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漢語思維真的不如用英語思維邏輯清晰嗎? |

我們日常使用漢語的時候可能憑藉著一種感覺在說,

而用英語有時候則會用很多連詞可以強化思維的過程,

但是我們是不是能夠有意識地在漢語中也強調這些連詞呢?

這是否意味著漢語表達方式需要改革呢?

【Pirate Henry的回答(90票)】:

還是Pirate慣用的方法:先定義概念再拆分問題,最後總結哥發言,時間有限的童鞋可以直接看結尾。

1. 什麼是邏輯?

邏輯就是因果律,將兩件或更多事物間建立因果或非因果的關係就是邏輯。

在人腦中,邏輯就是通過條件反射對事物建立關聯。例如:男人180+180+180就不用愁基因的延續問題,這個觀點就是一個邏輯。

2. 什麼是思考?

思考就是對邏輯的整理。

人腦對建立的條件反射記憶通過其他的記憶和外界的刺激進行調整。

3. 什麼是語言?

語言是人腦的一種輸入/輸出,用於不同個體間相互交流,是一種介面。

4. 語言可以影響邏輯思考嗎?

參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55277

5. 邏輯思考可以有不同嗎?

本質上邏輯思考是沒有不同的,都是對事物關聯進行調整。但是細節上是有差別的,比如:關注的話題,所處的環境(如:硝煙瀰漫和和平年代邏輯思考會不同),已存在的記憶的不同(如:一個政治家和一個科學家不同)

6. 語言的不同是腫么回事?

剛說過語言是一種介面。由於早期地理的隔離,於是這個介面的協議產生了各種不同——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語言的一些特質,被自然條件和很多不確定因素慢慢影響的社會環境對語言的影響更大。

7. 邏輯思考的不同和語言的不同有木有關聯?

首先,這兩者都直接和社會環境相關,所以他們之間可以是非因果的,不同語言不同思考邏輯可以同是社會環境不同的產物。(個人認為,大多的差異都是直接因為這一點)

其次,語言可以輔助邏輯思考,所以不同的語言特質可以導致不同的邏輯思考特質。比如中文的日常用詞更加偏於表意(如:聰明),英文詞語更加偏於寫實(如:smart, brilliant, wise, intelligent, 都是聰明,但是不同的詞,其語境用法不同,用錯的時候不會影響表達意思,但是個別扣字眼者有時會覺得彆扭)。所以個別時候英文會有更大的區分度,對於描述問題會相對簡潔,只是日常生活,大家還是不在乎的。

再者,反過來想,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邏輯思考特質導致不同的語言特質。因為歷史上長久以來的思維方式,所以語言就形成了這樣。

所以,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就像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總之,它們是共同在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下相互影響,共同演化而成的。

8. 什麼叫邏輯清晰?

強的因果關聯相對弱的因果關聯就是所謂的邏輯清晰。何所謂強,強就是信息量多,牽涉到關聯的事物可以和其他事物區分開。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看法堅定。比如:A. 男人180+180+180就不用愁基因的延續問題;B. 有的男人不用愁基因的延續問題。很顯然A的信息量更大,區分度更大,因果律更強,邏輯更清晰。

9. 邏輯清晰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和社會。一個因果關聯強的個人(比如受過邏輯訓練)無論用任何的語言都是邏輯清晰的。一個因果關聯強的社會環境更容易讓個體建立清晰的邏輯。

10. 英語國家的人比漢語國家的人邏輯思維更清晰嗎?

憑我的觀察,其實並不是這樣。相反從社會角度來看,華人的憂患意識很強,所以有更強的信息量,儘管思考範圍很局限而且大家很統一,但是大家彼此樂意私下分享。相反自由的西方社會,因為相對自由的環境,你願意思考就思考,不願意思考就不思考,所以兩極分化明顯,不願意思考的人往往事事邏輯模糊,願意思考的人往往事事邏輯清晰,而且互相之間不會太多彼此分享的,以免干涉別人的思想自由。

總結哥:

語言和邏輯思考能力是一對異卵孿生,同時是自然和社會的產物。他們成長過程中相互影響。個人的邏輯思考能力是最主要的,儘管社會環境會影響群體的統計數據。所以語言本身不是邏輯思維能力強弱的直接原因。

【王偉的回答(10票)】:

  • 這個問題應該歸結於,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是個語言學問題。
  • 美國人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係的假設是這個領域裡至今為止最具爭議的理論。
  •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有兩個部分:

    1 語言決定論,即一個人的思維完全由母語決定,因為一個人只能根據其母語中編碼設 定的範疇和區別定義來認識世界;

    2 語言相對論, 即語言結構有無限的多樣性,因此一種語言系統中所編定的範疇類別和區分定義為該語言系統所獨有,與其他語言系統中所編定的範疇類別和區分定義不同。

    一個是強勢說,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初始假說,認為語言在塑造我們思維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一個是弱式說,是初始假說的修正形式,認為語言、文化、思維之間具有相關性。

    引自: http://cai2.wit.edu.cn/coursefile/yingyuyuyanxuegailun_20080904/index.php?action=content&m=3016&a=3019&todo=show

  • 對語言簡單的原始部落的研究和分析,應該是這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突破口,但不同研究方法也會帶來不同結論。
  • 引幾則舊聞,就是同一問題相反結論。
  • 1.如果語言中沒有代表數字的辭彙,人類能否準確計數?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8-08/21/content_9563867.htm

    2.50年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一些哺乳類動物具備計算能力———例如獅子。大猩猩和短尾猴更是能從一數到九,但皮拉哈人甚至是扳著手指也數不到五。

    http://news.qq.com/a/20040821/000261.htm

    3.南美土著人只認四個數一樣掌握幾何概念

    http://www.lsqn.cn/WorldHistory/USA/200702/3563_2.html

    ps1:語言環境的影響

  • 我個人認為西方語言主要是拉丁語系和日耳曼語系,對漢語在思維上是有優勢的。
  •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就致力於邏輯,避免語言歧義對問題的干擾,而中國自況文史哲不分家,哲學問題描述的歧義被贊為文學的文采。
  • 現代分析哲學興起,他們重視語言在哲學中的作用,把語言分析當作哲學的首要任務,甚至當作它的唯一任務。羅素,卡爾納普等名字如雷貫耳,而中國哲學還在像當年鑽研論語一樣,鑽研馬克思。
  • 歐洲文明核心是商業文明,契約在其中起核心作用,重視用詞精確性;議會發達,廣泛辯論錘鍊語言;羅馬法系在法學理論上崇尚理性主義、傾向於建構重視邏輯,抽象化的概念體系,在審判中傳統上要求法官嚴格按照法條審判,以三段論為最重要的推理模式。
  • 如果哲學家對語言的貢獻,需要討論的話,日常錘鍊對語言的促進幾乎是必然的。
  • ps2:比較英漢語區別

  • 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 由於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於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
  •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複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儘管表面上看錯綜複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 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係代詞,在長而複雜的句子中,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複,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才能使語義更加清楚。
  • 參考:http://www.china.org.cn/learning_english/2010-08/20/content_20757734.htm
  • 【獨眼的回答(10票)】:

    如果語言是工具,那麼需要改變的是使用工具的方法。

    有些人根本不會用連詞或者用得不對,那顯然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

    英語本身不能算一種邏輯力很強的語言,它有很多插科打諢亂七八糟的部分,這就是所謂語境的重要。漢語也一樣。

    另外,語言,一直在做自我修正,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基本是沒用的。只有讓它自發性地在使用中通過共識產生變化。

    【楊洋的回答(7票)】:

    請到新華書店隨便找本正規的英漢或漢英翻譯教程,都會告訴我們:

    英語是分析的、演繹的語言,是名詞型語言;

    漢語是綜合的、歸納的語言,是動詞型語言。

    這說明不論英語、漢語,都是有邏輯的語言!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們平時講話總是說,「大概、應該、也許」。在高三的第一節數學課回答問題時,雖然答案是正確的,但是習慣性地帶出了「應該是」三個字,結果被以嚴格著稱的數學老師一陣狠批,全班噤若寒蟬。從那以後,在數學課上,沒有一個人講這些不確定詞了。

    個體是否有邏輯,是受教育的影響較多,受語言結構的影響較少。數理化好的人,邏輯普遍更好;當然,議論文、說明文、敘事文寫作好的人,邏輯也不差。但是這兩個邏輯卻有所不同。

    另外,個人語言結構對情緒、性格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反而比對邏輯思維的影響更大。

    【白小暖的回答(6票)】:

    邏輯是個人屬性。語言只是載體和工具。

    沒聽說過工具有邏輯的。那我問你鎚子比剪刀更有邏輯嗎?

    一個很有邏輯的人,用什麼語言表達自己都有邏輯,不會因為換了種語言就失去邏輯了。

    相反,一個邏輯混亂的人,也不會因為使用某種語言就突然變得邏輯清晰了。

    【宋健的回答(7票)】:

    我認為用漢語思維的確不如用英語思維邏輯清晰,我的理由有幾點:

  • 漢字是象形文字,聲形並茂是一個重要的特性。因此在用漢語說和思考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漢字。而漢字本身就是一張一張的畫兒,我認為思考時不斷出現的畫面會影響邏輯的清晰脈絡。
  • 漢語的詞義相對英語有更多的雙關意。比如「精神」這麼一個詞,表示的意思可以是:「思想」、「有神采」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意思;而它同時可以是英語裡面的spirit、mind、consciousness。當然了,英語裡面的詞也有大量的雙關或者多解釋,不過我認為不像漢語那樣一個詞各個解釋之間的意思區分那麼大。
  • 漢語的語法靈活變通,且並不那麼講求邏輯順序上的精確,與邏輯相比更講求傳達情緒。例如,「你是誰?」、「你誰啊?」、「誰啊你?」表達的邏輯意思基本一樣,但是傳達的情緒差異很大。這只是簡單的例子,在複雜句子和文章背後漢語有更豐富的類似表現。
  • 總體而言,如果單就邏輯清晰這一點來對比,漢語不如英語表意那麼清晰。這也大大影響了漢文化的特點,同時也影響了數字時代初期漢文化群(也包括嚴重受影響的日本、韓國等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但是,漢語相對來說是一種更為均衡的語言,它不僅僅可以表達邏輯,更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畫面和趣味

    在學習方面,如果僅就學習難度來看,學習數千個字(也是數千張畫)和學習26個字元的難度的確有很大差異。但是由於腦的結構並非計算機CPU那樣的機械結構,漢字這種一邊學意思、一邊學形狀(畫面)、一邊記住發音的方法,在形象思維的啟發方面比英語對人更有幫助。比如「笑」這個字,和「Smile」這個詞,哪個更生動、更容易讓人腦記住呢?那個更邏輯、更容易讓機器記住呢?

    我認為漢語和漢文化在未來的時代會和英語一樣有出色的表現。因為這個新時代最重要的主題並不是邏輯,而是一種邏輯與情感的有效和適度的平衡。在傳達情感方面,漢語比英語更為靈活,更能激發聯想,更能豐富地傳遞意思。說得更準確一些,漢語和英語文化在未來會在不同的領域表現出特長。多文化共存是未來的主要狀態,我們如何將漢語的特色和智慧發揮出來,也許是一個更為值得我們這些繼承漢字的人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陸虢a?的回答(11票)】:

    我倒覺得,中國大陸的漢語已經嚴重退化,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太不尊重方言;官方營造的這種僵化意X形態和八股語文也嚴重污染了漢語的表達。

    也許多接觸港台漢語會有幫助。相信漢語式思維並不比其他語言的思維方式差。

    ------

    在台灣,無論公文還是媒體,文言式的表達仍然有很多。不是文言文邏輯差,而是我們所謂的「現代漢語」已經退化到無法理解文言文的地步了。這都歸功於49年之後的歷次運動。大學之後基本沒再接觸過文言文(我們專業沒有大學語文課,我自己選修過中國古代文學、聊齋志異),但憑藉以前的印象,在正式的書面表達上,文言文或者半文言文的邏輯與用語都是現代漢語不能比的。至於口頭語,還保留文言文成分的南方話,比如江浙滬、粵語等等,在一些表達上明顯比所謂普通話要言簡意賅。

    【李搏揚的回答(3票)】:

    首先,語言對思維有沒有影響?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語言不是思維的表達,語言就是思維本身。

    我理解語言對思維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法的限制,語法定義了合法表達和非法表達。二是文化的限制。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個沒邏輯的環境里成長,讀到的統統都是沒邏輯的話,那你自己也很難有邏輯。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中文都不是特別適合邏輯表達的語言。

    首先說語法限制。學過一點計算機編程的都知道,同樣的程序,很多時候用C比Java要難寫。用C寫容易出錯誤,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調試。一個原因是,在C裡面合法但容易出錯的東西,比如指針運算,在Java裡面往往就不合法。那你說是C還是Java更有利於清晰的表達?一般情況下,Java更有利。這裡不考慮運行速度之類的問題。

    那你要跟我抬杠了,用C就不能寫出清晰的程序嗎?當然也可以。但是可以寫出清晰的程序,不代表每個人都有寫出清晰程序的能力。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嚴格語法幫助你減少錯誤。把人非黑即白的分成兩類,一類不論用任何語言都能寫出清晰程序,一類無論如何都寫不出清晰程序,這是過分簡單化的理解。

    比方打完了,再來看看語言的實際例子。中文是比較隨意的語言。比如說,很多時候形容詞和副詞不分(都是一個詞),動詞和名詞不分,完全需要從上下文進行推斷。她很漂亮,漂亮是形容詞。她很漂亮的把任務完成了,漂亮是副詞。(現在「的」和「地」往往也不分了。)還有一些也說不太清楚的詞。比如「我努力工作「。努力可以理解為副詞,即」我很努力的工作「。但努力同時也可以做一個動詞,如」我在工作上很努力「。這些例子里,分不清詞性關係不大,因為意思我們都懂得。但是在需要非常嚴密的論述一些普通人不太熟悉的東西的時候,這種模糊性就要命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哲學書翻譯成中文完全都看不懂,但是讀英文原文反而可以理解的原因。

    中文是非常適合詩歌的語言。比如溫庭筠: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好詩。

    但完全沒有語法。全憑我們自己推斷理解。但翻譯成英文,那就得有點語法才行。一有語法,詩意大減:

    公雞的啼叫聲,迴響在茅草店裡。月亮高懸在天上。

    石板橋上結了一層霜,還有一行足跡。

    有點打油詩的意思吧。沒詩意但是好理解。溫庭筠下面一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不看註解你看得懂不? ^_^

    再來說文化的限制。對機器學習有一點了解的同學知道,要讓機器去學習,我們要準備一套輸入數據。輸入什麼數據,就學出什麼模型。輸入數據是垃圾,輸出數據必然是垃圾。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 人類學習和機器有所不同,但是也不能超越這個輸入數據的限制。

    幾百年以來,絕大多數的聰明人,使用的語言要麼是英語,要麼已經被很好的翻譯成了英語。英文有邏輯思維的傳統。中文就沒有這種幸運。

    更加不幸的是,幾十年以來,中文的邏輯性遭受了系統性的破壞。究其原因,是有一部分中國人,特別善於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王偉的答案對這一文化差異有比較好的說明。

    中文怎麼辦?中文的現狀是幾千年到幾十年積累的結果,這不是一兩個人所能改變的。對個人的建議就是,要下大工夫努力學習英文。多讀英文原文,盡量不要讀中文翻譯。

    【劉震的回答(3票)】:

    從文化和溝通習慣角度提供一個見解。我依稀記得在我的MBA課上提到過東西在溝通過程中的差異:

    東方文化普遍重語境(heavy context),在描述和判斷時包含較多的假設和暗指,而西方文化則是輕語境(light context),有一說一。

    導致的結果是,西方人的邏輯「聽」起來非常清晰,他們叫做think out loud,把想的說出來。但並不一定代表邏輯更清晰

    【俞冰夏的回答(1票)】:

    就拿這個問題來說,「用漢語思維真的不如用英語思維邏輯清晰嗎?」,如果換成英文問這個問題,大概是Is it logically clearer/more sensical/more rational/... to think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你就必須選擇一個詞來表達更特定的「清晰」這個詞語,先不說邏輯或者思維(名詞更複雜),漢語里的形容詞,比如清晰有多重意思,且上下文並沒有幫助。我發現每個知乎上的問題基本上在回答里都有人糾纏類似「什麼叫清晰,什麼叫邏輯,什麼是XX」等等,因為詞語本身意思太寬泛,這點是文言文遺留下來的問題,因為過去的文言文官話必須以極少的字數表達意思,導致單個字和詞語的意思被無限放大。

    接下來要定義什麼叫作邏輯,這個西方是有哲學傳統的,而邏輯的中心是論證。中國哲學的傳統,不管孔孟還是老莊,基本都是判斷句,絲毫沒有可靠的論證,更沒有創建方法論的習慣,因此我們讀書時候寫議論文其實沒有任何參考可循,所以中國人的思維一直比較容易接受大字報啊口號啊之類的東西,因為思維訓練里論證的習慣很少。

    白話文本身是種對漢語邏輯化的嘗試,在一定年代知識分子里效果也不錯,可惜後來受到新一種官話的洗禮。這種新官話至今在農民老百姓當中比較受歡迎,因為又是很多不需要論證的判斷句,容易記住,不傷腦筋。

    所幸網路語言又把天下統一了,所以新一代西方人的邏輯思維也好不到哪裡去。另外中國人的基本哲學就是俗世實用主義,歷來不喜歡討論語言邏輯,認為這是無用的,搞腦子的東西。理查德羅蒂那套實用主義理論對東方國家是非常適用的。

    【魯走起的回答(1票)】:

    日英語義更精確,語法更嚴謹。

    相對而言的是中文多變的高信息量及觸類旁通。

    至於邏輯思維更清晰的語言,要不試試JAVA?

    【周正一的回答(2票)】:

    英語的邏輯是要清晰一點,英語寫作的習慣都是把觀點放在最前面,到句子中去也是關鍵的部分放在最突出的地方,而修飾部分可以輕鬆的區別出來,而中文的習慣是先陳述理由,在表明立場。我個人明顯的感受就是讀英文原著的數學書要比讀中文的易懂,更比翻譯的中文教材好讀。

    【崔凱的回答(1票)】:

    按回答里很多人的說話,意思是,語法越明確,語言表達的意思越清晰。那麼,很抱歉,英語的語法相對來說是最「差」的,因為它的時態太少了,詞性也不分陰陽。不過,英語的「從句系列」,倒是非常考驗非英文母語人士的「邏輯」訓練。

    我對「落後有益於邏輯訓練」表示質疑,請聯想甲骨文和拉丁語。

    漢語的邏輯,首先請分清「的地得」的差別開始。

    【李斌的回答(0票)】:

    建議大家看看懷特海的 < 教育的目的 > ,多語言的學習對思維能力的促進是非常有道理的。

    至於漢語和英語,我覺得就甭比較了,現在都發展的一團糟。

    【鋼盅郭子的回答(1票)】:

    語言本身沒有邏輯清晰/模糊之分,全看使用者如何組織

    撇開事實真假不談,新聞聯播邏輯嚴密地去了!

    【cecily的回答(0票)】: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而實際上我們的思維是不受語言約束的.不過學習的語言越多.思維越開闊

    【李嘉宜的回答(0票)】:

    僅為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用外語思考會更讓人理性嗎?(來自果殼)

    【ChouHe的回答(0票)】:

    很簡單,

    1.人沒邏輯,怎麼說話,用什麼說話都不會有邏輯。

    2.學藝不精,就說這個語言沒邏輯了。如果英語學得跟英美教授一樣好的話,那麼你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是也必須是邏輯嚴謹的。如果在國內寫論文,那麼用漢語寫出來也必須是邏輯嚴謹的,不然就不能過關。

    3.樓上有人說,文言文沒邏輯,那我想問問,你對文言文的了解有多少?

    而且,詩詞歌賦文章只要在大的邏輯順序上不要出錯,那怎麼美化怎麼聯想怎麼表意不準都是可以的,如果英語的詩詞和戲劇只能寫什麼就是什麼,容不得我們想像的話,那麼生活多麼無趣!

    越長大接觸的人越多,就越希望國人能把中文學好,用好,別亂來。越長大也才越了解,自己的中文還遠沒達到精準把握的水平,相當愧疚。

    連祖宗的文章都不能準確把握的人,有何面目說自己是以之為母語的啊。

    【Senlos Oy的回答(0票)】:

    英語漢語都是邏輯清晰的語言,當然,用的人是否有清晰的邏輯另當別論。不過,英語的句子里,嚴重依賴邏輯關係詞,而漢語則側重於語境和語義,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星塵的回答(0票)】:

    先說兩個現象:

    1、顧客進商場,

    禮貌的老外服務員會問:Can I Help You?

    禮貌的國人服務員會問:請問你有什麼事情?

    2、網上有段視頻,

    美國馬路上發生了車禍,旁邊經過的第一輛車立馬停下來。

    要是在國內,可能要「路過」N輛才可能也許大概有車停下來。

    我想說,在思維方面,老外清晰在——先考慮事情的發展狀況的關注,國人也很清晰——但是這事是否與我有關?出發點不一樣。當然前者更符合人之常情,有利事情進展。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87443


    推薦閱讀:

    八歲小朋友使用ieng學習英語後……
    孩子什麼年紀學英語合適?
    初五財神到|外刊中那些「財源廣進」的表達
    逼自己(也希望大家一起)學完韋氏字根詞典(7)——CRIM
    零基礎學英語神器——《跟小小孩說英文》Anki影音精修版發布

    TAG:漢語 | 思維 | 英語 | 邏輯 |