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國家最需要的是秩序

集權的實質意義是什麼?是秩序。一個改革中的國家,最需要或者最基本的條件不是自由、不是民主、不是獨立,而是秩序。沒有秩序的改革極易墮入混亂。這個結論就來自美國前政治學會主席亨廷頓,他在廣泛對比研究了落後國家的民主政治改革亂狀後就專門講到秩序與自由之間的秩序優先論。 其實這個結論是非常初淺易懂的,只是人們天生有著一種浮躁的性情,因此在面對著諸如自由、民主、獨立這樣美好事物的時候,就把人類群體自己生存發展最根本條件的秩序忘記在外了。再聯繫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集權的必要性更具有特殊的民族遺傳。 最能表現這種遺傳特色的經驗之談就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君者,集中的權力也,非但集中,而且是唯一的,它講的就是在中國是不能缺少唯一的集權條件的。缺少了,就是群雄並起,你爭我奪,國無寧日。這個狀況在中國近代以來,隨著清王朝的垮台就歷歷上演著的。 知道中國社會的這個規律很重要。遵守掌握運用這個規律更為重要。思考這個規律產生的原因則最具思想深層意義上的重要。為什麼中國社會會出現這個規律呢,還是被中國傳統主流的觀念文化所決定的。這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世俗功利類型的。大家的最終追求都跌落在功名利祿等器物利益的層面上。 所以,什麼自由、民主、獨立等,都不可能從中國這種文化中間產生出來的。恰好中國傳統文化相對於此種東西卻是對立著產生了諸如關係、專制、依附等東西!所以,自由、民主、獨立只可能是外來的,只可能是被中國社會中國文化抵觸性地慢接近慢影響慢接受的過程。 中國文化中間對立存在著的非自由非民主非獨立的東西,集中到社會歷史和現實里的表現就是官本位的顯赫地位。我們按照現代進步觀念文化當然是很容易判斷官本位的落後性的。然而,觀念文化的存在從來就不是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一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最具決定意義的不是經濟數量有多少,不是高樓大廈有多少,不是開發速度有多快,而是主流的觀念文化屬性如何。觀念文化就是民族入血入骨的本質結構所在。探索民族的進步路徑必須明究此理所在。 張立偉《中國改革需要集權》的文章所論證的觀點雖然深度有限(沒有觸及到民族傳統觀念文化這個決定性的根本,當然更沒有聯繫到與中國觀念文化不同類型的進步觀念文化進行比較分析了),但結論卻基本是對的。 意猶未盡或者更準確地講,與集權表面上似乎對立著的民主是不是就此應該敬而遠之了呢,將此問題拷問清楚卻是與「中國改革需要集權」同樣重要。換句話則是,究竟如何判定「中國改革需要民主」的命題呢。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兩兩對應有趣分析的話題,而是一個深深隱藏複雜現實理論問題的熱點難點焦點所在。 簡明地說,就還是過去我常反覆講到的威權政治與民主政治可以相容,可以按需選擇的問題。就是威權政治與民主政治是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誰或多或少一點的問題。就是民主政治並非簡單化、模式化、定製化,而是可以根據民主事物進行原則抽象,並進行多樣化實現形式創造的問題。所以讀著張文,就很容易產生一個誤導,以為中國現在就只需要集權,不需要民主了。這樣恰好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停滯提供了腳註,我想這可能並不是作者的本意吧。
推薦閱讀:

孔子的倫理秩序和邊沁的功利主義,同時構成對「善」的僭越丨蘇小和
中國6月至11月開展稀土等礦產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
王國勤:中國經驗與亨廷頓「政治秩序模型」的重構
在旅行中,讓你最反感的不文明行為是什麼?
449|《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1)同步的第一因:渾沌中找到規律化因子

TAG:國家 | 改革 | 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