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路軍10多種戰法打得鬼子團團轉

抗戰時期經典攝影作品 70多年前,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民族危急關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毅然舉起抗日救國大旗。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佇馬太行,在武鄉縣立起了「中軍帳」。 6月10日,在這個「八路軍的故鄉」,本報記者追尋著一張張抗戰老照片,重溫那段硝煙瀰漫的歷史,見證八路軍不屈的抗爭。 一場惡戰,打出八路軍的軍威 武鄉縣城,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在這個全國唯一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史的紀念館裡,一張一人多高的老照片堪稱經典。照片中,一身粗布軍服的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背靠戰壕,右腳蹬住壕溝前的土壁,雙手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前方的日軍陣地。彭德懷鐵塔般的身姿,專註的神情,被隨軍攝影師徐肖冰永遠定格。這一天,是1940年10月30日,這裡,距離關家堖戰場不足500米! 「關家堖一戰,打出了八路軍的血性和軍威!」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陳列部主任李東光講起這場戰鬥,依然感到震撼。當時,日軍500餘人的岡崎大隊竄進八路軍在武鄉的黃崖洞兵工廠一帶,逼近八路軍總部。彭德懷大怒,下令殲敵。戰鬥打響後,敵軍慌忙撤退到關家堖高地。這塊高地三面斷崖,易守難攻。總攻發起前,彭德懷親自向決死隊動員:「同志們,你們要向誰決死呀?」戰士們響亮回答:「日本鬼子!」 戰鬥異常慘烈,戰士們不斷衝鋒,倒下;再衝鋒,再倒下。這一仗,打了兩天兩夜。最終,日軍傷亡大半,倉皇而逃,而我軍也付出傷亡2000人的代價。 關家堖戰鬥,是聲震中外的百團大戰中精彩一頁。為了繼續探尋這場大戰,記者在武鄉縣城東45公里外的崇山峻岭中,瞻仰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的指令,正是從這裡發出。 磚壁村三面臨崖,一面靠山,八路軍總部建在村內一座祠堂內。彭德懷親手栽下的老榆樹依然枝葉茂盛,電台、參謀處、醫療室等都保留了原來模樣。講解員肖建廷指著當年的作戰地圖告訴記者,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用105個團的兵力,在華北5000里戰線上戰鬥1824次,斃傷和俘虜日軍、偽軍4.6萬餘人,摧毀車站37個、公路1500公里,打破了日軍「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事實上,在百團大戰前,八路軍還在大同市靈丘縣完成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在這場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的第一個大勝仗中,共殲滅日軍精銳部隊1000餘人。「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了,戳穿了他們自認為『不可戰勝』的神話。」肖建廷說。 10多種戰法,打得鬼子團團轉 武鄉縣王家峪村,是八路軍的另一處總部所在地,這裡是4座相連的四合小院。王家峪總部紀念館館長助理魏菊仙,已解說了29年,她從另一個視角解讀著八路軍抗戰,「他們打鬼子,辦法多著哩。」 記者看到,小院依山而建,靠山一側房屋為窯洞結構。在窯洞牆角處,魏菊仙推開一個柜子,後面露出洞口。「裡頭不僅能儲藏糧食、武器,還能當地道呢。」武鄉地處太行山西麓,溝連溝,洞連洞,一條隧道有多處出口,既能藏身,又能戰鬥,鬼子來了,往往能將全村百姓都藏進去。 記者了解到,1937年太原失守後,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面戰爭基本結束,以共產黨軍隊為主體的游擊戰佔據主要地位。窯洞戰,就是當時根據當地地形特徵創造發明的一種游擊戰形式。此外,還有麻雀戰、聯防戰、捕捉戰、伏擊戰等10多種戰法。 在當年敵我實力懸殊,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八路軍充分調動資源,打得鬼子團團轉。魏菊仙介紹,為了節約子彈,八路軍白天不出動,晚上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伏擊鬼子。「他們和老百姓一起挖坑,等鬼子掉到陷阱里,再用菜刀、棍子、斧頭打,打死了鬼子,咱就有武器了。」魏菊仙記得,曾有老兵回到總部參觀,親口對她講:有一次交戰,自己只剩兩顆手榴彈,他把玉米桿插滿身,讓鬼子遠遠地看過來,誤以為他身上都是彈藥,不敢輕舉妄動。 八路軍英勇而智慧,他們還善於發動群眾,先後創建了晉察冀、晉西南、晉西北、大青山、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開闢了遼闊的華北敵後戰場。李東光說,在大家熟知的晉察冀根據地,八路軍115師瞅住日軍後方空虛的有利時機,採取「麻雀滿天飛」的辦法,組建游擊區、組織游擊隊和各類抗日團體,使我軍主力迅速從2000餘人擴大到7600多人。
推薦閱讀:

中流砥柱——記抗戰中的八路軍、新四軍
八路軍戰法怪:一舉殲滅兩千多日本鬼子
90年90個第一丨八路軍出師抗日第一個大勝仗
永恆的瞬間:平型關首捷 八路軍痛擊日軍精銳!

TAG: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