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不是高冷裝模作樣,我只是有點小內向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I Am Me Willow - I Am Me

作者:大將軍郭 |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性感長腿女青年

「上周朋友給我介紹了一個對象,見了兩面,感覺不太好。」「是很渣嗎?」「不是,其他方面都不錯,就是有點內向,不愛說話,好像很難相處,不太想繼續聯繫了。」

這是我上周在咖啡館無意聽到鄰桌兩個姑娘的對話。乍看是吐槽相親男的,但並沒聽到狗血劇情,倒是她們提到的內向這件事觸動了我。

姑娘的話蘊藏著沒道明的一點嫌棄和遺憾,畢竟各方面都好,只是內向……好像內向是一個公認的缺點,甚至可以僅僅因為它就全盤放棄一個戀愛機會。

我在腦海中搜索「內向」和「外向」這兩個時常成對出現的辭彙,竟然發現,我的記憶中,有不少次被人一臉沮喪的提問「我覺得自己很內向,這可怎麼辦?」

關於外向的苦惱,好像寥寥無幾。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粗略看過的一本書《內向者優勢》,當時不覺什麼,現在想來,為什麼要單獨提煉關於內向者優勢這樣的主題呢?為什麼沒有一本書寫寫外向者的優勢呢?

答案好像顯而易見,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似乎更願意歌頌外向的表現,外向的優勢也是社會公認。對於內向,卻總是會產生不好的聯想,比如「不會溝通」、「不好相處」、「孤僻」、「不合群」等等。

所以才有這樣一本書橫空出世解救內向者的困境吧,向世人證明,你看,內向者也有很多過人之處,內向也有內向的好啊!

嗚呼哀哉!

這不該是我們評價人類這樣多維度的生物該有的狹隘視角,畢竟,內向和外向只是性格傾向之一,即便是要進行較量,天平上也絕對遠不止這一個砝碼。

更何況,那些聯想未必都是準確的,其中充斥著對內向者的誤解。內向跟外向性格同樣可能「不會溝通」、「不好相處」、「孤僻」、「不合群」。那。些對內向者的不良揣測,也許僅僅是因為他們並不那麼愛表達自己。

什麼是內向

心理學家艾森克描述了典型的內向性格: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

根據這樣的定義,我們以往一刀切的把一類人稱作「內向」也並不合理,因為內向也分為真性內向和假性內向。

真性內向的人不主動和外界接觸,偶爾需要被動接觸,可能也只是應付一下,本質上他們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並且沒有迫切想改變自己的意願。

假性內向可以簡單理解為跟陌生人交流有一些障礙,他們會緊張、羞怯,語無倫次,但對於親近的和熟識的人則不會。他們渴望與別人接觸、交流,存在溝通問題主要是受一些心理因素影響,並且他們迫切想改變自己的問題。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可能「被偽裝」成內向的表現。比如,聚會上其他人聊的都是你不感興趣的話題,你自然就不太想說話和回應,這種情況是因為話不投機;再比如朋友跟你聊起股票投資,而你剛剛在理財上損失巨大,不想揭開傷疤,只能岔開話題或者保持沉默,這叫做情緒所致。還有,就某事發生爭論時,有人據理力爭,有人緘默應對,這是因為要避免衝突。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暫時的沉默、不願意與別人發生更深入的接觸和交流的情況,也不叫內向,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的受情境影響的應對方式。

那些真內向的人是具有天然的、難以改變的特質的群體,因為內嚮往往由基因決定。很可能在你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就有內向的特質。

基因決定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生理差異,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內向者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本身,也習慣於從內在世界來獲取動力。而外向的人則相反,他們更樂於關注外部環境和他人,習慣於從自身以外來汲取養分。他們的精力來源於不同的地方。

外向的人需要社交來補充能量,而對於內向者來說社交氛圍是他們耗損能量的場所。

這是由於內向者是一群對多巴胺過度敏感的群體,太多的外部刺激過量的消耗了它們。相反的,外向者沒有足夠的多巴胺,他們需要依靠大腦的腎上腺去創造它們,外向者通常有更短的神經通路,他們的大腦血流量也相對更少,外向者神經系統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過位於前額葉的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傳遞的,而這裡正是我們的大部分思考發生的地方。(摘自《內向者優勢》)

除了精力來源的不同,內向者跟外向者還存在著一些差異。

恢復精力的方式

內向者精力消耗得較快,需要從思想、觀念和情緒等內部世界中恢復精力,且需要花更久時間;而外向者則精力消耗較慢,且可以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迅速恢復精力、獲得活力,且恢復時間更短。

偏愛的刺激強度

內向者有較高的內心活動水平,通常對刺激較為敏感,對外界較少刺激有較大的反應,因而常要減少外界刺激,以降低不適感;而外向者則相反,他們對刺激不那麼敏感,較多的刺激才能「激活」他們,因而常會主動尋找更多外部刺激、追尋刺激體驗。

內向者在假期更喜歡安靜地讀書而非參加各種聚會,主要是因為,對他們來說,跟一百本書相比,一百個人太刺激了。外向者則更喜歡結識陌生人、喜歡熱鬧的氣氛。如果場所太冷清,刺激太少或只有內部刺激,對外向的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

對刺激的反應時間

外向者思考的路徑較短,能夠快速做出較多反應,而內向者思考的路徑較長,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做出回應。

常見的情況是,外向的人能夠在聚會上頻繁切換話題左右逢源,但是內向的人卻總是欲言又止。這是因為,外向的人習慣於邊說邊想(甚至先說後想),對與錯不太重要,而內向的人習慣于思考好後再說,更重視談話的「質量」。

對事物探索的深度與廣度

內向者喜歡對較少的事情作更深的了解,他們往往限制外部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有較深體驗。而外向者則喜歡了解更多的事物,對任何事物都知曉一點,卻不怎麼深入探尋,從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常常不會擴展其內在世界。

其實,我們無法單獨從內向和外向的優劣勢對比來分出孰好孰壞。畢竟任何一種性格都沒有絕對的優勢或者弊端。

而關於之前提到的大眾對內向者的誤解,也確實需要再次澄清,畢竟科學研究發現有25%的人群是內向群體,他們絕不是個別的那一類。

內向者不是不愛說話,只是沒有遇到他們感興趣且能口若懸河的話題;內向者也不是高冷,他們只是不會刻意為了交際而交際,不需要不必要的閑聊和客套;內向者不是不合群,有幾個親近且可以持續交往的朋友對他們來說足矣;內向者也不是一直需要獨處,社交是每個人都擁有的需求,他們只是更能忍受孤獨;他們不是缺乏溝通的能力,只不過他們不想把精力花在與別人的交流上,與口頭表達能力無關;他們更不是行為古怪或無趣,只是不願意隨波逐流,更喜歡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求獨特的樂趣。

排除了這些誤會,你會發現跟內向的人相處其實是更簡單的,他們無需你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拉攏關係或者製造氛圍,需要溝通有趣的、重要的事直接講明就好,其他時間要麼讓他去拓展自己的內心世界,要麼也可以安靜的陪伴,因為內向的人同樣也會寂寞。

其實,我更關心的是內向者如何看待自己。因為最讓他們煩憂的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是不是能夠認同內向的性格事實,並過好自己的人生。

最為根本的是,你能接受這樣的人生設定,自己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改變的內向型選手。

認定「內向是不好的」這本身就是一個荒唐的觀點,一個被主流價值觀挾持造成的巨大錯誤,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於那些八面玲瓏、擅長交際的人往往過於吹捧。

以致於我們要對內向的性格扼腕嘆息,覺得內向的人生有太多阻礙。你要知道,真正阻礙你的絕不是你性格本身的不足,而是沒有關注到你的優勢和長處,那才真正制約你的人生格局。

當你認為自己內向的時候,你應該同時看到專註;當你認為自己敏感的時候,你應該同時看到細膩;當你覺得自己軟弱的時候,你應該同時看到謹慎;當你覺得自己猶豫的時候,你應該同時看到謹慎。

因為這就是你自己。它不僅是你的性格,也是你的命運和人生。握緊你的命運,同樣能獲得成功,甚至還有成就你的獨特優勢。

之前提到的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生理差異也決定著,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

正是這一毫不起眼的差異,會產生蝴蝶效應,它讓內向者更能深思熟慮,做好備選方案,同時未雨綢繆思考如何處理最差的境地,這種差異也讓他們更為謹慎,對一些可能的不利信號產生警覺,他們更能謹慎地應對周遭的一切。

這正是內向者應該認識到的自己的價值所在。

再說說內向型的人如何社交,畢竟為了減少他人的誤解也好,為了增強自己的價值也罷,這都是一個需要打破的瓶頸。

內向的人適合相對簡單的社交環境

一群人的熱鬧不適合內向的人敞開心扉,他們應該在參與者更少,且話題更為深入的場合下社交。這樣可以減少外部干擾,也就是減少對他們能量的損耗,同時也更有利於發揮內向者深度思考的優勢。

不要試圖彆扭著讓自己變得外向

這種努力是徒勞無功且會傷害自己的。注重深度的社交會給你帶來更好的體驗,同時減少對自我的損耗。如果能在有限的時間精力能力內,與幾個趣味相投的人成為知己,經營好友誼,也將是會比一堆沒有深度的泛泛之交更有裨益的事。

聚焦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如果覺得自己還沒有特別投緣的朋友,也不必向外向者一樣普遍撒網,內向者更適合聚焦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尋找朋友,畢竟在這個領域匯聚的人跟你有共同話題,性格上的差異也會縮小,更適合深度交往。

請相信,內向並不是交友的障礙。障礙在於內向讓你慢慢自己遠離人群,表現出自己冷漠不愛讓人接近的一面。

最後講個故事。

很多年前去麗江旅遊的時候,客棧主人養了兩隻松獅,是我最喜歡的狗。

其實不仔細看也不會覺得這兩隻狗有多少差異。住在客棧的幾天時間裡,我時常逗弄他們,卻發現他們的反應截然不同。

毛色淺的那一隻叫路路,對投喂還有撫摸都反應熱烈,平時也很活潑、討喜。但是另一隻毛色略深的叫七喜的松獅,卻總是顯得很孤僻,對於來來往往的人總是很害羞又很淡漠的樣子。沒事喜歡走來走去,而不是像路路一樣跟客棧里的人玩鬧。有人給他餵食,他也總是猶豫著觀察一會兒才肯靠近食物。

大多數人都會喜歡跟自己顯得更親昵的動物吧,所以客棧里的人都愛跟路路玩,有時甚至忽略了七喜的存在。七喜就像個孤獨的詩人,每踱一步都像在進行一次深邃的思索;而路路像一個交際花,有它的地方一定熱鬧。

離開麗江的兩年後,我介紹朋友去那家客棧住,順口問起了路路和七喜。老闆磊哥告訴我,路路經常在客棧門敞開後就跑出去玩,去年跟對面新開的客棧的狗打架被弄傷了一隻眼。七喜沒什麼變化,依舊守著客棧的門口,安靜又從容的看著人來人往,對於新來住店的客人它總是充滿警覺,只有那個時候他才會叫上幾聲或者跑到老闆跟前,像是在傳話,快去看看,有陌生人來了。

我忽然遺憾在麗江的時候沒有太關注過七喜,但是如果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去選擇一個朋友,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的想擁有七喜那樣的同伴。

儘管它們天生習性內斂,不會快速跟人建立聯結,但他們會安然接受自己的人生設定,不做不必要的改變,就那麼從容的、安心的守候著他自己該做的事。
推薦閱讀:

揭密自卑最常見的幾種情緒
蘇珊·凱恩:內向性格的力量
怕生=內向?自己玩=不合群?寶寶被冤枉得好苦
突破!一個內向者的自我救贖
做個優秀的內向者

TAG: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