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引用 名醫印會河教授抓主症經驗集粹

健康使者 的 名醫印會河教授抓主症經驗集粹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驗方集粹(七)I.13 化瘀通氣方(印氏方)[方葯組成]柴胡lO克,赤芍3O克,丹參30克,當歸l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鬱金lO克,川楝子l2克,桃仁l2克,紅花lO克,桔梗l0克,紫菀l0克,土鱉蟲l2克。[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主要癥狀]脅腹脹痛較久,繼發腹部脹滿,腹脹不以饑飽為增減,一般夜間為重,漸變腹部膨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無腹水),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薄白,脈弦。[辨證要點]本證常由肝炎繼發,是由血瘀導致氣滯,故見脅腹脹痛,乃「氣滯則脹」之意。繼發腹部脹滿,此非胃腸氣滯,故與飲食無關此為氣臌積塊,一般無水,固有肝、脾腫大,故可觸及兩脅積塊。印老認為本證屬於肝性腹脹,是由於肝血瘀滯而引起的氣機不暢,不同於脾、胃、腸功能失調所引起的腹脹,冶療必須在化瘀、軟堅的基礎上.使用開利肺氣的藥物,婦紫菀、桔梗、冬花、枇杷葉等,以開利三焦氣道(三焦為水、氣的通路,上出於肺、下達膀胱,故開肺氣即可通調三焦),便氣行、瘀散,而腹脹即愈。(適應證)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腫等。[加減法]肝脾腫大顯著者加鱉甲30克,炮山甲l0克,青皮l0克,莪術10克,雞內金lO克。(驗案)昊某,男,l6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188893。初診:1990年11月22日主訴:腹脹,右脅痛4年。病史:患者4年來經常腹脹,右脅疼痛,疲乏無力,心煩口苦,納少便溏,小便短赤。檢查:B超示肝內回聲不均,提示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強陽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95 U/L。面色晦黯,肝掌,胸前散在蜘蛛痣,舌質紅,苔微黃,脈弦細。辨證:血瘀氣滯,毒郁於肝。西醫診斷: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冶法:疏肝開肺,解毒利三焦。處方:柴胡10克,赤芍30克,當歸l5克,丹參30克,生牡蠣60克(先下),廣鬱金15克,川楝子l0克,桃仁10克,廑蟲10克,紫菀10克,桔梗l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土茯苓30克,茅根30克,虎杖30克,黃芩l2克,黃連6克,水牛角30克(先下),人工牛黃2克(分沖)。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1990年l2月20日。連續服藥1個月,腹脹消失,食納增進,肝功仍未恢復正常,但HBsAg滴度下降,舌紅,舌根苔微黃。原方已散,繼服原方7劑,效再服三診:1991年2月21日,連續服用上方2個月,諸症消失,複查肝功能,雖未恢復正常+但蛋白電泳已正常。仍用原方,繼續清肝、解毒+以圖使HBsAg早日陰轉。[接語]該患者乃乙型肝炎Bf起的肝硬化+乙肝病毒仍在活動。進一步破壞肝臟,從諸多跡象表明,已接近肝硬化晚期。該患者家族因此病病故數人,足證其傳染之烈。故本方除一般疏肝開肺利三焦之外,並重加清熱解毒之品,主要針對乙肝病毒而設。經治療後果見腹脹消除+乙肝病毒活動受抑+各項檢查指標均有改善+惟「澳抗囀陰似須假以時日。1.14 化瘀通氣排水方(印氏萬)[方葯組成] 柴胡l0克,赤芍30克,丹參30克,當歸15克,生牡蠣3o克(先煎),廣鬱金10克,川楝子l2克+桃仁12克,紅花l0克,桔梗lO克,紫菀10克,廖蟲l2克+椒目lO克,葶藶子lO克。[功能] 化瘀軟堅,開利三焦,排水消腫。[主要癥狀] 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側有聲+鼓之則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水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乾結。舌紅苔白,脈細數。[辯證要點) 本證多見於肝硬化腹水期,其病多由氣臌發展而成水臌,故見腹大婦鼓,胸脅脹滿,叩之則有移動性濁音I由於靜脈迴流障礙引起下肢水腫,氣血俱虛乃見面色萎黃;膀胱三焦氣化不利,故小便短少+水津不能潤腸而大便乾結。[適應證] 肝硬化腹水[加減法] 體虛加黃芪30克,阿膠10克(化沖);便實加大黃6~9克。驗案] 李某,男,56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159289。初診:1988年3月l7日。主訴:右脅痛、乏力10多年,腹脹2年,加重半年病史:近半年來腹脹加重,有大量腹水+伴兩下吱水腫,五心煩熱,口乾敞飲.納少,大便溏薄,小便短赤體檢肝功能不正常,X線鋇餐造影示食管靜脈曲張。診斷為肝硬化。皮膚、鞏膜黃染,腹脹大如鼓,叩診明顯移動性濁音。舌紅絳無苔少津,脈弦細辨證:瘀久積症,陰傷水停。西醫診斷:肝硬化腹水,食管靜脈曲張。治法:化瘀軟堅,黻陰消水。處方:生、鍛牡蠣各30克(先煎),鱉甲30克(先煎),龜板30克(先煎),丹皮l2克,赤芍3O克,甘草10克,天麥冬各l0克,阿枝珠l0克,紫菀l0克,熟地10克,陳皮l0克+丹參30克,桔梗l0克,椒目10克,葶藶子lO克,澤蘭l5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1988年5月12日。上方服用1個多月,腹脹煩渴及口乾均減輕,腹水明顯減少,食納增加,舌紅苔少有津,脈弦細。胃氣未復,重在疏肝開肺.以利三焦。處方:柴胡1O克.赤芍30克,當歸15克,丹參30克.生牡60克(先煎),廣鬱金l2克,川檁子12克.桃仁10克.桔梗10克.紫蕹l0克,唐蟲lo克,水蛭1O克,花蕊石l 5克(先煎).椒目10克.葶藶子lO克,澤蘭l5克.紅花1O克.桑椹子30克 7劑.每日l劑。三診:1988年6月16日。上方又服1個月余,嚏脹明顯減輕,腹承少量.納食增進,大便正常,尿量中等。舌質紅,苷黃,脈細。仍守上方加炮甲片30克,冬瓜皮30克。每日1劑,維持並鞏固療效[按語] 肝性嚏脹.舊稱臌脹.有血臌氣臌和水臌之分,反映了肝臟損傷的不同程度肝病韌起即有鸌脹.其症以右脅部固定痛、壓痛為主.可以影響消化功能.這時基本上可稱血臌。經遷延時日,由血癖轉生氣滯,其癥狀以腹帳為主.鼓之空聲,更無移動性濁音,此即為氣臌至氣臌再失於及時冶療.則由氣滯發展為水停腹中一嚏大如鼓.甚則腹壁青筋暴露,鼓之濁音.側身時向下移動,甚者雞頭牛腹,即壘身消瘦.而腹部獨大,凡此等均為水臌之徵。本虛標實,最難措手。舊說多從脾胃論浩,以辟主運化水溫故也。現代醫學認為肝硬化則門脈迴流障礙.造成其水褳由血管壁漏人腹中,故為從肝血治療開門徑.但此病終系古來四大「實病之一,屬難冶之症.用十棗湯、舟車丸等攻水和參、芪.術、草等補中-難以奏效。印老認為以琥肝理血為本,伍以開肺氣利三焦.有時可以脹去出消,轉危為安。1.1 5 八正散加味 (源於《太平惠民和荊局方》,印氏加味)[方劑組成) 術通1O克,車前子lO 包).篇蓄l0克+大黃lO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麥10克,梔子10克,柴胡30克,五昧子1O克,黃秸l 5克[功用] 利水通淋[主要癥狀] 小便時陰中鍵痛,或見寒熱尿黃赤而頓、急則不可待。舌紅.苔黃。脈數。[辨證要點] 本證多系珏尿系日細菌感染而發生的炎症。一般以尿前陰中澀痛為主,井伴尿急、尿頻,嚴重時可有高熱、寒戰。尿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少量蛋白[適應證] 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腎盂腎炎等[加減法] 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驗案) 陳某,女,25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88989o。初診:1993年11月1日。主訴:小腹隱痛3天病史:3天來小腹隱隱作痛,伴有尿急、尿頻、尿黃量少,夜間影響睡眠。大便乾結。l~2日1次。診查:臍下腹部壓痛。尿檢:白細胞( ),余(一)。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辨證;膀胱堀熱。西醫診斷:珏尿系感染。冶法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處方:術通l0克,車前子l2克(包),篇蓄10克,熟軍5克,滑石15霓(包),生甘草10克.梔子10克,瞿麥1O克,石葦l2克"冬葵子10克,黃柏15克,黃芩12克.黃連6克。地丁30克,牛膝l0克,柴胡24克-五味子10克 7劑.每日l劑.敢煎分2次服。酷診:1993年l1月lO日,患者服上方後腹痛即止.尿頻、尿急癥狀亦消失,複查尿常規已恢復正常。[按語] 泌尿系感染其癥狀與中醫的堤熱琳症相似.臨床上主要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癥狀.甚者可伴有惡寒發熱.嚴重者可高熱寒戰西醫認為主要由於大腸桿菌等逆行感染所致,印老認為:柴胡30克一五味子l0克二葯台用.對大腸桿菌有良好的抑制或殺滅作用.故常在八正散內加^此二味葯,方中木通、車前子、篇蓄、滑石利水通淋f瞿麥、大黃行瘀泄熱,梔子黃連、黃芩、黃柏為黃連解毒湯,清泄三焦火熱;石葦、冬葵子、地丁生甘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活陰中欄痛凡珏尿系感染具有「三尿 」癥狀者,均可投以此方.效果極佳。1.16 三金排石湯(印氏方)[方葯組成] 海金沙6O克(包),川金錢草60克,雞內金l2克.石葦12克.冬葵子l0克,滑石l 5克(包),車前子l2克(包)。[功用] 利尿排石。[主l癥狀]尿中挾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斷.少腹連腰而痛,或尿中帶血。舌紅苔白,脈數。[辨證要點] 本證屬於「石淋範疇,系因腎或膀恍結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刺激膀恍、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則小便斷續不暢;由於腰為腎之府.肝脈繞陰器、循少嚏,故痛連少腹及腰部f砂石剌傷尿道,可見尿血。適應證: 泌尿系統結石加減:尿石不盡加煅魚腦石3O克(黃花魚頭腦顱腔之兩塊硬骨),以加強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沖)。驗案: 郭某,女,43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627297 初診:1993年6月17日。主訴:排尿不暢,左側腰脹痛1個月余病史:近一個月來,排尿不暢,每次小便須數次方能排盡;伴有左側腰部脹痛、口乾而苦.寐少蘿多.大便乾結,2~3日1次,小便黃少檢查:腰部左側叩擊痛陽性。B超示:左腎積水.右腎結石。舌質紅.苔黃.脈細數。辨證:下焦濕熱,郁久成石。 西醫診斷 右腎結石,左腎積水。冶法:清熱祛濕.利尿排石。處方川金錢草60克,掉金沙6O克(包).川牛膝l0克,雞內金10克"生薏仁3O克,滑石l5克(包),通草3克.石葦l2克.冬葵子10克,車前子12克(包),澤瀉30克。7劑.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1993年6月26日葯後腰脹痛明顯減輕。排尿已通暢,大便恢復正常,每日1次。舌紅。舌苔微黃,脈細數。上方有效.囑患者連續服用1個月,並注意觀察小便時有無砂石排出.1個月後複查B超,以觀察結石變化。按語:該患者既有左腎積水,又有右腎結石。故見腰部脹痛,排尿不暢,系因結石梗阻所致。方中石葦、冬葵子、骨石、車前子、澤瀉、生薏仁、通草利尿通琳,梅金沙、金錢草除能清熱利尿外,更有排石作用}雞內金有消磨結石作用,牛膝可引諸葯F行,直達腎與膀胱。凡尿中發現砂石狀物.或B超發現腎與膀胱結石者,均可使用本方。一般砂石較小者,效果明顯.而砂石過大者,藥物排石則有定困難,必須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八)

1.1 7 當歸貝母苦參丸(源於《金匱要略方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當歸l5克,川貝母1O克,苦參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葉l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 燥濕祛瘀散結。

[主要癥狀] 少腹急結,按之痛甚,尿急尿頻,尿液混濁,嚴重時可出現尿血。尿痛多出現在尿後.有時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遺尿。

[辨證要點] 本證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於少腹當臍之下.故出現少腹急結.按之痛甚,炎症刺激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頻;膀胱濕熱鬱結故尿液混濁;濕熱損傷膀胱則尿血,尿後膀胱排空.膀胱急劇收縮.氣滯血瘀。故尿後疼痛。

[適應證] 膀胱炎、膀胱結核、膀胱結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狹窄等引起膀胱損害而出現膀胱刺激癥狀者。

【加減法] 妊娠婦女去木通加黃芩l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沖)。

[驗案] 陳某。女,82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524487。初診:l 991年11月21日。主訴:尿失禁1年余。病史:近1個多月來尿失禁.有尿不盡的感覺,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半年前下肢外傷後.現仍疼痛.大便乾結.2天1次。

檢查:尿常規正常.右腿觸痛。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弦細。

辨證:瘀停結症(淋證)。

治法:燥濕行瘀散結。

處方:當歸24克.川貝母l0克.苦參l2克,天花粉30克,炮甲片9克.王不留行9克.桃仁lO克.紅花9克,川軍4克,川斷lO克.骨碎補l0克.自然銅l8克(先煎).赤芍30克,炒決明子30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1年l2月16日上方連續服用2O余劑。尿失禁基本消失。下肢疼痛亦明顯減輕,舌紅,苔徽黃,脈弦細.繼以原方加減:當歸30克.川貝母l0克.苦參l5克,柴胡15克,天花粉30克.炮甲片l0克.王不留行l0克,桃仁lO克.紅花l0克,川軍5克,川斷l0克,骨碎補l0克.自然銅l5克(先煎),廑蟲l0克,赤芍30克.丹參3O克,炒決明子30克。7劑。每日l劑

[按語] 淋證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為主症.病因多系濕熱蘊積.下注膀胱.加之氣火郁於下焦,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氣滯血瘀,致使出現一系列膀胱刺激癥狀,治療之法,常規每慣用八正散、五淋散之類。而印老積幾十年臨床經驗.參照《金匱要略方論》之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而加味。

方中當歸、生地行瘀涼血.竹葉、甘草梢清心緩痛以治尿道澀痛,川貝母消腫散結.苦參、木通清利濕熱、解毒消炎,合而成為一個行瘀消腫止痛。引導心與小腸之伏火從小便而出的良方。現已成為印老臨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有西醫確診為膀胱炎的病人,以此方變通用之.常應手而愈。

1.18 舒肝散結方(印氏方)

[藥物組成] 柴胡l0克,丹參30克,赤芍3O克,當歸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元參15克,川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l5克,昆布l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 0克。

功用: 舒肝散結

主要癥狀: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閉不通.多先由小便滴瀝不盡開始。常見於老年人。舌苔厚膩.脈弦有力。

辨證要點;本證多見於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與肝有關。由於積塊壓迫尿道.故見小便隆閉不通或滴瀝不盡。

適應證: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肋軟骨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炎等。

加減法: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軟骨炎,則去J川牛膝,加蒲公英3O克、全瓜蔞30克.治療子宮肌瘤用原方加澤蘭葉15克、茺蔚子3O克.治頸淋巴結炎則去牛膝,加桔梗l0克,枳殼10克。

[驗案] 邱某.男,80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731189。初診:l 992年1月9日。主訴:小便淋瀝不下1周。病史:患者l周來小便淋瀝不暢.既往泌尿科檢查為前列腺肥大.住院後請泌尿外科檢查.確診為前列腺肥大.井下導尿管保留導尿。伴咳嗽多痰.痰粘不易咯出,並有陳舊性心肌梗死。

檢查:高年呈老年痴呆狀。下導尿管保留導尿。舌質紅絳,舌苔燥而黃。

辨證:肝經症積.癃閉。治法:舒肝散結通利.佐以保肺復脈。

處方:柴胡9克.當歸l0克.赤白芍各l2克.丹參30克.生牡蠣60克(先燕).元參l5克.川貝母l0克,夏枯草l5克,海藻l5克,昆布l 5克.海浮石l8克(先煎),川牛膝l0克,沙參l5克,麥冬10克.五味子l2克,紅花l 2克,橘絡3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l 992年1月16日。葯後癯閉減輕,已拔除導尿管.小便已能排出。惟咳嗽、痰不易出,語言不利,大便微溏舌紅絳少津,苔灰褐色,脈弦勁有力。葯後病有泰相.再擬原方7劑,每日l劑.繼續觀察。

(按語) 舒肝散結方是印老研製的,旨在治療某些良性腫瘤的經驗方。如: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炎、乳腺增生、肋軟骨炎子宮肌瘸、卵巢囊腫、前列腺肥大、肝囊腫、肝血管瘤等.臨床應用一般效果良好。該方以柴胡舒肝解郁,當歸、赤芍.丹參理肝經之血瘀.因前列腺部位乃肝經脈所絡,牛膝引葯下行;元參、川貝母、生牡蠣、夏枯草、昆布、海藻、海浮石等同有軟堅散結之作用,以消腫塊,本例患者因年邁前列腺肥大壓迫尿道而致排尿不暢,故插管導尿,但經服上方後,癃閉日漸減輕,拔出導尿管小便亦能通暢。

1、19 掛枝龍骨牡蠣湯加湯(源於《金匱要略方論》,印氏加昧)

(方葯組成) 桂枝l0克,炒自芍1 5克.甘草lo克.煅龍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O克,益智仁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另:桂服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安神養腎。

主要癥狀:因夢遺尿,形寒肢冷,心悸頭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夢中入廁故而遺尿。要點是夢中遺尿。

[適應證] 遺尿,老年人多尿等。

[驗案] 高某.男.1 7歲主訴:其姐代述,遺尿多年。病史:患者經常夜間於睡夢中誤認入廁而遺尿,故被褥常濕,叉羞於曝晒,積久尿毒漬入皮膚,遂繼發尿毒性關節炎,遍身疼痛且腫,活動困難。

辨證:心腎兩虛(神不守舍,腎失固攝)。治法:安神養腎。

處方:(1)桂枝l0克.炒白芍1 5克,炙甘草l0克.煅龍牡各

30克,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薑1O克,大棗5枚。10劑,

每日 1劑,水煎分2次服 (2)掛附八味丸,每晚睡前服1丸。

據患者來信云:上方服至7、8劑時遺尿即止<同時每晚服用1丸桂附八味丸),尿毒性關節炎亦漸痊癒。

(按語) 因蘿遺尿是患者睡夢之中誤認入廁,遂致尿床,是由於心神失守.神志外逸所致故以桂枝湯溫養氣血,調和營衛龍骨、牡蠣鎮心安神,以定夢境;桑螵蛸、益智仁縮小便;加桂附八昧丸溫腎納氣,以助膀胱固攝小便凡因蘿遺屎者使用此方,效果甚好。

1.20 益腎湯加減(源於山西省中醫研究昕「益腎湯」.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l0克,丹參10克,桃仁10克,紅花l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山豆根10克,土茯苓3O克,白茅根3O克.

功用: 活血(祛風)解毒。

主要癥狀:眼瞼和顏面水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多伴有惡寒、發熱、惡風,關節酸痛沉重.咽喉腫痛,腰酸或腰痛,尿少,舌尖紅,苔白,脈浮數。

辨證要點:本證屬風水型「腎炎」,乃泛指急、慢性腎炎(屎毒症除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性病變,來勢急劇.變化迅速,故名為 『風」,該病常伴發水腫,則日「水」,總稱「風水」,凡患者具有腎炎臨床癥狀,如顏面水腫,繼則下肢及全身水腫,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熱、惡寒、咽痛、扁桃體腫大等) 尿常規檢查:蛋白陽性,並有大量紅、白細胞或管型者(即符台急、慢性腎炎診斷者)。

適應證: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腎炎.結締組織疾病引起的腎炎等。

加減法: 貧血者加党參,黃苠各15克,高血壓加夏枯草15克。

驗案 王某,男,15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2894l 。初診:1988年6月12 日。主訴:眼瞼、面部水腫.尿少l周。病史:近日余忙於中考準備,過勞受涼後出現眼瞼、面部水腫,晨起尤甚,尿少,已加重1周。伴關節、腰部酸楚,平時易患感冒.扁桃體經常發炎疼痛。西醫診斷為急性腎小球腎炎。

檢查:BP 150/100 mmHg(1mmHg=0.133 kPa),尿蛋白(+),紅細胞1 0~15十.顆粒管型(十),顏面水腫,扁桃體1~l度腫大,紅腫充血。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細。

辨征:風水型腎炎西醫診斷:急性腎小球腎炎治法:活血(祛風)解毒。

處方: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參l5克.桃仁9克.紅花9克,蒲公英30免.紫花地丁3O克,山豆根l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夏枯草15克,冬瓜皮3D克,魚腥草3O克.牛膝1O克,澤蘭15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葯後諸症若先,原方去夏枯草、冬瓜皮、魚腥草、牛膝、澤蘭繼服7劑.鞏固療效。複查尿常規、血壓全部恢復正常;1個月後考人市重點高中,同年暑假來我院切除扁桃體.久未複發。

按語:風水腎炎舊稱風水,風水可以不是腎炎.而腎炎亦可以無風水,此則腎炎、風水二者相互兼見,必須從現代科學儀器撿為依據治療方法在尿檢確診為腎炎後才可用之,辨證居其次也,此方印老取之于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之現代方益腎湯.用其祛瘀活血與消炎解毒,對急性腎炎屬於風水者有效;慢性腎小球腎炎多蛋白尿者亦可用之;惟腎損傷高氯質血症及尿毒症者甚少獲效。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九)

陳慶平王詩雅

1.21 真武揚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昧)

[方葯擔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朮12克,桂枝10克,白芍1 5克,甘草10克,生薑10克。

功用: 溫腎化水。

[主要癥狀] 水腫重在下肢或在臍下,四肢清涼,心悸頭眩,筋惕肉潤,小便短少,動則氣喘。舌談苔少,脈沉細。

辨證要點:本證因腎陽不足,不能化水為氣而產生水腫,腎居下焦,故下肢為重;腎陽虛不能溫佈於四肢,故四肢清涼;水氣內聚,心陽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人頭故頭眩,水氣停漬於內,陽氣不得通行故見筋惕肉潤,水不化氣,氣不化水故尿少;腎虛不能納氣故動則氣喘。

[適應證] 慢性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加減法] 水腫甚者加冬瓜皮3O克,消水利尿;頭暈甚者加澤瀉3O克,以利水濕,通清陽。

[驗案] 姜某,女,56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244581。初診:1990年10月29日主訴:心悸、氣短27年。病史:2O多年來心悸氣短,稍動即甚,頭目眩暈,脘痛脅脹,溲少肢腫,腰膝酸軟,步履維艱。近2個月來,肢冷惡寒,冷汗淋漓,納食量少,大便溏薄。

檢查:血沉:51 mm/小時:心電圖示;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X線胸片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肺淤血。超聲心動圖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獲窄,左、右心房及右心室擴大,肺動脈高壓。兩顴暗赤.肢冷多汗,唇甲觜紺。舌質黯淡,苔少,脈虛細結代。

辨證:心腎陽虛t水氣不化。西醫診斷:風l濕性心臟病,聯台

瓣膜病變;心力衰竭Ⅱ度,心房纖顫。治法:溫陽化水。

處方:茯苓30克,熟附片24克,白芍1 5克,白朮l2克,桂枝l2克,炙甘草1O克,煅龍牡各15克,沙參15克,麥冬l2克,五味子lO克,龍膽草1克,澤瀉30克.灶心土l20克煎湯代水。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11月5目。葯後水腫稍減,尿量增加,食慾增進。舌質黯淡,舌苔微黃,脈虛細結代再擬溫陽利水,繼續觀察。

處方:茯苓30克,白朮12克,白芍15克,熟附片3O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龍牡各l5克,冬瓜皮3O克,西洋參6克(另煎),五味子1O克,麥冬1 2克,澤瀉30克。

14劑,每日1劑。

三診:1990年l1月l 7日。汗巳轉溫,尿增多,水腫消退,憋氣減輕,能步行入診室;寐少夢多,舌漩苔少,脈虛細結代。仍守溫陽化水。

處方:茯苓30克,杏仁lO克t生薏仁30克.熟射片3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lO克,煅龍牡各15克,澤瀉30克,白朮l2克,西洋參6克(包),五味子12克.黃連6克,桑椹子3O克,炒棗仁15克,灶心土120克煎湯代水。

l4劑,每日1劑。

四診:1990年12月3目。服藥2周,汗液減少,手足回暖,水腫消失,食納及睡眠增進.心悸氣短減輕.行走自如,有時易感冒。舌質淡少苔,脈細較規則繼擬溫陽化水.佐以固表。

處方:茯苓30克,杏仁l0克,生薏仁30克,熟射片3O克,白芍1 5克,桂枝12克,生甘草1O克,煅龍牡各15克,炙黃芪3O克,白朮12克,防風9克,西洋參6克(包),五昧子1O克,麥冬10克,黃連6克,灶心土1 2O克煎湯代水。

14劑,每日1劑。

上法治療4個月,體力和心功能恢復滿意,西醫心臟內、外科醫師認為巳能進行抉瓣膜手術,作進一步治療。患者和家屬願意接受手術治療。

[按語] 該患者心臟病A ,耗損腎陽,陽虛不能煦化水氣,致氣短足腫,行動則甚里陽虛則肌表不同,故形寒自汗。治療之法,必須壯陽強心,故桂射在所必用;利屎又可通陽,故澤瀉、茯苓、白朮、甘草在所當用,汗多便溏,故加龍骨、牡蠣、灶心黃土收斂澀腸止汗,並以白芍、五味子酸收為佐,病延既久.正氣必虛,故取生脈散固本養心;食欲不振,取小量龍膽草健胃醒脾,蓋用藥如用兵,制勝之道在於運籌,初診之後乃隨機變化,基本上不出原來大法。

1.22 龍膽瀉肝湯加減(原方見於《醫方集解》,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 龍膽草1O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O克,車前子12克(包),{暈瀉15克,木通10克,夏枯草l 5克,苦丁茶10克,川斷10克。

功用: 清肝瀉火。

主要癥狀頭痛耳鳴,頭重昏暈,心煩易怒,寐少夢多,掌燙尿黃,大便乾燥不爽。舌質紅,舌苔黃瞳,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本證系肝火鬱結,循經上擾,故見頭痛耳鳴;肝火炎上.氣血上逆則頭重昏暈;肝火內擾心神則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肝火的傷津液乃見屎黃便秘。

[適應證] 高血壓病(有耳鳴者)。

加毫法] 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9克,炒決明子30克、生首烏3O克,

[驗案] 彝某,男.64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393640。初診:1990年3月5日。主訴:頭暈2年親。病史:近2年多來,頭暈、行走不穩,腿腳乏力,心煩急躁,寐少夢多.大便於結,小便黃少。檢查:BP 200/120 mmHg,面色潮紅,舌紅、苔黃膩,舌有裂紋,脈弦勁有力,手掌熱。

辨證:肝火上炎。西醫診斷:高血壓病。治法:清肝瀉火。

處方:龍膽草1O克,梔子l0克,黃芩1 2克,柴胡10克,生地l0克,車前子l0克(包),澤瀉3O克,術通10克,滑石15克(包),川斷lO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克,苦丁茶1 2克,茺蔚子30克.白蒺藜15克.鉤藤30克,菊花1O克,珍珠母60克(先煎)。

6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3月11目。葯後頭暈減輕,頭腦較前清醒,睡眠增進.活動自如,手心仍燙,大便巳正常.小便尚黃血壓降至175/100 mmHg,舌紅,苔黃少,脈弦。

原方巳效,照前繼服l4耕。

三診;1990年3月26日 服藥半月,諸症悉減,睡眠增加,

頭腦清醒,血壓降至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惟感心煩胸悶、下肢酸敦。舌紅苔少,脈弦細。縫以原方1O劑鞏周。

[按語] 該患者頭暈為主.血壓甚高,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均由肝火上炎引起,故以龍膽瀉肝揚加鹼,清肝瀉火。方中龍膽草、梔子、黃苓、集胡清肝瀉火I澤瀉、車前子、術通、滑石引肝火從小便去之,夏枯草、苦丁茶、青藉子、茺蔚子、菊花鼓風熱鬱火、涼肝明目,並有降血壓作用,川I斷補腎.引氣血下行.促使上下平衡;鉤藤、白蒺藜、珍珠母平肝潛陽。本方經多年使用,已成為印老抓主症之方。凡見高血壓而有眩暈耳鳴者用此方不僅能降低血壓,且治頭暈耳鳴效果甚好。

1.23 天麻鉤藤飲加減(源於《雜病證治新義》。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天麻10克,鉤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龍膽草10克,赤芍15克,川斷l0克,夏枯草l 5克,青蓿子1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潛陽。

主要癥狀頭脹眩暈,面色紅潤,便干口渴,口苦心煩,性情急躁,睡少尿頻,兩腿無力,足涼。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要點:本證系肝用上亢,氣血上逆.上實下虛之象。頭脹眩暈、面色紅潤為氣血逆於頭部所致『尿頻足涼、下肢無力、頭重腳輕乃下虛之候。

[適應證] 高血壓病(頭熱足涼者)、青光眼等。

加減法: 失眠者加台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棗仁1 5克。

[驗案] 陳某,男,58歲。主訴:發作性眩暈1年余病史:一年來,眩暈每天發作3~6次,頭腦不清,如登雲霧,如乘舟車,每於發作時必須閉目靜坐或卧床休息方能緩解。面赤耳熱,下肢無力,足涼.失眠多夢,夜間尿頻,每夜4~5次,大便乾燥檢查:BP 180/l00 mmHg,面色紅潤,舌質紅,苔黃,詠弦勁有力。

辨證:肝陽上越。 西醫診斷:高血壓病。 治法:平肝潛陽。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5克,菊花10克,龍膽草10克,赤芍l5克,川斷10克,曼枯草15克,青藕子l5克,苦丁茶10克,珍珠母3O克(先煎)。7荊,每目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葯後眩暈請失,血壓下降,睡眠增加,大便已正常,小便歡敷減少舌紅,舌苔微黃,脈弦,上方已效,繼服7劑,以期鞏固,力爭痊癒

[按語] 該患者經西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痛。發作性眩暈,與血壓升高密切相關,同時伴有頭熱足涼、頭重腳輕、面赤心煩,失眠多夢等,皆由於肝用上亢所致。該方以天麻、鑄藤、菊花、夏枯草,龍膽草、苦丁茶、青蓿子予平肝瀉熱、熄風潛陽;珍珠母鎮肝定風以治眩暈,川斷滋補肝腎.井能引氣血下行,使浮陽潛降,故艉葯後病情明顯好轉,但尚須較長時間服藥治療。服6扶後.

1.24 右歸飲加減(源於《景岳全書》,印氏加減)

方葯組成:熟地10克.沙苑子10克,鹿角霜15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河車10克,菟絲子15克,五味子10克。

[功用] 補益腎精。

[主要證狀] 眩暈,頭腦發空,耳鳴心悸,腰膝酸軟。健忘失眠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旨腎精不足,髓海空虛,故眩暈耳鳴、頭腦發空;腎精虧不能主骨生髓榮腦.故腰膝酸軟、健忘少寐、脈沉細無力。

適應證: 低血壓(眩暈而見腰痛者),神經衰弱部分患者,

[加減法] 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者加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地骨皮15克,以滋陰清熱。

[驗案] 李某,男,48歲。主訴:眩暈、耳鳴2年佘病史;患者2年來體重持續下降.由1l4斤降至84斤,血壓偏低,伴眩暈耳鳴,心慌緊張、睏乏惡寒、胸悶嘔吐、寐少夢多,漸至步履維艱,曾昏厥2次不省人事,平時易患感冒,夜間尿頻(每晚8次以上)

檢查:ACTH 試驗: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牙顫及環唇青黑.舌青菠,苔少,脈虛細。

辨證:腎精虧損。西醫診斷;腎上牌皮質功能低下。治祛;補腎益精。

處方:熟地12克,山萸內9克.拘杞子9克,菟絲子l5克,沙苑子12克.覆盆子9克,鹿角膠9克(化沖),紫河車1 2克,朴骨脂12克,龜板5O克(先煎),夜交藤15克,茯神術9克。

5劑,每日1劑,水煎服

隨診:葯後頭暈減輕.漸能步行但還不穩,夜尿減少,仍寐少夢多。繼續服用上方達5個月之久,所有癥狀基本消失,僅入睡尚較困難輕有夢境,體重增至102斤,查尿17羥皮質類嗣醇亦恢復正常.回原地參加工作。

[按語] 談患者輊西醫醫診為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印老根據病屬邪少虛多,特別是諸虛百損責在本元之不足,故宗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之意,投用補腎益精之右歸飲加減,取得明顯療效。該方以覆盆子、沙苑子、鹿角膠、紫河車、菟絲子、朴骨脂補腎益精;熟地、山萸肉、龜板、枸杞子養陰補血;夜交藤、茯神守心安神。凡低血壓眩暈而見腰痛者,使用本方一般效果良好。

1.25 清泄肝膽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 柴胡10克,黃苓l2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殼10克,竹茹10克,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蔓荊子l2克.蒼耳子1O克,大青葉1 5克。

功用: 清泄肝膽

主要癥狀:頭暈目眩、羞明畏光,耳脹耳鳴.口苦.甚則汗出嘔吐.舌苔白膩,詠弦滑。

辨證要點:本證系少陽膽經受病,痰熱上擾故見頭暈目眩、羞明畏光足步陽膽經之脈絡於耳,故見耳脹耳鳴;膽熱則氣逆於上,故見口苦嘔吐。

適應證: 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

[加薯涪] 頸椎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加葛根3O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

[驗案] 聶某,男,74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733223 初診:l 994年2月17日主訴:眩暈發作1天病史:患者於今日凌晨4時許,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耳鳴,視物旋轉。噁心欲吐,胸悶氣短,自服硝酸甘油、長效心痛定等,癥狀不緩解,故來院急診。

檢查:BP l50/90 mmHg,神志請,面色無華,血常規正常,血、尿澱粉酶均在正常範圍.心,肺(-),肝膽未觸及 B超示:慢性膽囊炎。頸椎X線片示:頸椎病。頸部多普勒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舌質暗,苔白,脈細滑。

辨證:肝膽濕熱,痰火郁阻,清陽不升。西醫診斷: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治法:清泄肝膽,除痰降火,佐以活血。

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龍膽草10克,山梔1O克,制南星6克.丹參30克,茯苓1 5克,葛根3O克,川芎l0克.夏枯草15克,生薑10克,珍珠母60克(先煎)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改服。

二診:1994年2月25日葯後頭暈耳鳴明顯減輕,視物偶感旋轉,噁心嘔吐已止,惟感頭脹,耳如有物堵塞.咽紅而痛,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已效,原方去生薑加大青葉15克,澤瀉3O克,7劑.每日1劑。

三診:1994年3月1日,眩暈基本消失.視物已不旋轉,咽痛亦愈,惟時仍耳鳴,舌苔薄白,脈細滑.繼服原方7劑,以期痊癒。

按語:該患者經西醫診斷為頸椎病、推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頭暈耳鳴、噁心嘔吐等症,中醫辨證屬於肝膽鬱熱,痰火上擾清竅,故見頭暈目眩,足少陽膽經絡於耳,故見耳鳴耳脹,甚至耳聾。治療當以清泄肝膽,降火滌痰,方中柴胡、黃芩、龍膽草、梔子清肝膽而瀉火熱半夏、竹茹清除痰熱而和胃降逆;青皮、枳殼舒肝下氣降火而除痰熱,大青葉清熱解毒以療咽炎;葛根、丹參、川芎擴張心腦血管,活血祛瘀,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臨床凡見眩暈、羞明不敢睜眼、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率先使用本方,效果一般較好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十)

陳慶平王詩雅徐蒙

1.26 三化湯加味(源於《素岡病機氣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組成] 大黃9克(後下).枳實10克,厚朴lO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1丸,先以溫開水灌下。

[功用] 通便泄熱。

[主要癥狀]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紅目赤,呼吸氣粗,痰聲鹿,舌質紅,苔黃燥.大便閉結,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系中風之中臟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氣血挾痰火上逆,故面紅耳赤,呼吸息促.喉中痰鳴,痰熱內結,灼津耗液則大便閉結。

[適應證; 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腦梗死)

[加減法] 痰多加川貝母10克,竹瀝30克(沖);大便不實,僅服至寶丹或安官牛黃丸,不需湯藥通便。牙關緊閉,用通關散搐鼻取嚏,通關散方:豬牙皂角、細辛等分為末吹入鼻中。

[ 驗案] 徐某,男,65歲。病史:家屬代訴,患者清晨登廁.突

然昏眩撲倒.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已lO余日,小便失

禁,大便燥結已10餘日未行。

檢查: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右側肢體癱瘓.舌歪,苔厚膩灰黑,脈弦勁有力。

辨證:中風中臟腑,熱閉證。治法:通便泄熱,豁痰開竅

處方:生軍lO克(後下),枳實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遠志6克。1劑。另駐安官牛黃丸1丸,先以溫開水送服。

患者服上方l劑即腹中雷鳴,瀉下大便色黑如球,繼轉為稀便.半日之後神識復甦,但後遺右半身癱瘓,尚需繼續治療。

[接語] 中風可分為中臟腑和中經絡。中臟腑者又有閉證和脫證之別。談患者呆中風中臟腑之熱閉實證.故見猝然昏厥、不省人事.口鼴歪斜,太便聞鑽.面赤苔黃,脒弦勁有力。治療當以化痰開竅、泄熱通便.常以三化湯加菖蒲、遠志方中大黃通便泄熟兼通血閉f枳實、厚朴行氣泄閉-羌活戢風f蕾蒲、遠志囂痰開竅;加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清心涼血、開竅醒腦以治昏迷。故葯後昏謎即蘇。凡中風昏厥、大便不通者,常先以三化抒通大便,得便後常可熱降神清、血壓下降;但肢體癱瘓恢復較慢,屬於中風後遺痘,尚蔫繼續調治

1.27 補陽還五湯加味(源於《醫林改錯》,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生黃芪5O克.當歸15克,赤芍l5克,川芎l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 5克.丹參1 5克.雞血藤3O克.廑蟲10克。

(功用) 活血通絡。

(主要癥狀)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發生於睡卧之時.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或偏頭痛.舌質紅.少苔,脈弦數。

[辯證要點本證系睡卧時腦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時血流緩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運行受到障礙.則大腦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養,故出現半身不遞、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語言不利應當結台CT、MRI等檢查確定診斷,納入辨證的內容之一。

[適應證: 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後遺症等。

[加減法] 重在上肢加薑黃l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驗案] 張某,男.66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143880 初診:1993年2月1日主訴:口舌歪斜1年余病史:患者口舌歪斜,語言不利1年余,伴左手麻木,下肢無力.有時抽搐.大便喀干,l~2日1次。

檢查:神志清晰,語言蹇擺.恬動不利。CT示:多發性瞄梗死,腦萎縮舌質暗,舌根苔喊,脈滑。

辨證:風中血絡,氣虛血費西醫診斷:多發性腦梗死,腦萎縮治法:益氣活血,通絡熄風。

處方:生黃芪3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當歸30克.雞血藤30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地龍15克.鷹蟲12克.水蛭12克.生薏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桑枝30克,絲瓜絡1O克.白附子12克,僵蠶l2克.全蠍6克。

7劑.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2月8日,葯後左手麻木減輕.下肢已不抽筋舌質青,舌苔薄自.脈弦。

繼服原方加人薑黃15克,桂技5克

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1993年2月25日服藥半月.左上肢麻木基本消失,惟感肢體恬動乏力舌質紅,苔薄黃有剝脫.際弦繼以原方輔事加.改為丸藥.鞏固治療。

處方:白附子12克.僵蠶l0克全蠍6克.赤芍3O克.當歸30克,川芎15克.丹參30克.桃仁12克,紅花1o克.生黃芪30克,川貝母l0克,元參1 克,夏枯草l5克.昆布l5克.海藻15克t海浮石18克.薑黃15克,桂枝6克.生牡蠣60克 10荊共為

細柬,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攻2丸.1日3次

[按語] 該患者系多發性腦梗死1年之久.以補用還五湯益氣活血通絡.合牽正散以祛頭面之風;病為瘤疾.故加水蛭、廑蟲、地龍以加強活血化賽疏通經隧之力氣虛則麻、血盛則木,麻木與氣血虐弱有關,故重用黃苠.既曲補氣.合當歸又能莽血.通過補氣以加強括血通經的作用I赤芍、川芎、撬仁、紅花話血祛癀,並有協同作用f地龍通經括絡。另外.印老認為多發性髓梗死是頭瞄『| 經|末閉塞,存在「障礙,必須予以疏通,故加^敷堅散結的梢瘴丸(元參、川貝母、川牡蠣)以及昆布、海藻、海浮石、夏枯草等,以疏通經鸌t掃除「障礙.促進康復。

1.28 牽正散四物湯台劑 (源於《楊氏家藏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葯組成] 白附子 2克.僵蠶lO克.全竭6克,生地15克,赤芍1 5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桑枝3O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3O克

(功用) 祛風活血。

(主l皇狀) 口眼歪斜,顏面麻痹。

[辨證要點] 本證系中風之中經絡的輕症。癥狀僅見於頭面,故稱中絡.口眼歪斜,顏面麻痹。

[適應證 顏面神經麻痹,腦梗死和腦出血後遺症等。

[加減法] 面麻痹甚者加蘇木10克.並以炒香尉120克盛於布袋內t乘熱熨麻痹之處。

[驗案] 王某,女,81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400999。初診:1993年7月15日。主訴:口眼歪斜,口唇麻木半年。病史:半年來口眼歪斜,口唇及上肢麻木.語言蹇澀,左下肢活動不和,步履雛艱,記憶力下降,大便乾結。1~2日1次檢查:神情獃滯.口眼右辮,語言蹇澀,左倒上下肢肌力弱。舌淡苔白膩,脈弦。

辨證:風中血絡。治法:理血祛風

處方:白尉子10克,僵蠶9克,全蠍6克,赤芍24克,當歸15克,川芎1O克,生地12克,挑仁1 2克,紅花lO克.生慧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天麻1O克,白蒺藜12克

7劑,每日1劑,承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7月22日。葯後左下肢活動較前有力,口眼歪斜亦減輕,記憶力增強。舌根苔厚膩,脈弦。前方已效,繼服原方加鹼。

處方:白尉子12克,僵蠶9克,全蠍5克,生地15克,白芍18克,雞血藤24克,當歸l5克,川芎12克t桃仁9克.紅花6克,桑枝24克t墼瓜絡9克t薑黃l0克,天麻9克.釣藤24克。

7劑,每日1劑。承煎鞭。

隨診:患者連續服用上方1個月後.口眼歪斜恢復正常.語言流利.惟下肢活動尚欠有力.囑其繼服原方治療.加強鍛煉,力爭痊癒。

[按塔j 本病主要由於面神經受到損害而產生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最常見者為面神經風濕性疾患及內耳疾病引起;此外,腦基底部炎症也可引炭本病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風中於絡引起t屬中風之輕症由於面絡不通,因而引起麻痹不仁、弛張不用、口眼歪斜、肌膚不仁等癥狀。以白附子祛頭面之風;僵蠶桔經絡之風}壘蠍熄風解痙}挑仁四物湯活血桔風}桑枝、壁瓜絡通經活絡;天麻、鉤藤平肝熄風解痙。

1.29 河間地黃飲子(源於《宣明論》)

[方葡組成熟地lO克t山萸內1O克,麥冬12克,石斛15克.遠志6克.菖蒲10克,茯神10克,五昧子1臼克,內蓯蓉10克t內桂3克,熟附片lO克,巴戟天10克。

[功用] 溫補肝腎。

[主l癥狀] 四肢不收或下肢步伐不整,下地如躁棉花,易倒,手握不固。攜物可自行丟棄.患肢肌膚有麻木感或閃電樣痛,亦有語言不利者。舌淡,脈虛弱

[辨證l點] 本證是因肝腎兩虛t肝主筋、腎主骨,筋骨不用,敞見肢體瘴瘓、手足瘺廢而不收引;陽氣不能使氣血布達於外.故肌膚麻木、甚則疼痛;由於肝所主之筋膜失去應有的作用,不能控制舌的運動.故語言不利。

適應證] 脊髓疾病、神經梅毒、脊髓癆。

(驗案] 劉某,女,32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855797。初診;1993年7月12日主訴:雙下肢共濟失調7~8年,加重2~3年。病史患者七八年來雙下肢瘞軟無力。共濟失調,走路如踩棉花。經常跌倒。生活不能自理,失眠多夢西醫診斷為:慢性感覺性、共濟失調性周圍神經病變經長期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故來中醫治療。

檢查:神志清楚,語言流利,步態不穩,不能直行,搖搖欲墜地舌質紅,苔膩,脈弦細無力。

辨證:肝腎兩虛,筋骨不榮。治法:溫補肝腎處方:熟地12克.山萸內9克,石斛18克,麥冬l2克,五味子l0克,菖蒲l2克.遠志6克.茯苓15克,菠蓯蓉l0克,上官桂3克,熟尉片15克.巴戟天10克,丹參15克,鹿角(霜)膠9克(化沖)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3年7月20日患者未來,其夫代述:葯後兩下肢走路較前有力,步態較前稍穩,要求繼續服用上方。原方l4劑,服法同前

[按語] 該患者下肢無力.共濟失調,步態不穩中醫辨證屬於肝腎兩虛,筋骨失榮,故以內蓯蓉、巴戟天、鹿角霜、內桂、尉子補腎壯陽;熟地、山萸內、五味子養肝斂氣;石斛、麥冬生津;菖蒲、遠志、茯苓益心氣,醒神益智。全方滋腎養肝、益心寧神;由於患者病之己久,故需多服尚能取效。

1.30 除痰降火方(印氏方)

方葯組成: (1)痰火鬱結型;柴胡1 0克,黃萃12克,半夏lO克.青皮10克,積殼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龍膽草10克,梔子l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礞石30克(先燕).珍珠母6O克(先煎)。

(2)痰火狂亂型:柴胡lO克,黃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龍膽草lO克,梔子1O克,合歡皮13克,夜變藤3O克,葛根3O克.菖蒲lO克。遠志6克。天竺黃1O克,礞石3O克(先煎),珍珠母6O克(先煎) 另服:礞石滾痰丸每日上午服10克。

[功用] 除痰降火

[主要癥狀](1)痰火鬱結型:失眠亂夢,頭腦昏脹而痛,心煩易怒,脅脹胃堵t白天睏倦恩眠但不能睡,晚間精神倍增無睡意,多恩善慮,大便乾結t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質略紅.脈弦滑或弦數。

(2)痰火狂亂型:失眠亂蘿,頭痛昏脹,煩躁易怒漸轉驚恐狂亂,不避親疏,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證要點](1)痰火鬱結型:本證系痰火內擾心神.上攻頭腦故失眠多蘿、頭昏脹而痛;火郁於內擾亂心神。肝失疏泄則心煩易怒。由於陰陽動靜美系紊亂,故夜間精神倍增、白天反睏倦思寐而不能人睡。

(2)痰火狂亂型:本證系因痰火鬱結發展至痰貞狂亂,痰火鬱結階殷表現為失眠亂蘿紛紜,頭痛昏脹.煩躁易怒而漸進發展為虐人狂亂.或表現為驚恐,或表現為狂亂不辨親疏。

[適應徵] 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辨狂抑鬱症等。

[加藏法] 心煩甚加淡豆豉10克、蓮子心3克;失眠甚者加炒棗仁l5克,柏子仁12克。

對痰火狂亂型加用礞石磙痰丸以通便下痰。治療頑痰怪病。因此丸藥有瀉下作用.服後便前常有腹痛,如在夜間服可影響睡眠,故宜在上午服用,一般腹痛便泄則在下午.以保證夜間休息。

(驗 案] 史某,女,2l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897582 初診:1993年6月28日。主訴:其父代述.精神錯亂3個月病史:患者3個月來精神錯亂,心倭不寧,急躁易怒,胡思亂想,失眠多夢。情感反常,在學校無端與同學爭吵,甚至有時打罵他人,情緒

極不穩定。伴頭痛、頭暈,大便乾燥。5月1日因哭鬧不休麓送至北京安定醫院。診審i為。精神分裂症」,給予西藥及電療,住院l個月.因家屬要求中藥治療而停服西藥,自動出院。檢查:神情獃滯.面色晦黯,心肺(一),肝牌未觸及,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病理體征。舌質淡.舌苔黃膩而乾燥,根都剝落。脈滑。

辨證:痰火鬱結,上擾清竅 西醫診斷:精神分裂症。治法:除

痰降火

處方:柴胡l0克.黃芩12克,半夏15克,青皮lO克,枳殼10克,制南星6克.竹茹12克.龍膽草1O克,梔子1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3O克,葛根3O克,菖蒲10克,遠志5克.礞石30

克(先煎).珍珠母60克(先煎)。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另服:礞石蒗痰丸9克,每日上午1次。

二診:1993年7月5日。葯後睡眠增進、夢亦減少,心煩減輕.惟仍有時頭痛頭暈.大便轉溏、1日2次。舌根苔黃膩,脈弦滑。進舒肝泄火、潦痰開竅劑後.痰火新退,諸症減輕,繼以原方加瓜萎仁l5克(打),以增強祛痰通便之力 7劑,每日1劑 另繼服礞石蒗痰丸9克,每日1次。

三診:1993年7月12日自訴葯後技果甚好,精神振作,面有悅色,言談如常人.頭痛頭暈消失,惟易激動興奮,睡眠不實且多夢,手足心熱,大便請、日1次。舌根苔黃膩.脈弦滑。證屬痰火未盡.再擬除痰泄火,繼續觀察。

處方;柴胡10克,半夏l5克,黃芩l5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制南星6克,竹茹l2克,龍膽草10克,梔子l0克,合歡皮l5克.夜交藤3O克,葛根3O克.全瓜萎30克,菖蒲10克,遠志6克,礤石30克(先煎),珍珠母6O克(先煎),

7劑,煎服法同前。

另服礞石蒗痰丸1o克.每日上午1次。

時值暑假,家屬要求帶葯回原籍服用,囑其堅持服藥並注意精神修養,以期痊癒。

[按語] 精神分裂症以年青女性居多.其臨床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精神活動失調,一般以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與其所處環境間的嚴重不協調為特徵。表現為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感知障礙,行為障礙以及人格改變等.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和智能缺損癥狀:本病屬於中醫「癲狂」的範疇,主要病因病機為氣鬱痰火,陰陽失調。印教授認為癲病常因寒痰蓄飲蒙蔽心竅而起,狂證常由氣、火、痰,血等內擾心神所致,二者又可互相轉化,痴癲特甚即發狂亂,狂病日久亦可轉為癲痴。其治療本病基本上採用自擬的除痰降火湯.並輔以礞石磙痰丸。該方舒肝行氣以治本.泄火除痰以治標,痰火既除.肝氣得舒,靈竅乃復。

1.31 抵當湯加味 (源於《傷寒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水蛭l2克.虻蟲10克,桃仁12克,大黃9克,廑蟲10克,地龍l5克.僵蠶lO克,全竭6克,螟蚣2條,花蕊石15克(先煎),

[功用] 化瘀活血。

主要癥狀:有腦外傷史,發作昏眩倒撲,抽搐強直,口角流涎,有時發出不尋常的叫號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大便乾結。

[*證要點] 本證系因腦外傷導致瘀血停留,由於瘀血而導致「風象」的發生,故見昏眩倒撲,抽搐強直,口角流涎;瘀血內阻.腑氣不通.故大便乾結。

[適應證] 癲癇(外傷後繼發性癲癇尤宜)、腦外傷後綜合征、外傷性頭痛等。

加減法:久病者可加元參15克,川貝母10克,生牡蠣30克(即消瘰丸),夏枯草l5克,昆布15克,海藻l5克.海浮石18克(先煎),以軟堅散結、疏通經絡,加強活血化瘀之力。

[驗案] 王某,男,48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542940。初診 1992年5月11日。主訴:癲癇間斷髮作l6年。病史:1996年患一次感冒發燒之後,遂即出現陣發性抽搐,每次發作時似羊叫一聲,旋即口吐白沫,抽搐,不省人事,數分鐘後清醒已二便失禁,每月發作10餘次。檢查:神志清晰,語言流利,心肺( -).神經系統檢查未引出病理體征 1989年天壇醫院腦電圖示:中度異常.腦血藏圖示:流出較速.血管調節差,診斷為癲癇。舌質暗,苔少脈弦。

辨證:血瘀痰凝 。治法:化瘀散結。

處方:水蛭1O克,廑蟲l2克.槐仁12克,川軍6克.元參15克,川貝母12克,生牡蠣60克(先煎).生薏仁30克.木瓜15克.雞血藤3O克,當歸3O克.赤芍3O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 5克,海浮石l8克(先煎) 該方以廑蟲代虻蟲即含下

瘀血湯(廑蟲、桃仁 大黃),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2年5月18日服上方至第6劑時大發作1次.似羊尖叫一聲後雙目上吊,抽搐,口吐白沫.2~3分鐘後清醒.尿黃、便溏,每日2~3次,納少舌苔黃.脈弦細下焦濕濁尚重,原方加木瓜15克以舒筋化濕。

7劑,每日1劑。

三診:1992年5月25日葯後於5月18日、19日各發作1次.20日發作2次,每次發病意識喪失1~2分鐘,口吐白沫,無二便失禁,舌苔少,脈弦此系葯後葯邪抗爭,初期由於邪氣尚盛,往往出現癥狀一過性加重,表現為癲癇發作稍頻或頭痛加重;但繼續服藥,不僅發作逐漸減輕,而且完全可以控制,似成規律,故初診就需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繼以原方加減。

處方:水蛭12克,廑蟲12克.桃仁1 2克,川軍5克,元參l5克.川貝母10克.生牡蠣6O克(先煎).當歸30克.赤芍30克.丹參3O克;鬱金l5克.鉤藤30克,白蒺藜1 5克,木瓜10克.生薏仁3O克.昆布1 5克,海藻15克.海浮石18克,(先煎) 7劑.

每日1劑,煎眠法同前。

隨診:1992年12月14日。患者一直堅持服用上方,癲癇未再發作.並能堅持正常工作。後又複查腦電圖.亦恢復正常。

[按語] 癲癇是由於陣發性短暫的大腦功能異常,表現為陣發性意識改變或喪失,同時可伴有陣發性抽搐.感覺異常或行為障礙,並可反覆發作。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的多由顱腦器質性病變所致.其病因較多,如腦外傷、腦腫癌、腦寄生蟲、腦血管性病變等;原發性的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有關.目前尚無根治方法。

中醫傳統認為本病與「風有關,古有「羊痛風」之稱,實指其突然昏撲、抽搐而言,印教授從癲癇患者腦電圖異常悟出,大腦中會有「障礙,一者為瘀血凝聚.其次則為老痰凝結,屬有形之邪,故治療採取化瘀軟堅的方法.尊「堅者削之和「血行風自滅」之旨,化瘀的主方是抵當湯(水蛭、虻蟲、桃仁、大黃),軟堅的主方是消瘰丸(玄參,川貝母、生牡蠣).用於臨床,每獲良效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十二)

陳慶平王詩雅

1.33 朴中益氣湯加枳實方(源於《脾胃論》.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黃芪15克,党參l2克,白朮12克,陳皮10克,升麻1O克,柴胡10克,甘草6克,當歸15克.枳實30克,生薑10克,太棗5枚。

[功用] 升降脾胃。

[主要癥狀] 納少腹脹,暖氣脘悶,有時胃痛.食後臍部或臍下脹滿.轉側時脅照有水流聲,形體瘦弱.大便時干。舌苔少,脈細。

[辨證要點] 本證系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升提無力,胃體下垂,故見腹脹納少.暖氣脘悶,食後臍部或臍下脹滿;由於胃體下移影響三焦水氣通調.水停不化,故轉側時脅腹有水流聲。

[適應證] 胃下垂、子宮脫垂等臟器下垂。

[加蠢擊] 患者體虛加鹿角霜15克、紫河車15克,胃酸多加煅瓦撈子30克(先煎)。

[驗案] 張某.女43歲。主訴:清瘦、暖氣,脘悶2~3年。病史:患胃下垂已五六年,形體消瘦,暖氣脘悶納步,轉側時脅下有水流聲,大便乾燥檢查:形體消瘦.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心肺檢查(- ).肝脾未觸及, 胃腸鋇餐造影示:胃體已陷入盆腔。

辨證:中氣不足.胃體下陷 治法:升降脾胃。

處方:黃芪15克,党參12克.白朮12克,陳皮10克.升麻1O克,柴胡10克,甘草6克,當歸15克.枳實3O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1O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隨診:上方服10劑後無不良反應,自覺食慾增進,乃繼服原方50劑.癥狀基本消退.但胃體未恢復正常位置.又繼續服用上方一段時間後,複查鋇餐.胃體已恢復正常位置.且體重增加.寐安納佳,故停葯觀察1O余年病未發作。

[按語] 本方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補脾昇陽舉陷,加人枳實以下氣寬膨消痞。據現代醫學研究.枳實有收縮平滑肌的作用:故本方不僅對胃下垂有效,且對子宮脫垂也有效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14)

陳慶 王詩雅 徐蒙

1.34 復元活血湯加減(源於《醫學發明》,印氏加鹼)

方葯組成: 柴胡]0克,天花粉1 5克.當歸10克,炮山甲1 0克(先煎),桃仁10克,紅花10克一大黃1O克,生甘草】0克.王不

留行10克.土鱉蟲1 0克。

功用] 行瘀活血。

主要癥狀: 痛有定處,手不可按,大便常干,有外傷史舌紅

苔少,脈沉實。

[辨證要點] 本證系瘀血停滯引起,而外傷常致血癌。血瘀之痛定而不移,按之痛甚.故痛有定處,手不可按:血與熱結乃至大便乾燥。

[適應證] 各種外傷後疼痛

加減法: 大便不幹燥者,大黃10克改用熟太黃3克。

(驗案) 張某,男35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312l 86。初診:1 988年11月7日。主訴:頭痛眩暈2個月余病史:2個月前騎車跌傷.頭部觸地,遂致頭鳴脹痛,昏沉眩暈.視物模糊.記憶力下降.

口乾不欲飲.大便乾結

檢查:北京天壇醫院CT示 顱骨骨折.亞急性硬膜下血腫:

MR1示:左側額頂、顎部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形似上弦月.佔據1/4左側顱腔,神清.舌顫少苔.脈弦。

辨證:外傷瘀血。治法:理傷活血。

處方:柴胡10克.天花粉30克,當歸30克.炮甲片1lI克(先煎).桃仁12克.紅花】0克.JIl軍8克生甘草10克,鱉蟲l2克.

花蕊石15克(先煎).桔梗10克.赤芍00克,澤蘭1 5克,水蛭l 0克.丹參0O克,續斷12克.骨碎補1 2克.自然銅18克(先煎)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 I 998年1 2月1 2日上方蓮續服用1十月余.頭張痛減輕.眼脹消失.視物清晰.記憶力恢復, MRI複查示:顱腦血腫明顯減少.形上弦月牙.影像變淡。舌顫苔膩微黃.脈沉細。再擬理傷活血。原方繼服l4劑。

三診:1989年2月29日服藥後除輕度頭暈耳鳴外,其餘癥狀基本消失.2月19日MRI複查示:顱內血腫基本吸收.前後共治療3個月痊癒,免受手術開顱之苦

按語:外傷之症其本在於傷,傷則必挾瘀血,挾瘀則津必不周,故時有躁象出現。治宜祛瘀,理傷活血主要在於祛瘀.瘀血去則新血生.故病痛可痊癒。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14)

陳慶平 栗榮欣 徐蒙王詩雅

1.35二冬湯加味(源於《醫學心悟》,印氏加昧)

方葯組成;天冬1O克,麥冬12克,天花粉15克,黃芩l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太子參10 克,黃柏lO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山藥15克,蒼朮1o克.生黃芪15克.元參10克,沙參12克.黛蛤散10克(包),綠豆120克煎湯代水。

功用:養陰清熱,益氣生津。

主要癥狀:內熱咽干,五心煩熱,口咽干欲飲,消谷善飢,疲乏無力,時而汗出.身癢尿多,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辨證要點:本證系脾胃陰虛滋生內熱.耗陰傷津,故見口咽干欲飲,五心煩熱;胃熱則消谷善飢,肺熱耗氣則疲乏無力,內熱迫津外出乃時而汗出,由於陽熱盛,氣化太過.故尿多,汗多表虛,邪毒人侵而致身癢,甚至發生瘡腫

適應證:糖尿病。

加減法:大便燥結者加大黃6克,玄明粉3克(分沖) 瀉熱存陰

驗案:董某。男,49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179594初診:1991年4月1日。主訴:多尿十餘天 。病史:患者10多無來多尿、多汗、口不渴.無飢餓感,有時頭暈。有高血壓病史一年多.大便較干。1~2天1次。

檢查:BP:150/90mmHg(1mmHg一0.1 33kPa).空腹血糖l50mg/dl。尿糖(+),舌質紅,舌苔黃瞳而干。脈虛細。

辨證:消渴(氣陰兩虛).西醫診斷:糖尿病,治法:益氣養陰,清熱生津。

處方:生黃芪30克.生地15克.無冬12克.麥冬12克,元參10克.蒼木12克,地骨皮15克,淮山藥30克,黃柏15克,知母l2克,丹皮15克.生石膏45克(先煎).沙參l5克.五昧子l 0克.綠豆l0O克煎湯代水。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1年4月8日。葯後屎量與汗均較前減少。惟午後輕微頭暈,舌紅苔少.脈虛細。上方已效。再服7劑。

三診:1991年11月11日。上方間斷服用半年多.尿頻.口乾均減輕。尿糖(一).舌紅苔少,脈虛細。仍以益氣養陰法.續觀察。

原方加青黛6克(包),海蛤粉15克(包).天花粉3O克。7荊。每日1劑四診:l991年12月8日。上方服用1個月,尿多、汗多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及尿糖均恢復正常。舌紅苔少。脈細數。證仍氣陰兩虛.宜益氣養陰.繼續鞏固處方:生黃芪30克。生地15克.麥冬12克,元參15克.地骨皮15克,推山藥30克,黃柏12克,知母12克,丹皮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沙參15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9克,天花粉30克,10劑。共研細末,以糊為丸。每丸10克.每次2丸。每日3次.鞏固療效。

按語;糖尿病相當於祖國醫學的消滑病.由於陰虛火亢,陽盛而氣化太過。飲食入胃.消化極速.故出現「消」 的見症。印教授主張治法以清熱(瀉火)與養陰為主。方中黃芪。蒼朮.山藥益氣健鼻.和中焦脾胃之氣,調節上下焦和脾胃的關係,生地、麥冬、元參養陰增液.以消岳鼻胡虛火亢之患}天花粉、抄參補明生津I知母、黃柏、生石膏、黛蛤散清肺胃之熱;丹皮、地骨皮涼 清熱}綠豆清熱以鹼少氣化。印老強調.近代研究認為石斛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不宜用於治療本病。泄熱葯多於大便乾結時用之。最常用的是大黃。有時可合增液湯(元參、生地、麥冬)同用。采如蘆荽、炒決明子、火麻仁、部李仁等也有潤下的作用,其他的苦寒藥物。一般不宜過多使用.因苦能燥濕,病越燥而熱越甚,「消」越深。這是其洎療消滑用藥舶一大法則,臨床必須顧及。

名中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15)

1.36 益胃湯加味(源於《溫病條辯》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沙參15克,麥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石斛15克.川貝母10克,元參15克,蘆根30克,蜂蜜30克(溫沖)

[功用] 益胃生津。

[主要癥狀] 胃痛不脹,食後還飽,食酸甜或水果較舒,日渴不能多飲,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莒少而干,脈細。

證要點:本證系胃陰不足,常為胃酸過少之症。痛時不脹,食量雖減少,但食時尚不覺難受,惟食後約0.5 ~ 1小時自覺胃脘堵悶,有似食之過飽,謂之「還飽」,意即食時不黨其飽.而食後反而見飽,主因胃酸過少,不能腐化食物所致。胃酸過少者得食酸甜食物增加胃酸,有助消化作用,故自覺食慾增加,胃亦舒適。胃陰不足。津液缺乏,無大熱消灼故口乾而不多飲。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故大便乾燥。

適應證: 胃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

加減法: 痛甚加槐仁1O克,丹參15克.

[ 驗案] 王某,男,60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733610。初診:1992年4月13日。主訴:上腹部脹悶,食後脹甚,多食則加重,因此,每餐只進50克許,體重日漸減輕,明顯消瘦,大便干站,2日1次.檢查胃鏡診斷:萎縮性胃炎。消瘦.肌膚乾燥 ,舌質紅,苔灰黃,脈虛細。

辨證:胃陰不足

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治法:益胃養明

處方:北沙參15克,天麥冬各12克,石斛15克,天花粉3O克,玉竹1 5克,黃精30克,元參1 5克,丹參30克,生牡蠣3O克(先煎),川貝母1O克,當歸3O克,赤白芍各1 5克,蘆根30克批杷葉10克,生首烏30克,五味子10克.西洋參6克(另煎) ,蜂蜜30克(分沖).生地1 5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按語:該患者經西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較少,故上腹部脹閻,食後益甚,屬於中醫的胃陰不足證。沙毒,麥冬,生地,玉竹為益胃場.養胃益陰生津;元參,川皿母,生牡蠣為消瘰丸,軟堅散結,養陰生津F當歸,丹參.生首烏養血生津,潤腸通便;佐以枇杷葉,蘆根,五味子酸甘化陰,和胃降濁l西洋參益氣養陰生津。全方共奏益氣生津。養陰潤燥之功。故噩上方2O親劑,自覺癥狀全部捎失,囑其仍注意飲食調理,忌蝕酒及刺激性食物,食宜清淡及含維生素較多的綠色植物

名中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十六)

陳慶平 王詩雅 徐 瑩

1、 37 旋覆花湯加昧(源於《金匱要咯方論》,印氏加昧)

[方葯組成] 旋覆花15克(包).茜草10克,紅花l0克,丹參30克,川芎lO克,赤芍15克,橘絡3克,降香10克,青蔥管10克.全瓜萎30克.

功用;開胸通痹。

主要癥狀:左側胸部疼痛,堵悶.甚或痛引肩臂,心悸氣短,睡眠不佳,嚴重時可見肢冷唇青.出冷汗,碎然昏厥,舌淡,苔粘膩,脈沉細弱或脈律不整。

[辨證要點] 本證繫心絡瘀阻.氣血瘀滯則左側胸部偏痛,心脈滯則胸部堵悶:手少陽心經脈起於心中.出腋下沿上肢內側緣行至手,心絡瘀阻則痛引肩臂,心主神志,心絡瘀阻.心神失養,故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心絡瘀阻嚴重者,可見心痛劇烈.肢冷唇青.猝然昏厥,冷汗淋漓,脈細微欲絕,此系危候,當奮力挽救,以免貽誤病情。

適應證: 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胸膜炎等。

加減法;失眠嚴重者加琥珀末1.5克,睡前吞服;痰濕壅盛,胸悶窒痛,氣短喘促,便秘不爽,苔膩脈精者,加入瓜萎薤白半夏湯通陽泄濁,化痰祛濕:寒凝氣滯,胸痛徹背,四肢厥冷,惡寒且口不渴,苔白脈沉者,則合枳實蘸白桂枝湯或橘枳薑湯,溫陽散寒;如系濕郁化熱,濕熱郁阻而胸痛煩悶,渴欲飲冷,舌紅苔黃,則配「苓杏苡甘湯,取其利濕通痹,以泄其熱;若屬心陽暴脫大汗淋漓,四肢厥逆,心悸氣短,脈沉微欲絕,當用薏苡附子散,甚則加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以回陽救逆固脫,重用附子可達30克,一般少於15克,且宜久煎。

[驗案] 張某,男,52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506536 初診:1 992年5月25日。主訴:胸痛3年,加重1個月。病史;近1個月來,左胸憋悶疼痛,活動後尤甚。痛時心悸氣短.出汗,多於夜間發作,每次約10分鐘,需吸氧.服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等方能緩解,近來發作較前頻繁,每晚發作2~3敬,吸氧,服藥緩懈已很圍難,故要求中醫治療。

檢查:而色晦暗,貧血貌,顏面及下肢水腫BPI 7o/

l 00mmHg()mmHg一0.)33kPa),心律齊,心率86次,分,心臟向左下擴太,心尖部有2緩收縮期雜音,兩肺( ),肝脾未觸及。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厚、勞損,心肌缺血,前壁陳1日性心肌梗死超聲心動圖示:全心擴大,室壁增厚左室收縮及舒張功能減低,節斷性室壁運動障礙。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數。

辨證:心絡癀阻,濕濁壅塞。治法:話血通珞,宣肺降濁。

處方:旋覆花15克(包),茜草10克,紅花10克,茯苓3O克,杏 1 0克,生薏仁30克.生甘草10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 5克.川斷l0克.渾蘭】 克,澤瀉 克

7劑.每日l劑,水煎分2趺服

診:1992年6月22日。上方服20糸劑,胸悶憋氣盟疼痛均減輕,發作次數亦減少,唯感心悸氣短.動則汗出,下肢水腫檢查:面色萎黃,BP1 50/90mmHg,心律齊,心率90趺,分.兩肺( -),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數。其證兼有氣陰兩虛.宜合生脈飲,二至丸

處方:旋覆花15克(包),茜草10克.紅花i 0克.1茯苓3克,告仁lO克,生薏仁30克,生甘草10克,丹參10克.當歸 l5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西洋參6克(另前).麥冬1 2克.五味子1 0克,女貞子15克,早蓮草15克。

7劑.每日】劑,煎服法同前。

三診:L992年8月6日 上方服用月糸胸痛白天已消失,夜間偶有發作,時間亦較前縮短.惟仍有心悸氣短,下肢水腫。檢查心律齊,心率80趺/分,兩肺( ),舌姨菩白,脈細弱。證兼陽氣虛弱.水化氣,宜溫陽化氣,利濕消腫。前方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處方:旋覆花15克(包),茜草10克,紅花10克,蔗苓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生甘草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澤瀉30克,桂枝1O克,白朮15克,西洋參6克(另煎.麥冬12克,五昧子10克,柏子仁12克,橘絡3克。

7劑,每日1劑

四診:1992年11月5日,服上方近2個月,胸悶疼痛基本消失,夜間已發作,顏面及下肢水腫明顯減輕,偶感心悸憋氣.全身乏力=檢查:面色轉潤,心率82次/分,律齊,心電圖複查;心肌缺血較前明顯改善。舌淡苔薄自,脈細弱.繼「原方淵浩,並建議可配成丸劑久服,以期鞏固。

[按語]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於箭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和缺氧,從而出現短暫發作性的胸骨後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區和左上肢:西醫治療原則是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和減輕心肌的耗氧,「 緩解疼痛。在中 則屬於「 心痛」、「厥心痛」、「胸痹」、「肝著」的範疇,傳統認為屬於奉虛標宴證本虛是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心明耗損}標實為氣滯血癀,痰濕阻滯。治療當標本兼治,治本為主,急則治其標。

印教授治療本病基本上採用《金匱要略方論》的旋覆花湯(旋覆花,新絳.蔥)加味,原方是治療肝著的.印老認為胸痹以外無肝著,肝著外無胸痹」 二者同病異名而已,其症都左胸憋悶疼痛為主,其基本病機是氣滯血瘀。設方以旋覆花疏通肝絡.行氣散結蔥白溫通陽氣,疏散結滯.熱象明疆時改用蔥葉.通陽泄熱;新絳近代缺失,故茜草、紅花化之活血化瘀。

名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症經驗集粹(十七)

1.38 二妙散加味(源於《丹溪心法》,印氏加味)

方葯組成: 黃柏15克,蒼朮l2克.生薏仁30克,牛膝10克,車前子12克(包),椿根皮1 5克,萆薢15克,澤瀉18克,滑石15克(包).木瓜10克.蠶砂30克(包)。

功用: 清熱燥濕

主要癥狀: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氣腥臭,陰道灼熱,著者瘙癢.胸悶納少.腰酸腿重,肢體睏倦,腹脹腸鳴.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下注。脾失健運,濕濁蘊積.久而化熱.濕熱下注故見帶下色黃、粘稠、氣穢臭.陰部灼熱:脾虛濕濁內蘊,故胸悶納呆.腹脹便搪;濕重故肢體睏倦重著,腰酸腿軟。

適應證: 陰道炎、 宮頸炎,盆腔炎等。

加減法:帶下量多,色黃夾赤氣惡臭,腹脹者.加土茯苓30克,貫眾15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

[驗案, 宋某.女.38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902253。初:1993年12月1 6日 主訴:白帶多.色黃而腥臭1個月病史:患者近1個月來自帶甚多,色黃而腥臭.伴頭暈乏力。步腹墜脹-腰膝酸痛,心悸氣短,口乾思飲,納尚可.寐亦安,大便稍乾燥、每日l次.小便黃少。檢查:舌紅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濕熱帶下。治法:清熱燥濕

處方:黃柏10克.蒼朮12克,生薏仁30克,牛昧10克,萆薢15克,澤瀉18克.木瓜10 克.滑石1 5克(包 ,車前子12克(包),蠶砂30克(包),椿根皮10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改服

二診:1994年1月1 7日。上方服20劑後白帶明顯減少,

少腹墜脹已除.腰膝酸痛亦明顯減輕惟感咽喉不利如有痰唾.口腔潰瘍疼痛影響飲食。大便已暢.小便仍黃。舌苔少.脈虛細。

證屬下焦濕熱未盡,心火上炎又起,故原方加導赤散兼瀉心火處方:黃柏1 5克.蒼朮12克.生薏仁30克.牛膝1 0克,萆薢15克,澤瀉20克,木瓜15克,滑石10克(包),車前子12克(包),蠶砂30克(包).椿根皮15克.竹葉1O克,生地1 5克,生甘草10克。7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前

[按語] 該患者臨床癥狀雖多,但其主症為白帶多,色黃而腥臭」。其病因病機是脾虛不運.濕熱下注.故見帶多色黃穢臭,步腹墜脹.腰膝酸痛沉重印教授善抓主症,認為「濕熱帶下是其本.故運用清熱燥濕之法.採用四妙丸(蒼朮、黃柏、生薏仁、牛膝)加味。方中黃柏苦寒,清熱燥濕,重在下焦;蒼朮苦溫燥溫;生薏仁甘淡微寒.健脾滲濕,利水清熱}牛昧補肝腎、祛風濕、引葯下行:為加強清熱利濕作用而加人革薜、澤瀉,木瓜、滑石、車前子,蠶砂、椿根皮等。服7劑帶下基本告愈:複診固口腔潰痔為心火上炎,故干原方加導赤散(生地、竹葉,生甘草).使火從小便排出.乃上病下治之法。


推薦閱讀:

頸部抗衰防皺經驗分享
【有聲分娩】45分鐘超快順產經歷,分享有用的經驗
限年的一些經驗之談
斗數論命經驗總結
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TAG:經驗 | 教授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