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略論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略論

秧歌劇《兄妹開荒》等文藝演出在延安深受群眾歡迎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戰最後勝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大力加強根據地文化建設,以文化發展繁榮促進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建設,為保障抗戰勝利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引了前進方向,凝聚起偉大力量,也為我們今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成功借鑒和重要指導。

一、重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高度重視根據地文化建設,結合抗戰每一個階段的基本形勢、主要任務,提出和實行了加強根據地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紮實推進根據地各項建設。

全面抗戰爆發前夕,毛澤東就在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大會上提出,「現在我們不但要武的,我們也要文的了,我們要文武雙全。」「要從文的方面去說服那些不願停止內戰者,從文的方面去宣傳教育全國民眾團結抗日。」毛澤東從文化與政治、經濟、軍事的相互關係角度,闡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至於文化,它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指導政治、經濟;它反映軍事,又指導軍事。」這就是說,文化對政治、經濟、軍事具有能動性;如果不發展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必然要受到阻礙。因此,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多次強調各根據地要注重文化建設。

加強根據地文化建設,首要和關鍵的是要加強根據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改變邊區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文盲半文盲現狀。毛澤東指出:「一個革命幹部,必須能看能寫,又有豐富的社會常識與自然常識,以為從事工作的基礎與學習理論的基礎,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論也才有學好的希望。」他提出,為了普遍提高邊區幹部和群眾的文化水平,必須發展學校教育。1939年初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提出,邊區要「辦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學校,開展識字運動,使邊區人民大大提高文化水準」。為普及國民教育,毛澤東提出要多辦學校,「在鄉村裡,一個村辦一個小學,」以方便群眾就近學習。1940年底,毛澤東在給中原局電報中指出:「開辦大規模學校是你們開展工作的中心一環。」在毛澤東的要求和指導下,抗戰時期邊區文化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到1940年,陝甘寧邊區已建有小學1341所和中等學校7所,小學生達到4.36萬餘人;後來還辦起了師範學校。

在注重加強文化教育的同時,毛澤東主張全面發展包括報紙、書刊等在內的各種文化事業。他提出,各根據地的領導同志「要以很大的精力來注意(報紙)這個工作」。為鼓勵延安各機關、各抗日根據地積極辦報,毛澤東還提出要「全黨辦報」,每個根據地都要建立印刷廠,出版書報。各抗日根據地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發展文化出版事業,如在山西太岳根據地內除出版發行《太岳日報》外,還出版了包括《文化動員》、《太岳導報》、《前線》在內的多種刊物。

抗日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使一些世代不識字的農民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關心國家大事,在政治上文化思想上得到啟蒙和提高,增強了幹部群眾的抗日意識,提高了他們的抗日積極性,為奪取抗戰勝利提供了思想動力。

二、強調文化建設要服務於黨的政治目標的實現

全面抗戰開始後,發動全民抗戰、奪取抗戰勝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轉變革命策略,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積極培植抗戰力量,確保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黨的文化工作「是服從黨在一定革命時期內所規定的革命任務的。」抗戰時期,黨的中心任務就是爭取抗戰勝利,因此,文化建設就要緊緊圍繞著有利於抗戰事業發展來推進。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毛澤東就提出,文化事業必須服從目前抗戰的需要,「新聞紙、出版事業、電影、戲劇、文藝,一切使合於國防的利益。」1937年8月25日,毛澤東又在為中共中央宣傳部起草的宣傳提綱中提出:為適應當前抗戰的現實,「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1937年11月,毛澤東在延安陝北公學開學典禮上指出:「學習的人、教育的人都是為著一個目的,這就是挽救民族與社會危機。」1938年4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國防教育會成立大會上指出:「戰爭規定一切和改變一切,目前的戰爭是打日本,教育的方針也是打日本,教育方針是根據政治方針而轉變的。國防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和訓練全國人民參加抗戰,求得民族解放。」1940年底,毛澤東在起草的黨內指示中,強調文化教育政策「應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眾的抗日的知識技能和民族自尊心為中心」。

在學術研究上,毛澤東提出要緊緊圍繞抗戰大局來開展,以學術研究的發展繁榮積極推進抗戰事業的進展。1939年初毛澤東寫信給何干之,鼓勵他研究我國民族史,用歷史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的誰對誰錯」,在民族史研究中要「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義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義者讚揚一番」,以歷史事實說明堅持抗戰的正確性,從而達到反對投降、鼓舞堅持抗戰的現實目的。1940年9月,毛澤東又寫信給范文瀾,鼓勵他對中國歷史上的經學進行一次系統研究,以此作為對當時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消極抗日的有力批判武器。

戲劇是邊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教育和啟迪作用。1938年4月,毛澤東提出,藝術作品「要有好的內容,要適合時代的要求」,在抗日戰爭時期,戲劇就要「注意增加表現抗敵或民族英雄的劇目」。他非常重視戲劇編排演出,多次給予關心指導,高度稱讚了邊區文藝作家編寫的反映敵後抗日鬥爭生活的戲劇,如《晉察冀的鄉村》、《荒村之夜》等。

三、發揮文化建設凝聚抗戰力量的偉大作用

毛澤東認為,中國的抗戰是以弱對強,要想取得抗戰最後勝利,必須凝聚起全民族偉大力量,加強文化建設無疑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

早在1936年9月,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就提出要同包括文化界人士在內的各抗日愛國團體合作,組成一個聯合抗日陣線。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為克服投降危險,堅持抗戰到底,毛澤東強調要加強文化方面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全民族抗戰力量,確保抗戰最終勝利。他早在1936年11月就已經指出,文學藝術家在促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運動中「有很重大的任務」。1939年11月中旬,毛澤東又提出,文化界與外界要加強聯繫。為了推進文化建設,鞏固和擴大文化領域統一戰線,1939年12月初,毛澤東在他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中提出:「對於廣大的同情我們的黨外知識分子,則應該同他們建立適當的聯繫,把他們組織到抗日和民主的偉大鬥爭中去,組織到文化運動中去,組織到統一戰線的工作中去。」1940年11月,毛澤東又指出,「在文化上,要廢除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獨倡的文化教育,將它改變成為一切參加抗戰的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教育。」

毛澤東還提出要運用戲劇等群眾樂於接受的表演形式,激發廣大群眾的抗日積極性,並建立起藝術人員與廣大群眾的密切聯繫,從而凝聚起更廣大的力量加入到抗日洪流中去。1938年4月,他強調,「現在藝術上也要搞統一戰線,不管是寫實主義派、浪漫主義派或其他什麼派,都應當團結抗日。」「藝術上每一派都有自己的階級立場,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勞苦大眾方面的,但在統一戰線原則之下,我們並不用馬克思主義來排斥別人。」

冼星海指揮魯藝同學演唱《黃河大合唱》

毛澤東高度重視發揮報紙在宣傳黨的抗日政策,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1942年2月,毛澤東指出:《解放日報》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國抗戰、我黨活動和根據地建設上面。1942年3月,他又明確提出,要「把黨報變為容許一切反法西斯的人說話的地方」;不久,他又進一步具體指出:「各抗日根據地的報紙刊物,應吸收廣大黨外人員發表言論,」從而充分發揮報紙在凝聚人心方面的巨大作用,把各種抗戰力量最大限度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此外,毛澤東非常重視革命理論的發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抗戰時期,延安聚集了一大批文藝人才,他們具有積極抗戰的愛國熱情,但尚未普遍深刻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因此,用馬克思主義來武裝這些進步文藝人士的頭腦成為一個現實而重要的問題。1940年初,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新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指出: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學習社會」,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藝才能有豐富的內容和正確的方向。」他多次對艾青、羅烽等延安文藝工作者強調要學習一下馬列主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抗戰的基本形勢,從而取得科學的認識。他密切結合中國革命實踐,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文化建設沿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組執筆:吳繼軒)

《 光明日報》( 2011年12月14日 14 版)


推薦閱讀:

有多少人願意為愛國買單
日本人如何看待抗日神劇?
白江鏖兵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抗日戰爭
汪精衛在日本侵略軍的庇護下對美英宣戰

TAG:戰爭 | 文化 | 抗日戰爭 | 思想 | 建設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