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暉中國畫作品賞析 山東著名書畫家常朝暉寓情山水筆墨由心

常朝暉

1968年生於山東濟南,祖籍青島即墨市。

1991年畢業於山東省藝術學院,2009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

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文化部青聯委員,

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致公黨書畫院副院長,

榮寶齋畫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導師,

山東省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山東畫院創作部副主任,

山東畫院青年畫院院長。

常朝暉,1968年生於青島即墨市,1991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曾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省美術館專職畫家、文化部青聯委員、山東美協理事。

常朝暉藝術年表

1994年  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文化部、中國美協)

1995年  入選95中國體育書畫大展 獲佳作獎

1997年  參加山東首屆中國人物畫展,分獲二、三等獎(山東美協)

入選全國建軍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文化部、中國美協)、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中國美協)

1998年  獲「山東省首屆山水畫展」金獎(山東美協)

1999年  獲「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暨全國山水畫展」銀獎(中國美協)

入選「人與自然·首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畫展」(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李可染基金會,中國油畫學會)

2000年  作品《溪山四時佳·祥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美術館)

2002年  參加由文化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畫說世界遺產28處大型畫展」(文化部、中國美協)

2003年  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提名展」同年作品《山水》獲「《國畫家》全國扇面大展」金獎

2004年  參加「中國風情·當代中國畫赴法邀請展」

參加「水墨心象·當代中國名家學術提名展」

2004年  參加「澄懷味象·中國畫提名展」,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黃賓虹美術獎」獲獎藝術家作品展,獲黃賓虹美術獎

2005年  作品兩幅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文化部、中國美協)

入選「當代實力派名家香港邀請展」(中國美協)、「東方即白·全國名家提名展」、「人與自然·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畫展」(中國美協、中國油畫協會)

2006年  參加第一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7年  參加第二屆「高山流水」山水提名展(上海·上海美術館)

2008年  參加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北京·中國美術館)

入選傳承經典當代中國畫名家藝術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安徽美術館)、新傳統·當代中國畫名家藝術邀請展、丹青本色·當代中國畫藝術原創提名展

2009年  參加中國山水畫學術邀請展(成都·四川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 四川省文化廳)

參加一統江山·中國山水畫邀請展(江蘇美術館)

傳承經典當代中國畫名家藝術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安徽美術館)

新傳統·當代中國畫名家藝術邀請展

丹青本色·當代中國畫藝術原創提名展(北京·中華世紀壇)

中國南京2009中國畫名家邀請展(江蘇美術館)

2010年  參加第三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香港)(中國文聯、香港特區政府)

參加寫意精神——新安畫派古今中國畫創作高峰論壇暨學術邀請展(中國國畫院、安徽省博物館)

2011年  參加中國風骨·當代中國畫名家提名展(中國國家畫院·淄博博物館)

參加中國國家畫院建築院30周年院展(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中國色彩——繪畫藝術展(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無錫博物館)

2012年 作品《靈山秀水》參加迎十八大山東優秀作品進京展(全國政協禮堂)

2013年 參加《新傳統》全國名家提名展(西安美術館、安徽省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參加山東省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工程,作品《孔林》入選

多次在《美術》、《江蘇畫刊》、《國畫家》、《榮寶齋》、《水墨研究》、《美術觀察》、《中國文化報》、《美術報》等刊物作專題介紹,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山東省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出版《常朝暉畫集》、《全國名家山水精品集》、《當代名家青綠山水精品——常朝暉》、《名家扇面小品》、《中國美術家——常朝暉》、《常朝暉·雲芳氣度圖集》等。

調朱研墨,意興噴發

文/硯者

為文寫作,需要環境安靜。繪畫也一樣,身邊常有人影晃動,聲音嘈雜,怕就不行。

朝暉卻不是這樣,畫友相聚,品茗說話之間可以揮毫灑墨,信手之間,旁逸橫出,東塗西抹,似不經意,耐心收拾,雲煙繚繞,水氣氤氳,尺幅山水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禪家有典:「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心動。」朝暉進入畫境卻任你風動幡動,我自不為外界所動,心有大靜,又有大動,為一腔畫意而心潮湧動。辛棄疾《賀新郎》有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朝暉亦這般瀟洒,讓人不禁為許多人憾,憾許多人但見朝暉畫作,卻不知看其作畫更能得一番意會。朝暉揮毫,直如鄭板橋所說之「野戰」,東一筆,西一筆,全似不合邏輯,都似橫空出世,又如一神秘棋家一次次出人意料地布子,再如一鋼琴高手在拿鋼琴出氣,忽然驚濤裂岸,驀地風雲激蕩,剛才電閃雷炸,旋又山鳴谷響,待到你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卻發現聲聲都有呼應,筆筆都有關聯,最後一筆落定,一幅頗有內在韻律的山水畫作呈現在你面前,他那裡卻已是氣定神閑,一筆一硯幾碟顏色而已,卻把旁觀者看得個驚心動魄。

茶馬俑站.35x68cm.紙本水墨.2014年

看朝暉作畫,會想起蘇東坡謂文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文與可胸中不過有竹,朝暉胸中卻不知有多少萬水千山。這萬水千山,有從案上得來,他自小隨舅父、山水畫家陳維信先生學畫山水,臨摹沈周、石濤、龔賢、董其昌等人的作品(羅裳《於無聲處聽驚雷——山水畫家常朝暉》),「後又鍾情『元四家』,深受王蒙、倪瓚的影響,集米芾、龔賢、董源、巨然以及近代黃賓虹等諸家之筆墨精神,創造了水墨與重彩有機結合的小青綠山水新樣式,風格繁複細密、蒼莽渾厚、奇崛古雅、別開生面。」[1]集眾家之長,獲自己之果,食乎牛羊卻不類乎牛羊(魯迅語),將朝暉畫作放入上述諸家畫作之中,卻又一眼可見與諸家皆有不同。

台北孔廟一角.38x68cm.紙本水墨.2014

既轉益多師,也師法自然,鍾情山水者必腳野,多少年下來,東南西北,或秀麗,或雄奇,或壁立險峻,或蒼茫巍峨,朝暉領略了多少大山,多少大山也認識了朝暉。山水之間自然蘊含天地之精神,山山水水也自有語言和聲音,只要會聆聽,可以收穫許多從古來畫幅和理論中所得不到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一次次與山水交往,交往得久了,得許多山水之靈氣,就如清人張潮所說,遊歷山水貴會心,心領神會之中,眼中之山水與胸中之山水相互映襯,相互激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少氤氳多少蓊鬱藏乎於心,就差出之於手揮之以筆落於絹幅之上了。

仰山即景.38x68cm.紙本水墨.2014年

但是,要以為朝暉胸中所藏案頭地上山水太多,畫時只要撒豆成兵那樣搬出來就行了,卻又錯了。蘇東坡謂自家為文:「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雖吾亦不能知也,並非故弄玄虛,禪家倡人心於風動幡動之外靜如止水,繪畫卻貴乎心動,尤其貴在能有一種不由自己的自由的律動,胸中藏許多山水是不假,每畫一幅卻都如一次自發性的生命的形成,鄭板橋自道畫竹一段可與蘇東坡的話相映:「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茲後學,何敢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卻又如張潮在《幽夢影》中所說「胸中之山水妙在位置自如」,既自如,又位置,既野戰,又有紀律,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就只能意會,無法為外人道了,而朝暉所畫,也就既不是古代畫卷上的山水,也不是自然天地間的實象,卻是他胸中的積蓄、醞釀與洶湧,這就既不屬於古來哪家,也不屬於南宗北宗哪門哪派,諸法皆備於我,可以滿紙氤氳,也可以「半邊」「一角」,或設色或著墨無可替代出於一心這隻能是常氏山水。

嶗山道中.35x68cm.紙本水墨.2014

倒是著名美術評論家范迪安先生看出端倪,他說:「常朝暉的作品更為虛靈,從他的作品《深山問答》、《一簾風雨》,《靜觀水月》、《眠雲秋韻》等這些詩意十足、禪意充分的文字便可以看到他營造的不是實象而是心象。心象是他繪畫的出發點,因而他的筆墨是服從這種心象需求的,不露點線痕迹,墨色交織,求其拙意雅韻,由此可以揣想到他作畫時頓悟通神的禪家狀態和任其自然的道家意趣。」

龍山寺凈心瀑布.35x68cm.紙本水墨.2014

中國山水畫,沒有老莊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儒釋道,怕也不會有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中國山水畫,尤其不會有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中國文人畫,就像明四家之一、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寅唐伯虎,一身就秉承儒釋道三家之氣。如他自題《山路松聲圖》詩:「女幾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里閑傾耳,便覺衝然道氣生。」道氣者,「僧道修行之功夫,超凡脫俗之氣質」也。再如他那首著名的《言志》詩:「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這就又有儒家氣質。

獅子岩壁畫.38x68cm.紙本.2014

朝暉性格瀟洒,每使人想到魏晉竹林中人。生在中國,又即彩即墨,自然會飽受中國哲學精神的浸潤。但是,常朝暉畢竟是現代人,在繪畫上,他大膽廣采西畫技法,讓中國山水畫與西方印象及其他畫派聯姻,他還是讀過尼採的,有朋友問他閑暇時喜歡做什麼,他回答隨性翻書,在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和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羅裳《於無聲處聽驚雷——山水畫家常朝暉》),由此可見,常朝暉涉獵龐雜,廣收博納。讀過的書,在思想中會沉積,也會作用於目光,采東西古今之靈氣,在看山看水的時候就會有哲學的思考,會有人文關懷,一旦發之為畫,自覺不自覺地就會有相應的蘊涵,有相應的噴發與呈現,這就無疑會使作品更具內涵和分量。

姊妹潭.35x68cm.紙本水墨.2014

古來成大事者,要耐得住寂寞,祖籍山東即墨的常朝暉,即以「即墨」名其畫齋,既含「積墨」、「近墨」之意,也取「寂寞」之諧音。若無畫齋之中常年的積澱和探索,若無一次次高山大川的獨自往還,哪得日後的盡情揮灑,哪得讓人驚奇的造詣和噴發。有人評價朝暉的畫:「『貼近文脈』畫展中《雲芳氣度》的曠遠幽秘的情境,在大開大闔間張揚激越,似有天外之聲穿越時空悠悠而來,蘊含了畫家開闊樂觀的人格力量。」[2]中國美學有「比德為美」,西方美學也有「移情」,這就有了中國人象徵高潔的「松竹梅蘭」的審美意象,也就有了梵·高火焰般的向日葵散發著生命的熱量。既耐得住寂寞,也不畏喧囂嘈雜,丹青揮灑是精神,朝暉以豪爽性格揮瀟洒的丹青筆墨,常氏山水讓人可以在精神上有所休養和逾越。人生在世難免迷惘,難免蹉跎,看朝暉的畫,能讓人精神朗澈,胸懷開闊。

可以這樣說,常朝暉的繪畫中有精神的高蹈,有生命的律動,有人文的力量。

常朝暉1968年生於山東濟南,祖籍青島即墨市。1991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2009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山東畫院青年畫院院長、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文化部青聯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致公黨畫院副院長、榮寶齋畫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導師。

古人云,繪畫乃心境之物,一切筆墨、造型、意境均是心境之反映,每一幅畫作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探、所求和所悟。翻開常朝暉先生的繪畫,其對於世界的體驗,對於人生的感悟,皆在畫面上以筆墨、線條、色彩、塊面和結構等感性符號傳遞,賦予了畫家的精神內涵。不論是色彩上的古樸淡雅,還是繪畫技巧上的疏密濃淡,意境上的含蓄蘊藉,意蘊悠遠。它給觀者帶來的是視覺上的審美盛宴,是精神上的詩意棲居,是靈魂上的休憩凈化。

明代唐志契說:「凡學畫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極長學問,便脫時人筆下套子,便無作家俗氣。」此語有力地證明了創作山水畫要到自然山水中去,深入、細微地觀察自然萬物,認真地去研究自然美的規律,發現自然界的美妙。作品《觀瀾橋》正是他寫生作品的佳作,橋巒起伏、亭台軒榭、林木交錯,是客觀山水形貌不做照搬式的速寫和記錄,在點線面塊的交織中,恰當留下色彩發揮的空間,綴以少許亮色做冷暖過渡,使筆墨的表現與整體色調里的具體物象相吻合,筆線、墨點、色塊與物象若即若離。筆墨之處,皆是乘物有心。

結合常朝暉的個人經歷,我們不難發現,這情與畫、意與象的結合是必然的。常朝暉很小就喜歡畫畫,家庭環境對其美術興趣的培養也極為有利。他舅父是畫家陳維信,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常朝暉產生了濃厚的中國畫情節。後來,他考入山東藝術學院,接受全面正規的學院派繪畫體系訓練。在山藝學習期間,他的收穫不僅在於較為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底,更重要的是具備了廣泛的審視現代中國畫發展的開放性思維。畢業後,常朝暉幸運地走進山東省美術館,後又轉到山東畫院,成為一名專業畫家。常朝暉勤於創作,勤于思考,其畫作中一切手法的存在和調用,都展現了一種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種博大的抒情氣概,一種「神」與「韻」的追求,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令品評者如夏飲甘泉、冬輟醇釀,陶然乎山光水色之間,超拔乎太虛無極之境,塵慮頓去,精神燦然。

在藝術圈成名較早的常朝暉,具有責任感和寬容感,積極、嚴肅地關注當下文化狀態及其存在方式,以明確的藝術方向對各種造型因素及材料性質進行革新。就其作品構成而言,業內人士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解析:一為以傳統的文化為母體,參以外來因素並使之產生共鳴,畫家多以滿構成的圖式來完成情感表達,既講究用筆法度、墨韻浸染,又注重色彩營造的亞光感,使作品所表現的玄遠境界具有現代意味;二為當代文化語境的感知與傳統文化的審美相掛鉤,作品高古典雅而又鮮活生動,這裡面不僅流露出畫家對傳統的迷戀,而且更有時代的氣息。因此,這兩方面的情感在筆墨、氣韻中得以交融,使畫作形成了一種架構中外、瀰漫古今的立體框架,孕育成了畫家作品的語言風格。

筆者認為,常朝暉用鮮明獨特的個性化水墨語言創作著,傳統積澱厚實的筆墨技巧,全新的審美思維,使之能夠在色彩以及圖式語言等方面取得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他通過中國古典山水的發展和繼承脈絡,找出其發展過程中關鍵的承接點,並探索每個關鍵點的繼承和創新的途徑和方法,守住中國畫的根和魂,創造出充滿時代氣息的最新穎、最美好圖畫的必由之路。

常朝暉的山水畫之所以耐得住品味,繪畫技術層面處理得精緻是一個重要因素。他對樹木符號化的刻畫,並非粗率的勾勒,而是細細思索之後瞭然於胸的考究布排。樹木的形狀姿態隨意舒張,與瀰漫在畫面中流動的雲氣呼應配合。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畫中無論哪塊黑白都能自然地做到相連相繞,起承轉合井井有條。各種乾濕濃淡的線條和墨塊質感的對比使畫面本身達到了豐富和矛盾的和諧統一。

歷代藝術家都強調「書畫同源」「善書者必善畫,善畫者必善書」,不藉助書法則無以在國畫中盡情地造型寫意。常朝暉的書法在紙上呈現出輕重、濃淡等種種變化。書寫時,毛筆彷彿變成身體的一部分,自身所有的修養、修鍊似乎都可以順著神經傳入筆端,這線條便有了精神內涵……

濟南怡文軒藝術交流中心、策展人王小傑說,山水畫家常朝暉是「純藝術」的追求者,也是繼承經典後的「自我表現」性的個性伸張者。讀解他的作品,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正是他的筆墨形態、筆墨美感、筆墨質量與由此聚合的力逼經典的藝術取向。常朝暉踏踏實實、堅韌不拔、不投機、不取巧,抓住中國畫的「主心骨」、筆墨之「慧根」,修身養性、凈化心靈,堅持精神的歷練、道德的持守、情感的培養、哲學的浸潤,使自己達到忘我的境界,將自己的精神貫通到自然生命之中,與之相鼓盪、相融合。這樣,繪畫中「形神相離」的問題徹底解決,畫面也就「活」了起來。

讀常朝暉的《華山北峰》《白雲峰》《滄浪亭看山樓》《留園曲溪樓》等力作,可以看出,畫家均在肆意塗抹中勾勒山之形態,又以元四大家之一的王蒙筆意書寫山之筋骨,並用墨色的浸潤來增強畫面的完美感,加之半隱的房舍也因此感覺顯得既幽遠又神秘,完美地再現了古老的哲學形態。在這裡,畫家又對部分山石施以赭石色,層層鋪染,頗有西方繪畫的視覺效果,並藉助墨的浸染,使其濃艷的色彩去甜棄俗,統一在渾然的作品意境時,進行著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潮的整合,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梁啟超說:「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唯心所造之境為真實。」藝術需要更多的感情投入,有感而發和充滿幽深意境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常朝暉正沿著他所認定的目標——「畫出一種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的意境」堅定地走下去,寓情山水,因心造境,筆墨由心,畫隨意出。我相信他的藝術一定會為大眾所賞識,必能終成大器。

畫家常朝暉

「墨象禪心」--常朝暉的山水畫藝術

早在南朝宋時,宗炳就為後世的山水畫家留下了「澄懷味象」這個美學命題。中國人所畫山水,既是自然之山水,又非自然之山水。「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千年以來,我們畫山水畫,賞山水畫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山水畫可以讓我們象「聖人」一樣悟「道」,象「賢者」一樣享受「味象」的愉悅。以虛淡空明的心境體味山水之「道」,又能以獨具形質之「象」來實現對「道」的觀照,是中國山水畫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不僅需要聰穎的天資,更要不輟的勤奮,常朝暉無疑是當代青年山水畫家中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佼佼者。

常朝暉1968年生於山東濟南,祖籍青島即墨市,1991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僅在三年之後作品《夢幻田園》即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在同齡畫家當中表現非常突出。這也得益於良好的世家傳承,他的舅舅是著名山水畫家陳維信先生,對山水畫的耳洙目染使他培養了濃厚的興趣,常朝暉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方面良好的稟賦。由於舅舅陳維信早年在北平故宮國畫研究所從事臨摹古代名畫工作,而後又進入北平國立藝專學習,所以童年時期的常朝暉幼小心靈里就植入了極為正統的藝術基因。1988年他考入山東藝術學院,接受系統全面的學院派繪畫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傳統繪畫功底。2007年畢業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首屆山水精英班,開拓藝術視野的同時,也為他躋身為中國一線青年畫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常朝暉現供職于山東畫院,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文化部青聯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致公黨畫院副院長、榮寶齋畫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導師。不惑之年的常朝暉,在藝術語言上也日臻成熟,筆下山水別開生面。他的山水畫點畫自由,不拘形似,氣勢連貫,「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作品筆墨之間蕩漾著由生命感受而來的內心意象,透出虛靜洒脫的筆墨意趣,在墨彩涌動中流露出鬱郁生機。在創作上他力求澄懷觀道,以純真之情,體味物象,萬趣融其神思,氣韻融其筆端,以深刻之哲思,寫自然之山川,觀天地之大道,研繪畫之至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常朝暉深知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這句話的道理,數年來他走遍祖國東西南北之山川,深入古剎名寺,應目會心,以神法道,從峰岫嶢嶷,雲林森眇中取自然之精氣。經多年反覆探索,他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以其氣象正大,筆墨精到,意境深遠,耐人品味之作品在山水畫壇呈現出獨家面貌,成為山東當代青年山水畫創作的代表性人物。

常朝暉山水畫精心營造的「墨象」之下,隱含著他一顆「心輕萬事淡物慾」的「禪心」。他的很多畫作充滿了禪意與佛性,隱於山水樹木之間的點景人物——背光佛像和菩薩,呈現出符號化傾向,幾乎成為識別常朝暉作品的重要特徵之一。他在題畫時也常選用飽含「禪意」的詩句,在本畫集收錄的作品中多有體現。如「春似故人來有信,雲如高士去無蹤」;「人是人非都不問,花開花落總關心」;「秋來每四顧,畫意滿虛空。默坐屋廬靜,悠然天地通。微泉帶寒石,枯木起遙風。想見西齋里,幽懷與我同」;「山中歲月時來往,世外風雲任卷舒」……。這些題詩,多有閑、靜、清、空、淡、遠的深層意境,正是禪境的示現,也是常朝暉一顆「禪心」在筆下山水間的自然流露。

本冊畫集精選常朝暉山水畫33幅,是他近兩年來的精心創作。這些作品體現了作為一個成熟藝術家的從容其心態,筆精墨妙,意境深遠,胸盪煙雲,心開丘壑。畫中萬般景象混融相生,蒼蒼茫茫隱晦於深不可測的幽冥之中。畫面空明澄澈,筆墨虛實相攜,境界亦真亦幻,氣勢磅礴間自有滄海橫流,濃墨淡彩中裹挾了絲絲禪意。這些作品,天地交融,萬物浮游之大美若隱若現。超越自然真實的盡意墨象,引導我們進入對宇宙大道、自然生命的靜觀狀態中,這是一種靜居燕坐而能仰觀俯察六合萬物情狀的享受。常朝暉的藝術之樹才剛剛吐露新芽,我們更期待它的枝繁葉茂……。

至情至性 亦真亦率

——常朝暉山水畫近作賞讀

張俊奎

給畫家寫文章,免不了要涉及到畫家的作品,幸運的是,我與朝暉自相識到相友相悅已有十幾年光陰,且時常與其共同研習山水畫藝,自然也就對其作品「見多聞廣」而能心領意會了。

朝暉的早期作品專家學者已多有論述,基本共識是:技術技法精湛嫻熟,語言形式豐富新穎,藝術風格獨特成熟。從整體上來看,其作品處處漾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彰顯著風姿卓立的唯美特質,在當代中國山水畫壇具有開創性意義與較高的文本價值。

如果說常朝暉的早期作品較為注重的是繪畫的技術性、形式感以及崇尚意境的禪性荼味,那麼他後來的作品則是更傾向于山水畫的真率之意與自在性,這恰恰契合了禪宗「看山三階段」的精髓要義。他現在已走入第三階段,並在其間尋求徜徉。

我曾細心閱讀過康德的《論崇高感與優美感》一書,在這本書里,康德把人與事物的「美」劃分為兩種情形,即崇高的美與優雅的美。若以此讀解和體悟常朝暉前後兩個時期的山水畫藝術,似乎更為簡單明了,亦即他的前期作品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優美感,而其後期的作品則更多的是凸顯出一種崇高感。

若以時序來界定常朝暉前後期的作品,我認為這個時間大致應在二00四年左右。品讀常朝暉後期的山水作品,的確令人吃驚、耐人尋味。這些作品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本便擅長的積墨設色法之外,用墨用水更為滋潤清麗,運筆造境率性而為,天真自然,無法而法。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已無所拘泥,少所礙絆,筆墨酣暢,渾厚華滋,境界闊大,渾茫深邃。顯然,這是畫家個體生命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錘鍊之後,自然而然所煥發出的一種本真精神與本能追求。大徹大悟,當是天下所有畫家皆夢寐以求的一種至高境地。從常朝暉的作品裡,我觸摸到了傳統魂靈至今跳蕩不息的脈搏,感悟到了天地山川的雲芳氣度和精神本源。是的,畫家與山水,猶日與月,似水與天,同輝共色!

有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那就是每個人的才情、閱歷、學養與敬業精神,這是自古至今所有優秀的藝術家均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四個元素,此四者缺一難成大器。朝暉先生是十分幸運的,上天將這四樣稀有的、神聖的珍物,毫不吝嗇地賜予了他,而他則如魚得水,將此四者淋漓盡致地加以發揮運用……僅幾年光景,便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界頗具影響力的青年畫家,委實是天不負人、人不負天啊。

在與常朝暉多年的交往中,我發現他是一個十分感性而又充滿智慧的人。智慧與聰明、精明、機靈等等這些辭彙意義迥然有別。一個具有智慧的人,必須要具有天賜的才情、豐富多樣的人生閱歷以及後天修來的綜合學養。常朝暉的智慧表現在繪畫上,便是他以很輕的年紀就達到了多少畫家至老至死都難以企及的水準高度。表現在為人行事上,他是那樣的不拘小節、率真豁達。我知道他有很多的朋友,也有很多的人願意和他交朋友,天南海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就像是一塊磁場巨大的磁鐵,時時吸引著你、感染著你……我便是被他吸引到身邊並深受其惠澤的眾多人當中的一個。

在很多人看來,擁有了地位與財富,似乎也便擁有了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幸福。而在我看來,這一切其實都是虛空的,並終將會如煙飛灰滅般地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一個人,尤其是做為一個以繪畫為生活方式的畫家,其生命價值與人生幸福的終極體現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作品的價值和作品的被廣泛認同。

常朝暉用自己的作品證明和體現著其生命的價值,又用寬厚仁義、樂天達觀的襟懷靜觀世事變遷,對待他人,幫助朋友,他因此也獲得了較一般人更高層次的人生幸福。

通過縱橫比較,我得出這樣一個可能會引人猜忌的結論:常朝暉是一位具有純粹意義的山水畫家,是天地間一個真正自在的逍遙者。因為他對藝術的虔誠態度,更因為他對生命本義的深層次體驗,我因此愈加篤信我的判斷:他的山水畫藝術必將會邁入一個人跡罕至、風光無邊的上善境地!(本文原載《翰墨人生》)

仔細品讀常朝暉最新出品的寫生篇——開元山房圖記,讓我的心靈為之振奮。作者筆下的山水畫,有著開放的文化觀和豐富的哲理性,可謂用山水再現禪境,畫中有一種禪的靜謐之氣和道的清純之美。其作品大多採用全景式的飽滿構圖,並且從設計美學中汲取了不少養分,給人一種精緻唯美的藝術享受和審美愉悅。

古人云,繪畫乃心境之物,一切筆墨、造型、意境均是心境之反映,每一幅畫作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探、所求和所悟。翻開常朝暉先生的繪畫,其對於世界的體驗,對於人生的感悟,皆在畫面上以筆墨、線條、色彩、塊面和結構等感性符號傳遞,賦予了畫家的精神內涵。不論是色彩上的古樸淡雅,還是繪畫技巧上的疏密濃淡,意境上的含蓄蘊藉,意蘊悠遠。它給觀者帶來的是視覺上的審美盛宴,是精神上的詩意棲居,是靈魂上的休憩凈化。

明代唐志契說:「凡學畫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極長學問,便脫時人筆下套子,便無作家俗氣。」此語有力地證明了創作山水畫要到自然山水中去,深入、細微地觀察自然萬物,認真地去研究自然美的規律,發現自然界的美妙。作品《觀瀾橋》正是他寫生作品的佳作,橋巒起伏、亭台軒榭、林木交錯,是客觀山水形貌不做照搬式的速寫和記錄,在點線面塊的交織中,恰當留下色彩發揮的空間,綴以少許亮色做冷暖過渡,使筆墨的表現與整體色調里的具體物象相吻合,筆線、墨點、色塊與物象若即若離。筆墨之處,皆是乘物有心。

結合常朝暉的個人經歷,我們不難發現,這情與畫、意與象的結合是必然的。常朝暉很小就喜歡畫畫,家庭環境對其美術興趣的培養也極為有利。他舅父是畫家陳維信,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常朝暉產生了濃厚的中國畫情節。後來,他考入山東藝術學院,接受全面正規的學院派繪畫體系訓練。在山藝學習期間,他的收穫不僅在於較為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底,更重要的是具備了廣泛的審視現代中國畫發展的開放性思維。畢業後,常朝暉幸運地走進山東省美術館,後又轉到山東畫院,成為一名專業畫家。常朝暉勤於創作,勤于思考,其畫作中一切手法的存在和調用,都展現了一種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種博大的抒情氣概,一種「神」與「韻」的追求,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令品評者如夏飲甘泉、冬輟醇釀,陶然乎山光水色之間,超拔乎太虛無極之境,塵慮頓去,精神燦然。

在藝術圈成名較早的常朝暉,具有責任感和寬容感,積極、嚴肅地關注當下文化狀態及其存在方式,以明確的藝術方向對各種造型因素及材料性質進行革新。就其作品構成而言,業內人士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解析:一為以傳統的文化為母體,參以外來因素並使之產生共鳴,畫家多以滿構成的圖式來完成情感表達,既講究用筆法度、墨韻浸染,又注重色彩營造的亞光感,使作品所表現的玄遠境界具有現代意味;二為當代文化語境的感知與傳統文化的審美相掛鉤,作品高古典雅而又鮮活生動,這裡面不僅流露出畫家對傳統的迷戀,而且更有時代的氣息。因此,這兩方面的情感在筆墨、氣韻中得以交融,使畫作形成了一種架構中外、瀰漫古今的立體框架,孕育成了畫家作品的語言風格。

筆者認為,常朝暉用鮮明獨特的個性化水墨語言創作著,傳統積澱厚實的筆墨技巧,全新的審美思維,使之能夠在色彩以及圖式語言等方面取得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他通過中國古典山水的發展和繼承脈絡,找出其發展過程中關鍵的承接點,並探索每個關鍵點的繼承和創新的途徑和方法,守住中國畫的根和魂,創造出充滿時代氣息的最新穎、最美好圖畫的必由之路。

虛靈是常朝暉山水畫的重要美學風格。從他為作品起的題目,如《深山問答》《一廉風雨》《靜觀水月》《眠雲秋韻》等,便可以看出端倪。這些有著詩一樣美妙的境界、禪宗意味濃郁的文字,不用看作品就會知道這是多麼旖旎的風光。常朝暉要表達心中夢幻的自然,而不是寫實的具象山水。因而,他在墨色衝撞間,追求一種高古樸拙的雅韻。

常朝暉的山水畫之所以耐得住品味,繪畫技術層面處理得精緻是一個重要因素。他對樹木符號化的刻畫,並非粗率的勾勒,而是細細思索之後瞭然於胸的考究布排。樹木的形狀姿態隨意舒張,與瀰漫在畫面中流動的雲氣呼應配合。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畫中無論哪塊黑白都能自然地做到相連相繞,起承轉合井井有條。各種乾濕濃淡的線條和墨塊質感的對比使畫面本身達到了豐富和矛盾的和諧統一。

歷代藝術家都強調「書畫同源」「善書者必善畫,善畫者必善書」,不藉助書法則無以在國畫中盡情地造型寫意。常朝暉的書法在紙上呈現出輕重、濃淡等種種變化。書寫時,毛筆彷彿變成身體的一部分,自身所有的修養、修鍊似乎都可以順著神經傳入筆端,這線條便有了精神內涵……

濟南怡文軒藝術交流中心、策展人王小傑說,山水畫家常朝暉是「純藝術」的追求者,也是繼承經典後的「自我表現」性的個性伸張者。讀解他的作品,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正是他的筆墨形態、筆墨美感、筆墨質量與由此聚合的力逼經典的藝術取向。常朝暉踏踏實實、堅韌不拔、不投機、不取巧,抓住中國畫的「主心骨」、筆墨之「慧根」,修身養性、凈化心靈,堅持精神的歷練、道德的持守、情感的培養、哲學的浸潤,使自己達到忘我的境界,將自己的精神貫通到自然生命之中,與之相鼓盪、相融合。這樣,繪畫中「形神相離」的問題徹底解決,畫面也就「活」了起來。

品讀常朝暉的《華山北峰》《白雲峰》《滄浪亭看山樓》《留園曲溪樓》等力作,可以看出,畫家均在肆意塗抹中勾勒山之形態,又以元四大家之一的王蒙筆意書寫山之筋骨,並用墨色的浸潤來增強畫面的完美感,加之半隱的房舍也因此感覺顯得既幽遠又神秘,完美地再現了古老的哲學形態。在這裡,畫家又對部分山石施以赭石色,層層鋪染,頗有西方繪畫的視覺效果,並藉助墨的浸染,使其濃艷的色彩去甜棄俗,統一在渾然的作品意境時,進行著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潮的整合,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梁啟超說:「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唯心所造之境為真實。」藝術需要更多的感情投入,有感而發和充滿幽深意境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常朝暉正沿著他所認定的目標——「畫出一種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的意境」堅定地走下去,寓情山水,因心造境,筆墨由心,畫隨意出。我相信他的藝術一定會為大眾所賞識,必能終成大器。

相關鏈接

常朝暉,1968年生於山東濟南,祖籍青島即墨市。1991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2009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理事、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文化部青聯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致公黨畫院副院長。

常朝暉作品選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賞析
對聯賞析--對聯的基本要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編輯
詩詞賞析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古詩詞賞析——唐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TAG:中國 | 畫家 | 國畫 | 書畫 | 山東 | 中國畫 | 作品 | 賞析 | 畫作 | 水筆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