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GDP三次趕超的歷史真相

中日GDP三次趕超的歷史真相 日期:2011-05-30 作者:許夢博 來源:《人民論壇》

自漢唐直至1919年,中國的GDP一直超過日本。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日本的戰敗,中國GDP再次超越日本。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2010年中國GDP再度超過日本。如今,日本何時恢復震前水平還難以預料,探討中日GDP的關係,關乎如何正確定位中國經濟。第一次超越:中國輝煌的農經時代PK明治維新之東瀛自漢唐直至1919年,中國的GDP一直超過日本。清末之前,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於東亞,並長期佔據世界GDP頭把交椅。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說法,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在經濟上的表現相當出色。1700—1820年,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上所佔的比例也從22.3%上升到32.9%。1890年時,中國的GDP還約為日本的5倍。直到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GDP才被美國超過,位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從1860年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學習西方工業文明,開始工業革命,經濟實力特別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到了清朝末年,列強入侵中國。據史料記載:中日甲午戰後,為了籌措大筆對日賠款,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各國舉債,債務支出沉重,且與國外的貿易條件惡化。總計加上贖回遠東的白銀支出,對日本的賠款幾乎是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日本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當時的日本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000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000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個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西方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了日本。再加上日本自甲午戰爭從中國獲取巨額賠款及諸多在華權益,日本能夠利用這些錢財及特權迅速地發展本國經濟。在1919年,中國GDP首次被日本歷史性地超過。但是日本GDP領先中國的現實僅僅持續了二十幾年時間就由於二戰的慘敗而終結。第二次超越:快速工業化的新中國PK戰敗的日本從191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GDP領先於中國。隨著日本的戰敗之後,中國GDP再次超越日本。日本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使戰爭費用更加扶搖直上,達到7558億日元這樣的天文數字,國債餘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整個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更嚴重的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之後,美國對日宣戰,日本遭受了美國日夜不休的空襲與打擊。就連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得知偷襲珍珠港成功時,臉上露出的不是勝利的微笑而是失敗的愁容。媒體報道稱,這位日軍高級軍官當時都說「弱小的日本要與美國作戰,簡直是發瘋」。果然,二戰後,戰爭除了給日本留下「大東亞共榮圈」幻夢的破滅外,還留下了「人工沙漠」(隨美國佔領軍抵達日本的從軍記者語)般的一片廢墟,原有的財閥體系被盟國解散,剩餘的軍艦、飛機等軍用物資也被收繳一空,幾十年的工業積累毀於一旦。據《日本新華僑報》說,面對美軍不斷的空襲和打擊,日本共損失50%的城市建築、70%的工礦業、85%的軍工業、90%的重工業和生產資料,共損失653億美元,相當於1940年日本國家預算的10倍。在這種背景下,中國GDP在被日本超過二十餘年之後藉助「二戰之力」重新又超過了日本,並且在1949年中國GDP已是日本的兩倍。日本也在二戰結束的第二年即1946年開始進行經濟恢復,由於長期戰爭的破壞,生產能力銳減,工業設備的30%—60%遭到空襲破壞,未遭破壞的設備也急需修理與更新。同時,由於戰時大量支出軍費的結果,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許多生活必需品供應奇缺。儘管經濟復興之路比較緩慢,日本還是在1946年國民生產總值恢復到戰前(1934—1936年平均值)的65%,工礦業生產恢復到戰前的28%,農林漁業生產為78%。中日兩國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初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在此期間中國的GDP仍然領先於日本。1961年,中國GDP又被日本超過,之後差距越來越大。日本此後幾年接連上躥,連續3年超過傳統老牌歐洲強國英國,1968年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並於上世紀80年代超越前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在日本經濟發展巔峰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GDP僅為日本的11.7%。第三次超越:快速發展的中國PK泡沫破滅的日本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2010年中國GDP再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始了長達30餘年的快速增長,年平均保持了9.8%的增長率。特別是近2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幅前進。在日本經濟持續萎靡,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階段,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日本在二戰後,借鑒美國模式,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經濟增速開始放緩。主要原因是由於日本國內企業投資增長放緩,國際形勢惡化,國際貿易下滑以及日本政府緊縮性財政政策的負面影響。尤其是1985年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出口嚴重受阻,日本經濟陷入衰退。雖然在1987年日本經濟政策對經濟發展的槓桿作用開始顯現,國內市場需求也開始增長,並且在199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985年增長水平。但整個20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房地產業泡沫的破滅、創新體制滯後、金融危機、能源危機,日本經濟的發展基本處於低迷狀態,整個90年代GDP增長率僅為年均0.96%。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日本經濟仍然處於嚴重衰退後的恢復階段。日本歌手千昌夫,以《北國之春》等歌曲而出名。在他紅得發紫的時候,銀行主動來找他,建議他貸款去投資夏威夷的五星級酒店。先後共有五家銀行給千昌夫放貸,總金額達到2700億日元。此後,千昌夫神氣地當上了房地產老闆。錢賺得盆滿缽滿,他擁有大量地產、好幾輛高級外國轎車。而當房地產泡沫崩潰時,千昌夫也崩潰了,高級外國轎車全部賣掉、所有房地產交給銀行還不夠還債,仍欠下一大筆債。他又重新當起歌手慢慢還錢。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的眾多原因中,除了自身原因外,美國的打擊是重要因素,當1968年日本GDP總量躋身世界第二時,就已經引起了美國的高度警覺。美國抑制日本經濟崛起的招數可謂多管齊下,貿易審查、金融打擊、扶持對手等。20世紀80年代,豐田汽車公司敏銳地看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對耗油量大的美國大型轎車的衝擊,決定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進軍美國市場的好機會。1980年,豐田汽車在美國颳起了銷售旋風,上百萬輛各種型號的豐田汽車被瘋狂的美國消費者搶購一空。1979年,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豐田名車「花之冠」在1980年生產達到鼎盛,在高岡工廠中,3條組裝流水線以65秒一輛的速度推出新車,年產85.6萬輛。這是日本汽車打敗美國汽車的一年。然而到了2010年,豐田被美國抓住了「把柄」,緊抓召回門不放,狠狠打壓日本汽車,讓其深陷泥潭。如何看待中日GDP的關係在中國GDP第三次超越日本之後,媒體和各方聲音各有不同。究竟如何看待中日GDP的關係,關乎如何正確定位中國經濟,理性客觀地推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首先,人均水平需要提高。雖然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但是我國人均GDP仍然比較低,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GDP是衡量一國經濟強弱的重要指標,但並不是唯一指標。儘管我們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日本,但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技術創新能力、社會福利水平等一系列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與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聯合國2009年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對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日本位居第二,中國僅僅是第七位。其次,經濟結構需要優化。中日產業結構相比,中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2010年是43.0%,而日本早已經超過了70%;從就業結構看,中國第一產業在總就業人口中佔比為38.1%,二、三產業分別為27.8%和34.1%;城鎮化水平中國比較低,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為46.6%,高收入國家通常是7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是50.3%。因而,儘管中國GDP總量快速增長,但從經濟結構方面講,中國與世界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最後,經濟發展質量需要改善。中國存在「惟GDP英雄論」的傾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很多方面還存在很大改善空間。一是中國經濟增長效益較低,200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8.6%,卻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日本GDP佔世界的8.7%,煤炭和石油消費量佔3.3%和5.1%。二是中國多數企業競爭力較弱,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生產的多為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產品,核心技術依賴進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日本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出現了像索尼、東芝這樣的國際品牌,擁有核心技術,佔據較強的競爭力。三是科技教育水平比較低。中國2010年研發支出佔GDP比重為1.75%,世界平均水平4.5%,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超過5%。因而,在優化經濟結構的同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才能真正體現出GDP超過日本帶給人民的幸福感。摘自《人民論壇》2011年第8期作者:許夢博

推薦閱讀:

看《通天狄仁傑》我對狄仁傑有什麼看法?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83
俄土恩怨:歷史沉默著繼續
90年歷史畫卷 25
由袁世凱訓練的清末新軍究竟有多強大?看完你就明白了

TAG:歷史 | 真相 | 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