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如何看待「我空法不空」

南傳佛教指目前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的佛教,當代著名的法師和居士有斯里蘭卡的羅睺羅長老、泰國的阿姜查尊者、緬甸的馬哈希尊者、葛印卡老師等等。在當代中國,我們對於南傳佛教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原因是我們對於南傳佛教缺乏了解。

1、從歷史來看

早期佛教大致可以分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代。在佛陀時代,並沒有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分,也沒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分起源於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的提出,當時反對的對手主要是說一切有部。而南傳佛教則主要傳承自分別說部,進一步根源自原始佛教。因此,從歷史上來看,南傳佛教的傳承與北傳佛教並沒有直接的分立。

2、關於「我空法不空」

部派佛教時代,說一切有部認為我空法不空,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認為存在某種「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本體,所以大乘中觀宗就提出我空法也空的看法,認為不存在「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本體。後來,唯識宗又在「因緣聚合而成」的意義上提出現象的存在性,當然這些現象並不是「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南傳佛教怎麼看呢?

在南傳經典《法句經》里寫道:「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在其他南傳經典里,也有多處提到「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注意到,在「無常」,「苦」之前的主語是「諸行」,在「無我」之前的主語卻是「諸法」。因此,南傳佛教的意思很清楚,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不假因緣而自行存在的。

3、關於「菩薩」精神

南傳也有菩薩道,可以參考林欣《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或者進一步參考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的《南傳菩薩道》。行者可以選擇菩薩道,發願成為菩薩,直到遇到在世的佛陀,在具備某些條件下可以得到授記,走向成佛之道。另外,除了發願成為佛陀,還可以發願成為上首大弟子和大弟子等等。所以,並不是南傳就沒有成佛之道,並不是南傳行者就沒有走成佛之道的。

當然,南傳的菩薩道與北傳的菩薩道也不盡相同。南傳佛教並不強調所有弟子都走向菩薩道,因為走菩薩道的要求是很高的,得到佛陀的授記才可以成為菩薩。南傳佛教並不鼓勵所有弟子都以此為目標。他們認為,佛陀的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並沒有兩樣。佛陀就像一位醫生,可以發現並提供治病的方法,病人聽從醫生的方法可以治好自己的病,也可以在住世的時間裡幫助提供治病的方法,但是病人並不一定都要成為醫生去自己發現治病的方法。

如果「菩薩」精神指幫助他人的話,那麼南傳經典里也有十波羅蜜的教導,這十個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與舍。這十個波羅蜜也可以歸結為六波羅蜜,與北傳的六波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相當。

在佛陀時代,聖弟子們證道後紛紛走向傳道。在佛陀般涅盤後,聖弟子們為了正法久住開始第一次結集。在當代,南傳佛教的阿姜查、馬哈希尊者和葛印卡老師等等,他們開設的中心已經走向了全球。一切布施法布施為最。或許,他們如果不走阿羅漢之道的話,也有可能是在為成佛之道積累波羅蜜。

4、一乘道

南傳經典《念住經》說: 「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凈,克服憂愁哀傷,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磐。」這條路就是念住,可以分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就著身體來觀察身體,就著感受來觀察感受,就著心來觀察心,就著法來觀察法,觀察它們的生起和消滅,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知無常,如實知見,不產生執取。在佛陀時代,很多弟子在佛陀言下就證入了聖道。

北傳經典里關於實修的方法,雖然宗派各不相同,術語也可能各不相同,但其目標也是指向貪嗔痴和執著的消除,也可以歸結到念住。

比如禪宗的方法,《壇經》曰:「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凈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對於凈土宗,六祖大師曰:「大眾大眾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六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是釋迦,平直即是彌勒,人我即是須彌,邪心即是海水,煩惱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惡龍,塵勞即是魚鱉,虛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獄,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無我人,須彌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門清凈,照破六欲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六祖大師的開示,對於凈土宗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當代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的遺偈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還有一首遺偈是:「請各法侶,深思熟慮,生死循業,如蠶自縛;貪念不休,煩惱益苦,欲除此患,布施為首;凈參三學,堅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電;悟證真空,萬法一體,無生有生,是波是水。」此處的三學是戒定慧,四念是四念住。

當代凈土宗廣欽老和尚說:「修道是為了得到解脫,不受輪迴,看能否修到五蘊皆空。修道是要去貪嗔痴,達到身口意清凈。」「行、住、坐、卧去悟,去體會這些佛道,才不會空過光陰。」「經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話說而已,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蘊。」「西方在哪裡?在自己的心,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泰國的佛教徒修行的是上座部佛教,渡己不渡人。幾百年來,有數以萬計的佛教徒走向修行之路,也誕生了許多得道高僧。 這些高僧們因此成為了泰國最為神秘的組成部分,也堅定著泰國人潛心向佛、矢志不渝的信念。而大師手作之物,也會被信徒虔誠供奉,人們相信經高僧製作開光的佛物會有神奇作用,能夠改善財運不順,頻遇小人,夫妻不和,姻緣補正,桃花不旺等狀況。

更多泰國佛教資訊,請添加微信fopai1107


推薦閱讀:

??那麼有名的南傳佛教法師,你為什麼說人家不信佛?
為什麼知識分子偏向「南傳佛教是佛說」?

TAG:佛教 | 南傳佛教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