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16-判攝(16-18)

太虛大師(1889--1947)近代高僧,以倡導人間佛教而著稱。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號太虛。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三十一年16歲,入蘇州小九華寺披剃為僧。出家後即往寧波天童寺依寄禪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豐寺就歧昌和尚學經。越歲復住天童寺修禪學佛。時與閩僧圓瑛、會泉為同參,相與參究禪學。

《太虛大師全書》電子版已出,由大師門下高足印順法師主編。內分佛法總學、五乘共學、三乘共學、大乘通學、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律釋、制議、學行、真現實論宗依論、真現實論宗體論、真現實論宗用論、支論、時論、書評、酬對、講演、文叢、詩存等二十編,約七百餘萬言,文一千四百四十八篇,全書展現大師全部佛學思想,及深厚佛學參悟功底,值得後世佛子恭敬學習與收藏,特別鳴謝印順文教基金會。

本刊今天連載第一輯佛學總學之判攝(16-18)。

佛學總學之判攝 16-18

  •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

  • 世苑圖書館館員之修學方針

  •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 佛學總學之判攝 16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

    民國二十二年九月在世界佛學苑圖書館講一 遺教之整治 甲 法物館 乙 圖書館二 學理之研究 甲 錫蘭文系學院 乙 中國文系學院 丙 西藏文系學院 丁 歐美文系學院三 道行之修習 甲 律儀林 乙 禪觀林 丙 密咒林 丁 凈土林四 效果之成就 甲 信果 乙 戒果 丙 定果 丁 智果  武昌佛學院,自去年改組為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成立兩種的研究室。因我不久要到下江去,所以將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略為講明,以見圖書館亦即此中的一部份。但這次不能詳說,不過把全部的佛法,列在世界佛學苑系統中,作一種簡要的敘述。今年第三期海潮音中,有一篇「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是我去年在廈門講的,比今日所講的寬廣些,可以作這次講演的參考。世界佛學苑的工作,即對於佛法提綱挈領的分為「教」「理」「行」「果」四部份,從這四部份去作適當的工夫。  一 遺教之整治  教法即是遺教。我們研究佛學,而釋迦牟尼佛已涅槃,我們從何研究起呢?即依據釋迦佛所遺留下的教法而研究。此教法雖不全部是從釋迦佛的現身說法而有,然皆本佛陀遺教而發展。遺教的流傳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先曾普遍亞洲,而現在已普及全世界。佛法既經過很多的時代和環境的變遷,我們如要得到真正的教法,須有一番整頓治理的工夫,方可為全人類所共遵共信。由此,須將世界各地的佛教,所有種種制度,寺院、佛像、經書等等,都能搜集整治到精確完美,以為人類研究佛教的共遵共信基礎。故世苑有法物館、圖書館之施設焉。  甲、法物館凡關於佛教中的制度,寺、殿、塔、像、衣、缽、雕刻、繪畫等等,此皆屬於法物。又可分為二系:1 美術系:此為法物之能表現佛教的莊嚴偉大,而使人們生起欣觀美感而恭敬信仰的,此即佛教中之美術。近來歐美美術界甚為重視,而於亞洲的美術中,尤佔一重要的位置!2 史科系:此為法物之可作為研究佛教史所根據之材料的,如研究某一時代的塔幢等物,即可探知某一時代的佛教及社會情形。以上種種的關係,故有法物館的施設。  乙、圖書館即經書圖表等,此即為現在這裡所研究的。亦有兩系:1 考校系:以經書有原本不同,或譯本不同、或版本同異、或成立以後發展變化,以及假託偽造等等的羼雜。凡有疑異之處,須細加考校,所謂「有疑則考,有異則校」。沒有經過考校流行的經書,或來歷不清、或後人偽托,如開元釋教錄等,皆載明有疑偽的經書,故須經過一番考校工夫,乃有真確可依據研究的教典。2 編譯系:編即編輯,以經過考校之後,須進而編輯,如大藏經或某種叢書等。譯即翻譯,如各國有的佛教經書或為我國沒有的,而我國有的亦或為別國沒有。如錫蘭巴利文藏中猶有我國所無的小乘經論;而我國的大乘經論,則又為彼所無。華文、藏文、亦互有無;且歐美各國所無的更多,此皆須翻譯,而後佛教才能普及。要有真確的經典,須經考校的決定;要有共同的教法,須經編譯的溝通;然後可有共遵共信的佛教,宏揚到全世界,以成為通行全世界之世界的佛教。  二 學理之研究  理,即依教以研究其所詮之理:即依教史和教法為根據,而究其所詮表之理,此即學理的研究。但學理研究,在中國向來或泛覽經典而沒有系統,或從古來大德一宗一派為次第;今既為依據世界教史教法的佛學研究;則自與向來不同。佛法在印度大約流傳了一千六七百年,已有七八百年完全沒有佛法。然此流傳印度的千數百年佛法,可分三個五百年來說:  甲、錫蘭文系學院釋迦遺教在印度第一個五百年所流傳的學理,今可從巴利文系的教典以研究之,此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傳布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世人稱為原始的佛教。大約於佛滅一二百年,阿育王的時後,即用當時記載的巴利文,而輸入錫蘭、緬甸;而錫蘭的文字,亦即仿巴利文造成。然巴利文為印度通俗文之一種,而印度之典雅文則為梵文。至中國的經典所翻譯,則通於巴利文、梵文兩種。且梵文與巴利文亦無多大之區別,如巴利文雲「達磨」,梵文雲「達爾摩」。  乙、中國文系學院第二五百年,即佛滅後六百年,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興世,宏揚大乘佛法,此為大乘佛法昌明的時代。但小乘亦依舊與大乘同時流行。此期佛教即流入中國之佛教,復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處。故印度第二五百年之佛學,即可以華日文為中心而研究之。現今廈門的閩南佛學院,即為此系學理的研究。  丙、西藏文系學院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皆與中國本部迥異,而佛學亦另成一系,此是印度第三五百年之佛法。西藏在唐時有一部份佛教從中國輸入,而印度第三五百年之梵文佛學,皆直接傳入西藏;且西藏之文字,亦由仿梵文造成。今尼泊爾──印度後期之佛典多保存尼泊爾──蒙古及中國之西北、東北等處之佛法,皆可以西藏文為中心以研究之。且佛出生之迦毗羅國與尼泊爾最為密邇,近今所發見之梵文經典多出其處。此即由錫蘭文、中國文、西藏文而為三系之佛學研究。  丁、歐美文系學院歐美各國的佛法,才數十年耳。初從錫蘭文流入,第二時期次從西藏文的輸入,最近由日本及中國亦將中國文佛學傳布。但西洋原自錫蘭等地佛法輸入,後即用西洋的研究學問方法,與西洋的科學、哲學、宗教、作比較研究,亦可另成為新的歐美佛學。然此系之所要,乃在用歐美之文字,把以上三系的佛法宏傳到歐美各國及全世界。  三 道行之修習  佛法不同哲學單是理論和概念,其所有的理論和概念,乃是佛陀悟他的方便;故究竟佛法是要從實際行證到的。根據佛教教理而隨機方便的行門雖然無量,而歸納之不出律密禪凈四種:  甲、律儀林律即軌律,此即行為標準的倫理道德。但與普通的道德殊異者,佛教的律儀,不但為人生軌範,乃是可為一切眾生由持戒清凈而達到出世三乘賢聖之菩提果的。故戒一方為定慧的基礎,一方即為直達究竟彼岸的勝行。  乙、禪觀林即是修習禪定止觀的行,始於凡聖共通的四禪、八定,以及三乘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八背舍、十遍處等。大乘的法空觀、唯識觀、華嚴法界觀、天台圓頓觀,乃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禪等,皆攝於此。此正為達到菩提道的定慧行。  丙、密咒林密咒、即真言宗──密宗。近來有人講到佛教,即分顯教密教;此是密宗發達以後所有的偏見,源出於日本空海所作的顯密二教論。其實大乘佛法一味平等,並不是這樣。如西藏阿底峽、宗喀巴等菩提道次第,分為下中上士。上士依以發菩提心趣菩提果之教理,無二無別,平等一味。不過在修行的大乘行門上,有波羅密門與陀羅尼門之分。陀羅尼門,即此所謂密咒行的真言宗或密宗。故密宗不是教理上有區別,僅行門上的隨機不同罷了!日本的密宗,是從中國傳去的,有東密、台密。東密兩部大法的組織,所謂胎藏界、金剛界。胎藏界是善無畏組織成的;傳說密宗出於南天鐵塔的傳授,亦出於善無畏之說。金剛界是金剛智組織成的。至不空三藏,始兼而傳之惠果、空海。然中國傳密宗的不限於善無畏、金剛智,故密宗猶有一部名蘇悉地大法。而西藏之佛法則又大大不同,此在西藏佛學原論,頗說得清楚。將來,須綜合華文藏文所得,更征之印度原文,方可成為世界佛學之密咒行。  丁、凈土林律禪皆是依自力的行法,密咒與凈土雖同是依他力的行法而又有不同。通常一說到凈土,即以為是念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不知此僅是凈土法的一種;凈土有十方凈土,如東方有藥師琉璃凈土,上方有香積凈土,本界有彌勒兜率凈土。但往生他佛凈土,亦即證自心修證到之凈土,故是易行道。  四 效果之成就  教法是研究所根據的,理是所研究了解的,行是依研究了解之理而修習的;故修行之後,即有證果。證果的階段甚多,今且以四種來包括:  甲、信果學佛最先決的條件,即是發起真實的信心。但此信心並非泛泛的信仰,而是從研究教理,或實習修行後所得成的真誠確信。謂信三寶、四諦、業果報等,真實不虛。若此信心成就,即成為佛的七眾弟子之一。此七眾弟子,皆首須皈依三寶,即信心成就的表現。信心成就仍可言持戒修禪定等,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故信果成就始為真正之佛弟子。  乙、戒果戒、即佛學中的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等,此即律儀清凈所得之果。若信心真切到要實行所信的法,則自然要受戒得到戒體,進而成就為真能持戒的戒果。但在家眾,於信果成就,即可為佛之弟子;而出家眾則不但信果成就,必須律戒精嚴無犯,由持戒清凈而得戒果,方能住持佛教,宏揚佛法,為真正之僧寶。  丙、定果此即為修禪觀所得之果。若定果成就,即入三乘賢位。賢、即小乘中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及四加行之七賢;大乘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三賢。以成就定果即能暫伏煩惱,如修初禪成就,即能伏令欲界煩惱不行也。  丁、智果此智果即依上信戒定果增上所成就。在三乘共般若與大乘不共般若,皆是修所成慧所引發之真實智,以能斷除一切煩惱而成為三乘聖果;成究竟之聖果──即成佛。故有信果未必有戒果;而有戒果者必有信果,否則戒非佛戒。有信戒果,未必有定果;有定果則必有信戒果,否則定非佛定。乃至有信戒定果,未必有慧果;有慧果,必有信戒定果。故此智果,即佛法中證生空法空之智慧,而非普通一般人所說之智慧也。若未有信戒定果相應之慧,但是狂慧。若定無戒信,但是味禪,執之則成為邪定。若戒無信,但是人天善行,執之則成外道戒。要之、無信果則不成為佛之弟子,故根本最要的在得成信果。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即由教理行果確樹修學佛法的體系,與境行果的三法亦相合,謂佛理即境,律儀等行即行,信等果即果。故由教理明了;而信心確切成就,始能成為在家之佛弟子;而其餘行果則可隨力隨分修證。至於出家眾,則須於教理有能確切的了解,並能真實的持戒修行,成就信果戒果方可。若單是多聞智慧,而不持戒清凈,或雖能持戒清凈而不能多聞智慧,那是做一個凡夫僧尚且不足,而況為聖賢之僧乎!故欲成真正之僧寶,住持佛法,須由解理持律,而做到信戒成就,為真正之福田僧也。  本館研究員在研究中修學,須解到行到,然後乃可教化眾生,自他俱達到賢聖之果。要把佛法真實的建立起來,自度度他,最低限度需信果戒果成就。故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中,應於此作特別努力的修習。

    (葦舫記)(見海刊十四卷十一期)

    佛學總學之判攝 17

    世苑圖書館館員之修學方針(注一)民國二十三年九月在世界佛學苑圖書館講一 修學的宗旨二 全部佛法之鳥瞰三 研究的方針 甲 五三共法系 乙 小大律藏系 丙 法相唯識系 丁 般若中論系 戊 中國台賢禪凈系 己 印華日藏密法系四 結論  一 修學的宗旨  這裡在歷史上叫作佛學院,現在所辦的是世界佛學院圖書館,這是專門研究佛學的圖書館,與普通不同。圖書館內的工作,分考校與編譯二部(注二)。但要考校、編譯,非有人才不可,所以本館設立考校與編譯二研究室,因研究的人才不易多得,因此更設立研究員預習班,以養成研究員為鵠的。在此修學的預習員,要認清目的,才有良好的結果。  二 全部佛法之鳥瞰     

      佛法、是佛所證所說的法。普通都把佛分為三身,即是法身、報身、應身,或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甚而偏據佛說,把佛法分割為這是大日如來的法,那是阿彌陀佛的法。今年日本開泛太平洋佛教青年會,議定以釋迦牟尼佛為佛教共同的教主,換言之、即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為十方三世諸佛皆據釋迦口中說出,與釋迦佛平等平等而無差別。所謂法身、報身、化身,乃依據事實上之佛而作分別說的,因此、我們都依釋迦佛的所證所說的法、名為佛法。  平常所謂佛法的法,有二種意思:一、證法,二、教法。證法是內證離言法,或者名為一真法界,瑜伽論名為離言自性。法華經云:「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此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證到之法,聲聞獨覺偏證一分,初地以上菩薩具證一分而未究竟,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其實、此諸法性相是遍於一切眾生世界的、不過唯佛陀的大智慧乃能澈底照見證知,所以推重佛陀,稱為佛法。  教法、就是應機巧說法。「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說佛的離言內證。而佛之說法在能應機,即是或適應地上以至等覺菩薩,或為適應地前菩薩、二乘、人、天等不同的根機,因此說大、說小、說空、說有。這都是因應眾生需要而施設的,謂之契機。而佛陀所說之教法,又無不與其內自所證之離言法界相契合,謂之契理。  二諦,即是世諦、第一義諦,也有叫做俗諦、真諦,或世俗諦、勝義諦。名雖不同,意義是一樣的。佛陀所說的法都不出乎二諦,二諦是大小乘佛法所共同的。所謂二諦法者:以佛之說法,注重點均在說明內證離言法性,這是第一義諦;而所說又皆是適應天人八部、聲聞、獨覺、菩薩的根機,其說明若惡若善若有漏若無漏的因果事理,及如何證果、如何解行的道理,就是世俗諦。  若以內證離言說,無能教之佛及所教之眾生;既無能證之智,焉有所證之相?一乘尚且不立,何況三乘?所謂「平等性中,無生佛之二體;真如界內,絕自他之假名」。這就是一真法界,乃是三乘共所依以解脫之無言說道,平等平等無有差別。  依此二諦,而說得窮盡的是大乘法,沒有窮儘是二乘法。二乘法即是四諦法,這裡有虛線實線三條,虛線是表示沒有窮盡的,實線是表示窮盡的。至於人天乘不過是二乘四諦法中之一部份,所以以虛線來表明世諦法,亦沒有說窮盡。而二乘的法在第一義諦上,亦祇說到一分。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這三法印所明的就是離言法性,不過是沒有窮盡罷了。其實二乘說四諦也沒有窮盡,皆可包括在窮盡第一義諦世諦的大乘里。  再次來明法相、法性乃至禪、凈、台、賢、密、律,這些都是大乘法。大乘將世諦第一義諦說得都很詳細。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由此可知大乘法是佛所親證的,佛完全說盡了。因此這裡用實線來表示,同時人天乘二乘亦可攝入大乘,不過猶不徹底而已。  在印度大乘佛法分為二大系:一、法相,二、法性。大乘法相亦說法性,不過偏重在法相罷了。其說明法性就在法相中顯,是從安立施設法相上而說到不可安立之一真法界的,這就是從法相以明法性的所在。至於大乘法性,重在第一義諦的說明,而對於法相不大重視,為說明法性而帶明法相,粗略不詳密。所以在法性上以虛線表示對於世諦說未窮盡,同時在法相上亦畫有同樣的虛線,表示對於第一義諦略而不廣。  複次,從流傳的宗派上看來,要是從法相法性上來判別,偏重於法相的有華嚴、密宗等,偏重於法性的則有天台、禪宗等。若是從修觀上說,密宗是偏於法相的假想,而其說明的理論上,亦重法性的空理;禪宗是不立文字見性明心,專明第一義諦的──內證離言,是要實行修證的;但是平常所謂宗通、說通,在世上建立也離不了法相,所以禪宗亦兼法相。  至於賢首、天台都有所依的經,如賢首是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天台是依法華經而建立的。其實台、賢起初都是從修觀行而得到的:如杜順和尚修觀著華嚴法界觀,經過二三代以經論印證,迄至賢首國師才成立教義。又如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智度論,悟一心三觀之旨,以經論為印證,傳至三祖智者大師才發為教義。華嚴經本是法相六經裡面的一部經,故賢首宗注重在法相,不過是融攝法性以明。天台宗依於大智度論、中論,近於法性而亦融法相。至於密宗、禪宗從法相、法性之修證而成立,更顯然可見。  此外還有律宗和凈土二宗,這裡所謂凈土,不是專指念彌陀而說,凈土有十方諸佛的凈土,有諸大菩薩的凈土,念彌陀不過凈土中法門之一而已。凈土是為已發心修行的人,在一生未能證聖果,因為未證聖果轉身就容易退墮,或不免墮三惡道流轉生死,這樣失去了一生的功行,豈不是很可惜的嗎?因此從諸佛菩薩所示居的凈土,使眾生持念一佛或一菩薩的名號,仗彼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使其往生彼土,令其得不退轉,免墮六道輪迴,這是凈土緣起的真意義。  大乘中所信行的凈土,如西方極樂凈土,兜率內院凈土,不過在二乘里沒有明顯的表出。所以圖上只用虛線。庇是託庇的意思,共庇是表明大小乘共同所庇,即是依靠諸佛菩薩的凈土接引。如大富貴人家的別墅或賓舍,可收留教養投靠的人。  律宗,不是專指傳戒、受戒而言,律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七眾律,更有大乘菩薩律與密宗律等;人天、聲聞、獨覺、菩薩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圖上說戒律是大小所共基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 研究的方針  這樣將佛法作最概括最扼要最簡單的說明,使各宗各系各安其位,互通互融,相資相助,不相衝突,調和發展,並重研究。因為大乘各宗原是平等平等,每宗都有它的殊勝的地方,不宜執立門戶,分河飲水。講到這裡,又要講到本館研究員預習班了。預習員就是未來的研究員,而研究員的工作,上面已經說過分考校編譯二部。考校編譯的工作,第一個條件要對於整個佛學,或某宗某系的經論文字,要有澈底的明了的認識,對於中心的思想都要抓得住,這樣才行。不然,經論上的文字都不懂,理論尤其莫明其妙,還配得上做考校編譯的工作嗎?所以預習研究員在這期間就要練習這種──考校編譯──工作,要預備作一系一系的專門研究,才能精深專一,才能做到登峰造極,升堂入室。若是不專門研究一系,祇是作廣泛的瀏覽,這畢竟於我們沒有多大的裨益。因此我定了六系,作為你們研究的標的:  甲、五三共法系五即是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獨覺乘,五、菩薩乘。三就是三乘:一、聲聞,二、獨覺,三、菩薩。合攏起來說就是五乘三乘所共的佛法。但是三乘共法亦即小乘,五乘共法亦即人天乘,均包括在聲聞里了。平常講小乘意存毀呰,其實錯了,小乘亦為大乘階梯。而此系以俱舍為中心,旁及阿含諸經,婆沙、六足、發智、正理等論。這系現在研究員有一二人已在研究。  乙、小大律藏系律藏中,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僧祇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等,都是小乘律;而大乘律則散見經論,即梵網菩薩戒和瑜伽菩薩戒等。雖中國曆來所行的是南山宗四分律,但今此研究律藏不僅是專研南山四分律而已,應當研究大小乘所有的不同戒律。這系現在研究員亦有一人在研究。  丙、法相唯識系法相唯識是印度原有的,依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為本,以成唯識論為綜合。所依之典籍有六經(一華嚴經,二解深密經,三如來出現功德經,四大乘阿毗達磨經,五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六大乘密嚴經)十一論(一瑜伽師地論──本論,二百法論,三五蘊論,四顯揚聖教論,五攝大乘論,六阿毗達磨雜集論,七辨中邊論,八二十唯識論,九成唯識論,十大乘莊嚴經論,十一分別瑜伽論──這十部是支論),尚有其餘附屬的經論。現在館中尚沒有專門研究的人,將來預習班要有一二人來專門研究才好。  丁、般若中論系般若中論系就是法性,在中國亦名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為依據,以大般若經為本。或名四論宗,三論外加一大智度論。因為以大般若、中論為中心的思想,所以名為般若中論系。此宗創自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印度建立大乘佛法的始祖,而此宗中論與整個的佛學有大而且切的關係,所以研究佛法,般若中論系是不可不研究的。從前本館有二人研究般若中論系,現在還沒有人。  戊、中國台賢禪凈系天台、賢首、禪宗、凈土,這四宗是中國創立的,可算是中國的佛學,所以名它為中國台賢禪凈系。天台宗是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悟一心三觀之旨;傳南嶽慧思大師,依之悟法華三昧證六根清凈位;三祖智者大師從以修習,得法華三昧之前方便,乃傳其觀法,依法華廣宣教義。因為居浙江台州天台山,故名天台宗。賢首宗是中國杜順和尚,居終南山,依六十華嚴修法界觀行,制華嚴法界觀,此宗教義至賢首國師始宏傳,所以名為賢首宗。禪宗雖是印度南天竺菩提達摩泛海到中國來傳教,但是成立為一宗也是在中國建立的,亦可算是中國的佛法。禪宗大盛於唐、宋,與我國思想界的關係尤為密切。凈土宗是以希求往生阿彌陀佛之極樂凈土為宗旨,所依之典籍有三經(一無量壽經,二觀無量壽佛經,三佛說阿彌陀經),一論(即菩提流支所譯之往生凈土論)。此宗之創始者是廬山慧遠大師,所以亦是中國獨有的。這四宗可作為一系的研究。  己、印華日藏密法系密宗即是真言宗,因為依秘密真言為宗旨,故名密宗。此宗所依據的是大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及諸部儀軌。在印度有先期後期,先期是當中國唐朝,後期是當中國五代及宋朝。所以由中國所傳流日本的是先期密法,五代宋初所譯之經典,雖亦以密典為多,而未有弘揚,故後期密法所傳以西藏的為完備。這六系中比較起來,以此係為較難研究,目下未易做到。  四 結 論  現在我們所要研究的,而環境上能夠研究的,就是前面五系,所以我很希望你們安心在這裡修學,一年後各人作分系研究的工作。研究的結果──即考校佛典、編譯佛典,便是本館的事業。今天將本館的宗旨和你們修學的目的,及全部佛學的大綱和研究的系統,作簡單的很概括的說明。詳細指教,則有在館中領導的各主任法師居士在。

    (智藏記)(見海刊十五卷九期)(注一)原題「對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員訓話」,今改題。(注二)此節頗有刪略,所論考校與編譯,可參看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佛學總學之判攝 18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民國二十九年八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練班講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乙 第二期的略述二 第三期我對於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乙 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這題目講起來很廣,可分為三期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則縮為二段;即前二期的略述和第三期的詳說。  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我最初對佛法成立一個有系統的思想,是在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年間。那時我對佛法用過這麼一番修學工夫:一方面作禪宗的參究,一方面也聽些經教。所聽的經教,以天台教理為主,兼及賢首的五教儀、慈恩的相宗八要等,所謂教下的三家。後來閱藏,讀大般若經,在甚深般若中得一相應,於是對從前所參學的禪教,便融會貫通,將整個佛法作這樣的看法:認為佛法不外宗下與教下二種──同於世親所分證法、教法。我這樣的看法,和明朝政制將佛法分為禪、講、律、凈、教的五門是相攝的。「禪」是教外別傳,離語言文字的禪宗,也就是宗下。「講」包括教下三家──天台、賢首、慈恩,就是教下,而律凈教亦可歸教下所攝(不過正式可稱為教下的,是天台、賢首、慈恩的三家)。「律」乃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凈」是修學佛法的入所歸的凈土;「教」就是「密」教而為當時所流行的,如早晨上殿念楞嚴大悲十小咒,晚間施食念蒙山及放焰口等。然皆可為教下所攝,故全部佛法,即宗下教下也。離語言文字,離心意識相,離一切境界分別,去參究而求自悟自證者謂之宗;由語言文字建立,而可講解行持者謂之教。以宗下教下說明一切佛法,是我初期對佛法的系統思想。這期的思想略見遺留在佛教月報。乙 第二期的略述  講到第二期,是從民四年普陀山閉關後而產生的一系思想。在這閉關期間,我對佛法的見解和認識,與初期大有變更,這在佛法導言及僧伽制度論僧依品里說得很明白。佛法有大乘和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階梯、大乘的方便,所以小乘可附屬於大乘,所謂「附小於大」。故我認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法華經中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闡明這個宗旨。不過有一部份的根機,在小乘法中修證到就以為滿足,以為究竟,其實真正的究竟,還在大乘。  小乘的宗派在印度雖有二十部,在中華雖有毗曇、俱舍、成實三宗,但俱舍毗曇可歸納於唯識,成實可附入三論。至於我國的大乘十一宗,涅槃宗後歸法華,地論宗歸入華嚴,攝論宗歸入唯識。所以把整個佛法歸納為大乘八宗。其中的律宗,是取的南山律宗,南山所傳的四分律,雖源出小乘,但在道宣律師的弘揚下,卻也轉為大乘了。如南山律所明的戒體即以思心所種子為其體,故南山律宗是融小歸大的一乘律宗。天台、賢首、三論、唯識、禪、律、凈、密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為究竟,也是平等的,不過在「行」上,諸宗各有差別的施設。這差別的施設,乃各宗就某一點上來說明一切法所起的觀行:如唯識宗,以一切法皆是識而說明一切法,三論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說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勝施設。這樣來判攝一切佛法與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台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則有藏通別圓等差別,判自己所宗的為最圓教理。我則認為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極果,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祇是行上所施設的不同罷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勝點,不能偏廢,更不能說此優彼劣,彼高此下。關於這個說法,最有具體說明的是大乘宗地圖(此圖制於民國十二年,曾演講數次:民二十年最後一次在柏林寺講時,由法舫紀錄,現有大乘宗地圖釋單行本流行)。以上是我前二期對佛法見解的一個概念。  二 第三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這一期我對佛法的整個系統思想,在本院修學的人,應仔細的聽,聽時要牢牢的記得,聽後要如理思惟和加以研究。學天台教的人,學了他的判教,即以他的五時八教方式去弘揚;故在這裡跟隨我學的人,對我所講此期的佛法系統思想,也應善為運用,以作將來弘法時,判攝一切佛法的根據,亦可以這作為對整個佛法的基本見解。  在民十二三年後我對佛法的見解,就萌芽了第三期。這期的思想是什麼呢?此與前二期回然不同。第一期的見解,可以說是承襲古德的,第二期的見解,是攝小歸大而八宗平等,即不同於第一期的因襲;而第三期則更不同於第二期了。然思想如是變更,見解如是進展者,乃不為舊來宗派所拘束,而將釋尊流傳到現代的佛法作圓滿的判攝罷了。這期可分教、理、行、三者來講,由民十二年後,直到今日以前,這種思想分散在我的講著里的很多,不過還沒有作過綜合的說明。  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釋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在古來大德,有判為五時八教的,有判為三時五教的,也有判為三時教的。我以為:佛在世時,佛為法本,法以佛為主、以佛為歸,雖然應機說法差別無量,但並沒有分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為法本,法皆一味,佛怎麼說就怎麼說。雖聞法者以特殊的機緣關係,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別為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說的法,當然也就是一味了。  到了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麼一味的了。依當時印度的法藏結集,和後來教法的流行演變,就已分作三期。  第一、小行大隱時期初期的結集,是由迦葉、阿難、優波離所主持,雖結集的工作並不完全由他們經理,與之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結集,所謂有富樓那結集,窟外結集,菩薩結集等。但在佛滅度後,為當時國王大臣所護持,流行世間的佛法,則為迦葉阿難所結集的三藏。至佛滅二百年間,由此中分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依此二部為本,更裂為二十部。在這二十部派未曾分裂之前,小乘教法是一味和合的。也就是傳在錫蘭等處的巴利語三藏。在佛滅後的五百年間,雖有二十部派的分裂,但不出乎小乘三藏的範圍,故可說是小乘盛行的時期。然在這時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大乘佛法,不過由於小乘教法的盛行,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因為舊時的學者,都以小乘教法為唯一的佛法,所以這時也可說為小行大隱的時期。由於佛滅度不久,佛弟子們仗佛威德的余勢,能依佛的軌範去實行,斷惑證果者,尚復不少,所以又名之曰正法時期。  第二、大主小從時期初期的五百年過去,到了六百年的當兒,有馬鳴菩薩出世,著有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在他竭力的提倡宏揚之下,大乘佛法露其端倪。繼有龍樹、提婆應運而生,對破一切有部等法執,闡揚大乘畢竟空義。後復有無著、世親興起,發揮大乘妙有之理,對一切法空的基本思想,加以補充的說明。他認為一切法雖說是畢竟皆空,然其中的因果,有條不紊絲毫不爽,故說明一切種。成立阿賴耶。這在教理上,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了。這末一來,遂使素來隱沒的大乘佛法,風行於世,遍佈於全個印度了,故這時可名之為大乘盛行時期。但這期間,並非沒有小乘教法,不過由於大乘空有的教義過於弘盛光大,是以使那有權威而盛行於初期的小乘教義,漸陷附庸地位,故又可名之為大小並行時期,或大主小從時期。  第三、大行小隱密主顯從時期二期的五百年過去,到這期的五百年時,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產生了清辨,大乘有宗產生了護法。清辨論師傳承龍樹菩薩畢竟空義破斥有宗,護法論師傳承無著菩薩如幻有義破斥空宗,於是大乘空有二宗分道揚鑣,互相對立,成為空有之諍。這種現象,在二期大乘盛行的時候是沒有的,以其時龍猛、提婆雖偏重於闡揚大乘畢竟空義,無著、世親雖偏重於發揮如幻有義,但後者祇是補充前者,並未據為各有所宗,另成一派。但第三期間空有互相對敵的因子,已種於第二期。到這時候以後,大乘的盛行已達極點,而小乘也就幾乎沒落。由於大乘的發達盛行,於是佛法普遍到民間去。正在這時,龍智菩薩等出來弘揚密咒,把通俗的印度風習都融攝進來。因而密法就發達起來,故此時可名為密咒盛行時期。但在這期間,大小乘教法,非全絕跡於世,不過由於密法過於弘盛,致使那盛極一時的大乘佛法及已衰落的小乘教理,皆依附密咒之中流行。故這期亦可名為密主顯從時期,印度密宗的盛行,是在佛滅千餘年之後。玄奘法師在印留學時,密咒流行尚少;到義凈法師去印的時候,密咒漸盛行,隨義凈法師去留學的人,就有學習密咒的了。如印度最負盛名的那爛陀寺,起初祇是大乘顯教的根據地,到了這時,也轉成為密宗的道場了。後來的超岩寺,更是完全盛行密教的。  上面所說的三個時期,是佛滅後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即以印度三期所流行的佛教,而成為今日世界上所流行的三大系的佛教。  第一期盛行的小乘佛教,今日流行於世的可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流傳於緬甸、暹羅及安南、馬來亞群島等處,是為巴利文系佛教,也可說是錫蘭系佛教。初期的佛法本來是傳播到各方的,但他處隨了各地的不同環境,其後發生了種種沿革改變,另成別種的風尚宗派,甚或趨於消滅;唯所傳於錫、緬、暹能夠保持原狀,且一直流至今日而發展光大之。即今錫、緬等地的佛教徒,尚認為他們的佛教是上座部的正統派佛教,由阿育王時代所傳播去的。從這一點說來,可見錫、緬、暹所流行的佛教,就是印度初期所盛行的佛教。  第二期盛行的大乘佛教,現在流行於世的,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高麗、日本及安南等處,是為漢文系佛教,也可稱為中國系佛教。故印度二期大小並行的佛教,由中國繼續傳承流行;因為中國的佛教,大小三藏,皆悉完備,且也並行世間。實際說來,印度三期佛教,中國皆有,但因以第二期為主,以中國一向所行的,都與印度第二期相類。  第三期盛行的密咒佛教,現存於世界上的可以中國的西藏為中心,由西藏而流傳於西康、蒙古、甘肅及尼泊爾等處,是為藏文佛教,也可說為西藏系佛教。第三期的佛法流傳到西藏,這在歷史上是很明顯的,在中國唐朝的時候,西藏才有佛教輸入;而完成西藏的佛教,卻在我國宋朝。前面說過,印度佛教轉入第三期後,那爛陀、超岩二寺都是盛弘密宗道場,故到西藏弘揚佛法的蓮花生,即由那爛陀寺去的,中興西藏佛教的阿底峽,就是從超岩寺去的。現在西藏的佛教,漢文系的大乘,西藏也有;但西藏的小乘佛法不及內地完備,小乘經論都不具全;而密乘的教典卻比較多一點。大乘的空有二宗雖都有流傳,不過在密宗盛行趨勢下,一般修學密宗者,皆以空勝解為所依,故空宗較為發達。在印度的第三期佛教即屬如此,故當以今日西藏係為代表。  總合的來說,佛世時的教法,是一味融通,無所謂分乘分宗的;所以一切法,以佛為歸為主,佛為法本,法皆一味。及至佛滅度後,佛法在印度,分為三期,迄至今日流傳世界各國的,成為巴利文、漢文、藏文。這就是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的概說。  乙 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  以佛法究竟真實言,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法」。諸法實相,唯無分別智如如相應,無可建立,無可分說,離名絕相,超諸尋伺;由語言文字說真如法性等,都是假名安立的善巧施設,實際是無可言思唯證相應的。法華經中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但為欲悟他,故從教法上顯示,分為三級來說明。這三級的分說,與菩提道次第論的三士頗相似,不過我所說的名詞,與之不同罷了。這種名稱,是在民十五年我講佛學概論的時候說出。所謂三級者: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亦名大乘特法)。今作扼要的說明於下:  第一級五乘共法最普遍的佛法要義,就是因緣所生法的原理,也即是因果法的原理。大凡佛法說明一切法,都要以這因緣生法的道理來闡述。因緣就是因,生法就是果,故因緣生法即是因果法。因果律於一切法中皆具有的,但其中特別注重業報因果;一切科學也依因果律,然不說業報因果,故與佛法所談的因果回異其趣。六趣流轉的凡夫,三乘階級的賢聖,皆可由業果的原理說明。我們現在是受著人的業果,要保持這人的報身,要免受三途的苦報,就得從這難得的寶貴人生,信解佛法的做人道理。所謂學佛先從做人起,學成了一個完善的好人,然後才談得上學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麼還能去學超凡入聖的佛陀?所以學佛法的人,敬佛法僧,信業果報,是最要緊的一著。不但流轉的六凡,出世的三乘,皆建立在業果上;就是最高無上的佛陀,也不出因果的範圍,因為要修大乘六度萬行的清凈殊勝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始從人乘,終至大乘佛位,名之曰「五乘」,而這因緣生法的原理亦即所謂因果法的原理,是五乘所共修的法。一個人,尤其是做了一個佛教徒的人,對因果業報,不能深信,則不能領受真正的佛法,也就不能了解佛法的正義,同時亦不能算為佛教徒,故根本上不能入佛法之門!這五乘共法的第一級,其範圍極廣,把這級隱固了,然後再進趣上級,那就容易了。比方世間造塔,不論他造七層九層,而最下層一定造得寬廣和鞏固,因為下層基礎做好,然後才能一層一層向上造,學佛也是這樣。  第二級三乘共法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出世的聖人,他們認識了世間純粹的是苦,知道了世間無一可愛樂,於是深深的厭離世間,積極的求出世的涅槃之樂。依著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目的、求證出世涅槃。教中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三乘共法的標準,使三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槃寂靜。所謂共法者,以三乘雖有差殊,而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斷煩惱了生死的。這三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以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為希人天樂果者之所不能及。因為人天有情,對於世間業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第三級大乘特法這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於人天二乘的。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眾生,嚴凈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  此上三級的分別,是就整個的佛法普遍而說的,然大乘法廣,應分攝三宗以除偏執,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總抉擇談已經說到。不過當時所說的名詞,稍有出入,今再作確定的說明於後:  一、法性空慧宗通達一切法的真如實性,必須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然這要有畢竟空慧,才能究竟通達諸法空性。通達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條件。雖有些根性鈍劣的有情,講解法空而不趣修大乘菩薩行,仍入小乘涅槃的;然發菩提心要廣行菩薩道者,則必須通達法空,以法空般若為宗。很多的大乘經論,就這一分真理上觀察特重,所以抽象的立此法性空慧宗,以攝一部分大乘坲法。  二、法相唯識宗 法相是說明種種諸法無量差別的相狀,這相的意義非常之廣,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為法相。如五法中的真如,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三性中的圓成實,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然而給予諸法的差別相上一個正確的了解,適當的明白,則其所宗者即是唯識。以唯識講明一切法,有無量差別的一切功能種子,生起一切現行,因果相關,種現相續,明一切有為諸法因果差別。即對於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所有真正認識切實了解、究竟親證,也是由識及由識轉成的智所了知。所謂「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故凡了知的一切法相,皆是識現之法,識所現者;無為法雖非識所變,但也由識所顯;若非凈分識的正智所顯現,則畢竟沒有真如的證明了。這也有許多大乘經論所專重,故立此宗以攝之。  三、法界圓覺宗法界的「界」字,是包括一切法之義,即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前所說的「法性」、「法相」,都包括其中。「圓覺」可以說就是佛十號中的正遍知或正遍覺,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皆與圓覺之名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以佛果之正遍知,無一剎那不是圓滿周遍覺知一切諸法性相的。法界的一切法,要能圓滿覺知,唯圓覺智,故以圓覺為宗。凡等覺菩薩以下,皆未能一剎那圓遍覺知諸法性相,以菩薩地上,以前剎那起根本智見諸法性,要後一剎那後得智生方得見諸法相而未能周盡。佛智則不如是,一剎那間就能夠周遍了知諸法性相。這在許多大乘經論中也都有所說明的。而天台、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如天台圓教講一念圓具三千性相,即是在佛的智境上明。依此發心修行的菩薩,即所謂圓頓法門,以佛智境界為法門,而直趨無上菩提,禪、凈、密等也都屬此宗。  宗諸大乘經論的古來各宗派,皆各有所偏據,故我特明三宗,因為以這三宗來看一切大乘佛法,沒有解不通,亦沒有不圓融。至於上述的三級,初級的五乘共法,不論是人乘、天乘、乃至佛乘,誰也不能離了因果法而言。第二級的三乘共法,也是不能離了初級去凌空施設;即大乘不共法,也不能離了前二級而獨立,所以說三級是互相依靠的。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趨佛乘過程中的一個階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無上的一乘佛果。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行」是側重當機者實踐上說的。佛在世時,當機說法,隨聞而解,隨解而行而證。所依所趣,在當機的各人有無量差別,不能拘說,故法貴當機,當機者妙,葯貴愈病,愈病者善。如平常不可食的穢毒,若是拿來做葯,適當病人的治療,那也是最好的葯了。所以不能定說怎般那般,更不可說這個法門某一類眾生可修,那個法門某一類眾生不可修。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個時代機宜的大概而言。佛法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現在正是第三千年間。依教中說: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住世的時間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則有萬年。分述於左:  一、依聲聞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的正法時期如來出世的本懷,是欲說出自悟自證的實相法門,但因為此土眾生的根機未熟,乃方便先說適合當時機宜的,先說聲聞乘法,令當機者起行證果。到法華會上才把這本懷說出來:「為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前所說者,都是令入佛乘,法華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這點意義上說: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於發起大乘心──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聲聞行果,乃佛住世時,當機廣說。我們看佛經,可以見到很多比丘得證聖果的記載──或證須陀洹果、或證斯陀含果、或證阿那含果、或證阿羅漢果。即或有未能證得四沙門聖果者,從佛出家,至低限度,亦都能依比丘戒修行。到了佛滅度後,佛弟子們依著如來的正法──聲聞行果實踐實修,證得聲聞果者,在教史上亦歷歷可見。所以正法期間,是依聲聞行果而趣於發起大乘心的。已證聲聞果者,大乘心一發,即知早走上菩薩行的半途,不難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傳於西藏的密法。中國則是禪宗、凈土宗。禪宗出於第一期的末葉,附屬於第一期,故此像法時期足為代表的是密宗、凈土宗,是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凈土宗如兜率凈土,即天國之一。西方等攝受凡夫凈土亦等於天國。依這天色身、天國土,直趣於所欲獲得的大乘佛果。這是密凈的特點,與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證聲聞行果的根機,到這像法時候是很少有的了。因為像法時期的眾生,理解力雖比較強,但持比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證聲聞行果頗不容易!是以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凈土,依密凈的天乘行果以期速達成佛的目的。所以像法期間,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於大乘行果的。  三、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這是踏上了佛滅後第三千年的時代了,到了這時候──末法的開始,依天乘行果修凈密勉強的雖還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趨勢上觀察,修天乘行果這一著也不適時代機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機,並非完全沒有,不過畢竟是很少數的了。而且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詬為消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謗為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在業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所以末法期間,是依人乘行果而進大乘行的。  今天所說的,從前都有講過,不過沒有綜合的講,這次是綜合的講一遍了。人生佛教,即由人乘進趣大乘的佛法,在我著的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人生觀的科學、現實主義、自由史觀等各書中,曾有詳細的理論建立。現在最要緊的是:先了解佛法、正信佛法,由正信佛法而實行佛法。就普遍的機宜上,重在從完成人生以發達人生而走上菩薩行的大乘覺路。就從保持人的業果言,在今日亦須以佛法建立起人生道德,使人間可為實行佛法的根據地。人人學佛,佛法才可風行世界,普遍全球。  我對佛法總系統的思想,略述如上。今天講了出來,是給大家一個總括的概念,你們應以這第三期的系統思想,去觀察佛法、了解佛法,修行佛法,宣揚佛法。

    (心月、演培記)(見海刊二十一卷第十期)

    佛法總學-判攝完

    推薦閱讀:

    風水大師:墓相風水吉凶判斷,五重點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印光大師:因緣不具足,可佛前自誓受三皈依!(附自受三皈五戒儀軌)
    夏成群:大隱於市的實戰大師

    TAG:佛法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