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獨居,越來越多人打算就這樣過下去

iPhone Android立即下載

知乎日報每日提供高質量新聞資訊單身獨居,越來越多人打算就這樣過下去圖片:Kenny Louie / CC BY

現在選擇獨居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是個人選擇還是社會造成的?

陳茁,我是不是萌萌噠?

按照我的理解,這個問題要求回答者解釋下面兩個問題:

  1. 「獨身主義」的問題:為什麼婚戀這個傳統思想當中天經地義的「人生必修課」會在中國的大城市、經濟較發達地區產生動搖;
  2. 「獨居主義」的問題:為什麼選擇獨身的年輕人選擇獨居。

我在這裡分別對這兩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但是,有言在先,限於我的專業這個「屁股」決定的「腦袋」,我可能會對很多道德、情感上神聖、高尚的概念做一些機械的、功能主義的解讀,就像之前在答案從經濟學角度,怎麼評價找好下家再提分手的行為?當中做的那樣,當然,可能會引起一些讀者的不適……

先跟這些讀者說聲對不起。

一、婚姻的第一個本質

這一段的內容主要參考了 David Buss 的「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這本書,希望為大家提供一個理解婚姻這種制度安排的框架。誠然,婚姻制度的起源,由於那個上古岩層的不可考性已經沒有辦法說得清楚了,但它作為一種由人類各主流文明所共享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必然與全人類都需要解決的某種生存問題有關。

當然,這個思路本質上是為制度變遷提供一個進化論解釋,這一點事實上在制度經濟學當中是有爭議的。不過從我個人看來,要找到關於制度 A 向制度 B 轉換的那個「原因」,這個思路是不可或缺的。

事實上,能夠形成穩定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物種並不多,而人類的歷史上也並不是一直採取這種婚姻制度的。想我媽八十年代讀歷史系的時候,就聽過石器時代人類的群婚制度,既一個家族的男性兄弟與另一個家族的女性姐妹組成一個大的家庭。然而,這樣的婚姻制度在現代社會幾乎消亡殆盡,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人類變得更文明了」就能夠解釋的,因為有關什麼是「文明」的定義,本身就內生於這個浩大的歷史過程當中。

就這個問題,進化心理學能夠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根據基本的進化論思想,人,也包括其他各類生命體,一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得儘可能多的優質的後代以幫助自己「自私的基因」能夠留存下去。而無論是男性或者女性,都對子女的基因多樣性有需求,也就是說,無論男性和女性,都「希望」自己能夠與儘可能多樣的異性結合出後代。後代的基因多樣化是防範環境風險帶來的選擇壓力的好的手段,這與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隻股票是一個道理,正所謂「不要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從這個角度看,婚姻制度純粹是對人性的束縛,有百害而無一利。

但是,一個大家嗨嗨皮皮亂搞男女關係的制度安排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不足,那就是父親對養育子女的投入明顯不如母親高。這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相比於母親,父親更難分辨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據心理學家考證。「性嫉妒」是一種跨文化的、跨物種的、在男性中極其普遍的心理現象,而這正是由於這種焦慮產生的。進化心理學家就此得出的預測是,在隔代四個親屬當中,外婆對外孫的投資是最多的,爺爺對孫子的投資是最少的,這得到了一定的證據的支持。因此,對男性而言,決定是否對一個孩子的養育付出成本時,他們一定要儘可能排除「喜當爹」這種情況。有的雄性生物進化出了能夠在交配過程中封鎖配偶的生殖器官的功能,大抵如是。

第二,從男性和女性在生育這件事情當中的分工,我們可以看出,雙方在生育這件事情上面需要花費的成本是不同的。在一定時期內,比如一年,一個男性與 N 個女性發生性關係,理論上有一定概率能生育出大於 N 個後代,而一個女性在這段時間內無論與多少個男性發生了性關係,理論上都只能分娩一次。而且,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女性的身體健康和能量攝入都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特別是,由於人類的大腦超常發育導致的頭部尺寸過大,人類分娩的時間遠遠短於其猿類近親,這樣可以保證分娩順利進行,這進一步地增加了人類懷孕的成本。因此,如果男性與女性的「責任感」沒有差別,男性對於後代的投資意願更低,更有動機做「甩手掌柜」。因為自己不親自生育,所以男性完全可以走種馬路線,只追求後代的數量而不追求後代的質量(決定於親代投資)。

當然,在自然界,完全由女性掌管養育後代的例子非常多,但也許是因為人類的社會互動遠比其他生物複雜,一個健全、合格的人類需要掌握的技能遠比其他生物更多,所以,必須有一個制度安排能夠保證男性對子代的投資和付出,而這個制度,就是婚姻。

在婚姻中,除卻一系列有關財產權利的制度安排之外,最核心的就是國家機器對雙方情感和性關係方面的忠誠所做的要求。雖然都是對忠誠的要求,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在我給出的這個框架內,要求女性「忠貞」是為了減少男性對孩子與自身沒有血緣關係的疑慮,而要求男性忠誠,保證的是男性將資源毫無保留地留給與固定配偶一起生育的孩子。

這樣看,作為一種保障父親對子女投資的制度安排,婚姻制度的衰退本身最核心的就是人類對生育的需求降低了。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人類,尤其是婦女的生育意願在下降。(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邏輯不自洽,因為這違背了自私的基因本身的原則。但是,對於生育的意願做出保證的生理結構是「性慾」,而現代人有了更多的避孕手段以在滿足性慾的同時避免生育。也就是說,「我想要更多的孩子」是不會總是出現在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思維世界裡的,但是「我想 OOXX」是存在的。)一方面,養育一個優秀的後代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飆升,另一方面,母親對子女投資的意願也在下降,因而,婚姻在提升父親對子代投資這方面的作用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們的社會結構也在發生著根本的轉變,轉變的方向是更深度的市場化。市場是一種不依賴於親緣關係的、發生在匿名雙方之間的合作組織,養育子女這件事情上,人類現在可以藉助市場的力量,例如託兒所、家政服務、學校等等組織安排來取代父母所能起到的作用。除此之外,由於生育率的降低,隔代親屬能夠騰出手來撫養自己的子女的子女,當然這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意味著,及時女性的生育意願不下降,女性對一個完整家庭以及另一半對撫養兒女的投入要求也更低,也就是,做「單親媽媽」正在變得沒有那麼難。

從這兩個角度看,獨身主義的盛行也就不奇怪了。

二、分工的限度與婚姻的經濟屬性

當然,我們都知道,撫養後代並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同性戀追求婚姻合法化的一條重要訴求就是有關合法財產繼承權的。站在一個純經濟的視角看,婚姻,作為一個組織,本身的屬性與一個「企業」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我猜,只要學過半個月經濟學,你都會說這句話:「企業的邊界決定於『買』與『造』的邊際成本相等之處。」我這裡給沒聽過這句話的讀者多做一點解釋,正好前兩天得諾獎的經濟學家做的研究領域就是這個。這句話的官方出處在於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山鼻祖羅納德·科斯先生的雄文《企業的性質》。科斯要解決的事情是,「既然市場經濟是完美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企業?」因為,企業與市場一樣,都是一種關於合作的制度安排,但是,在企業中,人與人的交往往往不是基於你情我願的雙贏交易,而是指令的、計劃的、科層的。這種制度安排能夠存在,必然說明了市場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完美的。於是,科斯得出的結論是,運行市場經濟這套體制,本身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的,這種代價被科斯叫做「交易成本」或者「交易費用」,它的官方定義,根據張五常在《新帕爾格雷夫法經濟學辭典》中撰寫的詞條,是指「在魯濱遜·克魯索一人經濟中不可能想像的任何成本」。

我們可以就此構建出對婚姻規模的一個理論上的預測。比如,給定市場的交易費用不變,家庭的交易費用就可能決定於很多內部組織原因。比如,男女雙方因為性格不合導致的爭吵可能因為增加了交易費用而導致家庭的規模從 2 縮小到 1,男女雙方可能進行的包含出軌在內的機會主義行為,也可能導致家庭規模從 2 縮小到 1,而一夫多妻制度下多個女性對配偶的爭奪戰可能導致家庭規模從大於 2 縮小的等於 2,等等……就最後一點,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中,一般只有一個「妻」,而這個妻,無論在自己子女的繼承權還是其他方面都是有絕對優勢的。而允許一夫多妻的阿拉伯文化中,男性也絕不能偏愛或者怠慢自己任何一個妻子。

市場經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有很多,後世在這個方面進行研究的一大票經濟學家根本的目的都是來闡述這個命題中的「交易費用」究竟是什麼。這裡限於篇幅我只胡亂列一些與婚姻相關的:

想像一個傳統中國常見的「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式的婚姻結構。(當然我這麼舉例子不是因為我認同這種婚姻關係,只是便於大家理解。)那麼本質上這個婚姻關係就包含了夫妻雙方互相為對方提供一系列服務的義務,比如,女性要照顧男性的生活起居、生育、帶孩子、洗衣服、在酒桌上吹捧自己的另一半……等等等等,而男性應有努力掙錢、保障家中婦女兒童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物質生活的義務。這樣,婚姻實際上就是保證這些義務的一個契約,這個契約的具體內容可能隨著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變遷而發生著改變,但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是,我所列的這些服務,在當下的社會中市場化較高的地區,其實都是可以被市場滿足的。

那麼,為什麼人類,特別是天性不忠的男性,還要選擇接受婚姻這種制度呢?一方面是我們剛才所說的養育後代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市場在某些時候出現了大名鼎鼎的「市場失靈」。事實上,發展經濟學的許多研究都贊成這樣一種觀點:經濟發展與市場化本身是互相促進的正反饋關係。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市場經濟改善經濟效率,刺激人本能中的逐利性來創造財富,而良好的法治可以保證創造財富的過程是為他人提供服務,這會讓社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變好,經濟也隨之發展,只要看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就不難驗證。而倉廩實而知禮節,我在之前的答案有哪些顯而易見的生活現象,其實有鮮為人知的經濟學道理? - 陳茁的回答裡面寫了,市場經濟想要玩兒得轉,本身是對參與人的道德素養有要求的。而且經濟發展程度更高的地區,基礎設施更好,法律法規更健全,本身就更適宜市場經濟的成長。

而在一段時間之內,由於市場經濟發展水平更低,這些相互進行的服務無法在市場上買到,或者即便買得到也不如婚姻制度所能提供的那麼質優價廉。畢竟,婚姻把兩個人扭成了一個財產共同體,可以有效地避免很多委託代理問題,而這是市場所不能提供的。

但,隨著經濟發展,市場愈發完善,人們會發現,這種非市場化的服務互換相比於純粹的市場交換而言代價太大了。當男女雙方都能夠從不結婚這件事情中得到更多的好處時,婚姻制度的衰退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獨身=獨居?

在我看來,獨身主義與獨居主義之間還是有著比較大的邏輯上的區別的。誠然,獨居必然獨身,但是獨身卻未必獨居。

要解釋獨居主義,就不得不提到社會網路理論。在社會網路理論當中,我們常常區分「強聯繫」與「弱聯繫」,當然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質的區別,但是根據定義,強聯繫是兩個人頻繁進行交流和合作的一種社會關係,而弱聯繫,是那些躺在我們微信朋友圈當中幾萬年也聯繫不了一次的關係。這麼看的話,選擇獨居的趨勢上升,實際上是對強聯繫的需求下降的表現,因為兩個人只要住在一起,就必然會頻繁地與對方產生互動。

那麼,人類為什麼需要強聯繫?我個人覺得最好的解釋還是要從重複囚徒困境博弈這個角度進行的。根據博弈論的預測,雖然單次囚徒困境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是雙方都互相背叛,但是只要博弈能夠無限次地進行下去,且博弈雙方足夠重視未來,那麼當他們採取「不合作就永遠不再合作」這樣一個策略,就會出現合作行為。當然,這裡的「無限次」並非真的無限,而是博弈雙方都沒有對博弈結束時刻的明確時間表。

這個理論也適用於解釋宗教為什麼被許多社會所需求,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旨在解決「人死了之後去哪裡」這個問題。這幾年有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所以導致社會道德的滑坡,理由就在於此:當大家都是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者,那麼合作關係必然會以死亡為終結,任何博弈關係都是有限次的。而當人們相信了存在諸如天堂地獄、六道輪迴、父債子償這樣的信念,有限次博弈才變成了無限次。

而強聯繫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被需求的。在舊式的鄉土中國,人口流動性差,一個村莊里所有人之間都是強聯繫,一次機會主義行為將導致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人幫助自己。而在時下,一個人騙走了你的錢,完全有機會這輩子再也不在你面前出現,這時候,也真就是「騙了就騙了」。正因如此,強聯繫的雙方會儘可能地保持合作、不欺騙,比如對於許多人來說,這輩子對大的兩個強聯繫就是與自己父母的關係。如果我們猥瑣地將父母生育兒女的動機解釋為「養兒防老」,那麼父母將會極盡善待子女之能事。另外,扯個閑篇兒:中國的大學教學質量低,主要也是因為大學的收入來源來自國家財政而非校友捐贈,一個學生畢了業,基本上就不會再與學校發生任何關係了,那學校幹嘛要對你好呢?讓你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別自殺,教育就成功了。

但是,重複我們剛才用企業邊界理論來分析婚姻的邏輯,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市場化的加深,越來越多的服務和保障都可以交由市場和社會來解決,這種在經濟困難時期尤其有用的同居互助組,變得不再那麼有吸引力了。而交由市場解決的本質是,交由更有比較優勢的專業人士來解決,這帶來的效率改進絕非一個室友所能解決。而由同居引發的物品產權糾紛和「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卻並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迎來太多的改善。由此必然存在對強聯繫需求的降低。

同時,強聯繫本身也有問題,問題就在於強聯繫能夠提供的信息非常非常少。根據定義,強聯繫的雙方必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互動,那麼造成的結果是,雙方看到的、聽到的事情重合度非常高,那麼在交流中能夠提供給他人的信息就非常少了。想像一個極端的情形,兩個人如膠似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天候地待在一起,誰能給誰來點兒新鮮的東西呢?根據社會學家格蘭特在 1970 年代的研究,美國的勞動力中,大部分的關於工作機會的信息都是來自於弱聯繫,因為雙方接觸的頻率低,因而各自有時間來獲取對方不知道的事情。

隨著市場分工的深化,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經濟活動交往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當人們的專業化水平提高,知識結構必然越發分散,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即使在學術界內部,一個研究微觀經濟學的人發表對宏觀經濟問題的見解都是沒人信的,更何況一個研究公司財務的人張口說國企改革了。在我看來,像是知乎這樣的論壇從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存在的。這一趨勢的必然代價是我們需要在我們不熟悉的領域積累大量的知識才能順利地在這樣一個時代生存下去:哪個品牌的奶粉質量好、得了病怎麼辦、出國留學到底黨員身份有沒有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基本上都在那些與我們有弱聯繫的人的頭腦里。那麼根據進化心理學中大名鼎鼎的「鄧巴數」理論,由於每個人能夠花費在維持聯繫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將更多資源用在他們身上,必然讓我們用於建立、維繫強聯繫的資源變少、耐心變低。

查看知乎原文(864 條討論)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 App 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掃描二維碼下載知乎日報支持 iOS 和 Android閱讀更多別摧殘自己的老腰了,做些小動作緩解你的腰肌勞損下載 「知乎日報」 客戶端查看更多知乎網 · ? 2016 知乎
推薦閱讀:

星座七夕單身如何旺桃花
如何跟陌生女孩搭訕? 只需三步就再也不會單身了
柳岩現在是單身嗎?
一個單身漢對已婚者行為的不滿

TAG:單身 | 獨居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