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神韻千年:甲骨文書法

[圖文]神韻千年:甲骨文書法日期:2014-03-07來源:新浪歷史責編:小楓

  「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一項傳統藝術。書法藝術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線條,完成實現了那個時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如篆書之勻凈,隸書之婉轉,楷書之端莊,行書之流利,草書之放逸,他們就像無言之詩、無行之舞、無圖之畫、無聲之樂,早已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符號,而是有著觸動人內心深處的美麗與驚喜的藝術作品。

羅振玉書法作品:有文有史亦足樂,無車無魚歸乎來。

  中國書法,堪稱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字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始終沒有走向拼音文字,因而它和書法一開始便相結合。中國文字的早期形態,不僅僅是甲骨文,也包括近年發現的種種陶器刻畫符號,都無不帶有藝術的意味。正因為這樣,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關注和研究,也幾乎和甲骨文的學術研究是同時發端的。

  所謂的甲骨文書法,簡言之就是以甲骨文為表現對象的書法藝術。它包括殷商之時將甲骨為特殊的物質載體、以刻刀為工具契刻而成,即「以刀代筆」的甲骨刻辭書法藝術和「以筆代刀」,即將紙張為主要物質載體的甲骨文筆墨書法藝術,我們今天通常說的甲骨文書法往往是指後者。

  甲骨文本身首先是文字,是表達概念或某種特定意義的視覺語言符號,但是在其簡潔的筆畫之間,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當時人們於字裡行間中對整齊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其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製作的程式都具有藝術的特質。郭沫若先生對甲骨文的書法成就,就曾經這樣高度的讚歎道:「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者於方寸之片,刻文數十,壯字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救者,多見於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於其技者絕不能為。技欲其精,則練之須熟,今世用墨者猶然,何況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可以說線條挺拔遒勁,字形古樸空靈的甲骨文字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它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形式,是後世篆隸楷之先宗,歷代書契之鼻祖,他們無疑是書法藝術邁出的第一步。就此,我們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首先,當時甲骨占卜是有著嚴密的程序和分工的,而在細緻的分工中也包括專門的具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專門書寫人員,他們 「精通文字、擅長書寫、諳熟舊典、兼通曆法」,有著深厚的刻字功底和契刻經驗,是一批具有較高文化和豐富知識的專業工作者,古人早就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則一字已見其心。」為能取得神與統治者的歡心,他們自然會去認真考慮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寫的卜辭更為美觀和悅目。郭沫若先生1933年在日本編撰的《卜辭通纂》時,就曾發現在一個骨片上,連刻了一月與二月各三十日的干支和少數其它文字,共130字。其中前兩行的每一個字都刻全了,但從第三行起,除一字之外,其它字的橫畫都缺刻了,這說明契刻者當時一定是先將全文的豎、斜畫刻完後,再移轉骨片補刻橫畫的,這不僅刻契方便,更可以節省大量時間,而這正是後世篆刻家治印時,用單刀鐫刻邊款的方法。而為數不少「習刻」甲骨的發現也說明,每一名契刻者在入選之後錄用之前還要從事反覆的契刻練習、臨摹和鍛煉方可以熟練刻寫甲骨文。正是在這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文字工作經驗。這種經常性的工作也使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藝術家的某些特徵。

  另外,甲骨文的書體風格變化紛呈,因人因世而異,已經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藝術特徵,雄渾、精細、奇恣等美學範疇已經初露端倪。一般說來,殷商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演進,可以從五個時期來劃分。第一個時期為盤庚、小辛、小乙、武丁時期,歷經二世四王,武丁時期更是商後期的鼎盛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史稱「武丁中興」。據《詩經?商頌?玄鳥》描繪,當時「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來假」。頻繁的征戰和國事,使武丁時期的卜辭數量極為豐富,而盛世之風也對這一時期的卜辭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時期甲骨文字雄健宏偉、雄偉壯麗、精勁宏放、古拙勁削、用刀渾厚、縱橫開合,同時又不乏秀麗端莊,雍容典雅之韻味,盛世之風撲面而來。

早期卜辭

  第二期的刻辭自商王祖庚至商王祖甲,這段時間國泰民安,庶政精簡,甲骨文數量明顯少於武丁時期。這時的書體脫卻了武丁時期的雄健昂揚,更注重字畫間的平行和對稱,顯得工整秀麗、嚴飭娟雅,謹飭中蘊涵飄逸,工穩里益顯溫厚,但是卻失卻了前期的豪放雄勁之氣。

  第三期的刻辭自商王廩辛至商王康丁。從書風上看,這一時期總體風格趨向頹靡柔弱。董作賓指出「在這期,雖然還有不少的工整書體,但是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是前此的守規律,而極幼雅,柔弱,纖細,錯亂,訛誤的文字,又是數見不鮮的。」

  第四期的刻辭是商王武乙、文丁時期。這堪稱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它一掃前期頹靡之風,字體大小均見,風格奇峭險峻、氣勢凌厲,刀筆瘦挺蒼勁、灑落自如,刀筆味重,行款奔放,鐫刻粗獷,如鏟如鑿,剛勁有力,總體呈現一種峻峭挺勁之風。

  第五期是商王帝乙到商王帝辛時期。這是甲骨文的字體和書法都走向全面成熟的時代,刻寫的文字趨於定型化,字體刻寫微小精緻、恭而不浮、雋秀嚴整、一絲不苟、宛如後世的蠅頭小楷,刀鋒細膩而遊刃有餘。

  綜觀這五期書風,沃興華先生在《上古書法圖說》中把它概括為奇肆型、勁峭型、雄渾型、委婉型、疏放型等五種風格特徵。通過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甲骨文在統一的規律性中又呈現出不同風格,異彩紛呈、靈活多變、蔚為大觀,這使我們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時期甲骨文藝術的真貌,同時也為後世書法的演化與發展奠定了基本的藝術形式。

  再次,甲骨文已基本上確立了後世漢字書寫及書法藝術的格局,因甲骨文本身象形性強,許多字形保留的圖畫意味較多,往往用用簡約的線條來表現客觀事物的突出特點,諸如人的整體和局部、動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尤其是一些甲骨文的象形文字,非常類似大寫意的原始圖畫。同時甲骨文字的線條富有動感、節奏,雖然甲骨文錯綜變化、大小不一,但有著均衡、對稱、穩定的美感,要是沒有對單字結體與通篇布局的純熟掌握是難以達到的。從章法上看,甲骨文或錯落疏朗,或嚴整端莊,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狀不同而異,都顯露出古樸而爛漫的情趣。可以說,甲骨文書法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他們不僅僅是考察殷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留給後代的殷人法書菁英。

羅振玉甲骨文書法作品:久有亡人驅虎兒,萬方今日盡龍蛇。

  一個個甲骨文字,望去橫平豎直、渾然天成,刀法或粗或細、或徐或疾;下筆或輕或緩,或重或輕;線條或轉或折,或圓或方;文風或動或靜,或剛或柔,絕對是一幅精挑細刻的藝術珍品,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我們今天所常說的甲骨文書法,多是指今人運用毛筆等工具所書寫的甲骨文字。正如上文所言,甲骨文因其自身的天然美質和原始藝術特徵,吸引了一代代書法家的興趣,他們用筆情墨趣去表現甲骨文的獨特魅力,以達到原始再現和藝術再現的完美結合,為書法藝苑中又增植了一株高雅多姿的奇葩。

  最先將甲骨文作為一種書法藝術來對待,那應該是1921年著名學者羅振玉在研究之餘,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筆寫成楹聯,並於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聯》為書名付印。他曾說:「取殷契文字可識者,集為偶語。三日夕得百聯,存之巾笥,用佐臨池」,這不僅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書法集,同時這也標誌著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開端。1927年,羅振玉又將自己和其章鈺、高德馨、王季烈三人的作品集為《殷墟文字楹帖彙編》一書,由東方學會石印出版。書中共收有400餘副對聯,在甲骨文字可認識的還不到一千字的時候,羅振玉以其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書法功底和藝術的創新精神,完成了甲骨文書法藝術轉換的不可無一又不可有二的開山之作,從而被稱之為 「近現代書法史上精擅甲骨文書法第一人」。 自此,甲骨文書法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在創作空間上獲得了更大的自由。

  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一改甲骨刻辭恣肆放縱的瘦勁,用筆秀潤、格調清麗、雋雅而質樸。「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別具心裁,成為用筆成功地闡釋契刻刀法意蘊的傑出代表,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難企及的境界。」為我們如何用毛筆書寫甲骨文,開闢了一條正宗之路。

  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工作展開以後,甲骨學研究完成了由草創階段向成熟階段的飛躍,甲骨文書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輔之《商卜文字集聯?商卜文集詩》、簡琴齋《甲骨文集古詩聯》、安國鈞《甲骨文字集聯詩格言》等。因為他們不是甲骨學者,所以他們的作品不追求契刻刀意,而是多以經過甲骨文改造的篆書完成,行列劃一,筆筆精到。這一時期另一位甲骨書法代表是董作賓先生,作為甲骨四堂之一他不僅是甲骨學大師,而且對甲骨書法頗有研究,他的甲骨書法風格秀潤遒麗、方圓相濟、意到筆到、骨肉兼備。據台灣學者嚴一萍介紹,董作賓曾在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先生逝世時,曾用甲骨文字撰寫了四百多字的長篇輓聯。

  其後,隨著甲骨學研究的深化和擴展,優秀的甲骨書法人才和作品層出不窮,書寫內容、形式、風格及表現手段也大有改觀,打破了單一表現契刻原貌為正宗的條條框框,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卜辭的神韻。單就風格而言,如丁佛言之豪芒雄健、結體疏放;容庚之筆力犀利、造型古樸;商承祚之運筆蒼勁、體態端凝;胡厚宣之筆鋒挺勁、神情俊朗;陳邦懷之揮筆工整、書韻秀雅;王襄之拙中見巧、返撲歸真;葉玉森之自然貫通、縱橫排傲;李鶴年之天趣盎然、古風猶存。各成一派,蔚為壯觀,顯示出個人對甲骨文書法的精深研究好和獨特見解。

董作賓甲骨文書法作品之一:為大我勿為小我,疑古人更疑今人。

  解放後,尤其是文革結束以來,甲骨文書法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潮,甲骨文書法越來越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出現了甲骨文書法創作熱,眾多作者在繼承前賢作品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拓寬視野、涵養學識,可以說是精品薈萃,大師輩出。同時,各類大型甲骨文書法專題展覽的舉辦,也大大刺激的甲骨文書法創作的熱潮,較有影響的活動如:1984年10月,在河南安陽市首屆舉辦「殷墟筆會」和「甲骨文還鄉書法展覽」;1989年4月,徐振韜在英國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舉辦甲骨文書法展,這是國外舉行甲骨文書法展的發端;1994年安陽舉行甲骨文發現95周年甲骨文書法篆刻藝術作品國際大展;1995年以來,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圍繞甲骨文出土百年紀念,分別在南京、北京、淮安、常州等地舉辦了全國性、國際性甲骨書法大展6次等。

  新時期的甲骨文說法創作儘管也是沿著羅振玉、董作賓、丁輔之和簡經綸等近現代著名書家的風格而逐漸演進的,但在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創作手法的靈活性方面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突破。就台灣和大陸的作品而言,台灣書家的作品特別注重傳統,書寫普遍工穩嚴謹,深受董作賓雅靜秀美書風的影響,安國均、王學勤、董玉京、瞿達三、柯美風等人為其代表。大陸書家則取法較寬,風格多樣。師承羅振玉雄渾古樸書風的以范毓周、徐自學、仲貞子等為代表;取法丁輔之剛挺瘦勁風格的以石學鴻、王一羽、王冰石、吳柏軍、何昌貴等人為代表;師法簡經綸粗放恣肆書風的以秦士蔚、周風池、焦智勤、王小平、胡家持等人為代表。

  就甲骨文書法的具體創作方法而言,大體有以下幾大類:一、恪守甲骨字型類,即依照契刻效果,筆中見刀,刀中見筆,風格瘦硬挺拔,這也是是甲骨文書法創作的主流風格,這種風格在寫稍小一些的字時,特點尤為突出;二、借鑒金文筆法,改勁直為凝重,厚實壯觀、氣韻軒昂;三、採用小篆筆法,整齊劃一、圓潤暢通,追求工穩精緻的格調;四、借鑒行草筆法,將行草書的乾濕、濃淡、粗細、疏密等變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寫意性、抒情性,率意浪漫、自然天成,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求欹側恣肆的境界;五、寫意風格,誇張對比、大開大合、信手寫來、自由隨意,雖然在點畫上、結構、章法上變化離奇,也常有一些爭議,但也不失為一種頗具有視覺效果的另類書法。

  比起金文、大篆、小篆、隸、行、草等各種傳統書體來,甲骨文書法還不到一百年歷史,它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一種書體類別。但是在這不長的時間裡,一代代甲骨文書法家,以刀筆融合,既得契刻之真意,又得筆墨之韻味,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熔哲理、功法、氣勢、悟性、情感、格調、書法藝術於一爐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如今,甲骨文書法愛好者越來越多,甲骨文書法藝術已是流派紛呈、精品迭出。


推薦閱讀:

第90卦、第91卦、占升遷、占文書。
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如何書寫英國G5金融專業文書
鄭板橋詩文書畫全集
Me留學文書講堂| 如何包裝海外交換經歷

TAG:書法 | 甲骨文 | 文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