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建議

產科母嬰同室是一個高風險的區域,由母親陪伴新出生嬰兒,家長缺乏觀察、護理經驗,且新生兒病情變化快,無任何行為和語言能力,不可預見性的不安全因素多。隨著我國政府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各級助產機構分娩量劇增,高危孕產婦數量隨之增多,產科新生兒管理壓力增大。因此,產科與新生兒科如何共同協作,管理好母嬰同室新生兒,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迄今為止,我國尚無關於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的指南和標準。國外由於人口少,分娩量小,相對醫療資源豐富,醫護人員配備充足,因此其相關指南不適用於國內。為了保障母嬰同室新生兒安全,同時針對近年來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由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新生兒保健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牽頭,組織國內部分相關專家,根據目前我國母嬰同室管理的現狀制訂了《產科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建議》,以規範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供各級助產機構新生兒科和產科醫護人員參考。

一、適用對象

產科母嬰同室的新生兒。

二、管理模式

建議產兒科協作共同管理。兒科醫生負責管理產科母嬰同室的新生兒,包括每日常規查體、高危兒管理、常見問題處理等,人員歸屬根據各醫院實際情況決定。

三、醫護人員資質及職責

1.醫生資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新生兒科/兒科醫生,建議具備新生兒科相關工作經歷,定期參加專業培訓並接受考核,具備新生兒復甦的能力。

2.醫生職責:負責產科高危孕婦分娩的待產工作,必要時及時進行新生兒復甦;負責母嬰同室新生兒查房,完成相關醫療文件;履行新生兒分診、轉科職責;負責對家長進行新生兒健康知識宣教,並溝通新生兒情況。

3.護理人員資質:取得《護士資格證書》,具備新生兒常規護理、窒息復甦及危急處理能力。進行疫苗接種的護士應取得相應證書,掌握疫苗接種的操作規範、流程及應急預案。

4.護理人員職責:負責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工作、病情觀察及宣教指導,及時與新生兒科醫生溝通了解治療方案及處理措施;貫徹落實愛嬰醫院相關制度,做好產婦母乳餵養知識和技巧的宣教,特別是指導和幫助母嬰暫時分離的產婦擠奶、保持泌乳,貯存和運輸母乳到新生兒科;向人工餵養的新生兒產婦宣教並指導人工餵養相關知識;及時發現並處理不良事件,落實醫院感染控制、消毒隔離和職業防護工作。

四、母嬰同室新生兒的安全管理

1.住院分娩新生兒院內轉運安全制度:

(1)新生兒分娩後,助產士/護士應讓產婦查看新生兒,仔細檢查和確定嬰兒性別和身份,為其佩戴雙腕帶,建立體溫單。

(2)順產分娩新生兒出生後與母親一同在產房觀察2h後轉入母嬰同室病房;剖宮產分娩新生兒手術結束與母親一同轉入母嬰同室病房。

(3)在院分娩的新生兒因疾病等特殊情況需轉科時,應通知家屬辦理轉科手續,並在體溫單和新生兒臨時醫囑單上記錄轉科時間;如家屬拒絕轉科,醫生需告知家屬風險並簽署相關文件。

(4)新生兒轉科時,必須由家屬和本院接診醫護人員共同轉運,進修生、實習生不得單獨轉運新生兒;轉送助產士/護士/醫生必須與轉入科室接診醫護人員進行交接,並在專用登記本上記錄新生兒轉科情況,轉診及接診護士需共同確認和簽名,必要時家屬確認簽名。

(5)母嬰同室新生兒離開產科外出檢查必須有本院工作人員陪同,並記錄新生兒外出及返回時間。

(6)在院分娩新生兒如由新生兒病區、重症監護病區或其他病區轉回母嬰同室病房時,家屬應到場核對信息,確認無誤後將新生兒轉回。若家屬未到,應暫緩轉回。

(7)產科病房門口設立門崗,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探視,探視者出示探視卡,並告知被探視者準確的床號、姓名方可進入探視。

(8)母嬰同室的產婦外出檢查、治療、沐浴時,須有家屬看護新生兒。

(9)產婦、新生兒出院需憑「出院通知單」及「新生兒放行條」離開病區。

2.新生兒身份核對制度:

(1)母嬰同室新生兒所有醫療行為應在家長在場或知情的情況下實施,避免新生兒身份辨識錯誤及相關潛在醫患糾紛。

(2)使用雙腕帶和床頭卡作為辨識手段。

(3)主管護士每班核對新生兒雙腕帶,如有一條缺失、脫落時,應重新佩戴,佩戴時應在床旁經雙人(與新生兒家屬)核對無誤後在腕帶背面簽署執行者工號並佩戴;禁止解除雙腕帶。

(4)更改新生兒信息時(如轉科等)需同時更換手腕帶和床頭卡。由兩人核對確認後方可執行。

3.新生兒疫苗接種:

(1)一針一苗,一位操作者。

(2)規範疫苗領取、儲存。

(3)遵守疫苗接種禁忌證和適應證。

(4)規範注射時間、地點、部位等。

(5)注射前要檢查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內,注射後半小時內觀察異常反應。

(6)完善管理制度與應急預案。

4.預防新生兒猝死:

(1)新生兒床使用硬床墊。

(2)不給新生兒覆蓋蓬鬆的毛毯、厚重的被子或帶毛製品。

(3)在院新生兒採用仰卧姿勢。

(4)避免房間過熱,衣物應穿著合理。

(5)室內空氣清新。

5.預防新生兒低血糖:

(1)早開奶,按需餵養。

(2)做好保暖措施。

(3)識別危險因素及早期表現,包括易激惹、呼吸窘迫、體溫降低、餵養困難等,也可能無任何錶現。

(4)新生兒出生後應儘早完成首次母乳餵養,餵養困難者需檢測血糖。糖尿病母親嬰兒、巨大兒、大於胎齡兒、小於胎齡兒、晚期早產兒生後需常規監測血糖。至少連續3次以上血糖正常再停止監測。

6.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防控:

(1)每張產婦床的使用面積為8~10m2,每名嬰兒應有一張床位,每個房間一般不超過3組母嬰床位。

(2)母嬰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時,應與其他正常母嬰隔離。

(3)母嬰同室病房各項操作,包括預防接種、抽血化驗、新生兒篩查等,均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手衛生制度;皮膚化膿及有其他傳染性風險疾病的工作人員,應暫時停止與嬰兒接觸;遇有醫院感染流行時,應嚴格執行分組護理的隔離制度。

(4)母嬰同室病房應保持環境清潔,空氣清新,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病房整潔,無污漬、灰塵;地面濕式清掃,遇污染即刻消毒。衛生潔具分室使用,用後晾乾。

(5)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巾,床頭櫃等物體表面應每天清潔,一桌一抹布,用後消毒;暖箱、室內用品、母嬰床、傢具等物體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遇污染隨時消毒。

(6)產婦哺乳前應洗手、清潔乳頭;哺乳用具一嬰一用一消毒;隔離嬰兒用具應單獨使用並雙消毒。

(7)嬰兒生活及治療用品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新生兒被服等物品應消毒或滅菌處理。

(8)嚴格探視制度,控制探視人數,探視者應著清潔服裝,洗手後方可接觸嬰兒;所在地域如感染性疾病流行,禁止探視。

(9)母嬰出院後,其床單元、暖箱等,應徹底清潔、終末消毒。

五、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制度

新生兒入住母嬰同室病房前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根據外觀、毛髮、乳頭、足褶紋理等評估胎齡是否與實際相符;頭、心臟、手(head、heart、hand,3H)是外觀畸形的好發部位,注意3H體檢;注意有無產傷,如顱骨塑形、肢體骨折和臂叢神經麻痹等;對胎盤、胎兒臍帶及血管應認真檢查,如發現高危或可疑徵象,需轉新生兒病房進一步觀察與診治。

有下列高危因素時需要密切觀察新生兒:

(1)母親因素:孕母年齡>40歲或<16歲,孕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病、吸煙、吸毒或酗酒史,母親為Rh陰性血型,過去有死胎、死產或性傳播疾病史,孕期接觸放射線、有害化學物質或藥物,孕期感染TORCH。

(2)胎兒期因素:孕母早期先兆流產、孕母妊高征、貧血,胎兒宮內窘迫、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盤發育不良、前置胎盤、胎盤早剝離、臍帶異常(臍帶過短、臍帶扭曲成麻花狀等)、羊水量過少、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疾病。

(3)分娩因素:產時窒息、臍帶繞頸,臍帶脫垂,難產、手術產、急產、產程延長,分娩過程中使用鎮靜或止痛藥物史。

(4)新生兒因素:①多胎兒、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小於胎齡兒、巨大兒、新生兒黃疸、先天性畸形;

②若母嬰同室新生兒出現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紫紺、驚厥、頻繁嘔吐、腹瀉、血便、反應低下、餵養困難、重度黃疸等,需轉新生兒科監護;③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先天性畸形、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黃疸、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寒冷損傷、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臂叢神經麻痹等,需轉新生兒科監護。

2.其他特殊情況下的新生兒管理:

(1)手術助產:有帽狀腱膜下出血的風險。吸引產負壓吸引時間超過20min,超過3次吸引,負壓吸引器滑脫超過2次,有以上情況時均應密切監護新生兒狀況。觀察內容包括:體溫、心率、呼吸,頭顱大小和形狀,腫脹的部位和性質,如有餵養差、活動差、蒼白等表現,或頭皮有大面積波動感的腫塊需儘快轉至新生兒科。

(2)羊水胎糞污染:有胎糞吸入的風險。生後4~24h至少每4h觀察一次,每次餵奶前也要觀察體溫、心率、呼吸等,必要時測定脈搏氧飽和度。

(3)有早髮型敗血症風險的新生兒:孕母陰道直腸分泌物B族鏈球菌(GBS)培養陽性;既往新生兒GBS感染;胎膜早破>18h;早產;孕母產時體溫>38℃。如果孕母使用了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新生兒生後48h內,每次餵奶前或至少每4h觀察體溫、心率和呼吸。如果家長要求提前出院(48h內),必須由上級兒科醫生同意。如果孕母的抗生素治療不充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觀察評估和處理。

(4)新生兒黃疸:母嬰同室病房醫護人員應每日監測新生兒黃疸情況,如有高危因素(如溶血等)應增加監測次數;應對家長進行宣教,如果生後24h內出現黃疸,屬於異常情況,需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新生兒黃疸處理及隨訪流程見圖1,詳細指引見2014年修訂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指南》。

3.新生兒體格檢查:

(1)首次檢查:一般於出生後在分娩室或手術室進行,必須仔細,包括反應、皮膚顏色、有無破損及皮疹,頭顱有無包塊,囟門,眼球活動,外耳廓是否完整,唇色是否紅潤,有無唇齶裂,氣管是否居中,心肺聽診是否正常,腹部及臍帶情況,外生殖器有無畸形,四肢有無畸形,活動是否自如等。主要識別任何明顯的先天性畸形,評估胎齡、營養狀況、有無活力,以及從宮內向宮外的轉變的情況。足月新生兒生命體征正常值:腋下體溫36.5~37.3℃;心率清醒狀態100~180次/min,睡眠狀態80~160次/min;呼吸40~60次/min。

(2)第2次全面檢查:一般於生後12~24h在母嬰同室病房完成,應有家長在場。確定新生兒在宮外的生活一切正常,發現任何先天或圍產期獲得性疾病。

(3)第3次檢查:主要為出院前評估,發現嬰兒出生後出現的問題,例如感染、黃疸,以及前2次檢查未發現的畸形,一些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生後第1天聽不到雜音。評估餵養情況,並給予出院後指導意見。正常新生兒生後24h內排大小便。所有新生兒應監測體重情況,如體重下降≤ 出生體重的10%,為生理性體重下降。如果新生兒皮膚乾燥、吃奶欠佳、黃疸,更應關注體重情況。應向家長進行宣教,如發現嬰兒特殊情況,須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如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六、母嬰同室新生兒常規操作

1.疫苗接種:

圖1 母嬰同室新生兒黃疸觀察流程

(1)乙肝疫苗:母親HBsAg陰性,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後24h內接種第1針10ug酵母乙肝疫苗;母親HBsAg陽性,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後12h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劑量≥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ug酵母乙肝疫苗。第2針和第3針分別在第1針接種後第1個月、第6個月接種(016方案)。詳見新生兒疫苗接種建議。

(2)卡介苗:所有足月新生兒均應於出生後儘快接種。其他情況請參照新生兒疫苗接種建議。

2.預防出血:所有新生兒出生後立即給予肌肉注射維生素K 11次,足月兒1mg,極低出生體重兒0.5mg。

3.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生後需進行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及聽力篩查,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64號《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

(1)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目前我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內容包括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葡萄糖 6 磷酸脫氫酶缺乏症(蠶豆病)。

(2)聽力篩查:新生兒聽力篩查程序包括初篩、可疑病例複查、確診、治療、隨訪和信息統計管理。初篩在生後3~5d完成,方法主要為耳聲發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

七、母嬰同室新生兒餵養

落實促使母乳餵養成功的十點措施:

(1)有書面的母乳餵養政策,並常規傳達到所有保健人員。

(2)對所有保健人員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使其能實施這一政策。

(3)將有關母乳餵養的好處及處理方法告知所有孕婦。

(4)幫助母親在產後1h內開始母乳餵養。

(5)指導母親如何餵奶,以及需與嬰兒分開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泌乳。

(6)除母乳外,禁止給新生兒喂任何食物或飲料,除非有醫學指征。

(7)實行母嬰同室,讓母親與其嬰兒一天24h在一起。

(8)鼓勵按需哺乳。

(9)不要給母乳餵養的嬰兒吸橡皮奶嘴,或使用奶嘴作安慰物。

(10)促進母乳餵養支持組織的建立,並將出院的母親轉給這些組織。

2.母乳餵養實施及開展:詳見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六月齡內嬰兒母乳餵養指南》。

3.需要加配方奶的情況:

(1)嬰兒特殊疾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代謝性疾病,需要用特殊配方奶餵養;嚴重的唇齶裂可泵奶後用特殊奶嘴餵養。

(2)母親患某些感染性疾病。

(3)母親服用藥物、吸煙、飲酒和酗酒。有醫學指征的新生兒,添加配方奶時應遵循醫

囑。在醫療文書中要記錄醫學指征,以及使用配方奶的數量和次數。混合餵養新生兒可用乳旁加奶或使用小勺、奶杯餵奶。

八、健康新生兒出院標準

1.出院時間:經陰道分娩的正常新生兒至少留院觀察24h方可出院。剖宮產新生兒可隨母出院。

2.出院標準:反應好,活動正常,體溫正常,生命體征穩定,尿次正常,大便至少已排一次,已成功喂哺2次以上,吸吮吞咽好,臍帶殘端無異常。

3.出院宣教:

(1)教會家長進行沐浴、臍帶護理、監測體溫、監測黃疸。

(2)對家長進行母乳餵養宣教。

(3)按醫生要求隨訪。

文獻來源:中華新生兒科雜誌2017年3月第32卷第2期ChinJNeonatol,March 2017,Vol 32,No 2.


推薦閱讀:

管理|那些頂尖公司的高層是這樣工作的
基層管理就是細節管理
如何管理多個硬碟?
怎麼樣帶團隊?
扁平化管理之後,你的員工都走了?

TAG:管理 | 新生兒 | 建議 | 產科 | 母嬰 | 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