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附醫外道與大醫精誠

《老張論道》

之《醫道》(《附醫外道與大醫精誠》)

醫學,關係到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人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醫學,人命關天。幾千年來,中國的文明發展、繁衍生息,靠的就是中醫中藥,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 但是,目前最大的危機是對自己的文化一沒有自信,二沒有自強。百年來,中醫的面貌被扭曲了。中國人不把自己的寶貝當回事。棄如敝屢。 1912年,北洋政府在制定大學教程時把中醫排除出教育系統之外。 1929年,南京政府通過廢止中醫案 當時的著名學者,陳獨秀、胡適,都說中醫不科學。 從此以後,西醫中醫誰優誰劣,爭論不休。廢除中醫之聲不絕於耳。

的確,我們未能把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很好的繼承下來,發揚光大,這固然是有現代西方醫學衝擊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沒有自信心,缺乏自強不息的精神,沒有肩負起繼往開來的重任。

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我們的中醫要繼承發揚,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對於傳統文化,既要尊重、保護、承傳,又要敢於懷疑、批判,不能不信,也不能迷信。 中國文化講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我們要走中道,不走極端。當然不自暴自棄、妄自菲薄。也不能唯我獨尊、妄自尊大。說中醫一定就比西醫好--那是掩耳盜鈴、結果就是固步自封。

我是支持中醫的,我也不反對西醫。科學還分國界嗎?還分中國、西方嗎?不管黑貓中醫白貓西醫,能治病救人,就是好貓,好醫生啊。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和而不同,厚德載物。《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就是說人要像天地一樣胸懷廣大,包容萬物。 對於科學,不管本國的外國的,要包容,要借鑒。 1958年,毛澤東針對中醫的講話「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發掘自身的抵禦抗病能力。怎麼提高呢?1998年,朱鎔基:大力發展中醫藥,促進中西醫結合。 這些指示,是希望我們挖掘、豐富、振興中醫的診療思想,醫學模式,醫療實踐,把中醫辦好。我們有獨特的優勢。

人家為什麼不支持中醫,要滅掉中醫?你辦的不好啊。你技不如人!德不服眾。無德又無才,早晚要玩完。《葉問》:「不是南北的問題,是你的問題。」不是中醫不好,是現在的大夫有問題。庸醫太多,名醫太少。 很多干醫生的,乾脆就不能算是醫生,我給他們起了個名字,叫「附醫外道」。什麼叫「附醫外道」呢?我們知道,佛教裡面有個名詞,叫「附佛外道」,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但是你打著佛教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叫「附佛外道」。「附醫外道」呢,就是你不是真正的中醫,不是真正的醫生,你還打著醫學的旗號,行走江湖,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就叫「附醫外道」。這些外道,沒有真本事,醫術不高,醫德也沒有,更不懂什麼「醫道」。

《大學》:「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很清楚,「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才是本,財富是末啊。"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不恰當的手段得來的財貨,終歸是要失去的。所以,「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不合道德,人心不善,沒有仁愛之心,名、利都是不可常保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是什麼?就是明明德,把自己本性中的真善美彰顯出來,在親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祖國、愛人民、愛大自然的一草一物,把這些做的盡善盡美,你就得「道」了。悟了本,才能得道。

中醫的最大特點是整體觀,求根本解。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互相關聯,一個器官得病,往往會牽連、表現在其它的臟腑。所以往往需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作為整體來施治。而且,中醫看病要辨體,每個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是不同的,即使同樣的病,不同的別人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葯。孔子教學講「因材施教」,中醫呢,講因病施藥,而不能因葯施病。 所以啊,說吃什麼可以代替藥物的說法都是錯誤的。說幾種葯就能治百病也是不科學的。很多病是吃出來的,沒錯,張悟本說對了。也可以吃回去。 但是注意:不能擴大化。更不能神話。中國人就是盲從,盲目崇拜。沒有獨立的精神,喜歡塑造神話。什麼都追,甘願做粉絲,粉條,就是明擺著給別人吃的。

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講順應自然。《黃帝內經》的說法是「從四時之氣」。《四氣調神大論》專門論述一年四季如何養生,告訴人們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如何去做,講的也很明白。總之人要順應自然,「從四時之氣」,以達到陰陽平衡。「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現代人不了解真正的養生,知道了也很難做到。比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問天師,「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我們看看岐伯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他們的生活很有規律,順從陰陽四時變化,所以能長壽。 那麼反過來,生活沒有規律,不順應自然的結果是什麼呢?「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生活完全沒有規律,背道而馳啊,根本不知道養生。這就是疾病的根源所在。 古人的主張是養生,對於疾病以預防為主,不讓身體得病,這是最高明的。「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未病先防,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這是聖人的做法。一旦得病,要消滅在萌芽狀態,「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也算是高明的醫生。古人講的養生,不僅是在身體上的,而且是精神方面,甚至思想道德方面都有關係。 所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個人的精神要內收,不要往外追求那些虛妄不實的東西,不要跟人搞競爭,人際關係和諧。生活恬淡虛無,知足常樂,自然真氣內存,邪不可干。內外都能這麼和諧,怎麼會得病呢?!

所以說,不違背自然規律和人體運行規律,順應這個「道」,就是德(得),德者,得也。所以養生要遵道而行,養生即是養德。(孫思邈《千金要方》):「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要旨也。」所以說順應自然之道,長養自己之德性,就不會生病,這就是養生。就這麼簡單。經典上說的很明白,要去讀這些經典啊。佛家講「依法不依人」,道理都一樣,不能只聽某個人的,要看他講的跟經典相應不相應,最終的衡量標準是經典,而不是某個人。

還有,萬一有了病,怎麼辦?有了病,不是靠飲食就能治好的,甚至靠葯完全能治好,也不一定。這都不符合中醫的整體思維。生病了,都病入膏肓了,還能用養生的方法嗎?還能只用食療嗎?有病就要上醫院,該吃藥吃藥,該開刀開刀。否則只能是貽誤病情!

現在中醫面臨著困境,一個原因是真正的人才匱乏,大家都浮躁,都想趕緊成名,儘早撈錢,學東西都是速成的,沒有下過苦功夫,基本功都不紮實。學醫先背熟幾部經典,《周易》、《老子》、《黃帝內經》選讀、《傷寒論》。沒有這個,門都入不了。中藥啊,方劑啊,大量的背,滾瓜爛熟,才能應用的得心應手。不下苦功夫怎麼行呢。 現在很多人稱為大師和專家,太隨便了。太不值錢了! 明代藥王李時珍,當年是「十年讀書,足不出庭」。「讀萬卷書」,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而且,「行萬里路」,他走遍千山萬水,尋醫採藥。歷時27年,才寫成約190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是一個真正的大師,他是用他的生命寫成來從醫的。

作為醫生,除了醫學的理論,實踐,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也就是醫德。一個醫生,會治病,本事大,只能說是醫術高明,只是「術」。從這個「術」要上升到「道」的高度。要「以道御術」。要成為大醫,醫術高超還不夠,還要懂醫道、講「醫德」。 可是,社會現實是,沒有道了。從政的沒有政道,經商的沒有商道,從醫的沒有醫道,當老師的沒有師道,當家長的沒有家道。孔子曾經感嘆,「道其不行矣夫」,現在更不行了。

過去從醫還好一些,還講講道德,你看那些百年老店,同仁堂,胡慶餘堂,都講醫德啊。「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講良心。從醫就是要「救死扶傷」,為百姓解除病苦,「但願世間常無病,哪怕柜上葯生塵。」這是真高尚。

我們知道範仲淹,范仲淹小的時候,有一次到算命先生那裡去抽籤占卜,問自己將來能否當宰相,結果抽出的簽是「不能」。於是范仲淹再一次抽籤,並祈禱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如果當不了宰相,那就當一個好醫生)。」結果抽出的簽還是「不能」。范仲淹就嘆氣說:「大丈夫立於天地間,卻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  算命先生很奇怪:「剛才你還想要當宰相,怎麼一下子就降要當醫生呢?」范仲淹回答說:「唯有宰相和醫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當不了宰相,那麼身在民間而能造福蒼生的最好選擇,就是當一名醫生。」 我們看,醫生也是經世濟民的仁道。「醫乃仁術」醫道即是人道,大醫必有大德。

現在談醫道、醫德,很難,為什麼?經濟社會,一切向錢看。 現在做藥品保健品生意的都很有錢,醫院也很有錢。救死扶傷:救死,就等著死,沒錢不給治。扶傷:越服越傷,假藥嘛。還要收紅包。現在醫院你只要不收紅包,就能當作模範。這都不正常。 看看過去的大夫,人家是怎麼對待病人的。三國時候,有個醫生,叫董奉,他隱居山中,為人治病從不收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愈人無數,得杏樹十餘萬株,蔚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做大夫的應該向董奉學習啊。

我們傳統文化一貫倡導如何做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儒家-仁德。忠恕之道。道家-善(上善若水)天地一體,萬物同根。佛家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道德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必須要有的基本倫理觀念,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

不僅中醫要講道德,任何行業都要講道德。而從醫的,不僅是中醫,講醫道、醫德尤為重要。因為它關係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 在中國醫學的歷史上,把醫德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加以論述的,當屬唐朝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文,這篇文章在《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每個習醫者都應該認真領悟。 「大醫精誠」什麼意思呢?精:指醫術精湛;誠:指醫德高尚)--一個醫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標準和道德規範。

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首先,孫思邈引用了晉代名醫張湛的話,說:「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經典的醫方很難以精通,由來已經很久了。」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癥狀不同,還有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癥狀相同的緣故。因此,五臟六腑血脈營衛之氣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但脈象、氣血、肌膚、筋骨複雜多變,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如果把極精細、極微妙的醫學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淺的思想去探求它,是很危險的。下面又分開說明,如果不懂辨證施治,因病與葯,治療方法不對路,其實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醫方、卜筮,是很深奧、難以精通的技藝。可是,這個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方書,就誇口說天下沒有什麼病值得治療;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沒有現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如果那樣,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第二、安神定志,仁慈惻隱。 凡是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慾念,無希求,要表現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患者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來求醫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貴賤貧富,老幼美醜,是仇人還是親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還是一般的朋友,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一律一視同仁,像對待最親近的人一樣。 也不能瞻前顧後,考慮自身的利弊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心悲痛。不分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要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產生推託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能稱作百姓的好醫生。與此相反的話,就是人民的大害。

第三、愛惜物命,慚愧憂恤。 有很多醫生,經常用活的動物來治病,雖然說動物是低賤的,人是高貴的,但說到愛惜生命,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殺害動物的生命來保全人的生命,這樣一來,離開「好生之德」的道義就更遠了。如果是虻蟲、水蛭這一類葯,市上有已經死了的,就買來用它,那倒是可以的。孫思邈還特別提到了雞蛋,他說雞蛋這樣的東西,因為它還處在成形前的狀態,一定遇到緊急情況,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這才是能識見超越尋常的人。 假如有病人患瘡瘍、瀉痢,污臭不堪入目,作為醫生,要表現出從內心感到同情、憐憫、關愛的心情,不能產生一點不快的念頭。

第四、至意深心,悲憫凄憐。 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凈,知到內省,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氣度要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時,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迷惑、不慌亂,並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 還有到了病人家裡,縱使滿目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好聽的、好吃的、好看的,都不要心生貪戀。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只要有一個人悲痛,全家跟著難過,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生安心無慮,傲慢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為可恥的行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

5、謙虛忠恕,行善積德。 做醫生的準則,應該是慎於言辭,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不大聲喧嘩,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誹謗攻擊其他醫生,藉以誇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生的不可救藥的壞毛病。老子說:「一個人公開地有德於人,人們自然地會報答他;一個人暗中有德於人,鬼神會報答他。一個人公開地作惡於人,人們自然會報復他;一個人暗中作惡於人,鬼神會來害他。」所以醫生,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一心謀取財物,只要存有救濟別人痛苦的想法,自會感到是多福的人了。還有,不能因為別人有錢有地位,就任意給他開珍貴的藥物,讓他難以找到,來炫耀自己的技能,這確實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

這就是《大醫精誠》的基本內容,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讀來令人欽佩,令人汗顏。 可以說,《大醫精誠》樹立了一個真正的醫療工作者的標準,實際也是每個社會公民所應達到的道德境界。它是醫生的誓言,也是人類道德的宣言。他完全應該與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起,成為我們醫學院學生入學、畢業典禮上的神聖誓言。

最後,希望我們的社會上少一些庸醫,多一些像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這樣的大醫。希望每個從事醫學工作的人,不僅醫術高明,還要醫德高尚,真正做到

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


推薦閱讀:

附佛外道--印順法師
外道神我梵我(四)——如來藏,非是外道神我、梵我
小心,你可能已落入了外道
淺談「附佛外道」
外道神我梵我(一)——如來藏,非是外道神我、梵我

TAG: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