國時代,劉備、曹操、袁紹才真正是背景深厚神秘,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人物。
像「大隱隱於朝,幕後坐莊老手」這樣的角色只有在隋唐之後,宗教組織得到大力發展之後才會出現。戰鬥寫得比較兒戲,經常出現單挑場面,是不符合三國歷史的,三國時代戰鬥都是混戰,單挑場面在隋唐時代才開始出現。戰爭場面和戰爭謀略基本都是虛構的,
原來在《三國志》里,很少描寫戰爭場面和戰爭謀略,虛構情節一般都不符合三國時代特點,而更符合宋朝、元朝的時代特點,其中寫了很多比較隱蔽的整蠱情節,曹操、劉備、關羽被整蠱得特別慘。據說羅貫中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他所描繪的戰爭場面,很可能是元末農民起義戰爭的戰爭場面。「戰爭不像戰爭」指的是《三國演義》描寫的戰爭不像是三國時代的戰爭。從《三國演義》的寫法可以看到,在宋朝和元朝的官場或戰場上,性格和志向類似曹操、劉備、關羽、岳飛的忠良人物往往會遭受整蠱和算計的。
《三國演義》應該算是五分史實,五分虛構,虛構情節有許多惡搞內容,以第一回為例:玄德在看招兵榜文時,張飛在背後歷聲說話,是惡搞劉備。張飛對劉備說:「吾頗有資財」,是惡搞張飛和劉備。劉關張結義配桃花,是惡搞劉關張和「結義」兩字;張飛說:「我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是惡搞張飛的,張飛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最多只會說「我庄後有一園」。「桃園結義」桃園兩字還昭示了更惡毒的惡搞行為,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這顯然是跟上火有關。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是「用浪漫主義的想像「改造」史實的範例」,在唐傳奇故事把佛教文學藝術初步本土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把佛教文學藝術應用到歷史演義小說領域。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演義小說,但成就還都沒有超越過《三國演義》的。
作者羅貫中,是明朝的小說家,生於元末明初(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有人說他的籍貫是山西太原府,也有人說山西省祁縣的;甚至有人說,羅貫中是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總而言之他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這是絕對不會錯的。
羅貫中像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為豐富,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隋唐演義》。據說他和施耐庵還合著了《水滸傳》,這種說法似乎是立不住腳的。而他的代表作《三國演義》卻是毫無疑問的。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評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賈仲明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可以充分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等等。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的全才呢?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紀中國為數不多的偉大作家之一。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他在對三國的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的正統思想,儘管這些舊日的觀點已不容於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的時候,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稱:「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而這部書里,也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的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而關羽卻是「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他把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緻。不過,前三十三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二十四年,七十一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二十七年,而以後的四十六年只用了十五回半就草草收場了。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已經佔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電視連續劇,以及各種文學作品裡。都有很明顯的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都隨同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比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出它的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的「溫酒斬華雄」、張飛的「威震長坂橋」、趙雲的「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然是以歷史作為題材,但是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內容實際上是虛構的。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一.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一千七百九十八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也各有各自的獨特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且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里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
二.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場,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出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實在是妙不可言。
三.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簡直都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像這樣的作品在今天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四.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推薦閱讀:
※我存在是必然嗎?假設父母沒有生下我,我會不會出現在未來?
※人應該追求快樂還是應該追求理想?
※人生:沒是沒非不易 無愛無愁更難
※二十幾歲的年齡活出了四五十歲的滄桑,這就是生活嗎?
※為什麼有的人明白一些道理後,很容易就會轉變自己,並以之為自己的信念,指導著自己日後的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