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修行者中存在的一些障礙
06-15
目前修行者中存在的一些障礙1、最大的障礙——分別心人們由於不明白宇宙本性和真相,一切以自己的五官感知判斷事物,由於五官受三維的局限,把一切能感觸到的東西都判斷為「實有」,由此而分別出有、無,繼而分別出好壞、取捨等等。人們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上,進行著更加細緻和執著的分別。一切習慣於以自我利益為判斷事物好壞、是非、對錯、善惡、取捨的標準。今天對我有利則判定為好事、好人,明天對我不利則判定為壞事、壞人。多生多劫以來,人們就是這樣來判定事物的。人們就是這樣,被你自己錯誤的認識反反覆復地輸入的程序控制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分別心。但是,宇宙的本性中是沒有分別的,萬事萬物中都包涵著宇宙本性。因為萬事萬物都是宇宙本性變現出來的一種相和作用。既然萬事萬物之中都包涵著宇宙的本性,我們可以對任何一種事物進行剖析,驗證一下宇宙及萬事萬物的本性是否無分無別。例如:辣椒的本性沒有好壞之分,但愛吃辣椒的人就說它好,不愛吃的人就說它不好。它本身並沒有好壞,而這個「好」與「不好」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分別出來並強加給它的。又如:一套普通住房,讓一般工薪階層的人住,就認為正合適;如果讓一個乞丐來住,他會認為這套房子如天堂一般;但是,如果讓一個億萬富翁來住,他就會認為這房子如貧民窟一般。房子的本性也沒有好與不好,而好與不好完全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求分別出來的。如果不信,你可以此方法類推一切事物。由此可見,宇宙及萬事萬物的本性中是不存在任何分別的,而人們的分別心是完全背離宇宙本性的,正是由於人們錯誤的分別心,才導致出一切煩惱障。分別——善惡(好壞、是非、對錯)——取捨——執著——慾望——得失——煩惱再往下分析,除了人們各種各樣、無窮無盡的煩惱以外,社會的動亂,殺、妄、淫、盜以及戰爭等一切不安定因素,都源於人們的分別心。而由於分別,才使得我們這顆心產生了種種不安定。而成千上萬的修行人多生多劫未出六道,也正是由於這顆不安定的分別心。2、某些修行人為什麼會產生更大的分別心許多修行者,在未接觸佛法之前,對善惡的標準以及佛法中的一些戒律懂得較少,腦子象一張白紙,分別也較少。但修上幾年之後,懂了一些佛法,知道了一些善惡標準,或懂得了一些戒規。但由於尚未開悟,分別心沒有減,卻把分別心用在了學佛上。一切按照自己所理解的程度,加上分別心,則產生了更大更多的分別。自己在執著修善的同時,眼睛看到社會、家庭、別人都在作惡。看社會處處是邪惡腐敗;看別人都是自私、作惡;埋怨家裡人不修行,強求家裡人都不吃肉;這個人自私,那個人可惡;甚至還分別出「上貢不能貢梨」,有「讓佛離開之意」;念佛不能在衛生間里念,有污佛之意;還有人分別的非常細緻,到同修家裡專挑毛病:「我聞到你家裡有蔥味?;在修行者內部,眼睛時刻盯著別人,這個是破戒,那個是造業,這個是外道,那個不如法,這個要受惡報,那個要下地獄;甚至還公開攻擊誹謗佛法和善知識,有些修凈土的攻擊修密的,有些修佛的攻擊修鍊氣功的,這個是邪道,那個是外道,甚至還有人攻擊凈空法師傳的是邪法,等等如此都是大分別心在作怪。若以平等心來看,眾生皆是過去佛、現在佛或未來佛。每個不同的人和物只是表相不同,作用不同而已。如同鉗子、鎚子、鑼絲刀,只是作用不同,沒有好壞之分。但分別心較大的修行者,表相上是厭惡從善,實際上眼裡看到眾生和社會處處都是惡,其實說明自己心裡念念都是惡。在分別善惡,執著修善的同時,另一面卻在造惡。因為善惡是陰陽互根的,是一不是二。只要執著善,另一面肯定是造惡。這種人等於天天在往自己心裡收垃圾,特別執善的人,等於連細小的垃圾都不放過,反而使自己煩惱重重。在執著善的心理支配下,總想朔造完美的別人和社會,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其結果是好心辦壞事,自己還覺的很委屈,還認為是別人不領情。這種執善的行為實屬攀緣,而不知是自己的分別心所造。在你執著造「善」的同時,另一面肯定是在造惡。因此,帶著分別心執著修善的人,反而給自己造成了更大障礙和更多的煩惱。不僅越修越不清凈,而且執著善的同時,實屬偏在了善惡兩邊,其埸能因偏而不平衡,很多附體現象都出在執著善的人身上(乘虛而入),因為這種人是在背道而馳,執善的同時是在造惡業,當然要受到因果的懲罰。真正悟道者,應知道佛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佛法,是一不是二。那些攻擊氣功修鍊或道家修鍊是外道的人,一是根本不了解現代氣功的內涵,縱觀現今社會上的氣功門派,絕大多數都是性命雙修,最終目標同樣是成佛得道,絕非歷史上專鍊氣功的門派同比;二是自己對佛法尚未真正悟道,會讀幾本經典就自以為悟道,執著本位而排斥他門,以我執偏見來偏解「不二法門」,是自己尚在二法的分別之中。只要你還不能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法門,就是分別心,就尚未真正地契入佛法,不知萬法歸一,平等不二。修行是要放下分別和我執我見,如果未立平等心,仍用執著心去研究佛法及法門,其結果只能是產生更大的分別心。自以為已契入正法,未入外道,實已離道更遠。把本來是互為存在的內、外,看成是截然分開對立的法門,而且硬要排斥和消滅另一方,這本身就是背道的偏知偏見,要想排斥和消滅另一方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為雙方如同手心手背,本來就是一不是二。有些人看到氣功在度人時顯示神通為人治病,就認為是外道。其實這是度眾生的一種方便法門。如今未法時期的眾生是無利不上,因此,給他們治病和顯示神通都是行方便法門而已。當年釋迦牟尼佛曾有「空拳度子」的典故:一小孩爬至井邊,將要掉下,釋佛明知叫他回頭是不可能的,因此手握空拳,說給他糖吃,於是小孩回頭。釋佛也是以利益行方便法門。如果我們只執著在表相上,而且認為佛是不變的,當然認不出佛的無量變化和方便法門。有不少佛門中人,由於自己未識佛性,還以「氣功和道家是外道、邪道」來障礙別人,造下了謗佛、謗法的大錯。佛的空無本性中可產生無量無邊的變化,而不變的是本性,因此,不變的本性與變化的表象和作用也是一不是二。在接觸許多修行者中,這樣的問題和障礙非常普遍,因此,特別需要引起修行者的注意。修行是在修自己,而不是去修別人,因此,對其他法門千萬不要妄加評論,應以平等之心視之,以免造下地獄口業。3、傲慢心產生的所知障有些修行者初修時尚可虛心求教,但學了一些經論戒律之後,自認為懂了不少佛法,甚至背的很熟,心位反而越來越高。自以為是,對他人總是生疑生嫉,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向別人請教。此時,只能說是對經論的字面上稍有理解,離真正開悟尚有十萬八千里。但由於傲慢心產生的所知障,把自己障礙在經論的字面上,而不能深入參悟其中內涵。真正的開悟不是從經論的字面上得到的,是從清靜心裡自然流露的。有傲慢心的人卻認為已有所得,對不如自己者輕慢瞧不起別人。對比自己強的卻心生嫉妒,甚至千方百計找一些理由去攻擊誹謗別人。說:「不是大德高僧講的法我不聽」。首先分別出來一個「大」和「高」。甚至看到書中有「量級」二字,就大肆攻擊說:「佛經里沒有說過這兩個字,必是外道」。因此就以此二字來否定全書的內容。那麼請問:「佛經里沒有說過電視機三個字,你家裡為什麼還要買電視機呢?這種人學佛不是越學障礙越少,而是學入了死胡同中,這正是大分別心造成的。有的人甚至還說「凈空法師講的太淺了,重複的太多了」。自己不度眾生,反而站在一旁譏諷他人。別人在苦海里救度眾生,自己卻站在岸上指手劃腳地挑毛病。真正做事的人,其精力大都用在利益眾生的事業上,而正是那些不做事的人才會無事生非,專挑別人毛病,說穿了實際是在嫉妒別人,是分別心引發的瞋恚心。這種傲慢心不僅障礙著自己不能進步,在攻擊、嫉妒別人的時候,反而又造下了身、口、意三業。而且你攻擊的對象場能越大,自己所受到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其結果也越慘。過去曾有一女尼,譏諷一老尼:「念經像狗叫」,她不知這位老尼已證得羅漢果位,結果使自己轉了五百世的狗,受到上萬年為狗的果報。其實,一粒石、一滴水、一片落葉都能為眾生說法。只是看你會不會悟。「要想佛法興,必須僧贊僧」。修行者如果都是相互輕視、譏諷,實屬破和合僧,是自滅佛法,不僅障礙著自己難以成道,還造下了毀滅佛法的大罪,是無間地獄的果報。有傲慢心的人,今生即使積累很大的功德福報,充其量也只能修至修羅道。如果造業較大,入地獄倒可能有份。有些修行人尚不明白,由於自己的嫉妒而挑撥或障礙了別人與善知識的緣分,使別人失去了請明師點化的機緣,就是障人修行,斷人慧命。斷人慧命比害人性命還要嚴重的多,害人性命只是害了人家一生的性命,但是斷人慧命等於殺人無數次。因此,「障人修行,地獄果報」,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修行之緣很可能多生多劫才能得遇一次,障人修行既是障誤了別人多劫難遇的修行和成佛的良機,耽誤和浪費別人多劫的生命就等於殺生,而且等於殺害了別人無數次生命,因此必下地獄。而且必須等待被其所害的人們都出地獄之後,他才能從地獄裡出來。被他所障的人越多,他在地獄裡停留的時間也越長。如同人道里殺人越多被判的刑期也越長。如不明白此理,等到自己下地獄時還不明白是怎麼下的,多麼可悲!可嘆!可憐!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修行的人,會有一種緊迫感,知道今生時刻改自己的過錯都恐怕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挑別人的毛病?在悟道者心裡,沒有是非、善惡之分別,一切都是正常的,因而不見世間過。傲慢心源於分別心,首先分別出有我有他,然後又執著於我的虛名、利益和偏見,總想處處表現自己,而且別人還不能比自己強。如此心態在多生多劫中養成了傲慢的習氣,仍然是分別心的擴大。要想破除傲慢心,首先要破掉「我執」,要想放下「我執」,首先要看破宇宙和萬事萬物的本性和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事物都只能用它的作用,但實不可得,包括自我肉體,何況虛名、利益和自我的見解?修行人應該明白,眾生平等無別。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是眾生,如同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與我平等無別,皆我兄弟姊妹,皆可為我說法。攻擊眾生就等於傷害自己。如明此理,才能樹立平等無分別之心。如能樹立平等心,傲慢心不攻自破。在飛機上看下面的人如同螞蟻,在宇宙中看一個太陽系、銀河系如同微塵一般,幾乎都看不見,何況我們如此渺小的人,簡直是微不足道,因此,我們人類不應該自以為是,妄自尊大。 4、五官被三維所障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的生命維層也是無限的,對於同一個事物,每一個維層所看到或感知到的結果都是不同的。人類屬於三維生命層次,因此,人類的五官被限制在三維層次中,障礙著自己對宇宙真相及多維層的認識。例如,宇宙及萬事萬物裡面所存在的空間,肉眼看不見,耳朵聽不見,用手也摸不到。空間屬於四維,時間屬於五維。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這一秒鐘的事物,前一秒鐘和後一秒鐘的事物都看不見。因此,人們判斷和認識事物的標準是脫離時空的。人類的五官只能感知到長、寬、高三維以內的陽性事物,而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陰陽互根的,但是,人們卻感知不到四維以上的陰性事物(肉眼可見的陽性事物連宇宙空間的1%也不到,而肉眼看不見的陰性物質卻占宇宙空間的99%以上)。因此,人們看一切事物都是只看陽而不知陰;只看現在而不看過去和未來;只看事物的本身而不知道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繫及因果關係;只看事物的表相而不知內在的實質;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個角度,而不能全方位、多維層地認識事物。這就使我們對宇宙及萬事萬物的認識產生了重重障礙。例如,多數修行者不知佛的真相,認為佛如果來到人間,都是駕著彩雲,頭頂放光,身坐蓮花,能呼風喚雨,神通廣大的如神話影片中的描述。其實,神佛與我們同在一個空間,只是由於生命維層不同,我們的肉眼受三維所限,神佛能看見我們,我們卻看不見他們。如同我們可以看見螞蟻、微生物,而兩維生命層次的螞蟻和微生物,卻看不見我們三維生命層次的人一樣。即使螞蟻和細菌爬在人的身上,也不知我們是人。同樣,即使是佛在我們身邊,我們也看不到他們。由於生命層次不同,相互之間很難勾通,因此,人們不相信有鬼怪神佛。修行人雖然相信,但由於理不通,再加上被三維肉眼所障,信中總帶有一些疑惑,或者乾脆就是迷信。由於疑惑而不能正信,就會不同程度地在修佛過程中產生一定的障礙。一個修行人,如果判斷和認識事物,仍以肉眼可見為參照標準,說明你還被三維的界限所困。如果你還是認為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鼻子只能聞,這還是仍被三維所障。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六根相對「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從而產生「六識」,加在一起稱謂「 18 界」。而這 18界都是人的分別意識自造出來的。認為眼只能看,耳只能聽。這就是自己給自己劃定了界限,有了界限,人們就被這些界限所束縛。因此,「界」都是自己設置的障礙。有此障礙,說明尚未悟到本性,不知道能看的,能聽的,能聞的是自己的本性。如果人死後靈體離開了肉體,你的眼、耳、鼻、舌、身還在,為什麼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聞?說明真正能看、能聽、能聞的是真我本性。比如,你自己可以作一個小試驗,你默念一句「阿彌陀佛」,雖未發出一點聲音,但你自己卻能聽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對於有神通的人更無界限,你在千里以外乃至他方世界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他都知道,無障無礙。「天眼」可以突破時空,觀察過去和未來的一切事物。因為清靜心使他回到本性之中,從而打破了一切界限。在宇宙及萬事萬物的本性中,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 18 界,所謂的「界」,都是自己心理設置的。如果能先從自己心理打破一切界的障礙,斷掉以眼、耳、鼻、舌、身來判斷和認識事物的習氣,就接近了本性。無障無礙的「五眼六神通」,都是從你那清靜法身的本性中變現出來的作用。5、疑惑障由於不明宇宙真相,沒有一個明確的總目標和某個修鍊過程的階段目標,修一段時間就開始疑惑了。「我修的這個法對不對」?「我修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還會有災?為什麼身上還有病」?「我修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還不出功能」?「為什麼我沒有一點感應」?「是不是這個師父教我的法不對?或者是不適合我修鍊此法」?由於種種疑惑,又開始找法,或者改弦異轍,另修他門,或者對師父失去信心,甚至半途而廢,不再繼續修鍊了。更嚴重的還會攻擊或毀謗師父,造下地獄果報。這種現象所產生的障礙,基本原因仍在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主要原因還在於自己的心是否能做到「真誠相信」。由於不能真誠相信,對師父和佛講的話,不能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如實去做,所以未見成效。不察自己的原因,反而向外找障礙,其本身就是自己偏見過重。結果再去找法外求,反而背道更遠。例如,一些人打坐怕腿痛,煉功怕冷、怕熱、怕起早,自己懶惰怕吃苦,然後給自己找一堆借口,強調一些客觀理由,這都屬於偏知偏見。由於自己內心有這種偏知偏見,在接觸一些惡友中,說一些勸你退轉的話,正合自己的心意,於是就停止了修鍊,甚至退轉不修了。疑惑心比較大的人,雖然也有遇到明師的機緣,但是,由於對明師的指導和點化不會認真去聽,更不會原原本本地照做,只能是有緣無份,實為可惜。出現這種現象的修行人,你如果說他心不真誠,他可能不會承認,認為自己對佛是一片真誠,毫不疑惑。但是這並非真誠。真誠之心是對佛和代表佛的明師所說的話,不加任何思索,不加任何分別,不加任何疑惑,把自己的思想放空。如此才能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按照佛和明師的教導去做,才能見到成效。6、法執障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礙在法執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脫。法執的表現一般都是執著乃至停留在對經論的研究上,整天鑽在經論里不停地研究佛法,甚至研究到鑽牛角尖的地步,反而使自己腦子不停地在想問題。甚至執著在經論的字面上,執著在「名字相」上,生出許多自相矛盾的怪問題。越研究思想越複雜,反而越不清靜。真正的開悟者,沒有一個是研究經論才開悟的。經論都是開悟後的聖人寫的,它只能指導你走哪條路,如何走才是捷徑。但是,研究經論不能代替走路,路還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修行必須自己去修,才能在修行過程中親身證道。有些修行者總是抱著聖人的經論不放,總以為只要把聖人的經論研究透徹,自己也就開悟了。其實,凡人讀懂的僅是文字字面的意思,如此研究下去,永遠也不能開悟。有些長期研究佛法的人,講起法來夸夸其談,口若懸河,習氣一點也沒改,只是增長了浮躁和傲慢的習氣。這種人還不懂得什麼是修行,他研究佛法不是用來修行的,而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增長虛名的。研究用的是識,而開悟用的是智,而且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開悟是在清靜入定的前提下真智慧的自然流露。首先要把自己的頭腦思想放空,進入真正的禪定狀態。從古至今,千門萬法都是修一個「定」字,定能生慧。相反,頭腦使用的越多,分別也越多,越製造出更多的障礙,把自我本性給層層封閉起來,把自己從宇宙的本源中拉出來,背道而馳。因此,使用頭腦修行是違背道的,不空掉自己的頭腦是無法進入修行檔次的。因此,經論里的道理懂了之後就應該放下,「解」之後應扎紮實實進入「行」的階段。如同「愚公移山」,只停留在討論和研究上,就是不動鍬去挖,永遠也少不了一點土。只有「行」才能在行中得到真正的「解」,只有「行」才能說明你是真信。「解」、「行」合一才能在「證」的過程中靠近本性,達到真正的解——開悟。如果一直停留在研究中,永遠也不可能開悟,充其量只能成為一位佛學研究家。仍屬於「識」的範疇,而與真實智慧相比仍屬本末關係。在修行者中還存在另一種法執。見到一些「名望高」或所謂「神通大」的人,則千方百計、挖空心思地去接近他們,總想求他們給個什麼大法,幾個月就可修成佛。最好是求他們的金口玉言說上一句話,自己就可不修而成,或者在將來有大災難時能保住全家平安。這種現象從表相上看類似法執,其實是一種更大的貪心。這種人不想腳踏實地的修行,更不願付出,是一種投機賭一把的機會主義心理。這種人不僅給自己設置了更大的障礙,反而易走火入魔,進入邪道,十分危險。其結果是什麼也得不到,不僅是半途而廢,而且貪心又造下了餓鬼道之因。還有不少修行者只看錶象是出家人,是有名氣的修行人,就盲目地跪拜求法,要求給點開示,不知「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往往被一些邪師領入歧途。在宇宙中,得與失是平衡的,欲得先失,不失不得,得與失的總量是相等的。抱有投機思想和貪法之心修行的人,只能背道而弛,修入餓鬼道。一個連不失不得原理尚未理解的人,對於宇宙本性的「無失亦無得」則更難契入。法執還會表現在修行的各個階段,在六道中必須先修得人天標準,以修善為主。但是,要想修出六道,又必須放下善惡之分別,此時,如果仍放不下善惡之分別,則形成法執障礙,不可能脫離六道。大多數人正是因修善而又執著善,才障礙著自己生生世世未出六道。因為六道正是三善道和三惡道組合而成,你心裡只要還有善惡之分別,你就難出六道。7、被急功近利所障有相當一部分修行人被眼前利益所障,每天也燒香拜佛,磕頭念經,但求的是全家平安、消災免難、身體無病、發財致富等福報。欲求近利,必失遠利。如細分析,還是一種貪圖享受的心理,其實還是在修更大的貪心,仍在造三惡道之因。即使修得一些福報,不過是眼前近利。即使是天人,當福報享盡之後,依然要下墮惡道。何況你修的那點眼前之福,更是過眼煙雲。由於為享受而修福報,因此,這種修行人為得大利也會舍些小利。但是,要想出離六道,成佛證果,前提條件是忘我,是徹底的舍,要放下一切。為享受而修福報的人,其實是在修貪心,是在向惡鬼道靠近,更不可能放下一切徹底的舍。因為他心裡還在執著「小我」,這就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修行是逆水行舟,需要吃苦耐勞的各種付出,這種人患得患失,斤斤計較,一旦吃苦辛勞的各種付出大於所換得的享受時,他就認為不合算而退縮了,就不會再繼續修行下去,許多人被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礙得步步後退,以至半途而廢。這種人其實尚未進入正式修行,還等於一直在外道上徘徊。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永恆之我方證果。這時的「我」,已不是凡夫概念中的「我」,這個「我」是宇宙的真我本性,是無我之我。而執著於近利,計較得失者,自認為很聰明,做事不會吃虧,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抱著「我執」不舍的人,是在背道而馳,怎會有得道之日?8、悟前障和悟後障許多修行者在開悟之前不知道什麼是開悟,這屬於「悟前障」。例如:有些人認為自己把錢財名利看得淡了既是開悟;有些人懂了一些因果既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有些人由於在家有煩惱,能捨得家庭,總想出家修行既認為是開悟;有些人懂得一些佛法,從經論字面上得到一些參悟既認為是開悟;還有的人知道了自己前世的一些事就誤認為是開悟;還有相當多的修行者把神通看得很重,認為有些神通的人是高人,用神通判斷事物比較準確既是開悟的象徵,還錯誤地認為這就是真智慧的顯現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是開悟,而且離開悟還有十萬八千里。真正的開悟是悟透了宇宙本性、宇宙和人生真相,這才是初步開悟。而且開悟的過程並非一次完成,所謂「大悟十八九,小悟無其數」。由多次小悟、大悟的積累才能達成智的升華。在以上舉例中,因有煩惱想出家,實為躲避煩惱,不是悟道而是背道。尚不知煩惱由心而生,心若不轉,躲到天涯海角也照樣生煩惱。那些認為出家到寺院就是一片凈土的想法,是一種偏見和誤解。末法時期,寺院里也同社會一樣,形形色色,魚龍混雜。如果出家後難遇明師,這可能會誤此一生。其實,真正的凈土不在寺院,不在山林,也不在某一國土,正所謂「一片凈土在心中」。因此,修心才是從根本上修。至於執著「有神通既是開悟的人」,更是本末倒置。神通無論多大,只不過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作用而已,如果神通出在開悟之前,不知如何把握,難免用神通造業,反而比沒有神通的人造業更大。有些已經開悟的人並不一定顯現神通。開悟之後,只有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中除盡各種習氣,神通才能自然出現。因此,有無神通並不是開悟的象徵,鬼神都有五通,天魔則有更大的神通。如果迷信、追求有神通的人,將是舍本求末,心外求法,則會導致走火入魔,更嚴重的還會被魔所控制。悟後障是指某些人認為「一開悟既已大功告成,就不用再修了」。其實,開悟僅僅是「信、解、行、證」中的「解」,「行」才是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開悟後才剛剛悟透宇宙真相,自己多生多劫養成的各種習氣,只有在開悟後才能覺察到。此時才能進入一個長期的改正自己習氣的階段。因此,開悟後才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筆者在各地講法時,曾多次問過:「什麼叫修行?」幾乎沒有人能回答正確。所謂修行,就是改習氣,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本性的意、言、行。在千千萬萬的修行人中,能夠真正開悟的人微乎其微,萬里挑一,非常難得。如果認為一開悟就萬事大吉,不用修行了,實為可惜。這種人不僅誤己而且誤人。開悟只是「明心」,將開悟的真實智慧靈活變通,隨緣不變地運用在各種事物中,對樣樣事物都能證道才為「見性」,見性才能成佛。修行人千萬切記,不可自設悟後障,以免自誤誤他。9、外道障何為「外道」?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並非有些人誤解的歪門邪道。即使你是在修佛法,只要尚未從心上修,都可稱為外道。有許多修佛者攻擊氣功和道家的修鍊是外道,實屬偏見。目前大多數氣功門派也同樣是性命雙修。在悟道者眼裡,不存在什麼「外道」和「內道」之分別,內外本來就是一不是二。但是,對未悟道者來說,只是兩個不同的修鍊階段。沒有初修的「外」,何有進修的「內」。所有的修行人都是由外漸內的。因此,在悟道者看來,此處的「外道」並非常人所誤會的貶義,只是內外的作用不同而已,其本性是一無別。內外雖是修行的不同階段,無好壞之別,但要識得真我,回歸本性,只有內求修心,別無二路。許多修行者不明此理,長期停留在心外求法上,執著於一些跑山、跑廟、燒香、磕頭、放生、捐錢、印經書等方面。現代宗教大多都在搞一些表象的形式,以超度、做佛事、唱念坐打等這些為主要功課,很少有實質性的修行內容。雖可積累一些功德福報,但仍是外圍功勛。它的作用是正修前的一種熏陶,這個過程起著對佛與佛法初信的作用,雖不可缺,但又不可停留於此。眾生本來皆有佛性,多生多劫以來,在欲界凡塵中待的時間長了,迷失了本性,但由於那個佛種的程序還保留在阿賴耶識中,因此,生生世世總在找一條回歸之路。由於生生世世已經養成了向外尋找的習氣,因此,總以外求為道,反而背道。形成了回歸本性的障礙,欲求反已離道遠。這就是內求自心與心外求法之別。修行者既然承認「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之理,就不要把時間耽誤在外求上,「即心是佛」的內在超越才是無上大法。整個修鍊過程就是覺醒和轉變自己的心,以及以心對應所表現出來的習氣。心若能轉,境自然轉。那麼所謂的開悟、解脫、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心若外求,雖也心誠,卻被開悟、解脫、成佛的假名表象所轉,終難成就。10、性命偏修,互偏互障隨著現代人越來越忙於工作、生活的社會發展,對修行也越來越淡化,越來越簡單。乃至自古以來就是性命雙修的大好佛法逐漸流失。一些人只煉功打坐而不修心養性;更多的修佛者是只念經、念佛不修命;甚至有些多年的修佛者還不會打坐。性命無論偏於哪一方都會影響修行的進程。性與命也是一對陰陽,它是一不是二。而多數修行者把它看成二。只煉功不修心者,等於還在執著身體的祛病,或是執著一些小神通。只念經、念佛不打坐煉功者,屬於偏修性,使本來是一的性命變成了互偏互障。修命雖非根本,但命與性息息相關,如無命,性又顯在何處?偏在性命兩邊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理不通,仍然是自己的偏知偏見所造成的。因此,理不通,則法不明。性是本我主人,命屬外殼房屋。只修性不修命者,如同主人住在一個破爛不堪、漏風漏雨的房子里,神不能安,又如何入定修性?如果只修命不修性,如同豪華房屋中住著一個痴呆兒,如此互偏互障,使雙方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地顯現。修性相當於造衛星,修命相當於造火箭,火箭是能量和動力,把衛星送入太空是目的,故雙方缺一不可。有些只念佛、念經者,剛念了兩個小時就頭暈眼花,上氣不接下氣,或者腰酸背疼,身患多病。氣虛和病痛的干擾使你無法靜心念佛。即使能堅持幾個小時,也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惘然」。11、各種畏懼障 在修行人中,許多人由於各種畏懼心理,反而被障礙的寸步難行。一是畏懼生活。整天為眼前的生活和未來生活顧慮重重,總怕生活沒有保證。因此雖修行,心卻不能清靜,總有後顧之憂,故難以修出清靜心。其實,今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皆是定數,何況天無絕人之路。修行人的生活越簡單越好,只要能維持生活就行,其它一切時間、精力都放在修行和度眾生上,其它別無多求。擔心生活者,只是杞人憂天,心生妄念,反而給自己修清靜心設置了障礙。 印光大師在深山修行時,每年只種365棵芋頭,每天只挖一棵,下面長几個就吃幾個,沒有就不吃,一切隨緣。我曾見過一位現代修行者,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資,供養師父200元,自己只留100元,每天只吃一個饃,但此人現在已修成正果,隨時可坐著「走」,毫無牽掛。 二是畏懼惡名。在修行、度眾生的過程中,總怕別人議論自己。由於一些人暫時不理解,或許還會毀謗、誤會、攻擊自己。怕落下不好的名聲,由此而心生委屈和煩惱。並障礙自己在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這是由於一方面還未看破、放下虛名,才畏懼落下罵名。另一方面,還未悟到凡是這些誤會、誹謗、攻擊自己的人和事,都是幫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緣。在開悟真修者看來,實為難得,是大菩薩來助自己修行證道,不僅不生委屈和煩惱,反而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是他們在幫助自己斷盡塵沙煩惱。如果沒有這些修行的助緣,菩薩行「六度法」中的「忍辱」又如何成就? 過去有一典故:一對未婚男女相戀,女有身孕生子,父母逼問與何人所為,女不敢說出真情,謊稱是臨村寺中的老和尚。鄉民圍寺怒罵和尚,並把孩子推給和尚,和尚一句話也未解釋,接過孩子回寺撫養。幾年後,女子良心不忍,說出實情。鄉民知錯,跪拜寺門請罪,和尚仍無一句怨言,把孩子還給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證道的高僧,對惡名和清白已無分別,只是藉此因緣修鍊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懼惡名,說明還在分別善惡,執著虛名。別人誇讚你時,你就高興,同樣是動心動念,在分別好壞,失去了定力和清靜心。別人對你的誤會和毀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大多是業障現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隨緣消業障,有何煩惱?其實,順境、逆境都是人心裡分別出來的,對自己有利就認為是順境,對自己不利就認為是逆境,然後又分出個好壞來。從宇宙本性的角度來看,順逆只是兩種不同的客觀存在,根本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緣聚緣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無論何境都是幫自己凈心修定的助緣。如此才能精進,才能在萬緣之中放下萬緣,在萬境之中修出清靜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罵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別人由於觀點不同曾罵他「放狗屁」。他卻恢諧地說:「放是放下、輕鬆之意,狗是忠誠之意,屁是通暢之意,又有何不好,儘管來吧,我這裡已經開始接功了。」這就是開悟者的煩惱轉菩提。 三是畏懼死。人們畏懼死是多生多劫以來所形成的。由於人們的肉眼看到的只是陽性的、表象的生死,但看不見時間和陰性物質的靈體,誤認為人和萬物都有生死。時間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但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現在,前一秒和後一秒的事物都看不見。人和萬物是沿著時間坐標軸運行的,因此,人和萬事萬物也同樣有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你肉眼看不見,不等於它不存在。如同小草、樹葉秋天黃了,冬天枯萎了、落了,從表相上及現在的時空看,它似乎是死了。但是「春風吹又生」,年復一年地生、長、衰、落地運行著,重複著。它死了嗎?人也是如此。 許多修佛人都承認有「六道輪迴」,但仍然悟不透人和萬物是不生不死的。其實,你只要承認六道輪迴,就應該明白不生不滅之理。如果有生有滅,一生就完結了,怎麼又一直在六道里輪迴呢?又是誰在六道里輪迴呢?如果認為有生有滅,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弄懂什麼是輪迴。即使相信有輪迴,也不過是迷信,而非正信。更不會明白為什麼會有輪迴,怎樣輪迴。 現代科學已經驗證了「物質不滅定律」。人和萬物是物質的,是由陰性物質的波與陽性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因緣結合。當人和萬物表相上死的時候,正是陰陽兩大物質暫時分離的時侯。分離之後,陽性物質即使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只是這些基本粒子又重新進行了排列組合。此時,另外一種陰性物質——靈體進入,它又以另外一種生命形式而誕生。原來的陰性靈體分離出去之後,根據上世的因緣,又投入了另一種陽性體中,又重新隨著陽性體的誕生而顯現出新的生命。萬事萬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如此運轉,從來沒有生滅。而你肉眼看到的所謂生滅,只是生命的一個變化過程和階段。如同大海表面的層層波浪,波浪只是表相,波浪的起伏是水在生滅嗎?它無論如何起伏變化成無限的形態,它依然是大海,永遠是水的本性,這個本性卻是不生不滅的。 由於人們分別出生死,而且最怕死,因此,在自己的意識中反覆輸入了生死的程序,你就會按照你自己編入的生死程序運行。因此,由自心產生的生存環境,也顯現出表相上的有生有死。這就是你自己心理製造的障礙,障礙你難出六道。只要你心理還有生死,還畏懼死,那麼,你就永遠不能了脫生死,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的界與障。四是畏懼惡道。許多修行人,正是由於身受「八苦」及「三災八難」的折磨,心有餘悸。認為在人道尚且有如此多的苦難,何況是三惡道?所受之苦就更無法想像。因此,由於畏懼入惡道,才想修行出離六道。但是,由於有「怕」,有「求」的心理在逼你修行,依然是以分別心在修分別事,反而產生了更大的障礙。 修行是在修清靜心。若以分別心在修分別事,其本身就是在造業,就是不清靜。如同用又臟又混的水洗東西,只能是越洗越臟。其實在開悟者心裡,惡道也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是由自心幻化出來的。正如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假相有何可怕?問題在於自心不覺,把這些虛空假相誤以為真,才心生畏懼。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三惡道里住過多生多劫。在地獄道里都多次經歷過「鋸分身、下油鍋、割舌頭、挖眼睛」等等的刑罰,但是如今你不是還活得很好嗎?不僅沒死,連絲毫傷痕也沒有。當時所感到畏懼的只是你的心理,無論受刑受罪,是輕是重,時間長短,都絲毫傷害不了你的法身。由此可見,問題還是出自你的心理。 如果悟透了此理,無論你入何道,心都不迷。明知不生不滅,那些假相皆是虛妄。如同你在夢中不覺,認為夢中的事都是真的,嚇得你非常緊張,當你醒來之後,大夢已覺,方知一切夢中之事都是假相,有何懼哉?那麽,你畏懼惡道的心理不是和夢中一樣嗎?佛菩薩無處不在,既然無處不在,就說明他與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宇宙,同一個空間,所不同的只是是覺與未覺而已。覺者看宇宙是一真法界,不覺者看宇宙卻是六道輪迴。如能開悟,你將會無所畏懼,無所畏懼還有何障礙? 五是畏懼過失。害怕自己有過失,怕別人不理解而埋怨自己,因而在為眾生做事或度人時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不敢大膽地行菩薩道。甚至躲在家裡不願與眾生接觸,怕自己粘上什麼是非。這樣的修行並非真修行,真修行的人必須在生活中磨鍊自性。在與眾生交往之中,錯誤是難免的,是很正常的。如果怕腳上磨泡就不敢爬山,你就永遠也不能領略山頂的無限風光。如果你怕風浪而不敢行船,那麼你永遠也到不了輝煌的彼岸。風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正常的是你的心理,這仍然是你心理自設的障礙。如細分析,害怕過失實際上是尚未放下虛名和小我,寧可放棄度眾生,也不願為眾生承擔責任,還是自私自利、心胸狹小的心理。 在修行過程中,要想斷掉塵沙煩惱,必須在度眾生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和消除。由於你畏懼過失而不敢度眾生,你就不可能發現自己的塵沙煩惱。煩惱和障礙不除,何日能登達彼岸?因此在末法時期,只靠自己修行而不度眾生是不可能成就的。 這種畏懼過失而不敢行菩薩道的人,不明白自己與眾生的關係。修行者如大樹,眾生如土壤,是大樹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樹。大樹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證道,在修行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助緣來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開悟,也僅僅是修行的開始。你需要在世間與眾生的交往中去證,去檢驗你悟得真理。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需要一個長期的磨性和漸修過程。因此,有過失是正常的,無過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沒有過失。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沒有的。 深一步來講,宇宙的本性中是沒有過失和缺點的。所謂的「過失」也是人心裡分別出來的。即使你做的再適當,也難滿足眾人之心。所謂「眾口難調」正是此理。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挑毛病,怎能不分別出所謂的「過失」?其實,所謂的過失也是虛妄,也是人心裡想出來的,這本身就不是正知正見。如果因此而畏懼過失,則是心隨境轉,障礙著自己寸步難行。這種畏懼過失的心理,大多是由過於執著「善」所形成的。在一個開悟者的心裡,自己和別人都沒有什麼過失和缺點。 宇宙的一切都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只有作用,而無好壞。一切都只是隨緣去做,即使是殺盜淫妄,也都是正常的,不過是因緣果報的顯現而已。只有存在分別心的人,才會分別出「過失」,而且因畏懼過失而被其所障。 六是畏懼困難。許多修行人誤認為學佛道路非常艱難 ,只有慧根好的人才有希望修成,自己沒有希望。因而自暴自棄,知難而退。這些人不明白慧根是怎樣產生的。一般修行人所說的慧根,是指你前世修行所打下的基礎,前世修行過程中清靜心多一分,習氣少一分,就離本性近一些,慧根就相對好一些。反之慧根則差一些。慧根既然是你前世修行的基礎,自己如果慧根差,說明自己前世沒有下功夫修,今生對於來世而言也是前世,今生如不努力,更待何時? 但是,在開悟人心裡,根本不存在慧根的優劣問題。眾生是一個法身,本性完全相同,無優劣之別。只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蓋了本性的顯現。說得再確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腦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轉成的「識」,障蓋了你的根本智。其實,「修道不難,唯嫌撿擇,成道不難,放下既是」。 更多的修行人則是被惰性所障,貪圖享受,害怕各種困難。例如:打坐時腰酸腿疼而不能堅持;煉動功怕冷、怕熱,怕起早而不能睡懶覺;有一點病就疑惑動念,畏懼不前,停止了修行。由於貪圖享受,還會給自己找出種種借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家裡有孩子上學」;「我還要照顧孫子」;「我愛人不支持我修行,總干擾我」;「我還要照顧老人」等等。總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難,破除惰習,能找出一百條理由為自己開脫。這些障礙都是來自內心,貪圖享受的懶惰習氣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氣的表現。科學的發展,是在引導人類走一條逐漸享受之路,使人類惰性越來越大,在這種大環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墮落的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須時刻提起警覺之心,萬不可貪圖享受,滋長惰性。只要惰性還在,就必然墮入三惡道,又何談成佛? 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習,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從小未吃過苦,更貪享受,主要表現在貪吃、貪睡方面。雖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鍊,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長期乃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惰性所障。如果惰性不除,來世連人身尚且難保,又如何修行證果?因此,修行的過程,就是改正習氣和戰勝自我的過程。只有破除自我個性,才能融入那整體的、平等的真我本性。觀音法像及觀音菩薩介紹【觀音道場】 觀音菩薩,悲心救苦,不舍眾生,何止在極樂世界,現菩薩身,助佛教化,亦於十方佛前,以菩薩身,大作佛事。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時,觀世音菩薩,亦同時垂跡娑婆,現菩薩身,助佛教化。 眾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讀誦的大悲咒,是當日世尊駕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時,觀世音菩薩於世尊前說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普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幡周匝懸列。爾時如來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詞薩俱,其名曰總特王菩薩……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而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悲聽許……。」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於是說出無量憶劫前,千光王靜如來,授其大悲咒的經過。及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普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布小白華,清香美麗,觀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 (1)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藏法師之西遊記中,亦有記述:「株羅矩吒MALAKUTA南方海濱,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徑危險,岩谷崎嶇,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測有石天宮,觀世音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險,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見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願……。」 (2)中國普陀洛迦山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游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諤,游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涌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名勝古迹甚多,佛教寺庵百數十座。其中位於白華頂南靈鷲峰下的普濟寺,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開闢深遂,殿閣七重,建築總面積為一萬一千四百平方米。宏偉莊嚴,氣勢非凡。其中圓通寶殿,是觀世音菩薩正殿,建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高六丈余,廣十四丈,闊八文,內供八米多高觀音聖像。四周塑有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其餘殿堂僧舍,約二百餘間。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普濟禪寺,位於前山,與後山的法雨禪寺,及山頂之慧濟禪寺,合稱普陀三大寺。其它歷代興建大小寺庵,約二百餘間。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普陀山既為四大名山之一,遊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雲集掛單者亦眾。難免聖凡混雜,良萎不齊。何況羅漢境界,往往隱德露痴,遊戲人間。凡人肉眼不識,自會發生誤會。觀世音菩薩,為衛護道場,對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對蓄意擾亂道場之人,亦每現身點化。 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拜訪普陀山。當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緣和尚包圍,並將所得,就地聚賭,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宮後將所見奏知母后,並欲大興問罪之師,但因母后善言相勸作罷。豈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訪普陀山時,和尚何止包圍化緣,且三五成群,吸姻飲酒,喧鬧不已,醜態畢露。乾隆喝問:「因何不守佛門清規?」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氣煞乾隆,誓必發兵捕殺;雖然母后再三勸告,勿作殺業,而毀名山,亦難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時,帶備兵船,再訪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賭的人數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雜。乾隆心想,窮和尚何來許多銀兩,讓我來豪賭,看你窮和尚如何賠償。隨即掏出大堆銀兩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連數次皆輸,最後將僅有銀兩孤注一擲,竟然輸光。氣極將頭上寶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檻褸的和尚贏去。往頭上一載;乾隆盛怒之下,再脫下龍袍作為賭本。結果,又被一個女人贏去,往身上一披,並問皇帝還有何物可賭?皇帝隨即命同來官兵包圍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賭之眾,見被包圍,唯有陸續走進大殿。及軍隊趕到大殿,人影全無,而皇帝寶冠,卻載在羅漢頭上,皇帝龍袍,則披在觀世音菩薩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見,真是羅漢境界,菩薩神變;隨即叩頭謝罪,篤信佛教。普陀山於悠悠歲月中,雖然幾經興廢,於今仍然屹立不倒,遊客如雲,朝山者眾,被菩薩感化而改邪歸正,篤信佛教者,不知凡幾。可見觀世音菩薩衛護道場之威德神力,實不可思議。【觀音聖誕】觀世音菩薩聖誕在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間菩薩成道日在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間菩薩出家日在農曆九月十九。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薩,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如天台宗、密宗分別傳有「六觀音」,禪宗亦塑有各種觀音像。凈土宗更是把觀音作為「西方三聖」之一來供奉。從隋唐以來,民間更是形成了廣泛的觀音信仰,並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農曆宗教節日: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的將這三日並稱為「觀音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的起源和依據,現在均無法考定。每逢這三個節日,寺院均要舉行慶祝儀式,其一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聖號,拜願,三皈依畢。廣大佛教徒慶祝觀音聖誕的香會稱作觀音會。普陀山是觀音會的中心,為觀音道場,因而香會更是盛大、壯觀。【祝聖儀規】(香贊)戒定真香,焚起衝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稱聖號)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大悲咒)南無、喝臘怛奴、哆臘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盧揭帝、爍缽臘耶。菩提薩多婆耶。摩訶薩多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俺,薩皤臘罰耶。數怛奴怛寫。南無、悉吉利朵、伊蒙阿利耶。婆盧吉帝、室佛拉愣馱婆。南無、奴臘謹持。唏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陀、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至馱,俺,阿婆盧唏。盧迦帝。迦羅帝。伊唏利。摩訶菩提薩朵,薩婆薩婆。摩臘摩臘,摩唏摩唏、利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舍耶帝。摩訶罰舍耶帝。陀臘陀臘。帝利尼。室佛臘耶。遮臘遮臘。摩摩罰摩臘。穆帝利。伊唏伊唏。室奴室奴。阿臘參、佛臘舍利。罰沙罰參。佛臘舍耶。呼盧呼盧摩臘。呼盧呼盧唏利。娑臘娑臘,唏利唏利。蘇盧蘇盧。菩提夜、菩提夜。菩陀夜、菩陀夜。彌帝利夜。奴臘謹持。地利瑟尼奴。波夜摩奴。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臘耶。娑婆訶。奴拉謹持。娑婆訶。悉臘僧、阿穆伽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臘、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奴臘謹持、皤伽臘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臘夜。娑婆訶。南無、喝臘怛奴、哆臘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盧吉帝。爍皤臘耶。娑婆訶。俺,悉殿都。漫多臘。跋陀耶,娑婆訶。(七遍)(心經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贊偈)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菩陀宮,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熏盟,千層浪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無菩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繞佛約數百聲然後各歸原位)(拜願)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二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拜)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拜)(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聖眾。(禮畢)【常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恆觀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九法界眾生,無論是內在身心疾病綿纏,煩惱困擾,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事業上,人事上,甚至聰明智能,菩提上進,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即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又云:「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楞嚴經觀音菩薩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法華經釋尊亦告無盡意菩薩:「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因為觀音菩薩,無論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業,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愛護眾生,作無限度,無止境的救濟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與樂。所以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志願,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德性,慈悲,亦是觀音菩薩的特殊功德。觀音菩薩,由於無限慈悲的驅使,曾經救拔無邊眾生的苦惱,成就無量眾生的道業。凡稱念菩薩聖號之人,其功德不但與稱念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法王子相等,且與稱念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數如來功德相等。 當今之世,人間苦難重重,災禍頻生,正急於需要觀音菩薩的慈悲救濟。如果,人皆能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人皆能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人皆能發揚光大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平等與樂的精神,使自己與他人都變為現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間的鬥爭,以及拯救全世界人類的不幸,給予全世界人類生活上的幸福,與心靈上的快樂! 【詩詞歌贊】 觀世音菩薩贊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灣灣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增廣卷四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首像贊 猗歟大士,誓願難宣,悲運同體,慈起無緣。 尋聲救苦,隨類逐形,普現色身,遍情無情。 若有眾生,遇諸苦難,一稱其名,立見救援。 富壽兒女,凡有所求,禮拜供養,隨願悉酬。 何以稱名,便獲感通,由菩薩心,久證真空。 無心之心,合生佛心,眾生迷背,無從受恩。 因遇災難,並所懇叨,一發誠心,感應道交。 如清涼月,麗彼中天,影現群水,一無所偏。 若或無信,莫由相感,如水昏動,月影不顯。 咎在於水,非月不照,若得澄靜,即現光耀。 亦如陽春,普生諸芽,遇根枯者,朽腐更加。 甘霖普澍,草木同榮,唯無根者,不荷生成。 入道之要,信為第一,欲蒙慈濟,非信莫得。 緬維菩薩,何能如此,為有遠本,故致爾爾。 遠本維何,圓證三覺,名正法明,福慧兩足。 雖住寂光,悲願無央,復現菩薩,輔弼法王。 十法界身,無身不現,三際豎窮,十方橫遍。 菩薩功德,難盡讚揚,垂示梗概,作長夜光。 特祈江西,居士止凈,遍閱藏典,撰為讚頌。 恭摹聖像,遍界流布,普令含識,同蒙覆護。 增廣卷四泥金繪像普門品頌 大哉觀世音,徹證法界藏,乘大悲願力,普現諸色相。 尋聲以救苦,隨感而遍應,如月到中天,萬川悉印映。 良由眾生心,與菩薩無二,因其背覺故,遂致成隔異。 既遇諸災難,仰冀垂救援,即此一念心,便契真覺源。 以故一起念,念於菩薩名,遂於當念中,蒙救離災刑。 世尊在靈鷲,廣宣法華經,無盡意菩薩,以名敬致征。 世尊遂略說,現身救苦事,大地舉一塵,略示少分義。 由是諸眾生,得有所怙恃,如天地覆載,如父母撫育。 昔有一善士,欲廣菩薩慈,泥金書普門,兼繪救苦儀。 年代已久遠,幸得常保守,故致吳蜨卿,親獲謹承受。 欲啟世正信,因祈為著語,願令法界眾,同證實相理。 乃忘其固陋,略表諸因緣,庶幾見聞者,登第一義天。 增廣卷四附錄南五台山圓光寺觀音菩薩示跡之記之序及觀音贊 示跡之記,文詞典雅,敘事精詳。惜於菩薩不思議無作妙力,殊欠發揮。量不揣固陋,勉述一贊,以冠於首。俾事理交融,體用咸彰。生之所以能感,聖之所以能應,俱在斯焉。以企後之覽者,發菩提心,見賢思齊。以觀音之心為心,以觀音之事為事。庶可亦為未來世之觀世音耳。雖文不雅馴,而其意義有可取焉。贊曰。 觀音大士,於無量劫,久成佛道。 為度眾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 又復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雖則了無計慮,而復毫不差殊。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咸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釋聖量和南謹述此下乃示跡之記) 續編卷下觀世音菩薩偈贊 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 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印池。 塵剎國中咸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 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觀世音誓願深,度生悉出苦輪。 興慈運悲遍剎塵,一一攝入普門。 三十二應示現今,畢竟令證佛心。 常念恭敬觀世音,災消吉慶臨。 續編卷下觀音七迴向偈 願此持誦勝功德,即蒙大士垂加被。 消除自他宿現業,增長我人勝善根。 永劫恆存大士心,遍界常行大士事。 盡未來際作饒益,普令有情無禍害。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咸皆盡滅除,世界永昇平。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安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民間信仰】 恰恰是這樣中國化和世俗化了的觀音,成為中國民間最流行的信仰。同樣,也是廈門民間最流行的信仰。把舊時那些觀音亭之類的小店都忽略去不算,現今廈門供奉觀音的寺廟就有30多處。廈門最大的寺院南普陀,是閩南最大也是全國有名的觀音梵剎。據說觀音誕生於農曆二月卜九,涅盤於九月十九,成道於六月十九。這三個日子廈門皆稱為"佛祖生"。每逢這三日,南普陀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香火之鼎盛,令人吃驚。 不僅僅在寺院,在廈門許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都供著觀音像,早晚一爐香。 觀音崇拜在廈門民間歷久不衰,實在值得思索。仔細想來.原因固然很複雜,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許許多多並不了解觀世音來歷的善男信女對觀音的崇拜,是一種對"善"的希望和追求。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無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民間傳說】 到了北宋,中國人又創造了新的關於觀音身世的故事。說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個女兒,名妙因、妙緣、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齡,大女、二女高高興興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兒妙善死也不肯出嫁,執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趕出王宮。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為香山仙長。後來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親人的一隻手、一隻眼來作藥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犧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獻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親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動,便賞她一千隻手,一千隻眼,使之成為千手千眼的觀世音。這個故事揉進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為"仙長"),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 《西遊記》中的觀世音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毀傷鎮元大仙的人蔘果樹無法醫活,只好請觀世音菩薩幫忙。只見觀音菩薩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蔘果樹死而回生。他在唐僧取經路上,幫助孫悟空收服紅孩兒、天蓬元帥、西海龍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師徒到西天取得真經,是使人間萬民得到慈愛、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佛前十不求 一不求,身無病,身無病苦貪心生。 要以病苦為良藥,厭離娑婆菩提行。二不求,事無難,磨難更使道心堅。 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次挫折一層天。三不求,心無障,心無障礙易自狂。 心田常除煩惱草,無明化作無量光。四不求,利於我,執著利我三途車。 願替眾生受病苦,令諸眾生得歡樂。五不求,不招魔,無魔磨鍊不成佛。 魔是修行好法侶,德高自能降眾魔。六不求,事易成,人處順境難修行。 逆境順境無分別,事成事敗應等同。七不求,名和利,貪圖名利墮輪迴。 常覺名利如夢幻,甘作默默無聞人。八不求,人報答,望人報答路偏差。 隨緣了業了生死,無欠無賒好還家。九不求,申屈冤,忍屈受冤舊債還。 別人打罵是助行,寵辱全忘功德全。十不求,人幫我,自力更生不攀緣。 有所求時都是苦,無所求後得自由。 昏沉掉舉怎麼對治?一個是正念,一個是正知。昏沉掉舉怎麼對治?一個是正念,一個是正知。 正念就是憶念於所緣境而不忘失,能夠對治掉舉。如念佛,佛號不能丟,那怕到最後臨終,也能夠心不顛倒的憶念佛號而不異念。這就是正念。其實正念也是妄念,但正用它。正用我們的妄念來修定。我們拿它當作目標、對象來修行,這就是正念,這是你唯一的念,就是你心目中的唯一。沒有別的念。你多念一句佛,就像多搶救了一句佛號。你要多在這個所緣境,就不會被其他的外境所奪,所干擾,那麼你就是搶救它,就多一個在正念上。所以正念非常重要,這個正念作為你的所緣境,不能丟掉。如果緣在這個正念上,你就不散亂。正知是修定時,當正念的所緣境丟失了,能夠覺知而迴轉過來,能夠對治昏沉。我們要知道眼前正在做什麼。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在南傳的四念處,觀身體,是緊張,還是放鬆,或者走路是怎麼樣的,觀心理是怎麼活動,觀感受是痛苦還是快樂的,觀諸行是無常生滅遷流……實際上都是在培養一種正知的力量。正知和正覺還是有點差別的。正知有所緣境,正覺就沒有所緣境了。所以這裡還有區別。這個正知能夠提起來,你就不會昏沉。你知道你在所緣境上,沒有忘失。我看有些老阿婆念佛,念到昏沉了也不知道,頭低下來了,口水也流出來了,佛號丟掉也不知道。等到別人叫半天,才「哦」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她才念起來,這個已經是不正知。正知的話,你不要讓它走太遠。雖然遠了,一發覺馬上提,慢慢警覺力提高了,以後一發現了就迴轉到原來的所緣境上。甚至還沒丟失將要丟失就能夠覺察到,稍一提點力,也不費勁就在所緣境上了。 接下來談用心的力量。事實上,這也是很少人提到的。剛開始修定的時候,我們對所緣境目標,一定要用強一點的力氣,用大一點的力氣,全力以赴,要用緊一點心力,水潑不進。這有一點像你們看武俠小說,對面牆頭敵兵射箭,武士拿著一把棍子向前衝鋒,掄圓圈快速轉動,「呼呼」……,箭一支支都射不進來,被擋飛掉了。所以你要是不緊一點,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串習,它就會干擾,見縫插針,就會插進來了。一插進來,就擾亂了。所以要用大一點、強一點的力量,全力以赴,和你無始以來的串習抗爭。比如我們扳手腕,我開始扳不過你,老是被你的習氣煩惱壓服了。事實上,習氣煩惱是最難對治的,而且非常頑固反覆。有時候討厭的不得了。起初老被它扳倒,然後你就不斷跟它扳,當作一場戰爭,而且還是近距離肉博,當成是對練。慢慢力氣漸增,能夠扳過一點,扳到最後勢當力平。所以這個過程叫對治,是一個屢戰屢敗到屢戰屢勝的過程。修數息觀就是一種對治,念佛也是一種對治。然後扳到能夠壓服它一點,再扳,扳到最後,它已經一點力氣都沒有,完全無力反抗了,服服帖帖的,最終你也不用再費力氣了。所以開始,一定要用力。不用心的力量,就難以學會,或完全學不會。一個人念佛如只口念心不念,喊破喉嚨也沒有用。就是這樣。很多修凈土的行人,都修不上去。為什麼?因為他嘴巴在念,沒用上心力。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也是說明這個道理。很多人在念經,或者念咒「嗡嘛呢叭咪吽,你好嗎?吃飯了沒有?嗡嘛呢叭咪吽……」他照樣可以這樣。念熟了,就變成「熟溜」了,溜掉滑掉了。溜了就沒有在心裡踏實下來,滑過去了。就像剎車失靈,剎不住,滑掉了。所以這個病很嚴重。熟溜了,就叫「偷心」。偷心就是暗中把修定應該有的利益和功德偷走了,你還不知道。本來你是要靜心的、專註的,最後反而慢慢地滑掉了,變成了一種熟溜病。現在很多人上早晚殿做功課,討厭上殿。本來上殿是讓你能夠在那裡一心一意地、全身心投入地念。念《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應該整個投入到裡面,沉浸在裡面。記得我第一年在這裡出家的時候,每天想著去上殿,巴不得快點到來。因為我站在大殿裡面的時候,我的身心就能穩定、安靜下來。但我們現在天天站在那裡,就覺得天天都是這樣,一點新鮮都沒有,一點變化都沒有。習慣得像家常便飯,一點也不攝心受用。覺得很痛苦、很勉強,逼迫著你似的。你不願意,自己不主動,不去做。最後變成被動的,被迫的,心不甘情不願,站在那裡妄想紛飛,煩煩惱惱的。然後念熟了,就溜了,溜了就沒有作用。這個一定要檢查。我們把這個叫做輕忽養識啊——你沒重視,把你的識,你的分別養得肥肥大大的。我們要轉識成智才對。所以很多人修了一輩子,沒有效用。沒有效果,起不了對治散亂的作用,方法自然就失效了,慢慢信心也喪失了。你要檢驗你熟溜不熟溜,很簡單。比如你念《心經》,或者念咒,我從中間抓一句,你能不能接下去?如果能接下去,就不是熟溜;接不下去,就是熟溜。因為我們念熟了以後,有一種慣性,它推著你走的。但是你並沒有用心。這是一個關鍵。不管修什麼,不能這樣。要做就要認認真真把這個事情做好。不能花同樣的時間、精力來做一件事情,最後沒有達到你的目標,沒有效率。那你虧不虧?你的生命就這樣浪費嗎?很多人修行都出現過這個問題。沒有去反思,到底有沒有作用。如果沒有起到攝心的作用!那你就念誦時,就放緩慢一點,不要飛快地趕,放慢速度也能糾正過來熟溜病。開始要抓住所緣境,等到所緣境目標已經不丟失了,能夠保持穩定了,沒有流散了,你就要減弱,要放鬆,不要抓死了。前提是要在保持所緣境不失的情況下。所以開始做的時候,要用力,用大用強用緊,最後就要慢慢松。就像抓一個東西,開始抓緊了,怕掉下去,會緊張抓得緊些。慢慢掌握習慣了,知道力度了,就會慢慢放鬆,松……到最後我幾乎不太用力了,所緣境也沒有丟掉,還能保持。這個過程也是很多人沒有講到。實際上,哪能一個東西長時間抓那麼緊?我們開始抓緊,是為了不散亂而已。當你能保持的時候,怎麼會散亂?而且是一種明凈。明就是正知;凈就是能穩定不散動。所以要鬆掉。我們的用心過程,是從不會用心,到開始學會怎麼用心。等到你會用心了,開始學會不用心。聽懂這句話了嗎?這句話是精華。這是你們將來去修行,要講明的。很多人沒有告訴你怎麼放鬆。你開始不會用心,要學會用心;到你會用心了,你要學會不用心。所以我們的用心過程是:學會用心到不用心的過程;學用力氣到最後不用力氣任運的過程;學會緊到最後松的過程。但是松,有時候不能全鬆掉。有時要有一絲力氣撐在那裡,不然就容易落入細昏沉去了。你觀察你的內心,不用力,就很容易昏沉。所以有時候,要有一絲絲的力氣撐提在那裡,一點點,微微的提一點點,你就會保持特別的明凈狀態。這也是一種經驗之談,不太有人提到。消災吉祥神咒 《消災吉祥神咒》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是釋迦牟尼佛在凈居天上說的,出自於《消災吉祥經》。多讀此咒可以消除災難,帶來吉祥。經中說「若誦此咒一百八遍,災難即除,吉祥隨至」。 神咒原文:曩謨三滿哆。母馱喃。阿缽啰底。賀多舍。娑曩喃。怛侄他。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嚩啰。入嚩啰。缽啰入嚩啰。缽啰入嚩啰。底瑟奼。底瑟奼。底致哩。瑟致哩。娑癹吒。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嚩訶。 發音註解: 曩謨:是「南無」的不同音譯詞。曩:本音讀(nǎng攮),在此也可以讀本音,一般人都讀(nā那)。「南無」的不同音譯詞有很多,例如:南謨、南牟、那謨、那模、娜謨、納慕、娜母、南忙、納莫、曩莫、曩謨……,這些音譯詞,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詞。今人多讀成南(ná拿)無(mó摩)。 娑曩喃:「曩」讀(láng郞)。也有讀作(lǎng攮)的。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讀(ōng嗡)或讀(ǎn俺)。藏語系佛教讀前者,漢語系佛教多讀後者。本站推薦前者,比較接近古梵語(om)的發音。 佉:讀(qié茄)為古音,另發音為(qiè切)。 呬:讀音(xì細)。 癹:讀(pō坡)或(bá拔)。現代字、詞典中無此字。有的方音讀(pān攀)。 奼:讀(chà岔),也有讀成(zhà吒)的。 吒:讀作(zhà乍),另讀(zhā扎)。 曳:讀音(yì義),也有讀其本音(yè頁)的,另讀(xiè瀉)。 嚩:讀音(wā蛙)或(wá娃)。「入嚩啰」「缽啰入嚩啰」中的「嚩」發此音。 娑嚩訶:「嚩」讀(pó婆)。在《佛學大辭典》中:「嚩,又作婆」。婆、嚩、縛、皤,四字互相通用。娑婆訶,也譯作「莎縛訶」、「娑嚩訶」、「馺皤訶」。 功德簡介: 按佛學大辭典:消災吉祥咒為禪林所用四陀羅尼之一,亦為密教通用之息災法。又稱消災咒、消災真言、消災陀羅尼。乃消除諸種災害,成就吉祥事之神咒。出於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唐代不空譯)及大威德金輪佛熾盛光如來消滅一切災難陀羅尼經(譯於唐代,譯者佚名)。敕修百丈清規卷一所述祈晴祈雨,皆用此咒。 按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此咒出於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一卷,唐代失譯。二經同本異譯。此中說之。經曰:「念此陀羅尼一百八遍或一千遍。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依法修飾壇場。至心受持讀誦。一切災難皆悉消滅不能為害。……此陀羅尼。一切如來同共宣說。若有苾芻苾芻尼族姓男族姓女。受持讀誦此陀羅尼者。能成就八萬種吉祥事。能除滅八萬種不吉祥事。視頻地址: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2633.html從信解行證修學佛法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舉世盡從夢老,誰人肯向死前休。」修學佛法有四個層次,即信、解、行、證。 信 古德說︰「有信無解,增加愚痴。有解無信,增加邪見。」經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進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有四種︰一、現事可信。如開悟人,親見親聞的事。二、比知可信。如桌四腳,觸類旁通。三、譬喻可信。若人慾知佛境界,當觀其心如虛空。四、賢聖所說可信。因佛菩薩有六種神通,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謂︰「月可熱,日可冷。佛說四諦不能不信,苦不可以令樂。」 信又分為迷信、邪信、正信三種。 一、迷信。中國民間頗多迷信的事,可由習俗觀之。例如︰燒觀音衣、地主衣、七姐衣、女神衣、觀音帽。為死去的人燒往生錢、添壽紙、紙樓房、紙汽車、紙傭人、紙電器、紙船、紙馬、大光寶、大元寶、金箔、銀箔、金磚、銀磚、冥票、路票、凈水符、五龍符、貴人符、百解符、轉運盤、日月盤、長祿馬、圓祿馬、燒紙寄冥庫︰︰等。拜祭先人要在山頭放鞭炮。結陰間夫妻,殯葬要用寶物陪葬。追悼儀式大事鋪張,中國人穿白色喪服,西方人穿黑色喪服。粵人長子要為父母擔幡買水,北方人長子要摔焚紙盆。參加喪禮後要跨火盆,扶靈者不可看棺材。死後要計算死者何日回魂。家有喪事者,百日不得向人賀壽或赴宴。新年要貼揮春,將家俬、年花等擺在風水位。出門要擇日,逢七不出門、逢八不歸家。以上種種過年過節,紅白二事,各地皆有各地之迷信。每個人的觀點與角度可能不同,其實,如以佛教之立場來看,這些均非正信佛教儀式,乃民間迷信習俗。 二、邪信。中國民間流傳很多邪信習俗,例如︰打卦、問卜、求籤、測字、看相、算命、巫婆、仙娘、驅鬼、弄神、扶乩,還有悟善社、同善社、白蓮宗、白雲宗、白蓮教、軒轅教、南無教、彌勒教、龍華教、高台教、天理教、有道教、天帝教、全真教、太一教、八卦教、聞香教、天真教、巴哈教、九宮道、五斗道、一貫道、道德會、正一道、凈明道、三教同源、五教合一、義和團、青紅幫、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卍字會、哥老會、大刀會、小刀會、太陽神、月亮神、宇宙神、成就神、破壞神、山神、樹神、門神、石頭神、草木神、災星、凶星、北斗星、南斗星、九曜星、七姊妹等等,不一而足。以上這些信仰,不能稱為正信佛教徒。 三、正信。應該相信因緣果報,因即習因,由種而生。緣即助緣,助成習因。果即習果,習因於前,習果於後。習有三義︰一、現行。二、種子。三、習氣。有習因習果而感其報,宇宙萬有,並非天造,亦非地設,更非人與,自種如是因,而結如是果。所謂︰「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凡夫小乘人,認為以「業造」生萬物,權教人認為以「識造」生萬物,實教人認為以「真心所現」生萬物。業是造作之義,如身取捨屈伸等造作,名為身業。音聲屈曲造作,名為語業。意之思維造作(審慮思、決定思、發動思),名為意業。身、口、意有善、惡、無記三性,作善業必生善道,作惡業必生惡道,無記業不定。如身作殺、盜、淫;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貪慾、嗔恚、邪見等十惡業,即墮落三惡道。如果相反,身能放生、布施、梵行,口能說誠實語、質直語、和諍語、柔軟語,意能修不凈觀、慈悲觀、界分觀。則種十善,即生三善道。 業有定業、不定業,有漏業、無漏業,及非有漏非無漏業。定業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業不定受果報。有漏業成分段生死。無漏業生方便有餘土。非有漏非無漏業生實報莊嚴土。又有引業與滿業,即第六識引起的諸猛力惡業,能引發為三惡道種子;假使能引起諸猛力善業,即引發為三善道種子。所引起種種業,能圓滿成異熟果報,故稱滿業。 又多業引多生,如殺多人,多生為人所殺。又一業引多生,如帝王一怒伏屍萬里,多生墮三惡道。又有共業與不共業,共業共生一處,如吾人均住這個世界,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受報相同。不共業各各生處不同,有情相貌端正醜陋,也各有不同。又有強力業與劣力業。強力業為善對治力強,加功用行,有增上緣,可以轉重報為輕受。相反,強力業作惡重,引致重善業而輕受。劣力業者與此相反,善惡果報,均未能轉。佛經有說︰「若我聖弟子,有廣大勝業,善熏其心,諸所造作,有量之業,不能牽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墮在其數。」有十種業,不受果報︰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 修觀,可以對治各種惡業。如多貪眾生,以不凈觀對治。多嗔眾生,以慈悲觀對治。多痴眾生,以因緣觀對治。若人能知人生宇宙一切萬象,皆是業感緣起,名為正信。《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解 有學者說︰「宗教有數萬信徒,不如有十數之理解者。一個宗教得億兆之教徒,不足為喜,遇億兆之非宗教徒,不足為懼。盲並非損害於教,而盲從者,乃有大危害於教也。」猶如猴子撈月,以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阿含經》說︰「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解由見聞,而生心解,所謂︰「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如對佛法不能理解,縱信佛教數十載,煩惱痛苦,亦不能減少。《菩薩戒經》說︰「四十里內,有講法處,不去聽法,犯菩薩戒。」 解。要明白大乘佛法,有解始能實行,實行以戒為本,持戒能修福德,解理能開智慧。修行人要有行有解,解行相應,福慧雙修,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諦。乘戒四料簡說︰乘急戒緩,雖生四惡趣,亦可聞佛法,如八部鬼神。戒急乘緩,雖生人天,不易悟道。乘戒俱急,生於人天,聞法悟道。乘戒俱緩,永墮四趣,無所依怙。根遮四料簡說︰根利有遮,生多障礙,處處碰壁。根鈍無遮,雖無遮障,但缺少智慧。根利無遮,非單一切順利,尚有智慧。根鈍有遮,折磨很多,愚痴無知。乘戒是因,根遮是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普賢行願品》偈頌︰「智海廣無量,不測反增謗,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大智度論》雲︰「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又說︰「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又說︰「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中牛。」 行 修行佛道,是名為行。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華嚴經》說︰「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所謂︰「解一丈不如行一尺,解一尺不如行一寸。」應要坐言起行,方能得到真實利益。有解無行,名為狂慧,解如火焰,行如水漾,是火燎原,非水莫救。有解無行,易生傲慢,自命不凡,目空一切,行能除我執,傲慢之火熄。古德說︰「行解相應,目足並用,如鳥雙翼,如車二輪。」 證 以無漏正智,能契合於所緣之真理,謂之證道。所謂︰「悟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因悟而修,即是解悟,未得神通。因修而悟,即是證悟,已得神通。以天台宗分為三類︰一、斷見思惑。離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得一切智。二、斷塵沙惑。離變易生死,證菩薩果位,得道種智。三、斷無明惑。離二種生死,證究竟佛果,得一切種智。 《占察經》說:四種成佛。一、信滿成佛。信於諸法,不生不滅,清凈平等,無可願求,是為信滿成佛。二、解滿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思,心無所布,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三、行滿成佛。依究竟之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法障,菩提之願行,應皆具足,是為行滿成佛。四、證滿成佛。依凈心地,得無分別之寂靜法智,以及不可思議勝妙之功德,是為證滿成佛。 《心地觀經》說︰「法寶之中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證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教乃起信,理應生解,行即實行,果是證果,所以教理行果,即是信解行證,一切法門,無不包括。雖言行解相應,方能成為法器,而仍多有能解不能行,或能行不能解,縱然如是,亦勝於無解而不行。古人說︰「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佛亦曾說︰「師雖是凡夫,然能說聖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枝果,勿嫌枝曲。」又說︰「能行不能言,國之用也。﹂可為世人作模範,﹁能行復能言,國之寶也。」 經說︰「世間有五種寶,甚為難得。一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二者、如來演說正法,甚為難得。三者、能信解正法者,甚為難得。四者、如來演說,能成就者,甚為難得。五者、臨危救厄,知回頭者,甚為難得。其中隨得一寶,即能了生脫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妙蓮老和尚:關於勸人不需出家修行--學佛網
※【菩提甘露】閉上嘴是最高的修行
※圍棋與修行+圍棋入門(完整版)(易經每日中庸行系列)
※根宋上師:一切法都要在心地上修
※(137)凈空法師:很多修行修得很好的退心了,為什麼會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