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

菩提心······2010-10-02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同時還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整體觀念貫穿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

2.辯證論治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概括。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辯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陰 陽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中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很樸素,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消長的物質勢力。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說,背為陽,腹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以臟腑而言,五臟屬里為陰,六腑 屬表為陽。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生髮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方面,體表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例如,晝為陽,夜為陰。而上午與下午相對而方,則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陰中之陰;前半夜與後半夜相對而言,則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4個方面:

1.對立制約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互相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下、天地、靜動、冷熱等。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統一是對立的結果。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為它們之間相互制約和相互鬥爭。制約與鬥爭的結果是,取得了統一,即取得了動態平衡。人體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是陰與陽相互對立與制約而取得統一(動態平衡)的結果。如果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即形成疾病。

2.陰陽互根 陰陽兩個方面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陰依存於陽,陽依存於陰,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脫離另一方面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是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關係,稱之為陰陽互根。

3.陰陽消長 陰和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相互用是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於「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運動變化中。在一定限度內,陰陽之間不斷地互為消長,保持著陰陽的動態平衡,維持著事物正常的發展變化。

4.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互相轉化,一般都表現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特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則「陰陽轉化」便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

陰陽學說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學的各個領域,用以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是中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

五 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基本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五類物質,五類物質各有特性,並且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關係。

1.五行的特性  具有生長、升發、條件、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具有溫熱、向上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等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水。自然界和人體及相關現象的五行歸屬,見表2-2。

表2-2 事物屬性五行歸類表

自然界

五行

人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五臟

六腑

五官

形體

五華

情志

小腸

長夏

西

大腸

皮毛

膀胱

2.五行的關係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在正常情況下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在反常情況下存在著相乘相侮的關係。

(1)相生 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循環無盡。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係也稱「母子」關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

(2)相剋 是指一事物對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剋,循環無盡。在相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係:「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所以相剋關係又叫「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以土為例,「克我」者木,則木為土之「所不勝」,「我克」者水,則水為土之「所勝」。

(3)相乘 即相剋太過,超過了正常的制約程度,使事物之間失去了正常的協調關係。乘,即乘虛侵襲之意。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剋的次序一樣,只是超過了正常限度。

(4)相侮 即反方向的剋制,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克。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其次序與相剋的方向相反。

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生克,是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用對說明任何一個事物都需要事物的資生和制約的整體調節,以防止其不及或太過,從而維持著一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相對平衡;乘侮,是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發生相乘時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

第一節 臟腑基礎知識

臟腑,是內髒的總稱,按照臟髒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和奇恆之腑三類。臟即心、肺、脾、肝、腎,合稱為「五臟」;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

五髒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儲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運化水谷。而奇恆之腑,則是指這一類腑的形態和功能均有異於「六腑」,它們不直接參与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而具有類似於髒的貯藏精氣的作用,因而被稱為奇恆之腑。

中醫學中的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腑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腑的主要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這是因為中醫學所講的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學和病理學概念。下面將人體各臟腑簡單介紹如下:

1.心 心居胸中,有心包護衛於外。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起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另外,心包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外邪侵襲於心,首先心包受病。

2.肺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五行屬金。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而主治節,以輔佐心臟調節氣血的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

3.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在五行屬土。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主肌肉與四肢。

4.肝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之內,在五行屬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肝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的生理特性是:喜條達而惡抑鬱,主升主動,其氣易亢易逆。

5.腎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由於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在五行屬水,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代謝和主納氣。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和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

6.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上接胃,下接大腸。它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在心與小腸之間相互絡屬,故小腸與心相表裡。

7.大腸 大腸位於腹中,上接小腸,下端即肛門。它的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傳,是傳導之意,即接上傳下;化,是變化之意,即將糟柏化為烘便。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絡屬,故大腸與肺相表裡。

8.胃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它的生理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隆為和。脾和胃同屬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機休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於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脾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和喜燥惡濕,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降和喜潤惡燥。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故胃與脾相表裡。

9.膽 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是中空囊狀器官,內藏膽汁。膽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貯存和排泄膽汁。膽與肝不僅有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其間,而且肝膽直接相連,故二者為表裡。

10.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中央,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貯尿和排尿。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絡屬,且腎與膀胱在水液代謝方面亦直接相關,故腎與膀胱相表裡。

11.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三焦是通行元氣和水液運行的通道。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互絡屬,故三焦與心包互為表裡。

(四)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既是人體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經絡 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1.氣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人體的氣,其來源是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這三種「原料」通過肺、脾、胃和腎等臟器的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而生成氣。氣主要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作用。根據氣的主要來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可以把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等。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

2.血 血是循行於脈管中的紅色液體物質,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營氣和津液均來自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血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液在生理情況下,循行於脈中,沿脈管流行於全身各處,運行不息。

3.津液 津液是機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內的人本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和淚、涕、唾等。一般地說,其質清浠,流動性大,主要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部位,起滋潤使用者,稱為津。其質較稠厚,其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者,稱為液。故津液具有滋潤和濡養全身的生理功能。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是一個由從多臟腑共同參與的複雜的生理過程,尤以肺、脾、腎三髒的生理功能起著主要的調節作用。

氣、血、津液的性狀及其生理功能,雖各有其特點,但三者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在生成上,均來源於水谷精微;在生理上,常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響的。從氣、血、津液的相以地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氣和血之間,存在著血為氣之母四個方面的關係。氣和津液的關係與氣和血的關係相似。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和氣的氣化、溫煦、推動、固攝作用。

三.經絡輸穴基礎知識

(一)經絡基礎知識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

經絡組成經絡系統。經是經脈,就如路徑,是經絡系統的主幹,其特點是縱行且分布較深;絡是絡脈,就如網路,是經脈的分支,其特點是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絡系統里有經氣循環傳注,晝夜不停,如環無端。通過經氣的運行,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都得到適當的調節,從而使整個機體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經絡中的經氣,來源於臟腑之氣,所以經氣的虛實又決定於臟腑之氣的盛衰。

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相結合,共同說明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闡述各個內臟同體表一定部位的特殊聯繫。針灸、推拿等技能的學習與應用,都以經絡理論為重要依據。

1.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五絡脈及許多難以計數的孫絡、浮絡等組成。其中,十二經脈是主體。其基本內容見表2-3。

表2-3 經絡系統簡表

脾 ——足太陰

肝 ——足厥陰

腎 ——足少陰

胃 ——足陽明

膽 ——足少陽

膀胱——足太陽

奇經八脈

任脈

督脈

帶脈

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陽蹺脈

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

分手足三陰、三陽,與十二經相同

自絡脈分出,遍布全身,難以計數——孫絡

肺 ——手太陰

三陰 心包——手厥陰

心 ——手少陰

手 大腸——手陽明

三陽 三焦——手少陽

十二經脈 小腸——手太陽

三陰

三陽

(1)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即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總稱。它們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又叫「十二正經)(表2-3)

十二經脈的名稱根據臟腑、手足、陰陽而定。十二經脈中屬髒的經脈為陰經,屬腑的經脈為陽經,其體表分布左右對稱

十二經脈通過臟腑、手足、陰陽、表裡經脈的連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

十二經脈中陰陽經之間有表裡屬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陽經與陰經在臟腑之間又形成六組屬絡關係,即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如手太陰肺經屬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足陽明胃經屬絡脾,足太陰脾經屬脾經胃等。

十二經脈和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是:

1)陰經與陽經在四肢部銜接。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接,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手厥陰心包經在無名指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接,足陽明胃經在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交接,足太陽膀胱從足小趾斜趨足心與足少陰腎經交的妝,足少陽膽經從足跗上斜趨足大趾叢毛處與足厥陰肝經交接。

2)陽經與陽經(指同名經)在頭面部相接。如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都通於鼻旁,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均通於目內眥;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均通於目外眥。

3)陰經與陰經(即手足三陰經)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拉發於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接接於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於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於肺中。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躋脈、陰維脈、陽維脈八條經脈的總稱。由於它們既不直屬臟腑,也無表裡配偶,與十二正經不同,故稱「奇經」。其主要功能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動起著「流蓄」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運行的氣血滿盈時,就流溢到奇經八脈中儲存起來;當十二經脈中氣血不足時,奇經八脈可調動其儲蓄,把氣血還流於十二經脈中。此外,由於奇經八脈也各有其循行路線,因此它們所涵蓄的氣血,同樣起著營養機體、內溫臟腑、外濡腠理的作用。

任脈循行於胸腹正中,下出於會陰,上抵頦部,諸陰經都相與交會,所以有「陽脈之海」之稱。具有調節諸陰經經氣的作用。

督脈循行於腰背正中,下出於會陰,上至頭面,諸陽經都相與交會,所以有「陰脈之海」之稱。具有調節陽經經氣的作用。

沖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下出於會陰,上至目下能涵蓄十二經脈的氣血,所以有「十二經脈之海」之稱,也叫「血海」。

任脈、督脈、沖脈三脈都源於胞中,同出於會陰,故有「一源三歧」之說。

帶脈起於足跟內側,繞腰一周,狀如束帶,約束諸經。

陰躋脈起於足跟內側,伴足少陰腎經上行;陽躋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膀胱經上行。二脈交會於目內眥,有共同調節肢體運動和眼瞼開合的功能。

陰維脈與六陰經相聯繫,在頸部與任脈會合,主一身之里,陽維脈與六陽經脈相聯繫,在項部會合於督脈,主一身之表,它們分別調節六陰經脈和六陽經脈的經氣,以維持陰陽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沖脈、帶脈、陰躋脈、陽躋脈、陰維脈、陽維脈六脈腧穴,寄附於十二經與督脈、任脈之中。督、任二脈各有所屬的腧穴,故與十二有相提並論,合稱「十四經脈」。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因而是針灸治療、保健按摩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推薦閱讀:

中醫藥基本知識
小兒中醫知識
[轉載]八字知識之一七三:正財細論(二)
想通過看美劇快速提高英語?你別逗了
京劇知識科普

TAG:知識 | 中醫 | 基礎知識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