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平仄
第一講要同大家探討對聯的平仄關係。何謂平仄?如何區別平仄呢?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要懂得四聲的概念。四聲是漢語的四種聲調。是指語音發聲的高低,升降,長短的形式。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是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即平調。仄:是指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上是升調、去是降調、入是短調。例:天,子,萬,福。依次為平、上、去、入古代有歌謠來形容如何區分: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簡寫一些古四聲組詞供參考之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東董凍篤 鍾腫種燭 江講絳覺 知指志質 微尾未物 魚語御月 枯苦庫闊 梨禮利栗 佳解界黠 該改蓋葛 真軫震質 文吻問物 昆捆困沒 灘坦嘆脫 間簡澗吉 箋淺箭節 肖小笑削 交狡校腳 高稿誥閣 歌果個骨麻馬罵陌 陽養漾葯 庚梗更隔 丁頂定滴 蒸拯證職 尤有又亦 侵寢沁緝 憨喊憾合 鹽琰艷葉 緘減鑒甲上列四聲組詞和韻目,我們沒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而是通過讀、背,掌握平、上、去、入各聲發音和聲調的特點,逐漸觸類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個字,按平、上、去、入的調門,能準確地把它"對號入座"。譬如"改革開放"四個字,改----該改蓋葛,屬上聲;革----庚梗更革,屬入聲;開----開慨愾克,屬平聲;放----方仿放弗,屬去聲。這四字依次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報"四個字,北----悲、背、貝、北,屬入聲,京----京、井、進、急,屬平聲,晚----玩、晚、萬、物,屬上聲,報----包、保、報、不,屬去聲。這四個字依次為入、平、上、去。四聲組詞讀、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調門以後,就自己給自己出類似上面那樣的測驗題,然後將答案同韻書核對,只要平聲基本無誤差,上、去、入,有點出入,關係不大。達到這個程度,就算"及格"了。
現代漢語的四聲分為:陰平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例:媽,麻,馬,罵。依次為:陰平、陽平、上、去。現代漢語的四聲例就不多講了。大家都學過的。
古漢語中的平聲被分解為陰平,陽平;即第一聲,第二聲。古漢語中的上聲被分為上聲和去聲。即第三聲和第四聲。古漢語的去聲仍為去聲,即第四聲。古漢語的入聲,於今在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這裡介紹幾種方法供初學者參考: 一是勤讀韻書。初學者沒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廣韻》、《佩文韻府》等韻書,可以先讀簡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詩韻》、1992年新2版《詩韻新編》等。讀入聲部時,把那些今天讀平聲的常用字挑出來,另抄一本,加深記憶,用時備查。(附表於後) 二是背誦作品。普通話中讀平聲,而在近體詩或詞裡面放在仄聲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聲。從背誦詩詞中可以掌握不少入聲字。如"國"、"昔",今讀平聲,在毛主席的《和柳亞子先生》"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解放軍佔領南京》的"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處在仄聲字眼上,因之必是入聲。又"菊"、"出"今讀平聲,讀了唐人岑參的《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這兩個字必是入聲無疑了。讀詞也可以辨認不少入聲字,一般《念奴嬌》、《滿江紅》、《憶秦娥》等詞牌是用入聲押韻的。背誦作品是辨認入聲最經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數字記。入聲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們予以編排,可以觸類旁通。例如記住"責"字是入聲,那麼"簀、磧、嘖、幘、積、績"等字就不難記憶了。又如"夾"字是入聲,"狹、峽、硤、蛺、俠、浹、愜、篋"等字也是入聲。在數字中,除"三"、"千"是平聲外,其他都是仄聲,那麼現在普通話里讀平聲的"一"、"七"、"八"、"十"、"百"、"億"必是入聲。 四是按韻母記。入聲字中韻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記一知十。例如今韻母為"a"的許多字是入聲字,象"塔、答、納、榻、雜、臘、匝、沓、踏、搭、咂"等;今韻母為"i"的許多字是入聲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極、密、鐵"等。今韻母為"e、o、u"也有不少是入聲字。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 上述第一、第二兩法比較可靠,後兩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韻書的基礎上幫助記憶,不可視為規律。
具體的入聲字在論壇中有按拼音分類的,大家可以去學一下。簡單地分現代漢語為:第一,二聲是平音;第三四聲是仄音。
平仄在對聯和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以後在講律詩關於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留待詳細討論。在對聯中常以『兩兩交替』的形式來體現,俗稱馬蹄韻。(指平平、仄仄兩兩交替)這種規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句中規則,二是句腳規則。所謂平仄交替,是指對聯的節奏點,交替使用平仄,且上下聯節奏點平仄要相反。單聯中節奏點沒有交替使用平仄,稱之為「失替」上下聯節奏點上的字平仄沒相對,稱之為「失對」
上次課我們學了漢字按讀音去區分四聲。介紹一位老師的學習方法,看是否對大家有幫助。用音樂伴音的方法區分古音字: dol = 陽平rei = 去mi = 去fa = 上so = 去 (真像平聲呢, 但不是)la = 去ti = 上/ 去 (看什麼方言)dol" = 陰平這裡,我們還要討論一些特殊的情況。即一字雙聲的問題。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還有就是古詩詞中的圈聲問題,這個留待講詩詞時再討論。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做動詞時讀平聲,騎馬,如「翩翩兩騎來是誰?」;做名詞時讀去聲,做動物名詞「馬」解時讀仄,如「一兵一騎」。
思,做動詞時讀平聲,思念,思考,如「三思而行」;做名詞時讀去聲,表示思想,情還。情思、心緒」解時讀仄(音「寺」),如「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譽,做動詞時讀平聲(讀平時為「魚」音),表示稱讚,君子不以口譽人。《禮記·表記》;做名詞時讀去聲,表名譽,「言國安則有名譽。」《禮記·射義》。交眾譽多。《管子·明法》污,捉形容詞時讀平聲,表示污穢,血色羅裙翻酒污。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貪官污吏;做動詞時讀去聲,表示污染,風吹雲露火,雪污玉關泥。李賀《送秦光祿北征》。
數,做動詞時讀上聲,後世其追數吾過乎。《列子·周穆五》。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做名詞時讀去聲,表示算數,命運,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唐·王維《老將行》。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辭·卜居》;做形容詞時入聲(讀如朔),數粒(幾粒),;數人,聊舉數人以訓汝。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教,做名詞時讀去聲,教育;做動詞「傳授」解時讀平,如「教書」,做介詞「被」解時讀平,如「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回」;做動詞「持杖或執鞭以進行指導」解時讀仄,如「教化」。令,做名詞時讀去聲,命令,縣令;做動詞時讀平聲(讀聆,或良音),表示使,讓。凡公四封,旣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良音)。葉下邦。〈韓愈·谿堂詩〉禁,做名詞時讀去聲,禁令,宮禁禁人之窺伺者。清·黃宗羲《原君》長號不自禁。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做動詞時讀平聲,表示經得起。不能禁失吾之悲。清·林覺民《與妻書》。猶弗能禁。《前漢·咸宣傳》。禁受折磨。殺,古字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設酒殺雞作食。陶潛《桃花源記》;去聲(讀如曬)〈詩·豳風·予羽譙譙傳〉譙譙,殺也。西日憑輕照,東風莫殺吹。〈白居易·半開花詩〉;不及物動詞,衰落。〈周禮·秋官·象胥〉國新殺禮,凶荒殺禮。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賦菊》燕,做「國名、地名」解時讀平,如「燕國」、「燕山」。燕趙之君。宋·蘇洵《六國論》,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經營、精英均指金玉珍寶。)唐·杜牧《阿房宮賦》。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燕,古代燕國,這裡指北京地區。)明·袁宏道《滿井遊記》;做「動物名」解時讀仄,如「春燕」、「燕子」。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歸燕略無三月事。宋·洪邁《容齋續筆》。洛浦乍陽新燕爾,巫山雲雨佐風懷。《西湖二集》正,做「農曆的第一個月」解時讀平,如「正月」,正,歲之首月,夏以建寅月為正,殷以建丑月為正,周以建子月為正。《集韻·清韻》。箭靶的中心。終日射候,不出正兮。《詩·齊風·猗嗟》。通「征」正其貨賄。――《周禮·地官·司門》。鄭注:「正,讀為征。」故諸侯服而無正。《管子·山至數》;做形容詞「不偏、不邪」解時讀仄,如「正氣」。有繩不以正。《呂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做動詞通「整」。「治罪、糾正」解時讀仄,如「就地正法」,居者思正其家,行者樂出其途。柳宗元《全義縣復北門記》;做副詞「恰好」解時讀仄,如「正在」、「正好」。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中兒正織雞籠。宋·蘇軾《浣溪沙》
長,做形容詞,與「短」相對應時讀平,如「長天」、「長江」。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唐·李白《秋浦歌》。酒困路長惟欲睡。宋·蘇軾《浣溪沙》。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樂府詩集·上邪》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唐·杜甫《石壕吏》。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題湖陰先生壁》。若歷世而長存,何遽營於陵墓?張衡《西京賦》。莫恨東西溝水別,滄溟長短擬同歸。――白居易《送韋侍御量移金州司馬》。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唐·王昌齡《出塞》;做其他解時讀仄,如「長子」、「生長」、「身無長物」等。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唐·杜甫《兵車行》。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宋·司馬光《訓儉示康》。調,做動詞「調節」解時讀平,如「調理」,做形容詞「和諧」解時讀平,如「風調雨順」。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劉禹錫《晝居池上亭獨吟》。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做動詞「遷、轉」解時讀仄,如「調動」。做「樂律、韻律」解時讀仄,如「平調」等。誰愛風流高格調。唐·秦韜玉《貧女》
沒,做副詞「無」解,和「有」相對時讀平,如「沒心沒肺」,「沒巧不成書」;做動詞解時,一律讀仄,如「淹沒」、「出沒」等。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做方位詞「里」解,和「外」相對時讀平,如「中間」、「中外」等;做動詞解時一律讀仄,如「中計」、「擊中」等。 重,做數詞「層」解時讀平,如「千重山」等,做副詞「再」解時讀平,如「重複」;做形容詞與「輕」相對時讀仄,如「心重如鉛」。間,做方位詞解時讀平,如「中間」,做量詞解時讀平,如「一間房」;做名詞「空隙」解時讀仄,如「故君臣多間」,做動詞解時一律讀仄,如「離間」等。 難,做形容詞「不容易」解時讀平,如「難分難解」等;做名詞「禍亂」解時讀仄,如「國難家仇」,做動詞「責備」、「指責」解時讀仄,如「突然發難」等。 強,做形容詞,與「弱」相對時讀平,如「強大」;做形容詞「固執」解時讀仄,如「倔強」。 冠,做名詞「帽子」解時讀平,如「衣冠」;做動詞解「超過。。。。。做為第一」時一律讀仄,如「力冠群雄」、「冠軍」。 荷,做名詞「植物」解時讀平,如「荷花」;做動詞「扛」解時讀仄,如「荷鋤在肩」。 和,做連詞「與」解時讀平,如「甲和乙」,做形容詞「緩」解時讀平,如「和氣」,做姓氏解時也讀平;做「響應」解時讀仄,如「一唱一和」。 縫,做動詞「用針線連接衣物」解時讀平,如「縫補」;做名詞「空隙」解時讀仄,如「縫隙」。 論,做書名《論語》的簡稱時讀平。做名詞,通「倫」時讀平,做動詞通「掄」時讀平;做名詞「主張、學說」解時讀仄,如「長篇大論」,做動詞「陳述」、「謀慮」解時讀仄,如「坐而論道」。 任,做姓氏解時讀平,做古代南方一種「樂器名」時讀平,如「任樂」,做周朝國名時讀平,如「任地」;做動詞、名詞、連詞、量詞時一律讀仄,如「任用」、「責任」、「上任」。 咽,做人體器官名詞解時讀平,如「咽喉」;做形容詞「吐氣有阻塞感」時讀仄,如「鳴咽」。做動詞「吞」解時讀仄,如「咽氣吞聲」。 做,通「作」,做動詞時讀平,如「做坊」(「作坊」);做動詞「進行工作」解時讀仄,如「做事」。 便,做形容詞「輕盈、美好」解時讀平,如「清聲而便體」。做副詞「就」、「即使」解時讀仄,如,「便是爺娘親來,也是如此」。
分,做動詞「裂」、「離開」解時讀平,如「分別」;做名詞「事情」解時讀仄,如「名分」、「本分」。 華,做名詞「中國」解時讀平,如「華夏」,做名詞「光輝」解時讀平,如「日月光華」,做形容詞「佳麗工巧」解時讀平,如「麗居華蓋」;做名詞「山名」解時讀仄,如「華山」。 興,做動詞「旺盛、發達」解時讀平,如「興亡」,做動詞「出」解時讀平,如「興兵問罪」;做名詞「興緻」解時讀仄,如「豪興大發」。 攢,做動詞「搭建」解時讀平,如「攢書」;做動詞「積累」解時讀仄,如「攢錢」。 予,做代詞「我」解時讀平,如「予及汝皆亡」;做動詞「給」解時讀仄,如「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看,古代時平仄兩讀,意義相同。在《新韻》中,「看」讀平和讀仄時,其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在表示眼睛的動作時讀仄,如「看見」,如果動作不只是由眼睛完成時,讀平,如「看守」、「看護」。 奔,做動詞「快跑」時讀平,如「奔騰」,做「女子不顧禮節與男子出走」解時,讀平,如「私奔」;做副詞「將近」解時讀仄,如「歲數已奔四十了」,做動詞「直往、趨向」解時讀仄,如「疲於奔命」。 勝,做形容詞,做「腥」的本字時,讀平,如「勝,犬膏臭也」。做動詞「耐受」、「忍受」解時,也讀平聲。如「高處不勝寒」;做名詞「勝利」解時,讀仄,如「每戰必勝」,做動詞「超過」解時,讀仄,如「交友須勝我,似我不如無」。在《新韻》中,「勝」雖是平仄兩讀,但讀平時代表一種「由氨基酸脫水後所得的物質」,又叫「肽」,其他意義時一律讀仄。 橫,做名詞「平」解,與「縱」相對時讀平,如「橫刀立馬」;做形容詞「不講理」解時讀仄,如「蠻橫」。 要,做「腰」的古字時讀平(音「腰」),做動詞「邀請」時讀平(音「邀」),如《桃花園記》中「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做「簡約」解時讀平,如《書·康誥》中「辭尚體要」;做其他解時讀仄。在新韻中也是平仄兩讀,讀平聲如「要求」,讀仄聲如「要素」。 衣,做名詞「衣物」解時讀平,如「七月流火,九月更衣」;做動詞「穿衣」、「給人衣服穿」、「包裹起來」解時,讀仄(音「意」) 那,做形容詞通「娜」解時讀平,如「阿那」(婀娜),做名詞「古神名」解時也讀平聲,如「那吒」;做代詞解,與「這」相對時讀仄,如「那廝」、「那人」、「那時」。 並,做名詞「太原城一帶」解時讀平(音「冰」),如「并州」、「並刀如水,吳鹽勝雪」;做動詞、連詞解時讀仄,如「合併」、「並且」。 塞,做動詞「阻擋」等解時平仄兩讀,讀平時音「腮」,當與其他字合起來成片語時讀仄,音「色」,讀平聲如「塞子」、「活塞」「塞車」,讀仄聲如「堵塞」、「塞責」等;做名詞「險要關口」解時讀仄(音「賽」),如「塞翁失馬」。發,做動詞「放箭」、「上路」、「發布」、「發泄」解時讀平,如「發射」、「出發」;做名詞身體器官「頭髮」解時讀仄,如「披頭散髮」。
為什麼要弄清今古音的區別?今天我們的漢語教學都是按建國後的標準普通話為基礎。當然在南方還有保留古唐音的地域,但那是作為方言存在的。可是在我們學習古典對聯、詩詞的時後,就需要考慮古音了。古詩詞在古代都是要唱的,所以有各種牌、調來規範。今天我們朗讀用的是今音,則在學習時會令我們感到古人的平仄不對。
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今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古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句是鄭板橋在鎮江焦山別峰庵求學時寫的茶聯。按今音不可成對,古音則沒問題。再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今音為「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這裡就有兩個問題:1.三平尾。2.並不可成對。古音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就附和聯律的要求。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聯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在詩。聯中平仄的標註手法通常為:○代表平聲 ●代表仄聲 ⊙代表可平可仄
第二講 對聯格律 1既然講對聯,我們就要先瀏覽聯律通則。聯 律 通 則 (修訂稿) 中 國 楹 聯 學 會第一章 基本規則 第 一 條 字句對等。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第 二 條 詞性對品。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第 三 條 結構對應。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第 四 條 節律對拍。上下聯句的語流節奏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佔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第 五 條 平仄對立。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3),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第 六 條 形對意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於主題。這些基本規則就是我們初學者必須遵守的。當我們基本功紮實以後,就可以按意境要求來放寬,即所謂救坳。也包含在通則的其他部分。大家可以自學一下。現在我們學一下平仄在聯中的安排規則,公式如下:示例大部分是上聯正格[下聯與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長聯時為配合句腳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地;(地對天) 二言句:●● 瑞雪;(瑞雪對豐年)三言句:○○●,○●● 逍遙渡;(逍遙渡可對自在行).春柳碧;(春柳碧可對夏荷紅)四言句:○○●● 春歸紫燕;五言句:●●○○●,○○○●● 碧水青山處; 紅箋書愛意;六言句:●●○○●● 泰岳青峰似劍;七言句:○○●●○○●,●●○○○●● 梨花似雪隨風落;寂寞嫦娥舒廣袖;一至七言,最為常用,八言以上,視節奏而定。
對聯若干句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公式如下: (所舉例皆為上聯句腳,下聯與之相反即可。) 一句:● 春風送暖;二句:○,● 紫燕穿簾,春風送暖;三句:○,○,● 柳線輕垂,紫燕穿簾,春風送暖;四句:●,○,○,● 荷塘小徑,柳線輕垂,紫燕穿簾,春風送暖;五句:●,●,○,○,● 堤邊漫步,荷塘小徑,柳線輕垂,紫燕穿簾,春風送暖;六句:○,●,●,○,○,● 賞景佳人,堤邊漫步,荷塘小徑,柳線輕垂,紫燕穿簾,春風送暖;七句:○,○,●,●,○,○,● 旭日初升,賞景佳人,堤邊漫步,荷塘小徑,柳線輕垂,紫燕穿簾,春風送暖;八句:●,○,○,●,●,○,○,● 彩虹高掛,旭日初升,賞景佳人,堤邊漫步,荷塘小徑,柳線輕垂,紫燕穿簾,春風送暖;八句以上句腳平仄以此類推 一、每邊一句者 [句腳為●,下聯句腳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四言】 風梳碧柳 ○○●● 雪印紅梅 ●●○○ 【五言】 月斜詩夢瘦 ⊙○○●● 風散墨花香 ⊙●●○○ 【又一體】霧雨沉雲夢 ●●○○● 煙波渺洞庭 ○○●●○ 【六言】 風展紅旗似畫 ⊙●○○●● 春來綠水如藍 ○○●●○○ 【七言】 畫上荷花和尚畫 ●●○○○●● 書臨漢帖翰林書 ○○●●●○○ 【又一體】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十四州 ⊙●○○●●○ 二、每邊二句者 [句腳為○,●] 十二例:【四/七言】大道無私,玄機妙語傳燈錄 ●●○○ ○○●●○○● 仙緣有份,勝地同登選佛場 ○○●● ●●○○●●○ 【又一體】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 ⊙●○○○●●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聯「合、識」字為古仄聲) 【七/四言】 上:●●○○●●○,○○●●。 下:○○●●○○●,●●○○。 【又一體】 上:○○●●●○○,○○●●。 下:●●○○○●●,●●○○。【五/六言】 上:●●●○○,●●○○●●。 下:○○●●●,○○●●○○。 【又一體】 上:○○●●○,●●○○●●。 下:●●○○●,○○●●○○。 【五/七言】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齊喪膽。 ●●●○○ ●●○○○●● 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 ○○●●● ○○⊙●●○○ (注:「會」字應為平聲) 【又一體】 上:○○●●○,○○●●○○●。 下:●●○○●,●●○○●●○。【七/五言】 上:●●○○●●○,●●○○●。 下:○○●●○○●,○○●●○。【又一體】 上:○○●●●○○,●●○○●。 下:●●○○○●●,○○●●○。 【六/七言】 文開白話先河,自有勛勞垂學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終憐憑藉誤英雄。 ●●○○●● ○○⊙●●○○ (注:上聯「白」字為古仄聲) 【又一體】 上:○○●●○○,○○●●○○●。 下:●●○○●●,●●○○●●○。 三、每邊三句者 [句腳為○,○,●] 五例:【五/五/六言】一飯尚銘恩,況負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 ●●○○●●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應泣血三年。○○○●● ⊙○○●● ⊙○●●○○ (注:下聯「德」字為古仄聲) 【五/四/七言】儒術豈虛談,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經師偏晚達,篇家論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注:上聯「食」與下聯「達」皆為古仄聲)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邊四句者 (句腳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 ●●○ ●●○○ ●●○○○●●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 ○○○● ○○●●●○○ (注:上聯「有、竟」二字應為平,下聯「嘗」字應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邊五句者 (句腳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數湘中將相,威由武達,我公獨以文章。 ⊙○○●● ○○●● ⊙○●●○○ 清標卓立朝端,宜享修齡如潞國。 ○○●●○○ ⊙●○○○●● 綜天下膠癢,所有導師,一老為之領袖。 ⊙○●○○ ●●○○ ⊙●○○●● 賤子來從海上,居然別坐識荊州。 ●●○○●● ○○●●●○○ (注:上聯「達、獨」二字古仄聲,下聯「天」字應為仄,「別、識」二字古仄聲) 【七/六/六/五/七言】上:●●○○○●●,●●○○●●,○○●●○○,○○●●○,○○●●○○● 下:○○●●●○○,○○●●○○,●●○○●●,●●○○●,●●○○●●○ 六、每邊六句者 (句腳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盡千秋人物。看閑雲野鶴,萬念皆空,說什麼晉代衣冠,吳宮花草。 ⊙●○○ ●●○○○● ⊙○○●● ●●○○ ⊙○⊙●●○○ ○○●● 天風浩浩,吹開大地塵氛。倚片石危欄,一關獨閉,更何須故人祿米,鄰舍園蔬。 ○○●● ○○●●○○ ●●●○○ ⊙○●● ⊙○⊙●○●● ⊙●○○ (注:上聯「人」字應為仄,下聯「石、獨」為古仄聲,「何」字應為仄,「故」字應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邊七句者 [句腳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爭先,問虎踞龍蟠,滾滾英雄安在? ⊙○●●●○○ ●●●○○ ●●○○○● 休論他揮戈除暴,竊鼎稱尊,到頭來一局終場,好夢都成千載恨。 ⊙●○○○○● ●●○○ ⊙○○●●○○ ●●○○○●●
至此愁關真打破,嘆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觴,催詩擊缽,放眼去全圖入畫,青山猶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聯「安、除」二字應為仄,「一、局」字為古仄聲,下聯「擊」字為古仄聲)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聯: ●●○○,●○○,○○●●。○○○●●,●●●○○。 ●●●○○,○○●●○○●。 下聯: ●●○○,○●●,●●○○。●●●○○,○○○●●。 ○○○●●,●●○○●●○。 八、每邊八句者 (句腳●,○,○,●,●,○,○,●)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傳燈,信般若真如,華嚴妙諦,大千界恆河濁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數桐葉為秋,幾歷罡風消浩劫。 ⊙●●○○ ●○●○○ ●●○○○●●
龍池今會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禪宗,五百年滄海桑田,何幸一新蓮社。 ○○○●● ⊙○○●● ⊙●○○ ●●○○●○○ ⊙●⊙○○● 堂開三代後,看綠蔭無恙,好憑香火結良緣。 ○○○●● ○●○○● ⊙○⊙●●○○ (注:上聯「般、桐」二字應為仄,「濁、七、劫」三字為古仄聲,下聯「綠」 字應為平,「結」字為古仄聲,「滄、蓮、無」三字應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為七言句變格,此每邊八句,句腳亦為變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聯:●●○○○●●,●●○○,○○●●○○,○○●●, ●●○○●●,●●○○,●●●○○,●●○○○●●。 下聯:○○●●●○○,○○●●,●●○○●●,●●○○, ○○●●○○,○○●●,○○○●●,○○●●●○○。
以上我們學習的這些對聯的平仄關係,是大家以後對聯時要斟酌的。從平仄到聯律使我們掌握了對聯的最基本的知識。當我們面對一句出聯,我們要先分析它是上聯還是下聯;是今音還是古音。然後我們就有的放矢的做出對句。(可以先不考慮意境啊,機關啊,技巧啊等等)。第二講 對聯格律2在大家了解格律的基礎上,今天我們要學一下對聯的禁忌。儘管通則把孤平一禁去掉了。但我們還是提一下好。並且,在我們句中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還是不要出現這種情況。當然,從意境上,聯眼要求上不可調諧時,那就取意為主。(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五言句中)【孤平】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個平聲字 例:[山]靜似太古
【孤仄】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個仄聲字 例: 花重[錦]官城 [注:假設此句作為對聯時]
【三平尾】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為平聲 例:報得[三春暉] [注:假設此句作為對聯時]
【三仄尾】聯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為仄聲 例:推窗[引月卧]
【重字】聯律禁忌之一,分為幾點說明 1.同位重字:指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 例:「法[界]「對「世[界]「
2.異位重字:指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摶泥,掌中[觀]果/樵夫[觀]弈,夢裡入槐
3.異位互重:比較特殊,允許適當使用。 例:[萬]法[一]心,[空]不異[色]/[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4.虛字相重:允許適當虛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例: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合掌】聯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聯中內容詞性雷同,平仄雷同,意義雷同。概念雷同 例:碧/翠,白/素紅/赤孤/獨中國/神州
下面我們在說說對聯的一些術語,也是我們對聯格律的一些要求。【對仗】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的概念相當,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稱、平仄相當。
【正格】無絕對定義,大致可用二點說明(專指聯格)1.嚴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對仗工整協調,上下聯相應詞句成對 2.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仄不相同者
【變格】亦無絕對定義,用三點說明(專指聯格) 1.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的楹聯 2.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仄相同者 3.無情對、當句對等等一般視為變格 【短聯】無硬性規定,一般指上下聯字數四至十一字的聯語
【長聯】亦無硬性規定,一般指上下聯字數各達十二字或以上的聯語
【片玉】只有上聯而長時間無下聯的稱為片玉(參看絕對),舉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飽:酒樓聯,同時加入[疊字]、[反覆]、[轉類]、[拆拼]、[頂真]幾個技巧。 轉類:由一個字由一類活用到另一類。如第一個包作名詞,第二個包作動詞(保正)
2.鵝兒不食草菓: 一醫師聯,「鵝兒不食草「為藥名,「草菓「又是藥名
【合壁】或稱「雙壁」,指將「片玉」之聯對上。【絕對】對聯中所謂的「絕對」有兩重意思:
1.指對聯在技巧上用詞上空前絕後的好,甚至無與倫比的地步。
2.謂之聯中的出句奇巧新穎到無人對出的地步,常被人稱為絕對(或稱片玉)
【正對】亦叫同類對,寬對,指上下聯的內容基本相同,互為關聯,互為補充例: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反對】指上下聯的內容相反,亦稱工對,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比,造成楹聯強烈藝術效果。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串對】亦稱流水對。即上下聯意思順承,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來說,聯貫而下的聯語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自對】亦稱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不僅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和下聯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對仗。例:桂馥蘭芬,水流山靜/花明柳媚,月朗風清(其中桂馥蘭芬與水流山靜相對,亦與花明柳媚相對)
【無情對】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並不相關,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例: 庭前花始放/閣下李先生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
【切】楹聯寫作專用術語,指撰聯時上下聯內容完全切合客觀事實、現象,難以引申移作它處使用。
例: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雲 (居庸關聯/切地) 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時長吼半空雷(濟南趵突泉/切景)
【疊字法】指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的方法。
例: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反覆法】指將同樣一個字或幾個字在楹聯中隔句運用或者重複運用的方法。
例:開關早,關關遲,迎過客過關/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復疊法】指同一聯語中,既用復字又用疊字的方法。
例: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
【頂真法】又叫聯珠法,指上下聯為複句的聯中,每句句尾詞均為下句的句首字詞,如同串珠。
1.句與句聯珠:例:水[車][車]水
2.詞與詞聯珠:例:水車車[水],[水]隨車
【拆拼法】將楹聯中的漢字的形體分拆或合拼的方法。
1.分拆:將漢字形體依順序分拆成若干字。例句:[鴻]為(江邊鳥)/[蠶]是(天下蟲) 2.合拼:將字與字或字與偏旁部首組合成其他字。例句(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鍾>
3.複合:將分拆與合拼同時使用的技巧例:孔<夫>子,孟<夫>子,(二人)皆<仁>者也
【加減法】將某副楹聯出於特殊需要增加或減去一些字詞或筆劃組成新的楹聯方法
1.加字: 例: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2.減字: 例: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輓聯) 流水夕陽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婚聯)
【設問法】一種將設問的方式來代替平鋪直敘的寫作楹聯方法
1.設問作答: 例: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紙錢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貪官!
2.設問求答: 例: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後,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後!
3.設問不答: 例:磨礪以順,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子手段如何?
【諧音法】一種利用字詞同音的特點,便聯語語意雙關,能作出表面意思與深層意思的制聯方法
例:普天同慶,當慶當慶噹噹慶/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利用當慶、且狂諧鑼鼓之聲)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利用荷、藕、杏、梅與何、偶、幸、媒諧音)
【多音法】利用漢字多音多義,詞義通假的特點,造成一個字在聯中音調變化的方法
例:好[hao上聲]讀書不好[hao去聲]讀書/好[hao去聲]讀書不好[hao上聲]讀書
例:長[chang陽平]長[zhang上聲]長[chang陽平]長[chang陽平]長[zhang上聲]
行[hang陽平]行[xing陽平]行[hang陽平]行[hang陽平]行[xing陽平]
【同音異字】把一個或幾個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運用於聯語中的一種方法
1.同音異字疊韻連用: 例:[飢雞][盜稻][童筒]打/[暑鼠][涼梁][客咳]驚
2.同音異字、雙聲、疊韻間用: 例:[嫂掃]亂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3.同音異字間用: 例: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漏字法】在特定場合下,在聯語創作中故意漏寫某字,藉助漏寫的字表達創作主旨的一種方法
【制謎法】使創作的楹聯能表達某種特定的意圖,在楹聯中不直說而隱寓於上下聯語的方法
1.聯中隱物: 例:萬頃波濤乘騎過/不勝將軍棄甲逃[上意指「海馬」,下意指敗將(醬)]
2.聯中隱事: 例:雄雞、鯉魚、豬婆肉/香菇、木耳、曲子耙[都是溫補的「大發」食品,意指開門大發]
3.聯中隱物指事: 例: 數聲吹起湘江月/一枕招來巫峽雲[上指笛、下指夢]
【兩讀法】一種利用標點符號的修辭功能,經過精心構思,造成兩種讀法不同,聯意相反的方法
例: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注:相傳此聯為明代學者祝枝山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讀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因而大為不悅,祝微笑對他說你讀錯了,應該讀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迴文法】使聯語上下順順讀、倒讀皆能成聯且貼切而不混亂的一種寫作方法。
1.上下聯都可以順讀、倒讀、聯意不變: 例:處處紅花紅處處/翩翩綠葉綠翩翩
2.上下聯順讀、倒讀,聯意不一: 例:風送紅香花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天連碧樹春滋雨/地滿紅香花送風
3.下聯是上聯的倒讀: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集引法】即摘取或引用別人的詩詞曲賦句、碑文、格言、成語等等構成新的意境的創聯方法
1.集詩句: 例: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前為王維詩,後為李白詩]
2.集詞句: 例:風吹皺一池春水/浪淘盡千古英雄[前句為南唐馮正中詞,後句北宋蘇軾詞]
3.集格言: 例:久病始求葯誤/衰年方悔讀書遲
4.集成語: 例:滄海橫流,雲蒸霞蔚/春風得意,人壽年豐
5.集書名: 例:《虎符》《孔雀膽》/《龍種》《鳳凰城》
6.集人名: 例:孫行者/祖沖之
7.集藥名: 例:[白頭翁][牽牛]耕[熟地]/[女貞子][打馬]過[淮山]
【借代法】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借代》中說:「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
例:家有萬金不算富/命有五子還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萬金即十女,女婿算「半個子「則十女有五子]
【雙關法】以一個詞語同時關順著兩種不同事物的制聯方法叫雙關法。
例1:虛心成大器/勁節見奇才 [竹器店聯,虛心、勁節皆雙關]
例2:不歷幾番鍛煉/怎成一段鋒芒 [刀具店對聯]
【比喻法】用打比方法去製作楹聯,最為人們所熟知樂用
例: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擬人法】把某些沒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現成為有生命力的人的語言或行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映襯法】創作主題不用正面描寫,而是藉助旁的事物從側面或反面去顯示出來的一種方法
例:鼠因糧絕潛蹤去/犬為家貧放膽眠 [一書生表示家貧如洗之聯]
【誇張法】藉助豐富的想像,言過其實,以達到某種形象的藝術效果的作聯方法
例:吸來江水煮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鑲嵌法】指將特定的漢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聯語中的方法註:鑲嵌法範圍極為廣泛,計有氣節、姓字、數字、方位、藥名、年號、名稱等等不再細論
A.整嵌:將要鑲嵌的名稱在每一聯中佔個位置,不能拆開,使其具有整體性。例:[多聞]正法,以[廣目]光/[增長]善根,而[持國]土 (四大金剛)
B.橫嵌:將要鑲嵌的名稱,予以分拆後鑲嵌於一聯之內的方式
C.堅嵌:將要鑲嵌的名稱,分別嵌於上、下聯中的格式。舉十例如下:
1.鶴頂格:將所嵌之字,按照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下兩句開頭位置例:[桂]子飄香清肺腑/[林]蔭夾道悅賓朋
2.燕頷格:將所嵌之字,按其前後順序分別鑲嵌在聯語上下兩句的第二個字的位置例:丹[桂]虯枝欺鬼斧/瓊[林]洞府仗神工
3.鳶肩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下兩句的第三個字的位置例:喜斟[桂]灑延嘉客/笑飲[林]泉滌俗襟 4.蜂腰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下兩句的第四個字的位置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爾千[林]隱洞中
5.鶴膝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下兩句的第五個字的位置例:吟詩共醉[桂]花灑/覽勝同披[林]壑風
6.鳧脛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下兩句的第六個字的位置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獨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下兩句的第七個字的位置例:拿雲有志攀丹[桂]/射月無弓掛綠[林]
8.魁斗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聯語上聯之首下聯之尾的位置例:[小]樓一夜聽春雨/姐妹花開月月[紅] [鑲人名小紅]
9.蟬聯格:將所嵌之字,按前後順序分別鑲嵌於上聯之尾與下聯之首語的位置例:香如蘭蕙溫如[玉]/[雲]想衣裳花想容 [鑲人名玉雲]
10.碎錦格:將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別鑲嵌於上下聯中例:[四]壁圖書[三]尺劍/半月行[李]一[張]琴 [鑲人名張三,李四]
D.遞嵌:將一個名稱順序在上下聯中橫嵌一部分,使上下聯橫嵌名合稱起來才成系統的方式例:[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E.疊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稱交叉重疊地鑲嵌於聯語中的一種方式。例:[冬]夜燈下,[夏]候氏讀《[春秋]傳》/[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書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將要鑲嵌之名改變形式鑲嵌於聯中的一種方式例:[少目]焉能評文字/[欠金]豈可望功名 [鑲省,欽二字] 清朝乾隆年間,直隸學政吳省欽主持鄉試,貪臟受賄,錄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聯諷之
G.對嵌:指在上下聯中均重複鑲嵌名稱的一種鑲嵌方式例:[易君左]閑話揚州,惹起揚州閑話,[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國府,聯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
H.單嵌:顧名思義,就是只嵌名稱於上聯或者下聯中的一種方式例:人自玉堂來,使亦稱仙原不俗/神從金馬至,[民]能使[富]莫憂貧 (鑲富民)
I.順嵌:指將名稱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鑲嵌於聯中的一種方式例:[蘇東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黃州] [鑲蘇東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黃州]
J.反嵌:指將名稱不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鑲嵌例:[北]雁[南]飛,雙翅[東西]分[上下]/[前]車後[轍],兩輪[左右]走[高低]
K.綜合嵌:將上述幾種鑲嵌方法的綜合運用例:[韓愈]送窮,[劉伶]醉[酒] [江淹]作賦,[王粲]登[樓] ---------題韓江酒樓聯注:唐.韓愈:有《送窮文》名篇。晉.劉伶:嗜酒聞名天下。五代南朝梁.江淹:長於作賦。漢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樓賦》為其名作聯中運用整嵌和堅嵌兩種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鶴頂]和[雁尾]格組成韓江酒樓這四個字
【綜合法】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特殊寫作手法的綜合運用的作聯方法,特別見於長聯使用
1.用典與鑲嵌的綜合運用: 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注: 上聯的「六君子」是中藥湯頭名。袁世凱在稱帝前,楊度等六君子擁他為王,下聯的「二陳湯」也是中藥湯頭名,實際上又指陳樹藩、陳宦原為袁親信,後見大勢不妙。又「獨立」成了袁的「送終葯」。
2.漏字與諧音的綜合運用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注:清朝某中堂大人當過明朝官,後投李自成,李失敗後又搖身一變,為清朝官吏,時人寫一聯諷之上聯有意漏寫八字,隱含忘(王)八,上聯故意漏寫恥字,寓「無恥」之意以上這些知識點在以後的課中會有詳細的講解。這裡只是讓大家有一個概念。
大家好!我們今天講應對。開課前有兩點必須提前強調一下:一、今天所講的「對仗尺度的把握」,並不是講對仗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而是對對仗基本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我講這堂課,是建立在大家對「對仗」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並且已經達到能夠熟練運用的基礎上的。如果是從未接觸過對仗概念的學員,建議先請自修過基本知識後再來聽課。
二、講這一堂課的目的,不是給大家在對聯過程中製造更多的束縛,而恰恰相反,是為了讓大家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束縛,以極大地拓寬在對句時遣詞造句的空間!
本課導語正確把握對仗的尺度,首先要走出兩大誤區,樹立兩個理念,認準一條底線。一、首先要走出「只顧單字詞性,不顧結構」的誤區,樹立起「結構是判斷對仗的第一標準」的理念。
之所以這樣提倡,並不是說要拋開詞性不顧。
不可否認,對仗的初始要求,還是針對詞性來制定的。但是!詞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語境的變化而靈活變化的。我們平常所說的某個詞的詞性,只是它的常規詞性而已。
比如「流水」這個辭彙。單看這個「流」字,它的常規詞性無疑是動詞,但在「流水」這個片語中呢?它的實際含義是「流動的」,是來修飾「水」的,因此,便具備了一種形容詞的特徵。如果我們不管語境,而是一味地以常規詞性來以字對字,那麼是不是可以對成「吃粥」呢?不同樣是名詞+動詞的組合嗎?---顯然是不行的。
所以說,以單字詞性來判斷是否對仗,是不合理的;所以說,以隨時變化的詞性來作為衡量對仗的標準,對一個文字感悟能力不是很強的人來說,是不容易把握的。
那麼,我們可以在心目中暫時把「單字詞性」這個概念淡化掉,而是樹立起一個「整體結構」意識。
仍然拿流水為例。首先確定,流水是一個偏正片語,那麼,春光、和風、真情等等偏正片語便都可以成對;相反,喝粥、登天、寫詩等等這些單字看起來詞性工整的片語,反而整體上是不工整的。
強調一下,這是針對一個片語來說的,那麼我們把這種「結構意識」擴展到整個句子當中呢?那麼對仗的尺度就可以進一步地放寬一些了。
這就又涉及到對仗的第二類誤區。
二、走出「對仗必須小類互對」的誤區,樹立「重整體結構、輕局部結構」的理念。
什麼叫小類互對?小類就是指「意類」,比如:天對地、春對夏、牛對狗等等;什麼叫小類互對?就是不但對準了意類,而且非常工整地應對局部的片語結構,比如:藍天對綠地、初春對盛夏、黃牛對黑狗,大家在初學聯時看到的啟蒙讀物中,大概經常見到這類內容。
誠然,這樣的應對是工整之至的!但是,對聯需要這樣「極工」嗎?否!完全不必要!
所謂「大工反拙」,這樣應對,工則工矣,但不象是文學藝術,而象是文字遊戲,徒顯刻意、死板!
何況,楹聯的格律限制已經很多,若是在對仗上再這樣刻意求工,哪裡還有拓展意境的空間和餘地?
難怪許多初學者抱怨工意難以兩全,原來,是我們自己誤讀了對仗的尺度,人為地給自己設置了太多的羈絆,這,何異於作繭自縛?
我並不是批判「楹聯啟蒙讀物」,事實上,在還未接觸過對仗這個概念時,啟蒙讀物這樣引導,很便於初學者在腦海中建立對「對仗」的初步認識。但是,隨著楹聯水準的提高,這樣的引導,就等於誤導了!
那麼,正確的對仗理念是什麼呢?應該是「徹底淡化意類概念,並且。重整體結構、輕局部結構」。
如果把這個理念運用到對句的整體句子中,前面所說的「流水不能對吃粥、登天等等」,就也不是絕對的了。如果在整體結構對稱的情況下,「流水」也不是不可以對成「登天」!
比如,「登天/非/易事」,在這個句子中,單另看「登天」,這是一個動詞性的動賓片語,但是從整句的角度來看呢?
登天---主語,非---謂語,好漢---易事。我們便會發現,「登天」在這裡變成了一個事件,具有了名詞性片語的特徵。 那麼我可以應對成,「流水/似/更年」,如果不考慮關聯性(那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單單從對仗來判斷的話,就是成功的! 由此,我們便可以總結出一條對仗的底線。三、對仗的底線
所謂對仗的「底線」,就是對「對仗」的最低要求。
我們把握這條底線的意義何在呢?
我在許多場合都常說,「楹聯,是一門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藝術」,對於楹聯來說,格律、關聯、意境等等,已經對我們的創作限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而這些條條框框,都是規則使然,無法逾越的,那麼,我們只有找到這些規則的最低要求,才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間。
這條底線好比是跨欄比賽的竿尺,你只要剛剛跨過這個竿尺,就算是過關了,剩下力氣來,你可以用在速度上,沒有必要為了跳得更高而影響了速度!
同樣,你也沒有必要為了對得更工整而限制了自己在對聯意境方面的超越!
這條底線,就是整句的成分結構!
舉例:笛里/村鄉,風/剪/炊煙/斷
首先斷句,劃分第一層大結構。
第一分句:笛里--定語,村鄉---主語,合起來,是整句的地點狀語部分。
第二分句:風--主語,剪---謂語,炊煙---賓語,斷---補語。
我的對句是:坡前童子,鞭掄落日圓。大家運用上面說過的兩個理念看看,這個句子是否合乎對仗的標準呢?是否在對仗的底線之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一、聯律就是對仗
聯律是什麼?對此,目前聯壇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對仗說,馬蹄韻說,對仗與平仄並重說。筆者覺得對仗說符合對聯實際,能言之成理。
何謂對仗?對仗就是指兩行詞句之間的對稱和平衡;流行的說法,它包括兩邊的字句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聲調相諧、內容相關等方面。這也就是實現對仗的幾個方面的要求。離開或忽視了對仗這個總體「目標」,孤立地來處理這幾個方面,則必然不得要領。必須從對仗的總體要求出發來把握和處理這幾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才能既有分別,又有綜合,處理得恰到好處。
有人把對仗的這幾個方面,稱之謂「對聯的六要素」。這種提法並不確切。因為(1)「對聯要素」的帽子太大。對聯要素何止六個,難怪有人提出第七要素,第八要素來了。其實它是對聯文體的核心――對仗的幾個方面的要求和體現而已。(2)只談要素,不講它是對仗的要求和體現,這就不能從更高的層次上來認識和處理這些要素,使之協調並融合為最佳的對仗形式。
明確了對仗的本質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對仗確是對聯文體的根本規則。因為:(1)任何對聯都是對仗的,對仗涵蓋了一切對聯,無一例外。(2)任何不對仗的兩行詞句,都不是對聯。
二、精確地說,聯律就是整體對仗
試從幾個側面來透視整體對仗的本質。
1、整體對仗是總體一分為二的對仗。整體對仗就是整副對聯作品一分為二,上下聯的每一辭句均處於對稱和平衡的關係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結構,成為對聯文體的整體架構。有人說:「對仗並非對聯獨具的規則。。。。。。馬蹄韻更具特色。」的確其他文體中也有運用對仗的。特別是在律詩中,它的頷聯和頸聯就是講究對仗的兩聯。然而這裡的對仗,儘管與對聯中的對仗有相同之處,但也明顯地存在差異。律詩只是局部地運用了對仗,其頷聯和頸聯各自對仗,是互相併列的兩聯,是律詩體式中的一個固定的組成部分,不具獨立性。(駢文中的對仗,也是並列的散在對仗句,也只是其文體的主要成分,不是其文體的全部。)而在對聯文體中,對仗包涵了對聯作品的整體,不僅是對聯文體的基礎,而且還是它的總體結構。
可見,不能把對聯的整體對仗與其他文體中的對仗等量齊觀。
2、整體對仗是「高級形式」的對仗。在作為對聯成熟標誌的長聯中,由於字句的增多,出現了有幾十句、幾百句近千字的上下聯相互整體對仗,其創作難度就明顯上升,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了。特別是當各種不同相數的自對句、排偶句、排比句的運用,出現了「對中有對」、「聯中有聯」的新質態,這時,整體對仗就上升為對仗的「高級形式」(陸偉廉語),並使對仗藝術綻放出嶄新的絢麗光芒。可見,對聯的整體對仗與律詩中七言句的對仗之「初級形式」相比,的確有了質的飛躍。
3、整體對仗是全方位的對仗。這得從漢語文字的特點說起。漢語文字是方塊字,每個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這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特點,使得漢語語文的藝術性自然也在這三個方面都有表現,即具有形式結構的錯落有致、整齊端莊之美,聲調抑揚頓挫、節奏有序的諧協之美和語義呼應、駢偶的均衡之美。有沒有能把這三個方面的藝術元素兼容並蓄、和諧融匯、統率於其中的藝術架構呢?有。那就是整體對仗。在這裡,相當重要的聲調諧協,也只能是整體對仗統率、制約下的一個次級層面而已。整體對仗是一種綜合性、包容性很強的藝術,它使語文的形、聲、義形成渾然一體的對稱和平衡而臻於和諧,而和諧是審美的至高境界。
可見,整體對仗在對聯文體中的統領地位,與對仗在其它文體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是很不相同的,決不可不作區別,混為一談。
在此強調一句,整體對仗是聯學理論中的新概念,這個新概念的提出,廓清了有關的理論迷團,其理論意義不可低估。
三、整體對仗與其幾個方面的關係
整體對仗與其幾個方面的關係,是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整體是由各局部構成,但不是局部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的結合。故整體大於局部,統率局部,局部要服從整體,當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體。只有正確地理解了整體對仗與其幾個方面的辯證關係,才能對它們作出正確和巧妙的處理。如為了實現整體對仗要求的對稱和平衡,字句相等是硬指標是不可變通的;其他方面,則都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寬對就是這種靈活性和變通性的實際運用。那麼,為什麼可能和必須運用這種靈活性和變通性呢?其依據在於:
1、不能把形式美的對稱絕對化,以為對稱的任何細微破壞,都是形式美的破損。因為「對稱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豐富多彩又常在於它不那麼對稱。有時,對稱性的某種破壞,那怕是微小的破壞,也會帶來美妙的結果。」「藝術與科學都是對稱 和不對稱的巧妙結合。」(引自李政道《藝術與科學》一文,新華文摘1998年第7期第120、121頁),一個自然科學家如此精微地道出了藝術形式美的真諦,實在令人驚嘆和敬佩。這就是有點不那麼對稱的寬對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據。這種寬對的審美價值與工對不分上下,是等價的。
反觀聯壇,有一種相當流行的觀點,即把對仗的任何一處稍有一點不那麼對稱,就認為是美的破壞,是一種瑕疵,其審美價值就要大打折扣,這實在是一種相當有害的偏頗之見。
2、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來看,內容尋找形式,形式服務內容。孤立地處理和評價形式,把形式絕對化,就會滑向形式主義的泥潭,詩情畫意的內容是第一位的。為了抒情達意的需要,為了與聯意內容的巧妙結合,避免「因詞害意」,有時對仗的某些方面須有所變通,有點「出格」,不那麼對稱。可見,為了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有其必要。由於這種變通並未破壞整體對仗的總格局,而且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巧妙結合,因此它同工對是等價的,同樣是一種高品位的審美選擇。
以上道理,完全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試舉聯例為證。
鄭板橋有聯云:隔靴搔癢贊無益,入木三分罵亦精。此聯抒發了對評論的「評論」,既生動又深刻,確是難得的佳作。然若死摳「詞類相當」,那麼聯句前四字是不合格的。但就聯意而言,「隔靴搔癢」指的是不得要領,不解決問題,「入木三分」說的是切中要害,深刻有力。兩者恰好對仗精工。再者這兩個四字片語,都是一句成語,可把它們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來相互對仗,不再作過細的詞類分析。這也表現出對仗中的整體觀和靈活性,切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再如俞樾題勝棋樓聯:佔全湖綠水芙蕖,勝國君臣棋一局;看終古雕梁玳瑁,盧家庭院燕雙棲。此聯末句句法結構不相對應。然「勝國君臣」與「盧家庭院」、「一局」與「雙棲」、「棋」與「燕」均作對字不對句的假性相對,這就化解了句法結構上的不相對應。故從全聯看,聯意形象生動,用典自然,對仗總體工穩,個別方面不那末對稱,無傷大雅。
又如於右仁贈蔣經國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這是眾所周知的佳作,語意境界崇高、聖潔,自不待言。從對仗的技巧來看,也頗新穎獨特。「天下」與「萬世」詞類並不相當。但從語意看前者指空間之廣,生民之眾,後者指時間之久,聲名之重。兩者對仗巧妙工整。可見,有時「詞類相當」得從內容上著眼,不必在字面上斤斤計較。再看平仄,上聯音步全仄,下聯一仄三平,不合平仄桿馬蹄韻。但上聯多仄,下聯一仄三平,上下聯合計五仄三平,平仄數略有參差,仍不失總體均衡,符合總體均衡律。順便說一句,律詩中的拗數,實際上就是遵循了這個總體均衡律來調整平仄,求得補救的。
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形式美的對稱和平衡不可絕對化,闡明寬對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審美價值,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四、幾點結語
1、 聯律就是整體對仗,它規範一切對聯,無一例外。
2、馬蹄韻是聲調音樂美的格式之一,它不處於必須遵守的「律」的地位,而是可以被選擇、取捨的。許多對聯可以不用馬蹄韻便是證明。「式」與「律」不處於同一層次。「式」體現「律」,「式」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同「律」的規範性不同。馬蹄韻無力擔當聯律的重任。
3、對仗與平仄並重的聯律觀,混淆了對仗與平仄在對聯中的不同地位與作用,也不能成立。這裡說的平仄是指平仄桿、馬蹄韻,它們仍是可供選擇的聲調美格式。這些格式既然不處於「律」的地位,不能規範一切對聯,怎能同規範一切對聯的整體對仗相提並論呢!
本講作業:
出句1:白羊戲野雲千里【醉墨】
出句2:春來月夜江聲唱【醉墨】
出句3:風起池荷波皺影【醉墨】
出句4:春夢依依 不負今宵風月醉 【醉墨】
出句5:滄桑看盡 紅塵夢醒心無礙 【醉墨】
大家好!我們今天講謀篇
學員中有許多人都對楹聯接觸時間很長了,想必對這個辭彙並不陌生,但是,大多數人對「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是非常模糊的,並沒有深入地去認識,因此,在實際對聯過程中,許多人經常犯「隔」的毛病,並且是犯了還渾然不覺!
大家一提到楹聯的禁忌,首先想到的是聲律失誤或者對仗不工,其實,這二者,只是楹聯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對於楹聯的內涵來說,最明確的禁忌就是「隔」和「合掌」。
如果把失律和失對比作聯的外傷,那麼,隔和合掌則相當於聯的內傷。先來說說這個「隔」。 什麼是「隔」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在跟我聊天時總共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說:今天的天氣不錯啊;——接著第二句又說:我的電腦質量沒問題。
大家一聽,就會覺得這兩句話說得沒頭沒腦,後一句跟前一句幾乎沒有任何邏輯銜接。聽到這樣的話,我一定會在心裡想:你的電腦質量可能沒有問題,但你的人腦質量一定有問題!
其實對聯也是一個道理,它本來就應該是一個人連接說的兩句話。
如果我們把這兩句對話當作一副上下聯,拋開對仗因素不說,如果從內涵方面來看,那麼第二句話所犯的毛病,就是「隔」。
現在大家就明白了,所謂「隔」,也就是上下聯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性。
請大家現在進一步地理解一下對聯的涵意!所謂「對聯」,就既包括「對」,又包括「聯」,對,指的是詞性、聲律等形式上的對稱,而這個「聯」,指的就是上下聯之間的「關聯性」。
這時,如果我再給「隔」下定義,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對」而不「聯」,謂之「隔」。
大家現在回顧一下自己對過的聯,是不是經常「對」而不「聯」呢?是不是經常出現「隔」的毛病呢?要想在實際對句中有效地避免「隔」的毛病,我認為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首先要樹立這樣兩個意識。
一、對聯作為一門語言藝術,首先是正常人說出來的話。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許多人一味注重對聯的外在形式,而恰恰忽視了對聯的這個本質,以至於捨本逐末。其實,對聯首先是正常人說出來的話,只不過是用楹聯的特定形式包裝了而已。既然是正常人說出來的話,那麼就必須首先注意到說話的合理性和連貫性,然後才談得上其它。
二、上下聯,應該是一個人連續說出來的兩句話。
大家剛剛開始學聯時,都沒有先接觸成聯,而是從應對開始,久而久之,就進入了誤區,潛意識裡,把對句當作是對出句者作出的一種機械反應了。你上聯說春,我就對你個夏;你上聯說東,我就對你個北。——不是一個人說了兩句話,而是兩個人在頂牛抬杠。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聯本身起源於律詩,是律詩中相互對仗的一組句子。後來,才逐步從詩中分離出來,獨立而成一種文體。後來,句式從最初的五言和七言發展到現在的句式多樣化,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聯。從楹聯誕生起,上下聯就原本是一個人發出的兩句話。後來雖然出現一人出句,另一人對句的形式,但本質並沒有改變,雖然是另一個人對句,其要求還是要讓對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場上來「續話」,而不是另起爐灶、分庭抗禮。
如果你具備了這兩個意識,那麼在對句之前你首先讓自己站在出句者的立場上去構思,許許多多的關聯性問題都會迎韌而解!
現在,你再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審視以前那些不關聯的對句,你便會發現,它們從單句來看也許無懈可擊,但跟上聯合起來一讀,便有一種「語無倫次」之感。
最後再強調一次,樹立這兩個意識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判斷上下聯關聯性的前提和基礎。今後講到合掌、立意的關聯、場景的協調、語氣的承接等等方面,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隔」和「合掌」,是楹聯在內涵方面的兩大禁忌。上一堂課講了「隔」,這堂課自然就講到「合掌」。
開課之前,請再次領會上堂課講過的兩句話,以調整心態:
一、對聯作為一門語言藝術,首先是正常人說出來的話。 二、上下聯,應該是一個人連續說出來的兩句話。
既然楹聯首先是一個正常人連續說出來的兩句話,那麼我們不妨還是從日常生活語言入手,來認識合掌。
上一堂課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人連續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
今天天氣真晴朗
第二句是:
我的電腦沒有問題
我們說,這兩句話毫無關聯,犯了「隔」的毛病。那假如我第二句這樣說呢?
此日人們很高興
這次肯定是不「隔」了——天氣好,人們的心情就好,是很順理成章的兩句話。——但是,今天跟此日,明明是一個意思,上下句連續說到兩個「今天」,是不是顯得你說話太啰唆了呢?如果以對聯的眼光來看,這裡的「今天」和「此日」,就是一種明顯合掌的突出表現。
類似這樣的連續兩句話語彙重複,在一般的日常用語中當然不是太大的毛病,頂多給人感覺你說話不夠簡練。但以對聯的眼光來看,就是布局謀篇上的失敗。這是因為,對聯講究用最簡短的語言來表述儘可能多的內涵,其語言表述空間本來就非常狹小,甚至恨不得每個字都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如果再把有限的空間浪費在重複的語彙上,豈非「三石一鳥」之舉?
那麼這句話怎麼接才好呢?如果是直接把此日去掉,從對仗角度來看結構又不完整了。
這時就有許多人開始慨嘆,隔也不行,合掌也不行,對聯的限制太多了。事實上,對聯本來就是一種在夾縫中求拓展的藝術。不過,只要你稍微開闊一下思路,變換一個角度,還是可以拓開一條路。比如你可以改成這樣:
街上人們很高興 枝頭小鳥很歡樂 野外花兒很鮮艷 等等等等
(鄭重聲明,以上僅僅是從關聯的角度來舉例,並沒有考慮聲律等其它方面,萬不可作任何斷章取義的理解,更不可因為死鑽牛角尖而忽視了本課的要義!!)
上面講到的合掌,只是一種很明顯的合掌,我們姑且稱之為「明顯合掌」。許多人對合掌的認識,其實都只是剛剛觸及到「明顯合掌」這個很膚淺的層面上!如果以此而自認為了解到了合掌的全部,則無異於管中窺豹。事實上,更多的合掌現象並非如此「證據確鑿」、一目了然!
否則,在楹聯的評判中怎會對合掌問題常常有無休無止的爭議?又怎會出現「合掌之嫌」這樣一說?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合掌之嫌」,看看聯句究竟是如何沾上這樣的「嫌疑」之名的。
冤有頭債有主,再複雜的問題,只要揭開了它的面紗就能說得清楚。我們不妨還是把籠罩在楹聯頭上的那一層面紗揭去,把它當作一句大白話來解讀解讀。
第一句還是那句話:
今天天氣真晴朗!
這次考慮到了「隔」和「明顯合掌」等等問題,第二句換個說法:
空中沒有一滴雨!(暫不考慮對仗)
這次,兩句話中是不是沒有任何相同涵意的辭彙了?
是沒有了,但仍然是一種合掌!前面既然已經說了天氣晴朗,還用再強調沒有下雨嗎?你雖然沒有使用任何相同的辭彙,但你這一句話整個等於是廢話,這簡直比局部的明顯合掌還要可恨得多! ——現在我們再次回憶上堂課那幾個觀點:「對聯首先是正常人說出來的話;是一個人連續說出的兩句話;對句要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構思」——試想,如果你是個正常人,你願意這樣說廢話嗎?但往往是平時很明顯的道理,一用聯的形式來表現中就糊塗了。
當然,這個例子中的合掌還是很明顯的,幾乎還扯不到「嫌」字,合掌者還可能更加「隱諱」和「含蓄」。比如:
空中雲彩很稀少!
或者說: 門外陽光很明媚! 等等等等,無論怎麼變化,說來說去,表達的中心思想還是沒有脫出「天氣晴朗」這個範圍!對於第一句來說,這樣的接話,無疑還是廢話一句! 既然是廢話,說它還有什麼意義?
如此看來,在評聯時「老夫子」給你來一句文縐縐的「此聯有合掌之嫌」,應當算是相當給你留面子的了,如果說的不客氣,你這就是:變著法兒說廢話!
以上的舉例,還是未能真正觸及到最難判斷的合掌,其實在平時還有許多隱蔽性和偽裝性更強的合掌聯,等碰到具體的聯時再說吧。
聽了「隔」再聽「合掌」,你就會發現,「隔」和「合掌」正處在一條線的兩個極端。恰如一座橋兩側的欄杆,我們的正確選擇是走在兩個欄杆之間,否則你除了落水,恐怕別無選擇。
這又再次印證了我常說的那句話:楹聯是一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藝術。如果單就楹聯的關聯性而言,我們不妨說:楹聯必須在「隔」和「合掌」的夾縫中求生存。
上下聯正如一對夫妻。如果兩句話連平仄和對仗都格格不入,就如同兩個人門不當戶不對,根本進不了一家門;如果兩句話雖然貌似對仗工整聲律協調,但內涵毫無關聯、「隔」得太遠,那也只能算是一對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夫妻;但假如這對夫妻的性情脾氣、舉止言行完全一致、如出一轍呢?這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誰願意找一個自己的影子作配偶呢?事實上,只有情投意合、性格互補的夫妻,才能稱得上玉配!
第一篇:意境聯對句
第二章:意境聯對句的布局謀篇 前一章分別講到「隔」和「合掌」的有關問題,僅僅是讓大家對意境聯的關聯性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概括性的了解。從這一章開始,我們將分別從立意、取景、風格、語氣等幾個具體的方面入手,更加深入、細緻地接觸到關聯性。說到底,對句的布局謀篇 ,實質上就是在解讀出句的基礎上,運用關聯性的原則對對句進行整體構思。
第二節 對句的取景和選材
上一課講的是對句的「立意」構思。
我們看到一個意境聯出句,首先要做的是解讀出句的內涵,搞清出句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意圖,然後設身處地地站在出句者的立場上,來考慮如何構思對句的立意。
立意確定之後,接著就該選取有形的實物來作原材料,把無形的立意表現出來。
有了實物,就有了場景和畫面。
有了場景和畫面,就出現了上下聯的場景是否關聯的問題,出現了上下聯的畫面是否和諧的問題。
在對句中,我們對取景的第一個層要求,是追求邏輯合理,保證上下聯場景的關聯性;我們對取景的更高一層要求,是追求場景的和諧,使畫面更加具備美感。
對句的關聯性,不但包括「立意的關聯」,還包括「場景的關聯」;同樣,「隔」不僅有「意隔」,還有「景隔」。保證場景關聯,避免「景隔」,是楹聯的邏輯性帶來的必然要求。
對句的取景好比配衣著。
假如你上身穿著一件羊皮襖,下身卻非要套穿一條沙灘短褲,說明你的身體對外部環境毫無感知能力;
假如你頭上戴了一頂綴著「膏藥」徽章的瓜皮小帽,身上卻穿著一套納粹軍裝,日本鬼子、德國鬼子連同精神病院的護士見了都會抓你。
前面我們說過,上下聯應該看成是一個人連續說出的兩句話。那麼對於寫景的聯,我們不妨看成是同一個人在向你描繪一幕場景。
我們仍然用現實中的白話來分析一下。
比如一個人在向你描述去郊遊的情景。第一句話說:我采了許多菊花;第二句話說:同學摘了一些桃花。
略知常識的人就知道這是在撒謊,要不就是神志不清,因為按照常理,菊花和桃花不會在一個季節開放。
或者他第一句話說:我撿到許多貝殼;第二句話說:同學採集了一些仙人掌。
你會發現他還是在撒謊,要不就是在夢境中進行了一次從海邊到沙漠的時空飛越之旅。
如果把類似的兩句話以一副聯的格式表現出來,我們便稱之為「景隔」。
有些景隔的聯一目了然,比較好判斷。
比如上次看到一副聯: 夕陽一路掛牛角 素月頑皮躍牧鞭 作者解釋道,他看到過月亮和夕陽同時出現的景觀,但我仍然將其定為「景隔」。因為在這副聯中,夕陽和素月無疑代指的是陽光和月光,而不是太陽和月亮本身。即便你見過日月同天,但是你見過陽光和月光交相輝映的奇景嗎?顯然是邏輯上出現了矛盾。
還有一些聯,判斷景隔則需要敏銳的眼光。比如以前見到這樣一副成聯:.
紅鬧碧波,芙蓉出水千般曲 玉鉤長夜,畫舸穿橋一路詩
乍一看沒有問題,但細細推敲, 這裡的「玉鉤長夜」,令上聯的「紅鬧碧波」變得難以令人信服。試想,既然是在夜幕之下,如何又能看到荷花濃艷的紅色呢?
這是一種比較隱蔽的景隔。在保證了上下聯場景的關聯性之後,我們對於取景的更進一步要求是追求畫面的和諧,以儘可能提升楹聯的美感。 還拿配衣舉例。這次你不拿季節開玩笑了,上身穿著羊皮襖,你意識到下面應該配一條長褲。做到這一點,你起碼符合了常理,脫離了「景隔」。那麼,你將為自己配一條怎樣的長褲呢?西褲、運動褲、還是牛仔褲?
——邏輯之外,又出現了美感問題。美感來自和諧配套,而不僅僅在於時尚。對於陝北的羊皮襖來說,似乎沒有比黑粗布的棉褲更相配的了。
這時候,如果再在頭上扎一條白羊肚的毛巾,身外是藍天、白雲、山坡,雪白的羊群。。。一副美麗和諧的畫面就出現了。
由此可見,如果對句的取景能夠與出句保持高度的和諧統一,使上下聯的景觀能夠融合於一副畫面之中,那麼,勢必會增添無限的美感。
上面講過,如果對句的取景能夠與出句保持高度的和諧統一,使上下聯的景觀能夠融合於一副畫面之中,將會為楹聯的意境增添無限的美感。
那麼是不是說,如果上下聯的景觀不能夠收入到一圖之中,就一定是邏輯矛盾,就一定是景隔呢?
我們不妨再從現實中的白話里來體會一下。 一個人第一句話說,春天炎熱;第二句話說,秋天寒冷。 春天與秋天顯然不可能出現在一副畫面里,但這時,你覺得上面這兩句話矛盾嗎?當然不矛盾。 或者,第一句話說,桃花在春天盛開;楓葉在秋天燃燒。 桃花和楓葉,顯然不可能出現在同一副畫面里,但這時,你覺得上面這兩句話矛盾嗎?當然也不矛盾。 可見,如果我們單純地用一副「實景圖畫」作為標尺來界定是否景隔,顯然是不夠科學的,我們必須把實景圖畫的概念擴大和延伸到「邏輯背景」。 第一組話,我們可以看作是在分詠春天和秋天,這時,主題的大背景是整個四季。 第二組話,我們可以看作是在分詠桃花和楓葉,這時,主題的大背景是所有植物花卉。
這樣一看,就不存在景隔了。
所以任何時候,具體的問題都必須具體分析。分辨取景是否合理,不能僅從景物本身分析,而是要考慮出句行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比如上次的訓練題中有一個出句: 江南春正漲 許多人對成: 塞北雪不融 這副聯存在「景隔」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在這副聯里,你可以把出句的出發點看作是對各地氣候狀況的介紹,這時,整個聯的大背景便成了「各地」。 用主題的邏輯背景來取代構思中的實景圖畫,對句的取景思路更加開闊,楹聯的夾縫又一次被拓展開來。
但前提,是上下聯的景物必須能夠在行文邏輯上納入一個共同的背景!!
現代工對 工對的原則 提問:什麼叫工對? 回答:就是選用工對的標準韻律,按照33小類對聯詞或者相鄰22小類對聯詞進行對仗的科學。 全工對的概念:一副對聯中所有的詞都是工的,按照33小類對聯詞或者相鄰20小類對聯詞進行對仗。 工對的概念:75%的詞是工的。一副對聯中有75%的詞按照33小類對聯詞或者相鄰20小類對聯詞進行對仗。 工對的對句原則:力求工對,能工則工,能寬則寬。 巧聯:主語+機關+輔助部分 意境聯:主語+聯眼+輔助部分 對聯的造句:同漢語,是造有意境、有韻律的句子。 只有意境,沒有韻律的句子是白話,列入白話聯中。 對聯的運用:功能強大,是社交、活動、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高雅工具。 對聯分為巧聯,意境聯,實用對聯三種。 但實用對聯往往和巧聯、意境聯密切結合。 俗話說學以致用。巧聯,意境聯,為實用聯服務。 什麼叫意境聯? 答:意境聯是一詞一音的對聯。這種對聯並不要求必須有機關。 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 文藝作品藉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 什麼叫意蘊? 意蘊[implication] 所包含的意思 什麼叫境界? 境界:文學作品所達到的程度。 這種對聯適合初學者學習和寫作。 下面我們藉助《白香詞譜》進行重配練習。 在白香詞譜中找一首詞,然後對首詞中的一句話進行工對或寬對。但要求對句不許有出句裡面的字。(○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這種重配練習是聯都的發明,要求工對。實際上寬對也可以。
實本人覺得一個好聯.不外乎有以下四點:(1)注意聯的平仄.也就是常說的律要工.除非個別的機關聯.典故聯等可除外.
(2)注意詞性.也就是說詞性的工整性.修辭,比擬,虛實等手法.(3)注意別人出的聯的聯眼,要先抓住聯眼.知道別人出的什麼,要讀懂出句.
(4)注意聯的意境,一個聯如果就光律工.沒有意境,那也就只能算湊字聯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 詩鐘講義(試寫)
關於詩鐘,首先要說的是詩鐘的概念:詩鐘,又名折枝詩,興起於清朝道光咸豐年間。詩鐘兩字取「擊缽催詩」之意。是文人們寓鍛煉敏捷才思於競爭的一種遊戲。遊戲中,不限人數,但限時限字。通常有人出題,有人記錄。出題後用一根線系好香錢,承以銅盤。寸香燃盡後斷線,落錢入盤,鏗鏘作響,以為構思之限,故名詩鐘。由此說明,詩鐘是文人們的一種遊戲,目的是在遊戲中練習寫作能力。 詩鐘在對聯中形式比較特殊。它與普通對聯有什麼不同呢?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詩鐘只限於七字聯,上下聯總共十四個字,不得添減。 其二,它要求對仗工穩。詩鐘對於對仗的要求比其他對聯要嚴格得多,不允許重字,忌同音相犯、同義異字等。 其三,它對於格律要求也比普通對聯,更比格律詩嚴格,不允許出現拗句。詩鐘平仄的正格只有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雖然要求嚴格,個別地方也可變通,主要指第一、三字的位置:一可不論,若不犯孤平三也可以不論,所以詩鐘的格律為: 平起:通平通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通仄通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通」為可平可仄的意思。平時常說「一三五不論」,而詩鐘的五是必論的。 這是格律方面的要求,另外寫作方面也有異於常聯的要求,比如: 一、扣題。詩鐘要求扣題嚴格,一般不允許犯題字(嵌字詩鐘除外),亦不可用近意詞代替。 二、用字。要求一字不可落空,盡量追求新意,出奇制勝。詩鐘不允許流水對,亦不可用假藉手法。在詩鐘中,除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外,還要求小類相對,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宮室對宮室等。另外,名詞中的專有名詞,只能和專有名詞相對,並且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在詩鐘中,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人名中的男人名和女人名,彼此也不能相對呢。 三、用典。如果上聯用典,下聯也必須用典,而且兩個典故要求同時代或時代相近。 詩鐘大致可分兩類:詠物詩鐘、嵌字詩鐘。 其中詠物詩鐘的有分詠、合詠,分詠體要求在上下聯分詠出絕不相干的兩件事物。如張之洞作過《涼棚?申報》分詠:「陰陽舒捲長繩里,歐亞縱橫亂紙中。」涼棚可以隨天氣陰晴用長繩舒捲頂席,申報是最早報道歐亞新聞的報紙,抓住二者特點,以遊戲筆墨張大其詞,用陰陽、歐亞大字眼寫成此聯。合詠則要求上下聯同詠一種事物。詠物詩鐘最重要的一點是切題。 嵌字體如林則徐作過《陳?人一唱》:「陳跡渾如牛轉磨,人情幾見雀銜環。」用陳、人二字嵌在指定的第一字位置上(稱一唱),寫成工整的詩聯,感慨因循守舊,世風澆薄。 嵌字體要求在上下聯指定位置嵌上毫無關係的兩個字或幾個字。跟據所嵌字的位置分,嵌兩個字的從「一唱」到「七唱」,美稱為: 鳳頂格:所嵌字在上下聯的第一個字; 燕頷格:所嵌字在上下聯的第二個字; 依此類推,後面是第三個字鳶肩格、第四個字蜂腰格、第五個字鶴膝格、第六個字鳧脛格、第七個字雁足格。我們經常在對聯群中看到要求寫什麼七唱,比如嬋娟就出過「梅雪七唱」這個題目。也就是說,將梅和雪這兩個字從一唱一直寫到七唱,共寫七幅對聯。 嵌字格還可分為:魁斗、蟬聯、轆轤、比翼、湯網、雲泥、鼎峙、晦明、碎錦、雙鉤、四皓、五姐、六逸、七賢、八龍、九老等格。比如散嵌,一般取一句古詩或成語,要求散嵌在一聯中,並且不連不對,即所嵌的字不可兩字相連,亦不可放在對句同一位置。當然嵌的字數越多,湊好就越難,所以嵌字體詩鐘能起到強化訓練的功效。 嵌一字的:合詠格,「一題作一聯,禁犯題中字,嵌一字以杜宿構」。如光緒18年福建、台灣在京人士聚作詩鐘,有合詠格題目為「詠馬,嵌嫁字」。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作:「馱出王嬙悲遠嫁,墮來孫壽挽新妝」,嵌了嫁字,上聯寫騎馬出塞的王昭君,下聯用東漢大將軍梁冀之妻孫壽巧梳妝曾挽「墮馬髻」的典故,合寫出「馬」。 嵌兩字的:魁斗格,一字嵌上句之首,一字嵌下句之末;蟬聯格,一字嵌上句之末,一字嵌下句之首;捲簾格,一字嵌上句第五字,一字嵌下句第四字;四轆轤格,一字嵌上句第三字,一字嵌下句第四字。 嵌三字的:鼎峙格,把三個字錯蹤嵌在兩句中;鴻爪格,在一句的首末各嵌一字,在另一句的第四字嵌一字;押尾格,把三個字嵌在下句末第五、六、七字位置。 嵌四字的:雙鉤格,四字分嵌於上下句首尾。把四個字分嵌兩句中,多被列入下述「碎聯」、「碎錦」中。 嵌五字的:五雜俎格,把五字分嵌在上下句中。 字數不定的:碎聯格,把幾個字分嵌在上下句中;碎錦格,把幾個字的成語分嵌在上下句,成語中用字的次序維持不變;碎流格,把幾個字分嵌在不是對偶的上下句中。 不露字面的:籠紗格,把題目中所限的兩個字分別在上下句中表現出來,但不露出字面,如林有賡作的籠紗格《春?手》「急潮帶雨無人渡,流水聽松為我揮」,用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和「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顯出「春」和「手」字;晦明格,兩字中的一個明嵌於句中,另一個暗含在另一句中(如籠紗格中的一句)。 還有一些不太常用格式,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網上這方面的資料很多,可以現查現用。 寫作詩鐘所用到的創作手法主要有: ①白描法:古人名句,多用常語而不用典故,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語雖淺近,意則深長,這就是白描法。一定要注意立意高古、用語新奇,否則容易成為啞鍾。 ②比喻法:將所詠之物比為另一物。 ③化典法:化典法既是創作詩鐘的基本技巧和捷徑,又能夠使聯作顯得厚重、沉穩,但需要有較好的文學功底。 ④化句法:化用古人名句來表達所詠之物。 ⑤集句法:集古人名句對仗,妙手天成。 ⑥隱字法:故意將成語或古詩中某字隱去,所隱之字正是所詠之字。 初學詩鐘常進入諸多誤區,請牢記以下禁忌: 1、忌「啞鍾」:詩鐘尤重立意,無意義之詩鐘,謂之「啞鍾」,敲之不響,唱之無味。 2、忌「三腳鍾」:以一物對兩物者,謂之「三腳鍾」,例如「風月」對「秋江」,風月為二物,而秋江則為一物。 3、忌「跛腳鍾」:出句、對句,須湊合天然,銖兩悉稱,若一句堂皇,一句纖巧,一句上,一句下,彼此失衡,此為「跛腳鍾」。 4、忌犯題字:分詠、合詠不可犯題面字,並忌以代替字明點題意,例如「梅、月」分詠。若用香雪、暗香疏影、玉兔、桂闕等字,不啻將題字明明點出,決難得到佳句,且易失去題意。 5、忌用疊字:鍾眼位置尤甚。 這裡順便講一下鍾眼:從宋代以來,分析詩詞注意認取「詩眼」,寫作中間講究「鍊字」。做到這一點要靠全面提高文學修養,而詩鐘正是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詩鐘的寫作是先把限定的字配成「眼字」,再圍繞「眼字」鋪寫成聯。如「寒、微一唱」:「寒宵坐似滄浪里,微曙看猶混沌初」,是先配成「寒宵」和「微曙」兩對「眼字」,進而寫出一種意境;「寒月蘆花千百頃,微風桐子兩三聲」,是配成「寒月」和「微風」,寫出一種景象:「微蟲溝洫猶爭長,寒鳥江湖不亂群」,是配成「微蟲」、「寒鳥」。清人劉熙載說:「總之,所貴乎煉者,是往活處煉,非往死處煉也。夫活,亦在乎認取詩眼而已。」寫詩鐘對於練習認取詩眼,進而寫活全句,是一個巧妙而實用的方法。鍾眼須穩,務求不能移易,例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膚南內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觀世音,雪膚出自長恨歌「雪膚花貌參差是」。鍾題如不相稱,則對仗更須求其工穩,上例「千」與「雪」絕不相稱,而以「眼」、「膚」承對,可稱能手。 6、忌偏離重心:所詠對象不是題目要求的內容。
作業:合詠:「風箏」。 分詠:「牛、蘋果」。 晦明格:「春、雪」。 七唱:「鍾、月」。 散嵌:「春水綠如藍」,要求不連不對。實用對聯簡述
對聯的種類繁多,根據其用途可大致分為:節令聯、喜慶聯、哀輓聯、名勝聯、行業聯、題贈聯、雜感聯、學術聯、趣巧聯九大類。其中,每一類又可分為若干子類。
關於對聯的分類,目前還缺少明確的理論研究,許多情況下,對聯分類都帶有較明顯的任意性。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句型看似簡單,實則有著深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現將對聯的九大類簡介如下:
1.節令聯:是指有特定的應時性或紀念性、內容多為一般的詠物、抒情、議論、祝願的對聯。嚴格來看,可將其區分為節日聯和時令聯,但鑒於二者往往合一,這種區分已無實際意義。一般可直接將節令聯劃分為春聯、元旦聯、國慶聯等若干子類即可。節令聯中,最主要的是春聯。所謂春聯,就是用於春節的節令聯。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2.喜慶聯:又稱賀聯,是指除節日慶祝以外的、內容上帶有某種特定祝賀性質的對聯。按其內容和對象,可劃分為婚聯、壽聯、新居聯(喬遷聯)等若干子類。
3.哀輓聯:又簡稱輓聯,指的是用於弔唁亡人的對聯。其內容限於對亡人的弔唁、緬懷、評價、祝願,其風格一般是哀痛、肅穆、深沉、莊嚴的。
4.名勝聯:是指張貼、懸掛、雕刻於風景名勝處的對聯。其內容大多為題寫該名勝景觀(如山水樓台、文物古迹等),或者與它密切相關(有關的人、事等)。這類對聯往往成為名勝景觀甚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5.行業聯:是指其內容為針對某一行業、部門或領域的對聯。由於時代的變遷,對聯在行業上的運用雖已不如以前,但仍舊可觀。從其適用範圍和內容特色看,它仍不失為對聯的一大種類。行業聯可按行業、部門來劃分子類。
6.題贈聯:是指題贈給他人的對聯。其內容一般帶有某種讚頌、祝願、勸勉性質。從對聯的運用情況來看,題贈聯不失為一大種類。根據題贈對象的不同,題贈聯一般可分為題長輩聯、題同輩聯、題晚輩聯等若干子類。
7.雜感聯:是指沒有特定對象,而內容包羅比較廣泛的對聯。這種對聯往往帶有比較單純的文學創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聯、詠物抒情聯、勸喻諷刺聯等。
8.學術聯:是指帶有某種學術性質的對聯。這種學術性質指的是在內容和用途上不屬於上述幾大類的某種專業性質。其內容往往比較專門,帶有某種學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聯、佛教聯、道教聯等。
9.趣巧聯: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
上述九大類對聯之間也無絕對的界限。但是總的來說,這九大類對聯在類型上劃分得簡潔明了,在內涵上概念比較清晰,在外延上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對聯,且彼此之間基本上不重合。
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也可根據具體的對象分為春聯、檻聯、婚聯、輓聯、壽聯等五大類:
春聯:
以除舊迎新,言明志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
如: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楹聯:
為了表達某種願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官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如:檐垂千載月 舍傍四時松
婚聯:
專門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選用或編寫的能夠表達熱烈氣氛的對聯。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輓聯:
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後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
如:慈竹當風空有影,晚萱經雨似留芳
壽聯:
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 ,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
如:漢柏秦松骨氣 商彝夏鼎精神 以上資料整理於相關網站。
作業:
根據上述實用聯的簡介與要求 ,請聯友自擬春聯、檻聯、婚聯、輓聯、壽聯各一副,字數不限
推薦閱讀:
※詠梅對聯
※對聯資料(上)
※對聯集錦大全③
※[轉載]誰家門口貼的對聯,差點沒把我笑死!(組圖)
※《春節對聯大全》
TAG: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