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兒童要會提疑問005
第29種習慣 質疑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蘇格拉底
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培根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為什麼可以如此出色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他說:「在科學的研究中,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意義也大。解決問題只是實驗手段的問題,提出問題則需要改變思維方法,有創造能力才行。」
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應歸功於為什麼,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認為,「學問」這兩個字中,第一個字「學」和第二個字「問」,意思就是一定要學著怎樣去問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古人云:「學貴多疑。」不疑不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多疑好問,通過思考解決了問題就獲得了知識,就增長了學問。
質疑就是對於各種問題都要持懷疑、好奇的態度進行思考。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當感到需要問「為什麼」、「是什麼」、「該怎麼辦」時,思維才是主動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曾面對長空,發出著名的《天問》,他問天地變化,問世間冷暖,這些問題促進了科學家、哲學家們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則專門寫了一篇《天對》來回答。
喜歡質疑的人總是能夠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就是這樣。希爾伯特是一個想像力異常豐富、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在1900年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做了題為《數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學領域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後來被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它們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此,希爾伯特總結道:「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與中國科大少年班師生談話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同學們在一些觀念問題上有沒有提出疑問?比如對牛頓軟科學會不會問:我為什麼要學習它?為什麼它不可能是不對的呢?……你的老師講牛頓軟科學,為什麼是對的呢?根據是什麼?這樣的年紀還沒有這樣的態度,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事實上,質疑是創新思維的源泉。對於一切總是不經思考而繼承,把自己的大腦作為裝知識的簍子,這樣的孩子是無法獨立思考的。
因此,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質疑的習慣,對孩子的質疑應該持鼓勵的態度。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提出疑問是故意刁難自己;許多父母出於保護自己的自尊,竟然一口回絕了孩子的提問,甚至訓斥、恐嚇孩子。這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那麼,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來培養孩子質疑的習慣呢?建議一: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質疑一切的習慣,就是要順應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孩子探究世界未知事物的心理動力。事實上,提問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由於思維的不成熟或者某方面知識的欠缺,提出的問題在成人看來往往很可笑。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正是因為怕麻煩或其他原因,不願意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善於質疑的好習慣就慢慢失掉了。高爾基曾經說過:「對兒童的問題,如果回答說等著吧,長大了就會懂,這等於打消了兒童的求知慾。」
孩子能夠提出問題,表明他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北宋學者程頤說過:「學者先要會疑。」意思就是,學習首先要會提出疑問。不管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多麼天真幼稚,多麼搞笑、不可思議,我們也要抱以鼓勵的態度,保護孩子這種用心思考的精神。
有一次在飛機上,一位媽媽與她的兩個孩子一直在討論一些有趣的問題。比如飛機怎樣飛,飛機在飛的時候為什麼「不會動」,飛機上的窗戶為什麼不能夠打開,這麼大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為什麼人不會飛,等等。對於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母親總是耐心地回答。當然,母親並不能準確回答每一個問題,那她就和孩子熱烈地討論著,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大。
當然,父母應該區別對待孩子的問題,對於孩子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父母最好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這樣,不僅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可防止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如果父母也不好回答的,要引導孩子進一步學習知識,自己去尋求答案。建議二:給孩子一個準確答覆。
對於孩子的問題,父母要明確的是,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的回答,千萬不能胡編亂造矇騙孩子。一旦孩子發現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會有質疑的習慣了。
卡爾·威特在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時,總是給予鼓勵並耐心回答。卡爾·威特認為,再也沒有比教給幼兒錯誤的東西更為可惡的了。因此,他在回答孩子的提問時,總是充分考慮到孩子的現有知識水平,考慮到孩子是否能夠接受。
當卡爾·威特被問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他總是對兒子說:「這個問題爸爸也不懂。」於是,卡爾·威特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查資料,堅持找出問題的答案。
事實上,父母不可能知道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對於孩子所提出的較深奧的問題,父母不知道怎麼回答,或者有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於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呢?遇到這種情況,也要正確處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看書,可以謙虛地告訴孩子:「你提的問題真好,但這個問題我也不懂,等我查完書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書找答案,好嗎?」當然,父母最好親自與孩子一起去找答案,這表明了父母對孩子疑問的重視,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提高了孩子提問題的興趣。
建議三:父母要善於問孩子。父母要經常性地給孩子提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從而引導孩子積極思考。孩子只有經常性地處於被提問的情境中,才會形成經常性思考的習慣,才會經常性提出自己的疑問。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
每一個父母都要做一個善於向孩子提問的父母,善於提問題的父母可以給孩子一種示範,即「父母經常會提出一些問題,我也應該多提提問題」。父母們還可以與孩子比賽提問,通過競賽的形式,提高孩子們提問的興趣,進而養成質疑的習慣。當然,我們在向孩子提出問題時,內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知識範圍,不能提得過難或過易,不然都會挫傷孩子思考的積極性。建議四:鼓勵孩子通過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有一次,英國科學家亨特去公園看鹿,看著每個鹿都有漂亮的鹿角,亨特突然對鹿角發生了興趣。他摸了摸鹿角,發現鹿角是熱的。為什麼鹿角是熱的呢?亨特很好奇,他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鹿角裡布滿了血管。
亨特想,如果將鹿角的側外頸動脈系住一段時間,會怎麼樣呢?後來,他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個鹿角的側外頸動脈系住,發現鹿角頓時冷了下來,在一段時間內不再生長了。
過了幾天,鹿角又變暖了。亨特發現並不是系帶鬆動了,而是附近的血管擴張,輸送了充足的血液。於是亨特發現了側支循環及其擴張的可能性。在這個發現的指引下,進而產生了外科學上的亨特氏手術法。
與亨特相似,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瑞利也是個喜歡思考又善於動手的人。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端茶出來的時候,由於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動了一下,結果茶潑出來一點在碟子上。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為什麼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動,當母親灑了點熱茶在碟子上後,茶碗紋絲不動了呢?瑞利想: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這是為什麼。
於是,瑞利進行了反覆的試驗和分析,最後,他得出這樣的結論:茶碗和碟子表面總有一些油膩,使它們之間的摩擦減少,所以容易滑動。等灑上熱茶後,油膩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接著,他又開始研究油在固體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潤滑油減少摩擦力的理論。後來,潤滑油被廣泛應用,瑞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事物產生疑惑,再根據疑惑進行仔細觀察或親自動手做實驗,在此基礎上繼續思考,這樣就能夠發現事物的真相。建議五:教孩子敢於標新立異。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小時候曾師從於偉大的作曲家海頓。有一次莫扎特對海頓說:
「老師,我能寫一段曲子,您肯定彈奏不了。」
海頓不以為然地說:「怎麼可能呢?」
莫扎特將自己寫好的曲譜遞給了海頓,海頓彈了一段時間後驚呼起來:
「這是什麼曲子啊?當兩隻手分別在鋼琴兩端彈奏時,怎麼會有一個音符出現在鍵盤中間呢?看來這個曲子是無法彈奏了!」
莫扎特卻對老師說:「老師,讓我試試。」
只見莫扎特在遇到鍵盤中間的音符時,便俯下身體,用鼻子彈了出來。海頓對此感慨不已。
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思維並不代表就是不對的,其實,人云亦云的人才是沒有思考能力的。
國家總督學柳斌先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學去檢查工作,他突然想聽一堂課。在校長的安排下,他走進了一個四年級的教室,正好這個班級在學習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
《麻雀》主要講的是:一個獵人帶著一條獵狗走在森林裡,這時,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從窩裡掉了下來,獵狗一見,就要吃那隻小麻雀。於是,獵狗匍匐著向小麻雀靠近。在這危急關頭,一隻老麻雀「呼」的飛了下來,它一邊發出凄慘的叫聲,一邊用身體擋住了小麻雀。麻雀樣子非常威猛,與獵狗展開了周旋。獵狗被老麻雀給嚇著了,居然倒退了好幾步。獵人也產生了同情心,於是把獵狗給牽走了。
講完課,老師問學生們:「同學們,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麼精神?」學生們都機械地回答道:「表現了偉大的母愛。」這個答案就是課文的標準答案。
這時,有個男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我不同意這個答案!」
老師問:「為什麼?」
男同學說:「怎麼知道這隻老麻雀是母麻雀呢?這篇課文我從頭看到尾,沒有一個地方說明它是一隻母麻雀,怎麼能說這是表現了母愛而不是父愛呢?」
老師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表揚道:「對,你非常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把答案改成老麻雀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包括母愛與父愛。」這個男孩的聰明就在於敢於質疑標準答案,敢於提出與他人不一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說出與他人不一樣的想法時,父母千萬不要呵斥孩子,相反,要鼓勵孩子,既使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完全正確,也要充分肯定他的這種精神,鼓勵孩子提出與他人不一樣的想法。
推薦閱讀:
※[90~110cm中童毛衣] [雪花飄飄】-金色童年--兒童翻領開衫
※308.看圖說話34~肯德基的滑梯
※兒童哮喘食療方
※088.與喵共舞43~玩兒些什麼
※關於給寶寶沖奶粉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