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深處的槳聲燈影

現代與古韻相結合的槳聲燈影秦淮河 槳聲輕詠六朝風雅,燈影醉彈十里琴弦。 十里秦淮兩岸是「六朝金粉」、「十朝都會」的繁華之地。流經夫子廟的秦淮河,萃集了晉代風流、南朝風雅、唐宋風情和明清風俗。自孫吳建都以來,諸多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富商巨賈和紅粉佳人的事迹與掌故,蘊藉著六朝煙水氣,這「六朝煙水氣」又從畫舫遊船里飄散開去,氤氳成一幀幀「槳聲燈影秦淮河」的歷史剪影。那些凌波的畫舫遊船,承載著兩岸風情、金陵風雨和朝代興衰,無疑是金陵歷史文化名城飄浮的特色載體。 【畫舫】華彩雅麗冶遊風

民國初年的秦淮畫舫清朝時的秦淮文人捧花生在他的《秦淮畫舫錄》自序中寫道: 游秦淮者,必資畫舫,在六朝時已然,今更益其華靡。頗黎之燈,水晶之盞,往來如織,照耀逾於白晝。兩岸珠簾印水,畫棟飛雲,衣香水香,鼓棹而過者,罔不目迷心醉……秦淮畫舫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六朝時期。東晉時的三月三稱為「上巳節」,冬去春來,青年男女來到秦淮水邊、青溪河畔,執蘭招魂,載歌載舞,後來又發展為官民同樂的形式。東晉初,北方南渡士族經常參加民間優遊,推動了上已節的踏歌秦淮活動。隨著民俗活動的演變,乘畫舫、賞美景逐漸取代了秦淮河邊祭祀色彩的遊樂。後來,每逢端午節、中秋節,自然成為人們泛舟的一種遊樂形式。再後來,又發展到平時風和日麗或是細雨霏霏之時的冶遊活動。於是泛舟秦淮河,便成了一種愉悅身心、社交往來,或三五好友發思古之幽情的特色休閑。六朝以後的隋唐五代時期,乘畫舫、游秦淮相沿成習,已然形成南京人的生活時尚,許多文人騷客「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詩詞,則是當時的寫照。 南唐後主李煜被俘北遷後,回想起南京時的快樂光景: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古時秦淮河稱小江)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

清末夫子廟秦淮畫舫 春暖花開,畫舫優遊,管弦輕揚,李煜在秦淮河上享受著春天的樂趣。這是他在詞作《望江梅》中所寫的句子。明清兩朝秦淮畫舫更盛,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寫道:話說南京每年四月半後,秦淮景緻漸漸好了……船艙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放著宜興茶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遊船都備了酒和肴饌及果碟,到這河裡來游。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了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裡,上下明亮。自文德橋至利涉橋、東水關,夜夜笙歌不歇。吳敬梓居住在秦淮水亭,畫舫日夜從他家的窗前過往,耳邊時時飄過管弦之聲,所以他的筆下才會展現出獨有的夫子廟和秦淮河的畫舫風情。 現代作家、堪稱秦淮河知音的朱自清,他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不僅是千古以來描寫秦淮河的顛峰之作,也是中國現代以來家喻戶曉的散文名篇。1923年,25歲的朱自清與好友俞平伯,一同遊覽秦淮河。兩人相約,寫了同題散文,同時發表,轟動了文壇。 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生園、頤和園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 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 朱自清對秦淮的遊船畫舫十分厚愛,他認為在中國只有秦淮河的畫舫最有情境。他所乘的船從現實搖進歷史,虛虛實實,朦朦朧朧,令人陶醉。讀了他的文字,讀者怎能不迷戀秦淮河的槳聲燈影呢?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市和秦淮區大力推動文化秦淮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古老的秦淮煥發了青春,再現了歷史上的繁華與風雅,一個流光溢彩的盛世圖景展現在世人面前。1988年,現代畫舫開始出現在秦淮河上,沉寂了40年的秦淮河,又出現了畫舫凌波的景象。2005年,秦淮畫舫開拓水上遊覽線,從夫子廟泮池游到東水關、白鷺洲,游到了中華門。

現代畫舫上典雅的金陵麗人乘畫舫,游秦淮,不僅讓人感受到綺麗滄桑的歷史之美,還能讓人領略到古典江南與現代都市相融合的氛圍。秦淮河宛如一位東方美人,碧波情濃,引人留戀。而秦淮河上的畫舫,正以其獨具的人文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客前來訪古覽勝,享受別樣的逸趣風雅。 【燈船】彩燈照水映六朝

清代版畫《秦淮留別》 朱元璋坐燈船游秦淮,是秦淮燈船的發端,也是秦淮遊船的絕唱。因為朱元璋游秦淮是宮廷的規格,老百姓是不許採用的,但秦淮燈船的風俗卻因此沿襲下來了。 朱元璋的皇宮在城東,準備游秦淮的燈船在金水河中一字兒擺開,一共有50條,從金水橋一直排到通濟門外。皇帝的燈船有多種燈彩,每種燈彩都有專門的用途。明清的詩人們用形象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每種燈的特點: 「船中樓上光縱橫」。這種燈帶有探照燈的性質,可以四面掃射照明。特別是居高臨下的照射,能夠照到很大的範圍。這也許是起到保衛作用的燈盞。  「五色琉璃射綠波」。這是一種彩燈。古代的羊角燈在製作時,可以加入各色顏料,使琉璃出現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各種色彩。這種彩燈在漆黑的夜晚無比艷麗,將秦淮河變成了一條多彩的河流。  「回舟更逐星光亂」。這是一種明角燈,暗夜中像一點星光在閃爍,當燈船轉彎時,在波濤中搖曳,在夜風中輕晃,那燈光彷彿倒瀉的銀河,讓人眼花繚亂。  「如聽宮中上元樂」。這是燈船上的音樂。燈船上有鑼、鼓、琴、簫、笛、笙等樂器。歌伎舞姬們在上元本土音樂旋律中輕歌曼舞。  記載和描寫秦淮燈船最著名的書,莫過於明末清初文學家余懷的《板橋雜記》。全書分上卷·雅游、中卷·麗品、下卷·佚事。他在上卷中寫道: 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薄暮須臾,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槌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闐達旦,桃葉渡口爭渡者喧聲不絕。余作《秦淮燈船曲》中有云:「遙指鐘山樹色開,六朝芳草向瓊台。一圍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又云:「夢裡春紅十丈長,隔簾偷襲海南香。西霞飛出銅龍館,幾隊蛾眉一樣妝。」又云:「神弦仙管玻璃杯,火龍蜿蜒波崔嵬。雲連金闕天門回,鶴舞館城雪窖開。」

秦淮燈船的迷濛之景 余懷長期僑居秦淮河畔,見多識廣,他說「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一點也不誇張。燈船一般不是在過年時游秦淮,而是在五月間,那時榴花乍紅,柳絮飄落,正是萬物繁盛的時節。清風送爽,夜色降臨,朱元璋一聲令下,東水關的閘門大開,金水河中久待的燈船,一艘接著一艘,徐徐駛入秦淮河。這時秦淮河兩岸人山人海,發出了震天動地的歡呼,伴隨著燈船上的音樂,匯聚成了君民同樂的燈船之歌。燈船所到之處,兩岸的河房河廳,都被染成燈彩的顏色,秦淮河彷彿變成了天上的街市。 秦淮燈船風俗從朱元璋的時候流傳下來,久盛不衰。不過,後來燈船出發的起點從通濟門改到了聚寶門。《板橋雜記》里說「自聚寶門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鬧達旦。」這一改動是因為夫子廟乃繁華中心,燈船由相對幽靜的地方駛向熱鬧的地點,就會不斷地掀起歡慶的高潮。

汪懋麟《秦淮燈船歌》碑刻 【龍舟】五月競渡端午樂 龍舟是賽龍舟活動所用之船,外型模仿龍的樣子,有龍頭、龍身和龍尾幾個部分。賽龍舟是南京民間盛大的節日,一般在農曆五月初舉辦。現在的秦淮河並不寬闊,連並列兩條龍舟都張不開槳;而古時的秦淮河,南京人每到端午節那天,便傾城出動,把河兩岸擠得里三層外三層。從東水關到西水關,十幾座橋上橋下人頭攢動,烏壓壓望不到頭。明清時期的龍舟競賽,十分隆重,都是一色的打扮,英姿颯爽,精彩紛呈,而且還有女選手出場。 清代康熙年間有位叫汪懋麟的詩人,他寫的長詩《秦淮燈船歌》,把秦淮龍舟賽的熱烈火爆場面描寫得惟妙惟肖: 秦淮五月水氣薄,榴花乍紅柳花落。新荷半舒菡萏高,對面人家捲簾幕。晚來列炬何喧闐,鼓吹中流一時作。火龍一道燈船來,眾響啁嘈判清濁。一人揭鼓揚雙錘,宮聲坎坎兩虎搏。一人按拍秉樂句,裂帛時聞墜秋籜。一人小擊雲鑼清,彷彿湘娥曳珠絡。橫笛短簫兼玉笙,蘆管嗚嗚似南龠。兩旁列坐八九人,急羽繁商不相若。或澀如調素女弦,或溜如囀早春雀。或緩如咽松下泉,或激如挑戰場槊。有時回帆作數弄,月白沙明叫飢鶴。六船盤旋系一纜,萬點琉璃光灼灼。牛渚燃犀群怪驚,昆明習戰老魚躍。眾人互奏時一呼,如聽宮中上元樂。

清代秦淮河上的龍舟端午龍舟賽的熱鬧場景,自然吸引了無數民眾前來觀看、助威。清末時的某次龍舟賽,夫子廟文德橋上擠滿了市民和遊客。那時的文德橋是木結構的,年久失修,正當龍舟將近時,在一陣陣吶喊聲里,橋樑轟然垮塌,釀成慘禍。南京有一句歇後語,叫「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意思是說某人說話、做事靠不住。因為文德橋的木欄杆,經不住擁擠,經常有人因此掉下河去。 另有一種大型龍舟。是皇帝和官員的專用船隻。李煜、朱元璋以及康熙、乾隆這些帝王,在遊覽秦淮河時,就是乘坐此種龍舟。《南都繁會圖景物圖卷》中有一龍舟,極其奢華,那是表現君王與民同樂的道具。辛亥革命後,隨著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此種龍舟成了一種裝飾,老百姓也可以乘坐了。【賣唱船】歌聲婉轉動心魄

賣唱船 賣唱船在秦淮河上是極有風致的,品位頗高,歷史也悠久。賣唱,不同的時代,演唱的內容也不一樣。明清兩朝,有的唱民間小曲,有的唱戲曲片斷,也有的唱古典詩詞;但不論唱什麼,賣唱船上的歌聲總是令人銷魂的。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樣描寫: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便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 細吹細唱的船,就是賣唱船。由於賣唱船的出現,使秦淮河上更增添了六朝韻致、地域風情和詩情畫意。 到了民國時期,秦淮賣唱船,一般都唱京劇片斷,也有唱民間小調的。90年前朱自清遊覽秦淮時,秦淮河正籠罩在一片夜色飄渺的詩境之中: 沿途聽見斷續的歌聲:有從沿河的妓樓里飄來的,有從河上船里度來的。我們明知那些歌聲,只是些因襲的言詞,從生澀的歌喉里機械地發出來的;但它們經了夏夜的微風的吹盪和水波的搖拂,裊娜著到我們耳邊的時候,已經不單是她們的歌聲,而是混著微風和河水的密語了。 歌女的聲音在散文家筆下,儼然成了旅遊者耳邊的密語了。秦淮河的魅力,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那些歌女競相傳唱的,的確令人陶醉。在朱自清寫了那篇著名的散文之後,秦淮河上的歌聲愈加動人了。那時最流行的一首歌曲,叫做《秦淮河畔》: 今夜有酒今夜醉,今夜醉在秦淮河畔。 月映波底,燈照堤岸,如花美眷依欄杆。 歌的歌,舞的舞,聲聲相思為誰訴? 步步愛憐為誰踱,蜜意柔情為誰流露? 歌的歌,舞的舞,朵朵櫻唇為誰塗? 層層脂粉為誰敷?眉語眼波為誰傾吐? 為誰傾吐? 充滿脂粉氣的幽思之詞,和著舒緩的旋律,在皎潔的月色下輕輕飄過耳際,人們並不因為美酒而沉醉,實則是因為秦淮河畔的佳人而讓人陶醉。

民國時期秦淮河上的賣唱船 【藤篷船】羊角燈下河風涼 藤篷船為涼篷船的一種,是清朝晚期用藤子紮成的涼篷船。這種小型遊船在夏日炎炎或秋雨瀟瀟時,可以遮陽避雨。那篷子是活的,可以裝在船上,也可以拆卸。每當夏日來臨,秦淮河上熱氣蒸騰,若有一絲涼風則是難得的。有的客人喜歡藤篷,有的為了涼快,索性把藤篷抬走。只要有人來雇船,船工就問:「抬不抬藤篷?」如果回答:「抬篷。」藤篷就會立即抬走。當去掉藤篷後,小船便敞開了。每當夜幕降臨,船上掛起羊角燈,忽明忽暗,隱隱約約,迎著河風,品著茗茶,二三好友談古論今,實在是賞心樂事。此情此景,雖為盛夏,也覺清涼。 那船上掛著的羊角燈在秦淮河用了上千年。羊角燈又叫明瓦燈。它的四個面都是透明的,卻又不是玻璃,那是用羊角熬成膏狀,壓成薄片,凝固以後就成了透明的羊角片,再把羊角片裁成方塊,做成燈箱,這就是羊角燈。民國時期,秦淮方誌家夏仁虎在《秦淮志》里寫道: 羊角燈者,昔為金陵特產,用羊角煎熬成液,和以彩色,凝而壓薄成片,謂之明瓦。金陵街市有明瓦廊,皆制此者也。聯綴明瓦而成燈,透光明,無火患,且不脆裂,故清代宮中亦用之。前輩燈船賦,多稱羊燈蓋指此。

民國時期夫子廟泮池藤蓬船 《紅樓夢》中賈寶玉冒雨去看林黛玉時,點的就是明瓦燈。黛玉擔心天黑路滑,燈籠會滅,寶玉便說:「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實際上那明瓦燈就是秦淮羊角燈。《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是南京人,他對秦淮的風土物產是十分諳熟的。

20世紀30年代的秦淮遊船 【漆板船】清麗靜雅閑吟詩

唐代詩人泛舟秦淮圖 漆板是藤篷船的改裝船,屬小型遊船,精巧而華麗。文人雅士、紈絝子弟喜歡追逐新潮,他們乘漆板船,要的是奢華。二三個文人學士吟詩作畫,需要幽靜,便在漆板船上雅集。隨著漆板船的出現,老式的藤篷船生意逐漸淡了,船家都急急忙忙地跟著改裝成漆板船,秦淮河的遊船也隨之煥然一新。這是隨著市場的需求,秦淮河的遊船在悄然地更新換代了。

清末民初的夫子廟 漆板船是前篷後艙,艙內珠簾錦帳。小巧的藤椅,配套的茶几,雅緻的包廂,讓人覺得頗為愜意。清末時,有一位窮秀才,因為玩不起奢華休閑,自己糊了100個棒槌燈。棒槌燈形狀長長的,像個棒槌。窮秀才雇了條簡陋的涼篷船,點亮棒槌燈,張開條幅,上面寫了一副對聯:  百個棒槌打不破秦淮夜月  一隻涼篷也來學盪子風流 這對子既風趣,又不俗氣,在秦淮河上非常引人注目,這是窮秀才附庸風雅的誇張之舉。有人扔錢給他,他不要;窮秀才要的,就是這突發奇想所帶來的快樂與風雅。

嚴冬時,夫子廟的遊船便無人問津了 【涼篷船】簡樸無華亦逍遙 古代人乘坐涼篷船可以從夫子廟通往南京城裡的許多地方。南京城內有多條河道,水量豐沛,交叉縱橫,貫穿溝通,形成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線。夫子廟的遊客,可以登上泮池中的涼篷船,劃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吳敬梓《儒林外史》上有這樣一段: 國子監的武書是四月盡間的生日,他家窮,請不起客。杜少卿備了一席果碟,沽了幾斤酒,叫了一個小涼篷船,和武書在河裡游。清早請了武書來,在河房裡吃了飯,開了水門,同下了船。杜少卿說:「正宇兄,我和你到冷處走走。」叫船家一路盪到進香河,又盪了回來,慢慢吃酒,吃到下午的時候,兩人都微微醉了。盪來利涉橋,上岸走走…… 從夫子廟上船,竟然能夠盪到進香河,由南朝北橫穿整座南京城,這在今天是不可思議的。古代的河道逐漸淤塞,青溪九曲只剩下一曲。那時,因為穿越城市路途很遠,所以船上必須要有涼篷,遮陽擋雨,否則客人就難以長時間坐船了。

20世紀初夫子廟泮池的涼篷船 清朝文學家孔尚任,為創作《桃花扇》,前來探訪李香君所處的明末清初那個時代的遺迹,坐的也是涼篷船。他從下關碼頭登岸,翻過大堤,登上外秦淮河的船,沿石頭城一帶向東到達水西門。再翻過西水關,進入內秦淮河。孔尚任乘坐涼篷船,遊覽了十里秦淮。他分別在鈔庫街、烏衣巷、桃葉渡、白鷺洲等處登岸,感受歷史環境,領略歷史遺韻,搜集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可見,秦淮河的涼篷船,對孔尚任創作《桃花扇》還有些幫助呢。

20世紀初夫子廟及泮池舊影 【樓船】燈紅酒綠夜不歇 1864年夏,太平天國政權失敗,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爭結束了,可是多年的戰火使得夫子廟一片蕭條。為了讓秦淮儘早再現昔日繁華,兩江總督曾國藩決定重新恢復畫舫遊覽,以此帶動秦淮河兩岸的吃喝玩樂。但建造新的畫舫需要時間,為了儘快實現這一目標,於是選中了三艘退役的戰艦,經過一番改裝,駛入秦淮河,加入到畫舫的行列。千年畫舫一直都是單層的,此時第一次出現有樓的船,人們便把這改裝的遊船稱為樓船。 樓船陳設考究,環境優雅,有茶館,有酒吧,有樂隊,有歌舞,是綜合性的水上休閑場所。河中美景如畫,船樓上涼風入懷。這三艘大型樓船,熱鬧喧騰,晝夜不歇。冷清的夫子廟驟然升溫了,三百六十行也加入進來,夫子廟又呈現了燈紅酒綠的景象。 秦淮畫舫歷來講究的是幽幽雅雅,閒情逸緻,是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意境。樓船的出現,則完全改變了這個傳統,成了帶有集體娛樂的性質,有人認為高雅的畫舫變得「粗俗」了,但是它確實為夫子廟的市面繁榮發揮了作用。

清末泊於夫子廟照壁前的大型畫舫 【伙食船】流動廚房撲鼻香 樓船上寸土寸金,處處要讓遊人玩得開心,那麼廚房放在哪裡?如果廚房占的空間過大,則會搶了休閑空間;如果船里燒得烏煙瘴氣,就不會有人願意來遊玩。於是船主想了個成龍配套的辦法,就是大船帶小船,把小船當廚房。這小船就叫伙食船。

清王翚《康熙南巡圖》江寧秦淮河(局部) 伙食船是樓船的配套設施。只要樓船一開張,伙食船也跟著忙乎起來,全都是現做現賣。 月華初上,樓船起航。後面跟著伙食船,船上四位艄公,手持長篙,在船舷兩側撐船。這時樓船上叫茶的、要酒的、訂菜的、點歌的全都開始了。菜單一張接一張地送到伙食船,廚師們便忙碌起來。一時間,烹調的美味飄出艙外,從冷盤到熱炒,一道道菜肴從伙食船傳送到樓船。樓船一般開到大中橋,那裡水道寬闊,便於遊船穿梭,是個賞景的好地方。夜幕之下,遊客們酒酣耳熱,正是伙食船上最繁忙的時候。明月當頭,客人們醉得東倒西歪,伙食船才輕鬆下來。

東水關一帶的秦淮河遊船 伙食船的菜肴色香味獨特,竟然是南京一些名家菜館不可比擬的。民國初年這三艘樓船停在泮池裡,又演戲,又辦酒,紅火過一陣子,而伙食船緊隨其後,像是它的「小弟弟」一樣。 【圍棋船】十里秦淮一局棋

清末秦淮河上的圍棋船 在明代圍棋十分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在莫愁湖下棋,把勝棋樓輸給了開國功臣徐達。朱元璋下圍棋的故事,使得民間的圍棋活動蔚然成風,秦淮河畔的得月台,成了國都的圍棋中心。 吳承恩會在《西遊記》中關於對弈情節的描寫,與他酷愛圍棋大有關係。書里第十回寫涇河龍王犯了天條,玉帝命魏徵將他斬首。涇河龍王就去求唐太宗。唐太宗為了救涇河龍王,就與魏徵下棋,把魏徵纏住,使他無法脫身。書中描寫:將近已未午初時刻,(唐太宗)卻命宮人取過大棋來,「朕與賢卿對弈一局。」眾嬪妃取棋枰,鋪設御案。魏徵謝了恩,即與唐王對著,一遞一著,擺開陣勢。吳承恩把圍棋與神話結合得如此巧妙。 這是因為吳承恩與秦淮有著不解之緣。他在夫子廟貢院參加科考屢試不第,但是閑暇時喜歡到得月台下棋,因而他把圍棋寫進《西遊記》,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清末時,有個安徽舉子在貢院屢試不中,覺得回鄉無顏見江東父老,就在夫子廟承包了幾條船,船上既可以讓客人喝茶,還提供圍棋。結果生意不錯,其他遊船也隨之效仿,受到棋迷們的歡迎。那個安徽士子很得意,在船頭的兩個門柱上寫了副對子: 六朝古都千秋畫 十里秦淮一局棋 遊人見到這圍棋船,都誇船主有文化,卻不知那船的主人原本就是秀才,只不過沒能在貢院金榜題名而已。

民國時東牌樓一帶的秦淮畫舫 夫子廟的圍棋活動使得圍棋船應運而生,圍棋船適應了文人騷客的雅玩需求。自古以來,圍棋被當作國棋,所謂「琴棋書畫」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過去文人把下棋當作一種風雅的事,因而大凡才子佳人,不會對弈的人是少見的。圍棋船在如畫的秦淮河上漂蕩,船內的對弈者神閑氣定,消磨時光,彷彿讓人進了神仙的世界。 當然這只是古時候有錢、有閑人的生活方式。 【小邊港】閑情簡約樂陶陶

20世紀30年代桃葉渡遊船 六朝時的秦淮河水面寬闊,河上一般都建有浮橋。隨著都城日益繁華,南京人大多聚居於秦淮河兩岸,這樣河道就越變越窄,河上的橋大多建得比較矮,只能通過單層的船隻。當初建橋時,就沒想到要通行樓船。吳敬梓寫道:「那外江的船都掉了樓子」,為什麼要「掉樓子」?目的就是讓遊船降低高度,可以從秦淮河的橋下穿過。小邊港是一種比一般的船要小的遊船,裝飾也不豪華,不能舉辦大型活動,船價也便宜。但它體積不算小,七八個人遊覽足夠了。水上小型活動,雇一艘小邊港是最好的選擇。

漫遊於華彩波光里的畫舫 小邊港船身可以自由地從夫子廟駛向其他地方。哪座橋都能通行,這對客人來說是頗具吸引力的。客人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有表演,有茶食,靈巧而自在。 【小賣船】水上貨郎盡時鮮

民國初年秦淮河上街市 小賣船類似於陸地上的貨郎擔。貨郎擔似的小賣船,有婦女用的針頭線腦,兒童玩的撥浪鼓,老人愛吃的甜酒釀,還有剛剛採摘的鮮花,應有盡有。小賣船小而輕捷。尤其是小木槳劃得有節奏,遇到大畫舫,生意就來了。到了泮池,小賣船擅長在大中型遊船間穿梭,四周打轉轉,賣貨人手中的小鈴鐺搖得噹噹響;而大船上的銅板,叮叮噹噹地拋在小賣船上,遊客要買什麼就給什麼。 小賣船隻做河裡的生意是吃不飽飯的,必須要會賺沿河兩岸河廳河房人家的錢。小賣船一旦划到哪家的河房下,隨著叫賣聲,河房的窗戶「咣當」一聲便推開了,女主人的臉露了出來,對著小賣船問道:「還有新鮮的茉莉花啊?」小賣船上回答:「新鮮的,還帶露水呢!」還有的對小賣船問:「還有酒釀啊?」「有。是剛做的熱酒釀,老價錢。」於是從窗戶吊下來一隻小籃子,錢放在籃子里。小賣船伸手從籃子里取了錢,然後把顧客要的東西放在籃內,上面的人把籃子吊回窗口,這筆生意就做成了。這樣,小賣船又繼續沿河叫賣去了。

平江府路一帶的秦淮河遊船 【木蘭船】蓮葉田田夕陽歸

夫子廟碧波蕩漾的美妙意境 這是一種女子採摘蓮蓬、菱角的船隻。古代的秦淮河連接著大大小小的池塘,特別是在青溪與秦淮河交匯處,水網密集,綠洲點點,蘆葦叢生,荷葉田田,裡面藏著野鴨、白鷺。白鷺洲就是青溪與小運河向南延伸的水域。那時的秦淮河都是泥土的堤壩,南京的「水八仙」,在這裡長得非常茂盛。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里有《桃葉渡懷古》的句子:「衰草閑花映淺池……」這正是200多年前這一帶自然景觀的寫照。 采菱女們盪著小船,在荷塘里穿梭,她們喜歡唱著《江南》的南朝民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古詞古調,古風古味,小船悠悠,滿載而歸。

20世紀50年代夫子廟文德橋 夫子廟和城南一帶是劉伯溫經常到的地方。他看見這采菱景象,寫了一首《江南弄》的詞: 采菱女子木蘭船,翠裾紅袖青玉鈿。搖光盪影惜嬋娟。 惜嬋娟,愁夕暉,拔蒲歌斷鯉魚入,歸去芰荷香滿衣。 劉伯溫的詞,真切描繪了秦淮河上采菱女劃著木蘭舟,在夕陽下晚歸的情景。 【柴禾船】沿河賣薪水門開

泊於秦淮河邊的柴禾船 歷史上的十里秦淮,每天都有一些柴船來回遊盪,船上的柴禾是向沿岸店家和居民供應燒火的劈柴。由於南門外丘陵起伏,林木茂盛,所產山柴數量充足,枝椏乾燥,容易發火,成為夫子廟地區店家經營和民眾生活的基本燃料。十里秦淮,煙火萬家,靠的就是南郊的山柴。運柴的大車在鎮淮橋把柴搬上船,然後就分東、西兩路,分別劃向東水關和西水關。 劃向夫子廟的柴船,大多賣給沿河的酒店、茶館。柴船一邊劃一邊喊:「賣柴嘞……」河房裡的人聽見了,就會推開窗戶,招呼買柴。柴船就會停在岸邊,賣什麼價,買多少柴,都在討價還價中完成,柴船把柴禾稱好,這時河房的主人就會打開水門。這水門家家都有,是面對河邊開著的一人多高的小門。賣柴的背著柴,踏上水門,把柴交給買主。過去柴船很多。因為那時燒煤還沒普及,大部分河房裡燒著大灶,需要柴船供應木柴。

宛如油畫的秦淮河房
推薦閱讀:

歷史悲劇中的末路英雄
歷史上被朱棣誅十族的人並非方孝孺,而是另有其人
歷史八卦|紅顏禍水誤國,真的沒有科學依據嗎?
談歷史:當年的韓信,他必須死!
【歷史】1000年前的一篇美文,秒殺當今所有雞湯!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