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講好故事 就算成功了——《60分鐘》的模式

能講好故事 就算成功了——《60分鐘》的模式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王牌節目《60分鐘》,自1968年首播以來,跨越兩個世紀,長盛不衰。是什麼締造了《60分鐘》持續36年的收視奇蹟?帶著這個問題,筆者來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接受了該欄目製作人史帝芬.謝帕德(Stephen.sheppard)為期一周的輔導。本文主要是截取史帝芬.謝帕德授課的觀點,並加上筆者對電視工作的一些領悟。史帝芬.謝帕德強調,作為一個欄目而言模式十分之重要。首先,在選材上,《60分鐘》強調講述「關於人的故事」。在2002年8至12月播出的節目中,小人物對抗大人物的題材佔了13.2%,兩面性(指有人受益、有人受損)的事件佔了20.8%,因違背法律、道德、公理而與常人有異的人物故事佔了15.1%,明星人物追蹤佔了35.8%,為了美國利益的題材佔了15.1%。《60分鐘》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他們要講述的是「人本位的故事」、而不是「事本位的故事」。史帝芬認為:「沒有比一個親身經歷過故事的人講述故事更有趣的了。」在如何尋找好的故事角色的問題上,《60分鐘》十分強調故事與角色的關聯性,故事必須要有矛盾衝突,而主角必須是一個健談的、能夠清晰表述並為記者提供展示風采空間的人。其次,《60分鐘》遵循以下講述故事的原則:「Agoodstorythatiswelltold」。「A」意味著簡單,只是一個故事;「goodstory」指故事是重量級的、具轟動效應的,迎合受眾心理的,化平凡為神奇的;「welltold」是指針對不同的故事要找到最好的講述方式。史蒂芬說:「你需要做的是把故事說簡單,而不是說複雜,不要想著向觀眾展示你的智慧,你要做的只是把故事說清楚」;「不論片子的長度是多少,對片子的感覺應該是整體的、流暢的、清晰的,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把某個片段做得精彩」。第三,在鏡頭語言上,《60分鐘》十分強調「視覺思維」。「畫面的速度是與解說詞的速度相一致的,情緒是一致的,畫面的選擇要尋找動作最大的,最具爆炸性的鏡頭」,而且《60分鐘》在鏡頭語言上相當多的表現手法已經程式化。比如,非常強調給採訪對象特寫。看過《60分鐘》的人都會對節目中攝像大膽砍掉被採訪對象額頭以上部分的構圖印象深刻,而事實上,這種構圖方式已經成為了《60分鐘》的標誌之一,以至於有的觀眾只要一看到類似的構圖,不用看節目名,就知道是《60分鐘》。史蒂芬認為:「特寫鏡頭比廣角鏡頭更具衝擊力,能提醒觀眾這個人是重要的,並製造緊張的氣氛,產生衝突感。」在我觀看的十多集節目中,我感覺,就鏡頭的藝術美感而言,《60分鐘》比不上央視的《新聞調查》,相當多的鏡頭甚至不使用腳架拍攝,但是,《60分鐘》剪輯的節奏感十分強烈,在「視覺思維」的左右下,每一個鏡頭都有「興趣點」,而且鏡頭的延續總能帶來不斷的視覺衝擊。當然,這與《60分鐘》的片比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一期12分鐘的節目,前期的素材一般都超過20小時,100:1以上的片比讓編輯有充足的素材選擇。這同時也引起我的思考,也就是關於空鏡頭如何運用的問題。我們相當一部分的編導十分不重視空鏡頭的運用,認為只要用畫面填滿解說詞就行了,於是,素材「缺斤少兩」、鏡頭拿來湊數的情況十分普遍,但是,在《60分鐘》假大空的鏡頭是絕對不允許存在的。《60分鐘》十分強調鏡頭信息的及時補充,而且編輯時會充分考慮不同情節的節奏感,斯蒂芬說:「最好的編輯是觀眾看不到的、感覺不到的,但是,觀眾會說,片子我看得非常清楚。」第四,《60分鐘》的製作流程:確定選題——確定採訪對象——準備問題——前期採訪——拍攝——討論故事結構和編輯思路——後期編輯——審片及修改——錄演播室開場白——合成。乍一看來,這個流程並不特別,但是,我覺得關鍵在於《60分鐘》的所有節目都嚴格執行了這個流程,對流程的控制很好地解決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60分鐘》採用的是出鏡記者負責制,十分強調出鏡記者在節目的作用,給予了出鏡記者極大的發揮空間,也造就了比如邁克.華萊士這樣著名的主持人。儘管是這樣,出鏡記者也並非為所欲為,從確定選題開始,整個製作流程就是在製片人的監控下、在團隊的合作中完成,這個團隊在流程的每一個階段都展開充分的討論,確定最佳的方案,因此,《60分鐘》極少有因審核通不過節目無法播出的情況,這也與節目採用商業運作方式的要求相一致。結合筆者過去從事電視專題工作的經驗,感覺到我台雖不乏優秀的編導、記者與攝像,但是,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卻有待改善,特別是在專題製作的組織流程上,需要規範。不能指望每一位編導、記者都有一樣高的水平、或者對所有題材都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因此,要控制專題的質量,團隊的合作十分重要。過去,我們也十分強調電視是集體項目,但是,運作的時候卻更多依靠編導個人能力與單兵作戰。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過去我們確定選題之後,基本上是到了初稿寫出來之後,欄目負責人或責編才知道採訪的效果怎麼樣,而這時候往往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作出補救。其實,《60分鐘》的經驗告訴我們,質量控制應貫穿在整個生產流程的每個環節之中,對此,欄目負責人應付出更多的精力,跟蹤、監控專題製作的進度,另外還必須有意識讓每一個節目按照基本的製作思路去完成,而不是僅僅依靠編導、記者的即興發揮。(新聞部林焱)
推薦閱讀:

【商海沉浮】上島咖啡加盟商紛紛自立門戶,劉強東質疑服務業加盟模式
愛倫·坡開創的五種推理小說模式
互聯網金融主要的運營模式
光圈先決(A-Mode)簡單易用的拍攝模式
婚姻與父母模式有何關係?

TAG:故事 | 成功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