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初來貴寶地,一篇三體式敬上,初學者不妨看看 |
|
論呼吸 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三體式的架子 形意拳的樁是三體式,在三體式中要求做到外三合和內三合。在外形姿勢上要體現出十二形來,要有熊頂,龍頸,猴眼,烏嘴,燕膀,鷹瓜,蛇腰,虎胯,雞腿,馬足,龜尾,蛤蟆肚之勢。 熊頂。是指頭部的後腦骨(即百會穴後一寸左右的發圈處)往上頂,象站立的熊似的,重心穩重。 龍頸。是脖子向上伸直,有青龍出水升天之勢。 猴眼是指眼睛在站樁時,其精神狀態象猴子似的,要外精內靈。在內要內視丹田,要跟隨或領著意念精氣走,要隨著或領著精氣,意念進行穴位間的開合或經絡的運轉。在外要看對方的三尖。重力線的兩極(三尖指兩肩和頭頂)。 烏嘴。是指嘴巴象烏鴉的嘴巴似的,要舌頂上鄂,氣沉丹田。 燕膀。是指肩膀象燕子似的沉肩墮肘。 鷹爪。是指手型象老鷹的爪子似的,虎口要撐圓,有擒拿姿勢,小指和無名指要自然彎曲,可起攜帶作用,中指要伸直有點穴的功能。 蛇腰。是指腰椎要垂直中心,腰關節要自然鬆開,活動起來要靈活,快捷有力,象蛇飛行時的腰椎一樣。 虎胯。是指坐胯象老虎在縱跳山澗之時往下胯一坐的姿勢。 雞腿。是指前腳下為平直,後腳與前腳成45度角。後腳的內側腳跟在前腳的內側線的延長線上,有雞走一條線之勢,用以保證自身的重力線落在兩腳支撐點的邊線上。 馬足。是指兩足象騎馬時一樣:上馬時,打開兩胯,坐在馬背上奔跑時,兩足要用力夾緊馬肚,以防被摔下來,也象一把打開的大鉗子,兩足的意識直插地下,緊抱地球球心,兩胯的意念要通過兩膝蓋,兩足的湧泉穴直指地球球心。 龜尾。是指我們的脊椎尾骨的形態要象烏龜的尾骨似的,尾閭骨往裡收提,穀道內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身體中正,任督二脈暢通。 蛤蟆肚。是指小肚子要象青蛙,蛤蟆的肚子鼓起,氣沉丹田。 |
|
|
|
|
|
|
2 |
|
|
三體式的要求 三體式在對人體的祛病強身的作用是人們所知的。從三體式的技擊的效用上來談一談三體式。三體式的掌形要求「三圓」1、手心圓,掌心回收,掌的橫撐力大,有利於控制接觸的變化。2、手背圓,使力貫於指,「三節」勁整,「三催」氣貫。3、虎口圓,是助長掌的外宣和裹扣的勁,使出掌控制面大而力強。 1、齒扣,是發動骨梢之威,因切齒會使周身筋骨緊縮而力大。 2、手扣,是發動上肢筋梢之威,使勁達於手指,氣貫梢節,增大落翻的發勁作用。 3、腳扣,是發動下肢筋梢之威,勁達於下肢,氣貫掌趾,增強椿基之力。「 1、頭上頂,有衝天之雄,是發動血梢之威,能振起精神,因頭頂、豎項,加之氣沉丹田,身軀之抻撥,使「三關」易通,使腎氣能上達於泥丸以養性。 2、舌頂上齶,有氣吼獅吞象之容,是發動肉梢之威,因舌卷氣降,使呼吸平穩,氣沉丹田,使腎氣歸根以養命。 3、手頂,若有推山之功,有助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三催」勁整,氣貫五指,增大起鑽之勁。 |
|
|
|
|
|
|
3 |
|
|
三體式的重點要求 1、內三合:心與意合:心動順意隨,集中精神不能「三心二意」;意與氣合:以意領氣,隨著自己的意志來活動,讓其上升則上升,讓其下降則下降,使體內大氣之運行隨著自己的意識流動,則逆氣不能產生,呼吸陰陽純任自然而無阻滯;氣與力合:就是當氣下降時,內臟要隨之鬆弛,氣上升則隨之而緊縮,動靜相隨,內外一致。 2、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3、三圓:背圓,如虎背熊腰——含胸拔背)手圓,掌心空如抓圓球,形如虎爪;足圓,腳心空如行泥地。 4、頭頂項豎:頭頂,如泰山壓頂,用力上頂。項豎,如猛虎爭食。定如鐘鼎,動若發機。 5、提肛、收腹:此為三體式樁法的要求。就是肛門的括約肌有意識地收縮向上提,這樣臀部受到約束就不能向外突出,前部小腹也就自然收斂。《行意拳》經云:「穀道內提,大氣歸臍,丹田氣滿,充滿身軀。」 |
|
|
|
|
|
|
4 |
|
|
功理(三體式優點): 因為三體式的要求嚴格,容易使學者精神集中,進而能使心血調融,改善血壓高、動脈硬化、心跳過快等癥狀。由於站樁在調整氣息時血液循環不受任何障礙,故氣能直達五臟六腑,及經絡的未梢,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之通道,下湧泉,上泥丸,息息相通,周流無間,小周天、大周天隨心所欲「無入而不自得」,卷之則退藏於密,放之則塞乎天地之間。 三體式,行意拳謂之劈拳,劈拳似斧,斧屬金,所以養肺。拳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肺葉舒張氣暢伸,少商指引意中氣,修殘補缺效如神。 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在內的要求完全是氣功的要求,氣功主要是精氣神的練習,使精氣神達到飽滿旺盛的目的,達到健康身體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和掌握我們自身精氣神活動興亡規律,並有意識地去控制和調整它們,使之有得於增產節約,使之有利於儲存,轉化。使我們盡量不得病,使我們精氣旺盛,使我們長壽。 |
|
|
|
|
|
|
5 |
|
|
三體式的理論 (一)經雲「鷹捉四平,足下存身」,要作到「四平」。 1、頭頂要平,下頦回收,形成頭頂項撥,可發動血梢,振奮精神。 2兩肩要平,上身不可歪,兩肩要相稱,而雙相撐使腰勁得發。 3、前小臂要平,特別是肘下墜而里裹,使肘窩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條直線上,而且伸展抻長,使上肢「三催」勁是順,氣貫到手,既增大起鑽之勁,也有助「落翻」前催之力。 4、兩足抓地要平,助長發動下肢筋梢,使椿步根實。「足下存身」,要求把上身重心放在後腳跟的裡邊,前三後七,使整體平衡,使前腿變化靈活,虛中有實,使後腿得以蓄力待發而又支撐力大。 (二)拳經要求做到「四象」「五夾」「六合」。 1、「四象」就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雞形」就是學它的「獨立之形」,學它單腿支撐有如雙腿般的平穩,學它「兩腿相夾,磨脛而行」,因兩腿有相夾之勁,會使行進勁疾。「龍身」是學龍有「三折之勢」,因龍在折身的情況下,身力得展。後膝里扣,上身反擰而順胯,形成腰腿的抻撥,使上體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使上下「三催」勁得發。「熊膀」學它有「堅項之力」和「垂膀力大」的特點。項豎,頭上頂,精神振起,有發動血梢之威,同時因兩臂抻撥、肩垂則力貫肘、手,使上肢「三催」勁整力大。「虎抱頭」學它「虎未撲食頭先抱」蓄力待發的技巧。 2、「五夾」就是要求兩腿有夾剪之勁,才能使椿功根實,腰勁得發,使用權進步的前趟、後蹬有發勁的根源,且行逞力大。 3、「六合」要求「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樣周身完整一氣,「三催」勁順,內外合一,勁得以發。 (三)經云:「明了四梢多一精」。 人的血、肉、筋、骨之末端謂之梢。毛髮為血梢,舌為肉梢,手指甲、腳趾甲為筋梢,牙齒為骨梢。經雲「血梢:怒氣填膺,豎發動冠,血輪速轉,敵膽自寒,毛髮雖微,摧敵何難。」「肉梢: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肉豎似鐵,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喪但。「筋梢: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骨梢:有勇在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眥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四梢的作用還體現在舌若摧齒,齒若斷筋,甲若透骨,發若動冠。心一戰,內自動,氣自丹田發,四梢但齊,內勁自出。 (四)經云:「靜中之動謂之真動」。 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動靜同理,體用一源。而站三體式椿功,既講體用之效,又講動靜之理。故而,它是從「靜中求動」開始的。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為性,動為意,不靜則真意就不能發動。真意能動,才會「妙用則為神」。故形意拳要求練形神合一,進而追求「虛極靜篤時,則還於先天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這些追求又何嘗不是用意來引化神氣而求得技擊上的妙用。而三體式正是為了發揮動靜體和用之作用而築其基,也是「靜中有動」內意鍛煉的開始。 |
|
|
|
|
|
|
6 |
|
|
三體式的表現和作用 1、內視筋骨、意註上肢梢節,在沉肩、墜肘配合下,掌指就「有動」,有麻脹感受,有熱流和氣流,以至指關節時而有吱吱響動。雖只用意不用力,卻能力貫掌指,氣貫梢節。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後膝扣,又在「龍折身」的配合下,膝關節就「有動」。有酸痛感,有熱流和氣感受,以至膝關節時有吱吱響動。這樣就能使下盤根固,後腿蹬進力大,還可以氣貫「湧泉」,亦可治療關節炎、寒腿等疾病。 2、調息歸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動」。有熱流和氣感,會使丹田真氣逐漸充盈,因之體強、根固,內勁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會有腹鳴,咕嚕聲直下小腹,會覺腹腔松暢,氣順腹實,更有益於內藏和腹腔疾病。這就是所謂「練丹田之氣」,「丹田久練靈根本」,亦即「固靈根」,「真氣退藏於密」,也就是所謂「元神元氣」相合,由無而有,由小而大,一氣之動,發之周身。也是使內勁的形成和發動有根。尚派三體式正是從靜中求其動,得養練之始。當通過動作和套路的鍛煉,當做到「上下相隨,內處合一,周身完整一氣」,把明勁打好,練到剛健之至時,則「剛至柔生,柔極自化」。 3、以「悟靈性為至上」,用「神意氣合于丹田,運化周身,無微不至,感之遂通」。這則是尚派三體式椿功最後從「靜中有動」而至「動中有靜」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詣,到此境地自會「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不思而得」,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這也是尚雲祥先生為內處兼修,體用並重給我們指出向高超境地進軍的階梯。 |
|
|
|
|
|
|
推薦閱讀:
※孫式三體式(3)身法
※宋世榮先生對三體式單雙重的論述
※[轉載]本人最喜歡的一張三體式
※孫祿堂晚年所改的三體式--神子
TAG:三體 | 三體式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